-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和國家公園綜合管理的理論、技術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4977
- 條形碼:9787030724977 ; 978-7-03-07249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和國家公園綜合管理的理論、技術與實踐 本書特色
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新時代,這本書的出版對于此工作有重要學術參考價值。
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和國家公園綜合管理的理論、技術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三編、各三章、共九章。**編為經驗總結,對國際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代表性生態保護地和國家公園、國內不同類型保護區、風景區等各類景區、國家公園試點區的管理、保護、規劃進行經驗總結,確定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公園的定位、功能和特征類型。第二編為規劃原理和理論,研究不同類型、規模、構成的國家公園在保護與發展中的互動因子和影響與干擾機制,提出保護、利用、發展的規劃策略、內容、模式和程序。第三編確定規劃的內容與程序,針對規模、分區、設施、結構等提出規劃方法、指標和過程,并通過三江源、神農架等案例進行規劃理論與方法的實踐示范。
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和國家公園綜合管理的理論、技術與實踐 目錄
從書序
叢書前言
本書前言
**章緒論 1
**節立項情況 1
第二節研究過程 6
第三節主要成果 11
第二章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規劃技術 13
**節自然保護地布局合理性評價與優化路徑 13
第二節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重構方案 20
第三節自然保護地優化布局分析 28
第四節自然保護地規劃方法與技術體系 43
第三章自然保護地生態資產評估與補償方法 61
**節自然保護地生態資產評估思路與方法 61
第二節典型自然保護地生態資產評估 68
第三節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的政策框架 82
第四節典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 92
第四章自然保護地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創新技術 102
**節自然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發展協調度分析 102
第二節自然保護地區域生態承載力核算及經濟發展模式優化調控 110
第三節自然保護地區域農戶生計與保護行為識別及其影響模型構建 122
第四節自然保護地區域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路線圖設計 128
第五章國家公園建設與優化綜合管理技術 137
**節國家公園重要保護對象與關鍵生態系統服務監測技術 137
第二節國家公園災害預警與人為脅迫管理 145
第三節國家公園可持續管理的機制與政策 160
第四節國家公園自然與文化資產保護與綜合管控技術 168
第五節國家公園優化綜合管理系統平臺 177
第六章三江源國家公園社會經濟和生態功能協同提升技術與管理 191
**節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功能分區 191
第二節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資產評估與生態監測 199
第三節三江源國家公園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路徑 222
第四節三江源國家公園人獸沖突及其管理對策 229
第七章神農架國家公園社會經濟和生態功能協同提升技術與管理 250
**節神農架國家公園生態功能分區與資產評估 250
第二節神農架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脅迫解析與對策 263
第三節神農架國家公園關鍵生態過程保護與恢復 275
第四節神農架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模式 288
第五節神農架國家公園管控技術體系與監管平臺 299
第八章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若干建議 305
**節關于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建議 305
第二節關于中國特色國家公園建設的建議 312
第三節關于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優化的建議 316
第四節關于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兩點建議 320
第五節關于神農架國家公園建設的兩點建議 325
參考文獻 337
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和國家公園綜合管理的理論、技術與實踐 節選
**章緒論 * **節立項情況 一、立項背景 自 1956年我國建立**個自然保護區以來,經過 6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地與不同部門管理的總體格局。到 2020年底,各類自然保護地數量約為 1.18萬個,約占我國國土陸域面積的 18%,對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 21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國自然保護事業進入從“搶救性保護”向“質量性提升”的轉變階段,亟待解決保護地建設和管理中長期存在的兩大問題:多部門管理造成的生態系統完整性的人為割裂、區域重疊、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權責不清、保護成效低下;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性不夠造成的生態功能退化、經濟發展遲緩,嚴重影響了區域農戶生計保障、脫貧致富和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中央高度重視自然保護事業發展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繼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之后,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及中央深改組第 19、第 21次會議均明確提出將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國家公園體制作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和加強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開展國家重要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協同提升與綜合管控技術研究與示范尤為重要與迫切。 