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4273
- 條形碼:9787030664273 ; 978-7-03-06642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精) 本書特色
本書以城市地理學為主要視角,探尋明晰和中國當前巨型城市區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并試圖深入分析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精) 內容簡介
本書對全球化和快速城鎮化背景下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的發展與演化做了系統總結。從巨型城市區研究所側重的高端服務業、流動性和功能性城市區等核心視角出發,立足于中國城鎮化人口、資源、環境現實基礎,突出研究了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等科學問題。 本書可供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城市與區域經濟以及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相關專業教師閱讀參考。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精) 目錄
前言
**章 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研究進展概述 1
**節 從城市區域到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 1
一、城市區域 1
二、“巨型”城市區域的相關概念 2
三、“全球城市區”和“全球區域”假說 4
四、巨型都會區 5
五、巨型城市區 6
六、巨型區 8
第二節 巨型城市區研究關鍵議題概述 9
一、巨型城市區與高端服務業 9
二、巨型城市區與流動空間和多中心性 11
三、巨型城市區與可持續性 13
四、巨型城市區與集聚經濟 14
五、巨型城市區多尺度治理 16
六、世界巨型城市區空間形態原型 17
第三節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研究概述 18
一、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發展階段回顧 18
二、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研究進展 20
三、研究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的意義和作用 23
第二章 崛起中的中國巨型城市 26
**節 中國巨型城市格局 26
一、空間格局 26
二、專門化特征 28
三、地域分布 35
第二節 巨型城市的環境-經濟-社會績效 35
一、環境可持續績效 35
二、經濟運行績效 38
三、區域間社會公平和融合 39
第三節 巨型城市就業分異和掌控力強化 40
第四節 中國城市巨型化和功能專門化趨勢 42
一、持續巨型化 42
二、功能專門化 43
第五節 新時期中國城市巨型化增長的影響因素 44
一、城市規模與經濟因素分析 45
二、投資、消費和出口與城市增長 46
三、功能專門化與城市增長 46
四、城市增長與流動性、人力資本等新經濟因素 47
五、城市增長的政府作用 49
第三章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界定和特殊性 51
**節 基于功能性城市區視角的界定 52
一、中國城市高端服務業發展 52
二、功能性區域的定量判斷 54
第二節 基于中心流視角的界定 58
一、人口流視角 58
二、全球資金流 61
三、航空流及空港視角 62
第三節 中國巨型城市區識別 63
一、巨型城市區識別標準設定 63
二、中國巨型城市區識別結果 64
第四節 中國巨型城市區的特殊性 73
一、全球勞動地域分工作用下的特殊性 73
二、政府視角下的巨型城市區分化 74
第五節 中國巨型城市區空間形態 76
第四章 中國東部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 77
**節 京津走廊巨型城市區 77
一、集聚經濟下的京津雙核極化 79
二、首都主導下的功能性城市區域發展 80
三、高端服務業-制造業發展 81
四、流動空間和流動性 81
五、投資、創新和可持續性 89
六、京津冀協同背景下巨型城市區多尺度分析 92
第二節 長三角巨型城市區 104
一、高端服務業發展 105
二、制造業占主導地位的功能性城市區 109
三、流動性和流動空間 115
四、集聚經濟性 121
五、投資、創新和可持續性 122
六、一個由多個巨型城市區組成的多中心巨型區 124
七、全球化和地方化驅動的區域整合 127
八、市場調節和制度平衡驅動的區域整合 131
九、上海亞巨型城市區專門化趨勢和多中心性 134
第三節 粵港澳巨型城市區 136
一、高端服務業 138
二、制造業地位依然顯著 143
三、流動性和流動空間 146
四、集聚經濟 148
五、投資、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149
六、非正規城鎮化比較突出 152
七、粵港澳地區的去分隔發展 153
第四節 臺北福廈巨型城市區 155
一、大臺北地區 156
二、以福州和廈門為中心的閩東南地區 158
第五章 中國中部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 163
**節 中部地區概況 163
第二節 中部巨型城市區特征 163
一、省會城市是中部巨型城市區的基礎 163
二、生產要素快速集聚于省會城市 165
三、發展動力不足 168
四、國家戰略驅動下的中部巨型城市區發展 171
第三節 省會功能性城市區轉型發展 172
一、鄭汴洛走廊地區 172
二、大武漢地區 176
三、大太原地區 178
四、大合肥地區 180
五、大長沙地區 185
六、大南昌地區 188
