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君從何處來: 重走湖廣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訪紀實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097493
- 條形碼:9787229097493 ; 978-7-229-0974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君從何處來: 重走湖廣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訪紀實 本書特色
本書以一種從容不迫的筆觸,去粗存精,將一條湖廣填四川滄海桑田的歷史主脈清晰地呈現出來。本書告訴我們,縱然湖廣填四川移民歷史的細枝末節早已在時間之流中湮沒,但歷史的點滴線索卻因其寄托了現代重慶百姓無限的鄉愁而歷久彌新。
君從何處來: 重走湖廣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訪紀實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在重慶日報、重慶晨報大型新聞紀實活動“君從何處來——重走湖廣填四川移民路”采訪報道過程中的新聞作品,講述了該系列活動的尋訪緣起、尋訪過程和尋訪成果。通過實地“追根溯源”、對當事人細致采訪和對史料精細研讀、研究,全景式地展現了“湖廣填四川”移民事件的歷史全貌。同時,本書還集合了專家學者對“君從何處來”系列報道活動的評價和期許,搜集了大量關于這次系列報道活動的后續跟進報道及社會影響。 全書分為八個篇章,內容有對個體人物、專家的專訪,有對歷史事件的調查和追溯,也有對現存文物古跡的尋訪和影像記錄。全書內容豐富,圖文對照,可以說,本書是“湖廣填四川”移民研究的一次全新的成果展示,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君從何處來: 重走湖廣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訪紀實 目錄
序一 君自湖廣 夢圓重慶
序二 根在麻城孝感鄉
序三 尋覓鄉愁浚其源
麻城孝感鄉篇
歷史的追問:重慶人鄉關在何方
歷史的真相?專家揭秘世代相傳的麻城孝感鄉
湖北篇
鄂東**祠 川渝吳氏大多“根”在此
“帝主廟”傳說結起兩地緣
蜀道難 難不住君從湖廣來
江水長 長不過填川路迢迢
歲月有痕 君從“孝感”來 “孝感”不復舊模樣
重慶篇
三姓成兄弟 抓鬮定家園
神女峰下的“貢老爺”
耕讀傳家 大昌方氏家族走出文人武將
夔門天下險 擋不住奉節人的尋根情
云安:沉睡在水底的移民老鎮
三姓人合家遷四川 和睦相處近200年
云陽郭家大院見證移民望族的興衰
巴南周氏八棱碑的故事
麻鄉約 千里傳遞移民思鄉情
石龍井莊園:庭院深深 深藏多少謎題
尋訪篇
江津真武場:消失的記憶,消失的方言島
土樓依舊在 客家遺風已難尋
榮昌縣盤龍鎮:喧囂中的客家方言島
一趙入川繁榮榮昌一鎮
見證移民文化 重慶尚存69處移民會館
看豐盛百年碉樓如何抵御匪患
由“解手”說起
尋根篇
尋根麻城的悲喜交加
民間修譜人
薛方全:“尋根”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專家篇
陳世松:讓“湖廣填四川”歷史回到普通民眾身邊
何智亞:移民推動社會進程 鄉愁傳承古老文明
黎小龍:在“湖廣填四川”中尋找重慶的前世今生
藍勇:鄉愁是對一方風土人情永難割舍的眷戀
張德安:會館文化還需傳承和弘揚
影響篇
“尋根”改變一座城
祭祖大典:山高水長見證血脈傳承
相聚在“天下**鄉都”
“尋根”熱潮催生學術研究《湖廣填四川與重慶研究》項目啟動
傳播篇
“君從何處來”千萬閱讀量的背后
“君從何處來”系列報道新聞研討會召開
附錄 重慶日報、晨報報道版面
君從何處來: 重走湖廣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訪紀實 節選
