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宗政風——以靜治國與德化遠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31689
- 條形碼:9787520531689 ; 978-7-5205-316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宗政風——以靜治國與德化遠人 本書特色
唐太宗通過對傳統的民本思想集萃式的理論加工和面向實際的政治實踐,把民本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重民政策在唐初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為開創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代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個歷史現象說明:民本論不是君主政治的對立物,而是統治思想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本書以史為鑒通過介紹唐太宗的人生經歷,經驗與教訓,從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中汲取有益的營養,努力探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為構建當今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唐宗政風——以靜治國與德化遠人 內容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繼漢武帝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貞觀年間的“君道”和“治術”是唐太宗留給后世的兩份珍貴政治文化遺產。他是正確處理君民關系、君臣關系,成功地實現了治國理政的典范。他主張治國以靜,立君為民,以農為本;他以古為鏡,重視修史;他輕徭薄賦,發展經濟;他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他修訂法律,健全法制;他提倡周公、孔子之道;他對待少數民族采取“綏之以德”“愛之如一”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他一手啟動了大唐盛世之門。在他統治時期,政績可圈可點。他的某些政治理念與作為超過了前人,實可為中華政治作萬世師表。
唐宗政風——以靜治國與德化遠人 目錄
前言 帝王楷模
一、正確處理君民關系的典范
二、正確處理君臣關系的典范
三、成功治國理政的典范
**章 “覽前王之得失”
一、以古為鏡,重視修史
二、重視對當代史的撰述
三、前王得失,在身龜鏡
第二章 “為國者要在安靜”
一、安人寧國,惟在于君
二、以民為本,靜以撫之
第三章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一、廣開才路,惟求其材
二、才德兼備,任賢致治
第四章 廣開言路兼聽則明
一、求諫納諫,兼聽納下
二、健全封駁與諫官制度
第五章 偃武修文尊儒崇經
一、提倡周公、孔子之道
二、興禮制樂與學校教育
第六章 輕徭薄賦發展經濟
一、推行均田,獎勵墾荒
二、興修水利,義倉備荒
三、輕徭薄賦,勸課農桑
第七章 修訂法律 健全法制
一、修訂律令,法務寬簡
二、嚴以執法,不辟權貴
第八章 完善體制合理分權
一、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二、實行地方制度改革
三、改革完善府兵制度
四、分封的討論與爭議
第九章 民族團結和親政策
一、德化遠人,羈縻府州
二、尊重習俗,和親吐番
結語 唐太宗治國論
一、以古鑒今
二、尊儒崇經
三、發展經濟
四、完善政體
五、健全法制
六、民族團結
七、結論
附錄
一、主要參考書目
二、唐太宗行政大事記
唐宗政風——以靜治國與德化遠人 節選
唐太宗李世民是繼漢武帝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統治時期,政績可圈可點,“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①他一手啟動了大唐盛世之門。他的某些政治理念與作為超過了前人,實可為中華政治作萬世師表。 一、正確處理君民關系的典范 唐朝建立后,如何處理好君民關系以實現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這是統治者必須解答,而且還要必須答好的政治課題。 唐太宗以史為鑒,明智地認為:“君依于國,國依于民。”②君主的地位系于國之存亡,國家的盛衰系于民之苦樂。他從四個角度論證了民本論及貫徹重民政策的重要性。 其一,立君為民。 《尚書》中就有天佑下民而作君師說。立君為民,君為民主,這個思想一直是公認的“設君之道”。荀子說:“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①唐太宗認同這種說法,認為“天之助民,乃是常道”②;古之帝王為政,“以百姓之心為心”③。天立君的目的是讓他做民之主,為民之父母,因此愛民養民是為君之**要義。唐太宗贊同“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④的觀點,他曾親口說過:“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③這種思想在充分肯定天下應由君主一人主宰的前提下,承認君主必須為天下眾生謀福利,必須以安定民生為政之大本,而不能利用權勢地位謀取個人利益,更不能橫征暴斂,剝奪民眾,安享天下的供奉。君主“不恤民事”屬失道之舉,嚴重者將喪失為君的條件。天下為公、立君為民的“設君之道”,既是民本論的重要命題之一,又是論證有關的君主規范的主要依據。 其二,民養君。 《論語》中即有富民足君之說。這種思想有著古老的淵源。“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①這是隋唐帝王論及重民政策時常引用的一句話。唐太宗深知“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②。民眾是賦役之源,國家財政依賴民眾,“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③。承認民養君這一客觀事實,循著君主與國家、國家與財政、財政與社會生產、社會生產與民眾的關系鏈,推及民眾在君主政治中的基礎作用,這是傳統治國論中民本思想的基石。 其三,民擇君。 在唐太宗看來,“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荀子說:“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③這是自先秦以來獲得大眾共識的政治理念。唐太宗認為,民眾是一支令人敬畏的政治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們把帝王君臨天下比作以腐朽的韁索馭使六駕馬車,隨時會索絕馬逸,車毀人亡,怎能不叫人心驚膽戰?君主治民應該存高度的愛護與敬畏之心,在治理實踐中要敬之畏之,謹之慎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中國古代社會,民眾造反與棄君擇君是王權再造機制中*重要的主觀因素,是促進王朝更替和君主政治自我改造的主要動因。歷史一再重現民眾載舟覆舟的身影,使得唐太宗深刻地認識到:“但有黎庶怨叛,聚為盜賊,其國無不即滅。人主雖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①治理民眾問題事關國家興亡、君主安危,所以是政治之本。這一認識是促使歷代統治者認同民本論的主要原因。 其四,民歸于君。 自先秦以來,君民一體就是民本論的主要論點之一。君有賴于民,而民歸于君,二者之間既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和矛盾,又有和諧統一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唐太宗君臣認為,“天下無不可理之民”,②治亂興亡之機必須把握在君主手里。他根據自己在隋唐興替之際的親身體驗,發現即使在天下動蕩的時期,民眾之中“欲背主為亂者”也極少,謀奪天下者更少。盡管天下大亂,民眾仍然“思歸有道”,可見導致動亂的主要原因是“人君不能安之。”①民眾*終要歸順于某個君主,誰實行王道仁政,誰就可以贏得民心,所謂“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②唐太宗還從歷史的教訓和親身的體驗中領悟到這樣一個重要經驗:“得民心者得天下”,“王者之興,必乘衰亂”,③“天下嗷嗷,新主之資”。④當此之際,誰實行重民政策,誰就能奪取帝位,進而鞏固政權。 P1-5
唐宗政風——以靜治國與德化遠人 作者簡介
馬平安,1964年生,河南盧氏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史、中國近代政治史。寫作出版《春秋何以無道》《戰國何以稱雄》《晚清變局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北洋集團與晚清政局》《中國政治史大綱》《中國傳統政治的基因》《中國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