2016年 10月,科技部發布了《“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重點專項 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所列“國家生態安全保障技術體系”項目群中,明確列出了“國家重要生態保護地生態功能協同提升與綜合管控技術”項目,確定了如下研究內容:針對我國生態保護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生態功能區等)類型多樣、空間布局不盡合理、管理權屬分散的特點,開展國家重要生態保護地空間布局規劃技術研究,提出科學的規劃技術體系;集成生態資源資產評估與生態補償研究方法與成果,凝練可實現多自然保護地集中區域生態功能協同提升、區內農牧民增收的生態補償模式,開發區內社區經濟建設與自然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創新技術;適應國家公園建設新趨勢,研究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區優化綜合管理技術,選擇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區進行集成示范研究,為建立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管控技術、標準、規范體系和國家公園規模化建設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所列考核指標為:提出我國重要保護地空間布局規劃技術和規劃編制指南;集成多類型保護地區域國家公園建設生態保護與管控的技術標準、生態資源資產價值評估方法指南與生態補償模式;在國家公園體制創新試點區域開展應用示范,形成園內社會經濟和生態功能協同提升的技術與管理體系。 二、研究思路與目標 在厘清我國自然保護地類型多樣、布局不盡合理、管理權屬分散、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的現狀與需求基礎上,圍繞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與功能、多類型保護地交叉或重疊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機制和國家公園管理體制與機制 3個科學問題,綜合運用地理學、生態學、經濟學、自然保護學、區域發展科學、社會學與民族學等領域的方法和技術,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從全國尺度著眼,以多類型自然保護地集中區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為重點,理論研究與具體示范相結合,構建重要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規劃技術與管理體系,集成生態資產評估與生態補償方法,探索多類型保護地集中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功能協同提升的機制與模式,提出適應國家公園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國家公園建設新趨勢的優化綜合管理技術,在三江源與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進行應用示范,為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國家公園體制改革提供科技支撐。 三、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 根據國內外生態學、自然保護學發展以及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的科技需求,本項目擬解決的 3個關鍵科學問題為:①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與功能;②多類型保護地交叉或重疊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機制;③國家公園管理體制與機制。 相應地,確定了重點研究的 4項關鍵技術為:①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評估與規劃技術;②多類型保護地交叉或重疊區生態資源資產動態評估技術;③多類型保護地交叉或重疊區區域經濟發展優化調控技術;④國家公園自然與文化資產保護與管控技術。 四、主要研究內容 根據項目目標,確定了 6項重點研究內容,并以此為基礎設置了 6個研究課題。 課題一是“國家重要生態保護地空間布局規劃技術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鐘林生研究員負責,參加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大學。該課題基于我國重要自然保護地基礎數據庫,系統梳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探討我國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布局特點,分析自然保護地空間合理布局要素,形成我國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優化布局方案,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國家公園體系,提出科學的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規劃技術方法與技術體系。包括 3個子課題:自然保護地的布局現狀與需求分析;自然保護地的分類與優化布局方案;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規劃技術方法與體系。 課題二是“多類型保護地區域生態資源資產評估與補償方法研究”,由中央民族大學桑衛國教授負責,參加單位包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該課題以保護地生態功能協同提升為目的,根據保護地的生態系統健康現狀,提出相應的健康診斷技術與服務功能提升技術,形成符合我國保護地的生態資產動態評估手段和技術體系,構建多元化生態補償模式。為多類型保護地區域經濟與自然生態協同提升提供理論和技術基礎。包括 3個子課題:保護地生態系統健康診斷與服務功能提升技術;保護地區域生態資產動態評估手段和技術標準;保護地區域面向生態功能協同提升的補償模式。 課題三是“多類型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自然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創新技術研究”,由北京師范大學曾維華教授負責,參加單位包括北京師范大學、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該課題針對多類型生態保護社區與生態保護對象空間分布錯綜復雜的特點,遵照以自然生態保護為主、經濟建設為輔的要求,研發一整套生態保護地區域人類活動強度、結構與布局,以及農戶生計與保護行為及政策優化調控技術;建立區域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路線圖及差異化精細管控體系;將生態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自然生態保護有機結合,協調緩解居民生計及經濟建設與區域生態保護間的沖突,幫助當地居民盡快擺脫對保護地自然資源的依賴,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確保生態保護地經濟建設與自然生態保護協調持續發展。包括 4個子課題: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調性分析;保護地區域生態承載力及經濟結構與布局優化調控;保護地區域居民生計與保護行為及政策調控;保護地區域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路線圖設計及其差異化精細管控。 課題四是“國家公園建設生態保護與優化綜合管理技術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閔慶文研究員負責,參加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上海師范大學。