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魏武揮鞭——統一北方與實行屯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31504
- 條形碼:9787520531504 ; 978-7-5205-315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魏武揮鞭——統一北方與實行屯田 本書特色
從學術角度言,一部好的史學作品,離不開對史料的抉擇與作者論述的到位。資料的充實、可靠,作品的立意高格、布局得體是形成一部好作品的必要條件,尤其是資料是否充實、可靠更是研究工作的基礎。很明顯,本書的立意布局都需要充實的資料來講話。
魏武揮鞭——統一北方與實行屯田 內容簡介
魏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一位天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后,地方的軍事勢力開始崛起。尤其是董卓亂政以來,天下大亂。袁紹、曹操、孫堅、劉備等軍事力量乘勢而起,其中尤以曹操的治國、治軍、理政**特色。曹操集團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極大的政治優勢;在北方推行屯田制度,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軍事上先后消滅袁紹集團等割據力量,統一北方;進軍南方消滅袁紹、呂布、劉表等割據勢力;在企圖渡江消滅孫權、劉備聯軍時在赤壁之戰中不幸失敗,*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主張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國家統一,重視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開創了建安文學新時代。
魏武揮鞭——統一北方與實行屯田 目錄
前言 曹操三嘆
一嘆:惜蔡伯喈之早死
二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
一、董卓亂政
二、迎帝都許
三、百官總己以聽
第二章 推行屯田制
一、先代之良式
二、許下屯田
四、屯田的意義與影響
第三章 統一北方
一、南征張繡
二、東討袁術
三、擒殺呂布
四、官渡之戰
五、收定河北
第四章 遠征烏桓
一、潛師出塞
二、東臨碣石有遺篇
第五章 兵敗赤壁
一、統一之夢
二、南取荊州
三、兵敗赤壁
第六章 得隴望蜀
一、平定關隴
二、爭奪漢中
第七章 唯才是舉
一、任天下之智力
二、唯才是舉
三、用人不拘一格
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八章 抑制兼并,倡辦教育
一、抑制豪強
二、鹽鐵官營
三、以先王之道為教
第九章 開創建安文學新時代
一、一代文宗
二、對建安文學的影響
第十章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一、《讓縣自明本志令》
二、《立太子令》
三、通往帝王之路
結語 魏武帝治國論
一、海納百川,唯才是舉
二、推行屯田,發展經濟
三、抓政治根本,挾天子以令諸侯
四、結論
附錄
一、主要參考書目
二、曹操行政大事記
魏武揮鞭——統一北方與實行屯田 節選
一、董卓亂政 在以農業為主體經濟形式的古代中國,長期形成了安居本土而不輕易遷徙的文化傳統,因而有所謂“安土重遷,黎民之性”“安土重居,謂之眾庶”的種種說法。不過,由于天災人禍,歷史上經常發生民眾離開土地成為大規模流徙的流民。嚴重的流民問題往往導致對于政治結構的強烈沖擊,由于與其他歷史因素的交互作用,流民運動又時常成為社會大動蕩的先聲。 因戰亂而發生的流民問題,曾經造成比較嚴重的社會影響。然而對社會產生更為劇烈震撼的,其實往往是非戰亂因素引起的流民運動。東漢晚期,國家治理的失敗以及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大批流民離開家園往異鄉漂泊。 漢順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因連年水災,百姓多有棄業,流亡不絕,以及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太原郡(郡治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發生嚴重旱災,“民庶流冗”,都是類似的史實。 漢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又一次發生由嚴重自然災害引起的流民運動。當時,東漢帝國的三十二郡國都先后遭受蝗災,黃河決口,民眾饑窮,流落四方,多至數十萬戶,百姓饑饉,流移道路。 漢靈帝時,幽、冀地區因民眾大量外流求生,留居原地的只有十分之三四,造成郡縣空虛、萬里蕭條的嚴重危機。 流民的沖擊,又使得受納流民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形勢也受到嚴重的破壞。終于在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發了以流民為主體的黃巾大起義。這次農民反政府運動由張角所領導與發起,其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在鎮壓這次民間反政府運動中,豪強地主與地方軍事力量乘間而起,紛紛割據一方,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東漢王朝的統治秩序也因此而分崩離析。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漢靈帝在洛陽西園成立軍部八校尉,以宦官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皆統于蹇碩。自黃巾起事,靈帝留心戎事,親信蹇碩壯健有武略,因此被委以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將軍何進也要受其統領。蹇碩總領中外*高軍權,暗中還負有靈帝托孤的重大使命,“初,何皇后生皇子辯,王貴人生皇子協。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然皇后有寵,且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帝疾篤,屬協于蹇碩。碩既受遺詔,且素輕忌于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進而立協。”靈帝沒有確定儲君,嫡皇子辯以例當立,而靈帝又托劉協于內宮,這樣,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靈帝年去世,皇子辯即皇帝位,是為少帝,年十七,尊皇后日皇太后,太后臨朝。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封皇弟劉協為渤海王。后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何進任袁紹為司隸校尉,其弟袁術為虎賁中郎將,又征何颙、荀攸及河南鄭泰,以為智謀之士。逮捕上軍校尉蹇碩下獄死。五月,靈帝舅驃騎將軍董重下獄死,六月,靈帝母董太后崩。葬靈帝于文陵。七月,徙渤海王劉協為陳留王。 蹇碩被誅一事表明,宦官集團并不想與官僚集團徹底決裂。但以袁紹、曹操為首的官僚集團則決心推動何進徹底消滅宦官集團。 八月,袁紹勸何進及時誅滅宦官,以免竇武受害之禍。何進請太后盡罷中常侍,以三署郎補其處,太后礙于禮防,又以家本南陽屠家,居皇后位時宦官有擁護之功,沒有答應何進的要求。何進無斷,袁紹畫策多召四方猛將豪杰,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何進乃召并州牧董卓。宦官張讓、段珪先發制人,矯詔召何進入宮而殺之。袁紹、袁術勒兵人宮,盡殺宦官兩千余人,宮中一空,少帝與陳留王出走。同月,董卓兵團人京獨霸朝政,東漢政局至此徹底崩壞。 九月,董卓在洛陽侍武力為后盾,以太后詔廢少帝為弘農王,扶立陳留王協,是為漢獻帝,年九歲,改元永漢。遷太后于永安宮,不日鴆殺。次年,又殺弘農王。董卓以一地方官廢立皇帝,這在東漢史上為首次,一時朝野震動。 原來,在東漢末年,出身軍人、性粗猛而有謀斷的董卓在漢靈帝病危時被拜為并州牧。他駐屯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擁兵自重。漢靈帝死后,大將軍何進和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除宦官集團,私召董卓進京,以為軍事依靠,壓制反對勢力。后來計劃泄露,宦官殺何進兄弟,袁紹勒兵入宮欲討宦官,宦官張讓等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出逃。董卓聞訊引兵馳抵洛陽,領有何進部曲,加上禁軍支持,勢力更盛。于是京都兵權都把握在董卓手中。他廢少帝為弘農王,立漢陳留王為天子后,挾天子號令天下。董卓專權,開了歷史上軍閥依恃武裝力量控制朝政的先例。 P14-17
魏武揮鞭——統一北方與實行屯田 作者簡介
馬平安,1964年生,河南盧氏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史、中國近代政治史。寫作出版《春秋何以無道》《戰國何以稱雄》《晚清變局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北洋集團與晚清政局》《中國政治史大綱》《中國傳統政治的基因》《中國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
- >
推拿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