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校注本 毛邊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21235
- 條形碼:9787511721235 ; 978-7-5117-2123-5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水滸傳:校注本 毛邊版 本書特色
1. 本書采用明刊本杭州容與堂《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百回本為底本,這一刻本屬繁本系統(tǒng),全書故事完整,且文字風格前后一致。而市場通行版本多以金圣嘆評點的七十回本為底本,拼以其他不同簡本、繁本,造成風格不一,不利于一般讀者閱讀。 2. 《水滸傳》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本書所采用底本的作者署名為“施耐庵撰,羅貫中編”。此外,明高儒《百川書志》卷六言:“《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也有是說。因而,為審慎起見,在學界未找到切實佐證之前,署名一仍其舊。 3. 本書在校點中參酌的其他重要版本,有天都外臣序本、楊定見序本、李漁芥子園刻本;個別文字,亦參酌了貫華堂本。 4. 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本書在標點、分段、注釋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理解,更正了社會一般通行版本的訛誤。標點方面如三十回有: “又進了一兩套食次。說些閑話,問了些槍法。 ”“食次”,就是指食品。中華書局、人民文學出版社都把“食次”點入下句讀,這里就改了。文字方面,如三回,魯達對鄭屠喝道:“你如何叫俺討?zhàn)垼瑸⒓叶疾火埬恪保敖小弊謸?jù)芥子園本改作“對”字;十四回,有“一定是醉了,就便著”,“著 (zháo)”字就有睡著的意思,此句并未脫字,但為了使今日海內(nèi)外各地區(qū)的讀者都能讀懂,考慮再三,還是據(jù)芥子園本、貫華堂本于“著”字前補“睡”字;十九回,有“那時阮小五已把老小搬入湖泊里”,“五”當作“二”,據(jù)本書本回改,因阮小五尚未娶妻;二十三回,武松“前后共吃了十五碗”,“五”當作“八”,據(jù)本書本回與貫華堂本改;同回還有陽谷縣的印信榜文“白日不許過岡”,“白日”顯系衍文,據(jù)本書本回與貫華堂本刪;三十二回,有“左邊這個生的白凈面皮”,“左”當作“右”,據(jù)本書本回上文已有“左邊一個五短身材”改;三十三回,花榮道:“他又是個正知寨。只是本人累累要尋花榮的過失。”又,三十六回,吳學究道:“??到彼時可和本人做個相識。”“本人”對今日讀者可能出歧意,故據(jù)貫華堂本改作“他”,等等,不一一列舉。 5. 為適應今日讀者的閱讀習慣,便于普及,在分段方面,不再是大篇大段,而是分段較細,這樣做便顯得文意更加清晰,讀來興味盎然。 6. 在新舊字體的使用方面,本書校注者也照顧到一般讀者的需求,統(tǒng)一了一些異形詞和俗體字、異體字,如:“能勾 (夠 )”、“動撣 (彈 )”、“帶 (戴 )帽”、“歐 (毆 )打”、“轉(zhuǎn)灣 (彎 )”、“跨(挎 )刀”、“禪仗 (杖 )”、“算帳 (賬 )”、“理采 (睬 )”、“雜采 (彩 )”與“采(彩 )段”、“阻當 (擋 )”、“陪 (賠 )錢”、“直 (值 )得”與“直 (值 )日”、“反到 (倒 )”、“已 (以 )后”、“鱉 (憋 )氣”、“以 (一 )定”、“一枝 (支 )軍馬”、“驚呀 (訝 )”、“急 (及 )早”、“埋冤 (怨 )”。
水滸傳:校注本 毛邊版 內(nèi)容簡介
《水滸傳》是我國明代白話長篇小說的一部杰作,全書以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率眾造反起義的歷史事件為素材,并廣泛吸收了宋、元間街談巷議和說書人、雜劇表演依據(jù)的“梁山泊故事”,*后由施耐庵編寫成書的。 本書以明朝容與堂刻本為底本,同時參酌天都外臣序本、楊定見序本、芥子園刻本、貫華堂本等重要版本,在廣泛吸收歷代校訂者成就的基礎上保留了這一古典名著的原始風貌。注釋方面較多關注生僻的詞語、不常見的典故等,關系到讀者對作品理解的,加以注釋;相同詞語在首次出現(xiàn)時加詳注;重復出現(xiàn)時意思有變化者加注,十分便利當今讀者的閱讀。
水滸傳:校注本 毛邊版 目錄
校注前言引首附錄**回 張?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第二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第四回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第五回 小霸王醉人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第六回 九紋龍剪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罐寺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第八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第九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第十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第十三回 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斗武第十四回 赤發(fā)鬼醉臥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第十六回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第十七回 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穩(wěn)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第十九回 林沖水寨大并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第二十回 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鄆城縣月夜走劉唐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兒 宋江怒殺閻婆惜第二十二回 閻婆大鬧鄆城縣 朱仝義釋宋公明第二十三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第二十四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第二十五回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藥鴆武大郎第二十六回 鄆哥大鬧授官廳 武松斗殺西門慶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鎮(zhèn)安平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云浦第三十一回 