該課題針對當前我國重要自然保護地類型多樣、布局不盡合理、管理權屬分散、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的現狀與特點,從生態文明建設高度認識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重要性,借鑒國際國家公園建設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重點研究重要保護對象與關鍵生態服務識別與監測、災害風險管理、社區管理、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等技術,制定融技術手段、立法手段、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于一體的管控技術規范,研發面向國家公園管理者的綜合管理平臺,實施面向管理周期的管理有效性綜合評價體系。包括 4個子課題:國家公園重要保護對象與關鍵生態服務監測技術;國家公園災害風險管理與社區管理技術;國家公園自然與文化資產保護和管控技術;國家公園政策管理機制構建與優化綜合管理平臺研發。 課題五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社會經濟和生態功能協同提升技術與管理體系示范”,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張同作研究員負責,參加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該課題聚焦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應用前述研究成果,并重點從草地生態系統退化恢復與功能協同提升、生態保護和社會經濟的主要矛盾、農牧民增收關鍵技術與政策措施入手,開展生態功能分區、資產評估、功能提升技術研究,畜牧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模式,人為脅迫管理與數字化監管平臺開發的研究和示范工作。包括 3個子課題:生態功能分區、資產評估與功能提升技術;畜牧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模式;人為脅迫管理與數字化監管平臺開發。 課題六是“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社會經濟和生態功能協同提升技術與管理體系示范”,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慶華研究員負責,參加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該課題聚焦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應用前述研究成果,并重點從景觀配置角度,在自然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生態功能分區研究。同時針對神農架地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開展關鍵生態過程辨識和關鍵生態過程保護與恢復的生態補償模式及生態旅游示范研究,為試點區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與生態功能協同提升提供范例與參考。包括 3個子課題:生態功能分區、資產評估與功能提升技術;關鍵生態過程保護 /恢復的生態補償模式;自然資產保護和管控技術與監管平臺開發。 五、技術路線 梳理不同類型重要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對象與空間要求,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重要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管理體系及其空間布局。同時,針對我國自然保護地集中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需求,探索區內人地協調發展、農牧民持續增收的生態補償模式。之后針對多類型生態保護地交叉管理的現狀,提出理順管理體制、優化管理技術的方案,并通過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和神農架國家公園的示范,形成一套促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生態經濟功能協同提升的優化管理技術體系。具體技術路線如圖 1-1所示。 圖 1-1 項目技術路線 六、考核指標 圍繞著各項研究任務,確定了一系列考核指標。以課題一為主,建立重要生態保護地基礎數據庫,構建重要生態保護地分布格局合理性評價指標體系,編制重要生態保護地優化布局方案和國家公園優化布局方案,開發全國重要生態保護地規劃技術和國家公園規劃編制技術。 以課題二為主,開發保護地生態系統健康診斷技術與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技術,提出保護地區域生態資產動態評估標準和生態功能協同提升的生態補償標準,構建生態功能協同提升的生態補償模式。 以課題三為主,開發人地協調發展問題甄別技術,制定人地協調發展對策,研究生態承載力核算創新技術方法及經濟建設規模、結構與布局優化調控技術方法,探討農牧民等鄉村社區居民的保護意識、行為方式與認知水平,開發生態經濟政策對農牧民生計與保護行為的影響模擬技術,制定保護地區域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路線圖。 以課題四為主,研發多類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功能分區技術方法,制定國家公園建設綜合管控技術標準,探索國家公園經濟建設與自然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分區、分類、優化、綜合管控方法,提出國家公園優化管理技術體系建設政策建議,開發國家公園優化綜合管理平臺。 以課題五為主,編制受損生態系統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生態功能協同提升技術規程,提出畜牧業和生態協調發展建議以及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區人獸沖突調控政策建議,開發人為脅迫數字化監管平臺,制定數字化監管方案。 以課題六為主,編制自然資源與生態功能分區報告、資產評估報告,開展自然資源環境脅迫分析,建立面向神農架國家公園試點區關鍵生態過程保護 /恢復的生態補償模型,建立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經濟協同提升技術體系,編制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功能分區與空間布局規劃,研發管控技術體系和監控平臺。 結合項目工作,發表學術論文 50篇以上(其中 SCI期刊收錄論文 10
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和國家公園綜合管理的理論、技術與實踐 作者簡介
閔慶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生態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常務理事兼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研究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農學會理事兼農業文化遺產分會主任委員,《生態學報》《自然資源學報》編委等。 長期致力于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與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國家公園建設與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等領域研究,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次,獲全國創新爭先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江西林木種質資源
¥102.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