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944-騰沖之圍(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47403
- 條形碼:9787108047403 ; 978-7-108-0474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44-騰沖之圍(九品) 本書特色
此書是作者滇西三部曲中繼《1944:松山戰役筆記》后的第二部。全書延續了《松山戰役筆記》“微觀戰史”的寫作方法,在盡可能占有相關資料(海峽兩岸以及美、日)并進行仔細比對、甄別的基礎上,詳細地排比、描述了五個月時間里,圍繞騰沖收復戰而展開的幾乎所有戰役、戰斗,以70余萬字的篇幅,基本落實了每天的事件,有些段落甚至細化到小時。本書還搜集、整理、改善了不少歷史地圖,一方面可以盡可能地還原歷史場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讀者這樣的著作,可以作為國內罕見的抗戰史研究,供今人用作較為堅實的基礎,藉以了解、理解、揣摩、想象瑣細而真實的歷史進程,體味和生發各自的由這樣的歷史醞釀的情感和頓悟。 更多精彩,請直接進入三聯書店品牌專區:
1944-騰沖之圍(九品) 內容簡介
《1944:松山戰役筆記》的后續之作。 這又是一部關于我國抗日戰爭史上難得的取得全勝的攻堅戰的微觀戰史。 全書以海峽兩岸和日本、美國的各種戰斗詳報、地方史志、新聞通訊、戰地電文、“三親者”回憶等材料為基礎,相互參證,詳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時的密度,生動描畫出和平時代的人們無法想象的艱辛、繁難、曲折、殘酷的戰爭圖景,讀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戰”短短的四個字中所包蘊的一切,重新理解“艱苦卓絕”的血肉意義,明白無數前輩付出了怎樣“輕易”而偉大的犧牲,才為中國“搏得”大國地位奠定基礎。
1944-騰沖之圍(九品) 目錄
上 部 游擊騰沖
第1章 騰沖陷寇
第2章 預2師挺進騰沖(1942年5月10日至25日)
第3章 圍攻橄欖寨(5月25日至6月14日)
第4章 隨軍抗日縣政府(6月5日至7月初)
第5章 騰南戰事:土司區的抗戰(7月7日至9月12日)
第6章 九一八反“掃蕩”(9月13日至10月26日)
第7章 反**至二期“討伐”(1943年2月至3月15日)
超鏈接1:“茶里游擊隊”暨謝晉生事略
第8章 36師接替預2師游擊(暨反第三期“討伐”)(5月8日至8月)
第9章 田島誘降張問德(暨日軍醞釀“甲號討伐”)(9月11日至10月13日)
超鏈接2:日軍在騰沖的軍政統治
——暨日軍行政班本部長田島壽嗣事略
第10章 反“甲號討伐”(10月13日至11月末)
第11章 全域淪陷后的騰沖敵情
超鏈接3:騰沖游擊時期的情報戰
第12章 大戰來臨直前的騰沖
中 部 海拔*高的戰場
反攻戰前綢繆
第13章 攻擊命令下達(1944年4月19日至26日)
超鏈接4:54軍與53軍概況
第14章 同日,敵我兩軍召開戰前會議(5月5日至10日)
超鏈接5:怒江與高黎貢山
**階段作戰
第15章 渡河攻擊(5月10日至11日)
第16章 198師攻擊小橫溝、灰坡(5月12日至20日)
第17章 36師出擊大尖山、唐習山受挫(5月12日至14日)
第18章 593襲占橋頭、馬面關(5月13日至19日)
第19章 左翼軍奉令出擊,54軍調整態勢(5月16日至23日)
第20章 53軍續攻大塘子(5月14日至22日)
第21章 松井部隊反擊紅木樹(5月11日至30日)
第22章 戰場側翼:片馬(4月初至5月中旬)
第23章 第11集團軍醞釀左翼攻勢(5月16日至21日)
第二階段作戰
第24章 54軍自南北隘路兩翼推進(5月23日至27日)
第25章 藏重部隊救援橋頭、馬面關(5月19日至29日)
超鏈接6:橋頭、馬面關之戰評析
第26章 198師主力慘戰北齋公房(5月28日至31日)
第27章 遲到的援軍:預2師&橋頭、36師&瓦甸(5月23日至6月2日)
第28章 53軍攻占大塘子,兩路西進(5月23日至6月初)
第29章 藏重、松井部隊合擊江苴(6月3日至9日)
超鏈接7:“委座”電頭電報小析
第30章 戰場側翼:片馬、紅木樹(5月末至6月上旬)
第31章 沉悶的后續戰事:橋頭、北齋公房、瓦甸(5月29日至6月7日)
第32章 54軍調整部署,各部攻擊再興(6月5日至11日)
第三階段作戰
第33章 迫于第11集團軍攻勢,日軍決定自騰北收縮
第34章 藏重再次北返接應日隈大隊突圍(6月9日至11日)
第35章 36師馳援橋頭無果(6月11日至13日)
第36章 198師乘勢收復北齋公房(6月10日至15日)
超鏈接8:日軍倏忽進退為哪般?