第六章 中國東北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 191
**節 快速收縮的東北地區 191
一、人口減少,從凈流出到負增長 192
二、就業總量占全國比重下降,諸多城市就業衰減 192
三、經濟波動比較明顯,近幾年GDP 負增長 193
第二節 東北地區巨型城市區特征 194
一、巨型城市區經濟集聚性開始加強 194
二、功能專門化發展 194
三、流動性和流動空間 195
四、投資、創新和可持續性 200
第三節 以省會為中心的巨型城市區:大哈爾濱和大長春地區 201
一、大哈爾濱地區 202
二、大長春地區 203
第四節 作為巨型區的遼中南地區 207
一、遼中南地區城鎮化發展 208
二、巨型城市發展 209
三、功能性城市區 210
四、流動性 210
五、多中心集聚與擴散模擬 211
第七章 中國西部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 217
**節 西部地區概況 217
第二節 西部地區巨型城市區特征 218
一、單中心集聚模式較普遍 218
二、專門化高端服務業凸顯 219
三、工業化和制造業相對落后的功能性城市區 221
四、流動空間和流動性 221
五、投資、創新和可持續性 224
六、國家和政府對巨型城市區發展的主導角色顯著 227
第三節 成渝巨型區發展 228
一、成渝巨型區格局和特征 229
二、成渝巨型區變遷過程 236
三、成渝巨型區展望 243
第八章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征 .246
**節 經濟增長與結構變遷 246
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246
二、增長與收縮:人口與就業視角 248
第二節 高端服務業和制造業專門化發展 258
一、功能專門化與巨型城市區增長的回歸分析 258
二、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 260
第三節 流動性與流動空間發展 265
一、交通發展與中國巨型城市區變遷 265
二、信息技術與巨型城市區變遷 266
第四節 投資-創新與經濟發展 268
一、投資與巨型城市區發展 268
二、創新與巨型城市區發展 269
三、環境可持續發展 272
第五節 全球化和地方化 274
一、全球化-地方化差異 274
二、近域化和廣域化影響差異 276
第六節 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角色 279
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角色 279
二、財政支出中的教育科學技術研發支出 279
第七節 社會發展特征 281
一、受教育水平視角的中國巨型城市區社會分異 281
二、老齡化視角的中國巨型城市區社會變遷 285
三、人居空間社會分異 285
四、人口流動視角的中國巨型城市區社會變遷 291
第九章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展望 296
**節 城鎮化趨勢下的總體展望 296
一、較快速的城鎮化還將維系較長時間 296
二、城鎮化將更復雜 296
第二節 經濟績效仍是當前中國區域發展的重要評價標準 297
一、人均GDP和城鎮化發展的關系 297
二、全球經濟衰退下的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面臨更大挑戰 297
三、面向增長和創新轉型的東部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以京津巨型城市區為例 299
第三節 國家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空間框架需遵循“以水定區”理念 301
一、中國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301
二、水資源和巨型區發展 302
三、基于流域視野的中部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展望 303
第四節 流動空間推動巨型城市區走向巨型區 306
一、西部地區流動空間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發展 306
二、東北地區基于流動空間的“巨型城市區鏈”重構 308
三、流動空間等重大工程建設需中央政府大力扶持 309
第五節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空間戰略展望 310
主要參考文獻 313
索引 321
中國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精) 節選
**章 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研究進展概述 **節 從城市區域到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 一、城市區域 如果從《進化中的城市》(Patrick Geddes,1915;中文版:帕特里克 格迪斯,2012)一書出版算起,人類對城市的認識和研究開始轉向區域視野至今已有100多年。隨后劉易斯 芒福德提出“區域整體發展理論”。20世紀50年代,佩魯的增長極理論、繆爾達爾的累積循環因果關系理論等均促進了城市區域的研究(李郇等,2018)。1973年弗里德曼提出了城市區域空間演化模式——“核心–邊緣模式”,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研究的區域范圍。城市區域的研究開始拓展到世界范圍,以1966年彼得 霍爾的《世界城市》為里程碑,1986年弗里德曼發表了《世界城市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區域再次成為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政策制定的重要空間尺度(Storper,1995)。