張都監(jiān)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第三十四回 鎮(zhèn)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第三十五回 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第三十六回 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第三十七回 沒遮攔追趕及時雨 船火兒夜鬧潯陽江第三十八回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斗浪里白跳第三十九回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第四十二回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第四十四回 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第四十五回 楊雄醉罵潘巧云 石秀智殺裴如海第四十六回 病關索大鬧翠屏山 拚命三火燒祝家莊第四十七回 撲天雕雙修生死書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單捉王矮虎 宋公明兩打祝家莊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第五十回 吳學究雙用連環(huán)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第五十一回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誤失小衙內(nèi)第五十二回 李逵打死殷天錫 柴進失陷高唐州第五十三回 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第五十四回 入云龍斗法破高廉 黑旋風探穴救柴進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布連環(huán)馬第五十六回 吳用使時遷盜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第五十七回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huán)馬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義打青州 眾虎同心歸水泊第五十九回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岳華山第六十回 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第六十一回 吳用智賺玉麒麟 張順夜鬧金沙渡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關勝議取梁山泊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月夜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第六十五回 托塔天王夢中顯圣 浪里白跳水上報冤第六十六回 時遷火燒翠云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第六十七回 宋江賞馬步三軍 關勝降水火二將第六十八回 宋公明夜打曾頭市 盧俊義活捉史文恭第六十九回 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宋公明義釋雙槍將第七十回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第七十一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第七十二回 柴進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鬧東京第七十三回 黑旋風喬捉鬼 梁山泊雙獻頭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撲擎天柱 李逵壽張喬坐衙第七十五回 活閻羅倒船偷御酒 黑旋風扯詔謗徽宗第七十六回 吳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第七十七回 粱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兩贏童貫第七十八回 十節(jié)度議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敗高太尉第七十九回 劉唐放火燒戰(zhàn)船 宋江兩敗高太尉第八十回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第八十一回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計賺蕭讓第八十二回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第八十三回 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 盧俊義大戰(zhàn)玉田縣第八十五回 宋公明夜度益津關 吳學究智取文安縣第八十六回 宋公明大戰(zhàn)獨鹿山 盧俊義兵陷青石峪第八十七回 宋公明大戰(zhàn)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將第八十八回 顏統(tǒng)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第九十回 五臺山宋江參禪 雙林渡燕青射雁第九十一回 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第九十二回 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zhàn)毗陵郡第九十三回 混江龍?zhí)〗Y(jié)義 宋公明蘇州大會垓第九十四回 寧海軍宋江吊孝 涌金門張順歸神第九十五回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第九十六回 盧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戰(zhàn)烏龍嶺第九十七回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第九十八回 盧俊義大戰(zhàn)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第九十九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xiāng)**百回 宋公明神聚蓼兒洼 徽宗帝夢游梁山泊一 容與堂刻本書前四篇評論文字二 《忠義水滸傳》敘三 《水滸傳》一百單八人的基本情況及其終局
展開全部
水滸傳:校注本 毛邊版 作者簡介
冀勤,原名冀旭天,筆名季晴、季靜等,女,山東青州人。九三學社成員,1956年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后一直研究中國古典文學。 編纂、校注作品有《元稹集》、《朱淑真集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