歷史的追問:重慶人鄉關在何方 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時刻拷問著每個人。根據考證,今天的重慶人,多數是“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后裔,根在湖北“麻城孝感鄉”。 歷史的篇章翻到21世紀,位于中國大西南的重慶,雖有群山阻隔,但昔日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已被暢通的巴渝立體通衢所替代。 同樣嚴肅而深沉的歷史追問,也成了每個巴渝人揮之不去的心結和疑問:我是誰,我來自哪里? 在歷史的今天,這個問題演變成了“尋根”熱潮。重慶湖廣會館中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已然成了查詢鄉關在何處的好去處。 中國人對根的情意真摯而綿長,“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對祖籍地的懷念體現在博物館二樓展廳中一本本族譜、一本本縣志上。 “從清代初期到中期,以‘湖廣填四川’為代表,遍及中國十幾個省向四川的歷史大移民,真正奠定了現代重慶人的根基。絕大多數重慶人都是這次移民的后裔!睂@段移民歷史研究多年的重慶市政府原副秘書長、學者何智亞評論說,在重慶這座移民城市的歷史上,從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渝城,先后有六次對重慶具有重要影響的移民。 戰亂:清初重慶府不足3萬人 重慶是座移民的城市,是通過移民而不斷發展的城市。 尋根問祖,不忘先輩,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家族傳統。近現代以來的重慶人,也時刻不忘追問先輩的蹤跡,希望敬祖追宗,弘揚家族傳統。 在川渝大地,數百年來更是曾經流行著這樣一首古老的童謠:“三百年前一臺戲,祖祖輩輩不忘記。問君祖先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 在重慶,經久不息地流傳著上述關于根的民謠,以及口口相傳的歷史,都是關于家的故事。追尋的是亙古以來不變的話題:我們從哪里來? “族源的根系往往是一個古老而常青的話題,像一顆深深埋藏在心中的家族血緣與文化種子,遇到合適的土壤與空氣、雨水,就會生根、開花,發出嫩綠的苗、嫣紅的花,產生一種‘尋根’的沖動。”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李禹階說。他曾著有《重慶移民史》,對重慶移民現象頗有造詣。 通過族人相傳的歷史、古老的童謠、族譜的記載、縣志的描述、學者的研究等相互交叉印證,今天的多數重慶人都來自“湖廣填四川”大型移民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湖北“麻城孝感鄉”。 “長時期大規模的戰亂,以及戰亂帶來的饑荒、瘟疫,是造成四川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何智亞曾潛心研究過“湖廣填四川”的具體成因,他說,從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一甲子的歲月中,官府、叛軍、農民軍、土匪等之間的戰亂一直在持續,給四川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深重的災難,以至于出現了“全蜀大饑,瘟疫大作,虎豹橫行,乃至人自相食,赤野千里,數百里無人煙”的慘烈情景。 經考證,清初,重慶府轄區有14個廳、州、縣,人口僅有29833人,還不足三萬。 移民:重慶人口百年激增至372萬 長時期的戰爭和饑荒、瘟疫,造成清初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百業凋零。為恢復生產,安定民心,鞏固政權,清朝廷多次下詔書號召戰亂中逃散的四川民眾落葉回歸,鼓勵外省移民到四川開荒墾殖。 順治三年至乾隆時期,清朝廷制定下達了許多鼓勵移民入川和恢復生產的政策。100多年間,大量移民自愿“奉旨入川”、“應詔填蜀”,但亦在康熙中期發生過強制性移民。 據湖廣會館特別研究員、移民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岳精柱分析,“湖廣填四川”大移民以湖廣、閩、粵、贛移民為多,與這些地區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湖廣(主要指湖南、湖北兩。┚o鄰巴蜀,有地利之便,加上元末明初及明代的大量移民存留,又有人和之勢,故在清初,大量湖廣人移民巴蜀。 “雖有‘湖廣熟,天下安’表達地域富庶的民間諺語,但也正是富庶,導致湖廣人口繁衍快,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且賦稅高,一些貧民難以承受!薄秴鞘献遄V續編》中記載其入川祖吳玉賢之說,“因田賦年年巨征難完,只得棄楚人蜀”,于康熙四十年,舉家從湖南邵陽遷重慶府。 道光《夔州府志》第34卷載,清初“楚省饑民”每天由三峽水道人川達到數千人之眾。根據三峽沿岸區縣如忠縣、云陽、奉節、巫山、豐都等地方志記載,當時大部分的民眾都是來自湖廣等地的移民。 P2-5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