城市區域被定義為在更廣泛區域內有緊密聯系、有相互依賴關系的一個城市或一組城市(Davoudi,2008;Rodriguez-Pose,2008)。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互補功能,因此,它們通過通勤、貿易、信息或其他方式相互作用。描述這一功能地理或市場區域的一個重要術語是城市的經濟“足跡”。人們普遍認為,如果將空間規劃、基礎設施和服務提供的政策轉移到城市區域一級,并在相關地方政府機構之間進行協調,這些政策可通過加強公共關系提高勞動力和住房市場效率,簡化交通系統,并促進經濟生產性、知識溢出和創新(Scott,2001;Treasury,2006)。換言之,城市區域被認為能夠為功能上更為連貫的地方提供綜合發展的巨大潛力。 城市區域概念再次興起的一個直接原因主要是限制大城市發展的理念出現。由于交通成本下降、流動性增加以及家庭和商業活動區位選址的分散化,核心城市的空間范圍或影響范圍不斷擴大,政策制定不得不重新反映日益增長的跨境流動和相互作用的現實。人們認識到分散的機構對地方和區域環境的反應更為迅速,更適合根據地方需求和發展潛力制定優先權。城市區域對協調和整合土地利用、運輸和其他大型基礎設施決策尤為重要(Wheeler,2009)。歐盟“多中心城市區域”概念應運而生(Faludi,2006;Hall and Pain,2006)。 有一些城市政治學者認為,城市區域政策可以彌補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政府權力下放遺留的漏洞(Parr,2005)。城市區域可以靈活地覆蓋多種外部邊界可變的地方(Harding et al.,2006)。原則上,它符合城市及周邊城鄉的整體利益,鼓勵投資改善交通聯系,使其能夠利用鄰近地區的增長,通過整合資源來“借用”聚集的優勢。強調選擇性和功能專業化,意味著地方必須思考研判其獨特的品質、經濟作用及與其他城鎮和城市的關系。這符合解決地區不平等問題的現行方法,即注重本土增長和自力更生,而不是將投資和其他形式的資源從繁榮地區轉移過來。因此,對城市區域的重新關注與人們普遍認為的“新地區主義”(Keating,1998;Pike et al.,2006)是一致的。 然而,更多經濟學家認為城市區域再興起的重要原因是,它能有效利用集聚經濟優勢,包括企業接近于“勞動力池”、多樣化的供應商、專業服務和良好的外部聯系(Rice et al.,2006)。企業可以根據不斷變化的技術和業務需求“混合和匹配”其投入,并能更容易地改變勞動力。這種靈活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率,并提高了經濟彈性。知識密集型產業可能得益于與大學的鄰近及信息和思想的更多流通和交流,從而促進了行業從業者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提高(Braczyk et al.,1998;Audretsch and Feldman,2004)。城市區域一級的政策比地方政策能夠更充分地吸收有利于競爭力的戰略經濟資產,并能更好地促進機構合作、資源共享和勞動力市場匹配(Treasury,2006)。許多證據表明,城市區域本身更高水平的內部連通性對各方都有好處,并且城市區域越大越好,尤其在經濟競爭力方面。 二、“巨型”城市區域的相關概念 在集聚經濟視野下,城市區域術語出現了與之相匹配的“超級”“巨型”等定語,如超級地區(Hall and Pain,2006)、超級聚集(super-agglomerations)(Scott and Storper,2003)、城市超級有機體(urban super-organisms)(弗里德曼,2014)及多中心巨型城市區等(表1.1)。本書重點比較全球城市區(global city region)(Scott,2001)或全球區域(global region)(吳志強,2002;李紅衛等,2006)、巨型城市區(mega-city region,MCR)、巨型都會區(mega-urban region)(Douglass,2000)及巨型區(mega region)(America 2050)等概念。 **,狹義上看,全球化背景下巨型城市區被視為是一個全新的現象,在當今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地區出現。由形態上分離但功能上相互聯系的10~50個城鎮,集聚在一個或多個較大的中心城市周圍,通過新的勞動分工激發出巨大的經濟力量。這些城鎮既作為獨立的實體存在,即大多數居民在本地工作且大多數工人是本地居民,也是廣闊的功能性城市區域(functional urban region,FUR)的一部分,每個功能性城市區域圍繞一個城市或城鎮,在實體空間上彼此分離但在功能上形成網絡,且圍繞一個或多個更大的中心城市集聚,通過一種新的功能性勞動分工拉動經濟增長。一方面,這些地方以獨立的實體存在,多數居民留在本地工作,而勞動力中的大部分也都是當地居民;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密集流動、信息高速公路發展及高速鐵路、通信電纜(即“流動空間”)的遍布帶來的相互聯系,這些地方又成為更大范圍功能性城市區域的一部分。巨型城市區強調“多中心網絡化”“流動空間”“高端服務業”。從形態、功能和治理三個方面對多中心進行理解。功能多中心是本質特征,與著重描述不同規模的城鎮地理分布特征的形態多中心不同,功能多中心更關注人流和信息流,功能性聯系主要建立在以公司內部連接為基礎的精細的城市間高端生產者服務業連接上。由于功能多中心更多地強調信息流動和公司組織的多中心,因此一般出現在經濟高度一體化的城市區域,同時多中心的概念又是高度尺度依賴的,即某一尺度上的多中心可能是另一尺度上的單中心(Duhr and Nadin,2005)。 表1.1巨型城市區與巨型區相關概念比較 第二,巨型城市區在概念上很清晰,但在實證和政策分析中有很多模棱兩可的地方。*明顯的就是,在 POLYNET ①的研究中,8個實證地區可謂五花八門。從內部結構來看,有6個巨型城市區分別以這些單個功能性城市區為中心,如大倫敦地區、布魯塞爾地區、法蘭克福地區、瑞士北部地區、大巴黎地區、大都柏林地區等,而蘭斯塔德地區、萊茵–魯爾地區是嚴格意義的多中心,沒有絕對主導的城市。從內部動因看,這8個巨型城市區普遍呈現分散化趨勢,大倫敦地區還在增長,蘭斯塔德地區的4個大城市的功能性城市區呈衰退趨勢。從就業來看,基本上呈現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轉型發展的趨勢。從通勤方式看,越來越多的通勤活動數量和出行距離不斷增長,并且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外圍地區,而不是首位城市,但也有特殊之處:蘭斯塔德地區不同城市之間并不存在太多的通勤,倫敦的單中心通勤模式主導之外,外圍城市之間也有較高的通勤。另外,不同的國家,由于文化和規劃體制的不同,巨型城市的具體空間形式也有所差異。在美國,考慮私人汽車的普及,在大城市的綠帶地區建設低密度、低調控性的“邊緣城市”或“新中心城區”;在歐洲,在綠帶和其他形式進行約束的地區建設中等規模的農村市場城鎮或規劃新城(Scott,2001),見表1.1。 第三,無論是巨型城市區還是巨型區都是現實的問題解決、目標達成和規劃政策導向,只不過西歐強調整合和融合,美國強調高效率和集聚導向下的基礎設施區域統籌。 鑒于上述巨型城市區的內容,本書在研究視角上主要以巨型城市區的基本假設為前提,即強調高端服務業、流動性和功能性城市區,在研究范圍上,借鑒巨型區的動態規劃意義。 三、“全球城市區”和“全球區域”假說 “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出現,世界城市體系的重組,以及“全球城市區”的發展,已經在大量文獻中得到了很好的討論(Knox and Taylor,1995;Scott,2001)。 在《世界城市》一書中,霍爾認為高端服務功能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除了國家和國際政治權力的中心外,世界城市往往是國際貿易中心,是金融服務中心,是醫學、法律、高等教育以及科學知識的技術轉化等各種高端專業性活動中心,是出版社和大眾媒體進行信息收集和傳播信息的中心。20世紀80年代,約翰 弗里德曼提出全球化正導致一個全球等級體系(Friedmann and Wolff,1982;Friedmann,1986),其顯著的進展是高端生產者服務業生產地點與產品生產地點正日益分離。 1991年薩森在《全球城市》中指出:生產的國際化,有助于為這些新空間經濟的經營管理提供服務的集中性服務節點的成長 相當程度上,過去15年中經濟活動的重心開始從底特律、曼徹斯特這類生產地轉向金融中心和高度專門化的服務中心(Sassen,2001)。拉烏利 戴維斯(Llewelyn-Davies,1996)的四個世界城市比較研究中識別了四個關鍵族群的高端服務活動:金融和商業服務、權力和影響(或控制與命令)、創意和文化產業、旅游,它們都是以不同方式處理信息的服務產業,都要求高效和面對面信息交換從而發揮集聚效用。 隨著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深入發展,2000年以來,全球城市區進入學者視野,西蒙德斯 哈克的《全球城市區》(Roger and Gary,2000)、斯科特的《全球城市區:趨勢、理論和政策》、泰勒的《世界城市網絡》陸續出版。制造業從大西洋核心區向亞太地區的“全球轉移”不僅加強了新型城市間的經濟聯系,還催生了新型城市形式。基于對城市全球化和制造業快速發展的拓展研究,吳志強(2002)構建了全球區域(global region)等理論和假說。一定意義上,“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區”“世界城市網絡”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競爭”思維和方法論認識的,都已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并在全球競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政策轉變驅動下,以及美國長期形成的地方政府自治和近年來西歐國家中央政府的分權化趨勢相結合,形成了碎片化的政治格局,出現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問題,于是與全球化相對應的“區域化”作用再次得到高度關注,區域主義、新區域主義等成為西歐、美國乃至亞洲很多地區政策制定和學術研究的重要趨向。 總之,全球城市區既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城市范疇,又不同于僅僅因地域聯系形成的城市群或城市輻射區,而是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前提下,以經濟聯系為基礎,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內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二級大中城市擴展聯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空間現象。全球城市區是以全球城市(或具有全球城市功能的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區域,而不是以一般的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區。全球城市區是多核心的城市擴展聯合的空間結構,而非單一核心的城市區域。多個中心之間形成基于專業化的內在聯系,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在空間上形成極具特色的城市區域。雖說這一新現象的出現,并不限于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及其區域發展的過程,但這種發展還是相對高度集中在全球范圍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當然也包括亞太地區。 四、巨型都會區 巨型都會區(Douglass,2000)在定義上與擴展性都市互動區(extended metropolitan fields of interaction)相當,只不過更加注重全球化過程及世界城市發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