——兼評日軍“內線作戰”
第37章 日軍收縮后,我軍追擊收復失地(6月15日至22日)
超鏈接9:高黎貢山之戰盤點
下 部 浴火之城
騰沖城外圍戰役
第38章 戰前部署(6月23日至7月1日)
第39章 收縮騰沖后的日軍(6月22日至27日)
第40章 130師沿龍川江南下掃蕩,切斷騰龍公路(6月24日至7月25日)
第41章 116師驅逐飛鳳山之敵,進擊城東南(6月26日至7月25日)
第42章 36師、198師會攻蜚鳳山,進迫城北(6月30日至7月5日)
第43章 預2師自右翼迂回攻擊,逼近來鳳山(6月25日至7月5日)
第44章 54軍自北、西、南三面合圍騰城(7月6日至12日)
第45章 預2師攻克來鳳山(上)(7月8日至25日)
第46章 隨《掃蕩報》記者潘世征巡察戰場
第47章 預2師攻克來鳳山(下)(7月26日至28日)
超鏈接10:來自地面和空中的有力支援
超鏈接11:來鳳山之戰小結
圍攻騰沖城垣戰役
第48章 騰沖日軍城防及遠征軍攻城部署
第49章 47天圍城作戰日志(上)(7月29日至8月13日)
超鏈接12:軍地因軍糧供應問題引發矛盾
第50章 47天圍城作戰日志(下)(8月14日至9月14日)
超鏈接13:辻政信制定“斷作戰”計劃
第51章 勛賞與罰罪
第52章 亡命與追剿
第53章 回家——中日士兵的*后歸宿
騰沖戰役大事記
騰沖戰役遠征軍主要將領略歷
附表
附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1944-騰沖之圍(九品) 節選
第1章 騰沖陷寇 2009年,拙作《1944:松山戰役筆記》出版后,筆者即萌生了為滇西抗日反攻作戰寫三部曲:在松山之后,將是騰沖和龍陵。 這三個地方,是1944年滇西反攻戰場上日軍防御體系的三個支撐點,也是遠征軍欲圍殲日軍的三大戰場。它們之間的關系,一位在龍陵戰場活下來的日軍主計軍官(后勤會計專業人員),曾在其戰記中形象地繪圖描述為“雙頭龍”:松山、騰沖是兩個“龍頭”,龍陵是“龍身”。“龍身”龍陵以西,沿滇緬公路還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町,直至緬甸境內。 借這位日軍主計軍官的比喻,遠征軍滇西反攻*后的戰果,就是斬斷了兩個“龍頭”,砸爛了一段“龍身”;*后,日軍拖著血肉模糊的“龍尾”退縮到緬甸去了。戰時,一直令日軍諱莫如深的是,“龍陵”的含義為龍的墳墓,代號“龍兵團”的日軍第56師團葬身于此,仿佛是命中注定。 在本書中,要敘述的是遠征軍斬斷第二個“龍頭”的戰事。 但在敘述1944年5月開始的反攻戰事之前,應該花點筆墨回溯一下始自1942年5月的滇西兩年淪陷期,以便獲得一個完整的印象。 話說,1942年5月,中國遠征軍**路入緬作戰失利,在敗退途中于5日炸斷惠通橋,趕來增援的第71軍第36師與美國“飛虎隊”空地協同,在怒江畔成功阻擊日軍第56師團前鋒坂口支隊,使其無法繼續東進。 這時,重慶軍委會軍令部對于敵情作了一個錯誤判斷,認為沿滇緬公路追擊的日軍不過是臨時編成的快速部隊,*多不過二三千人,孤軍深入必不能持久。因此,于5月13日下令第11集團軍反攻騰沖、龍陵,想把滇西失地奪回來。第11集團軍于22日渡江后打了五天,遭到日軍猛烈反擊,毫無進展。 5月27日,第71軍第36師第107團第1營在攻擊松山5200高地戰斗中,擊斃日軍官一名,從其圖囊中繳獲日軍第56師團作戰計劃及地圖一張,方才知悉第56師團全部進入滇西,分設騰北、騰沖、龍陵、拉孟(即松山)、芒市、滾弄6個守備區,師團司令部駐芒市,判斷總兵力約為1.5至2萬人。 文件迅速上報,蔣介石遂于31日下令停止攻擊,將主力部隊撤回固守東岸,留少量兵力在西岸打游擊。這樣,在滇緬路上的戰爭,演變為隔怒江對峙的局面。 后來,這段戰事被稱之為中國軍隊反攻的“試探戰”,試探的結果是——雖然日軍第56師團在滇西立足未穩,但仍是個難啃的硬果子,還是暫時隱忍待變。 日本公刊戰史對于這一段的記述,則顯得有點輕描淡寫: 進入緬甸的重慶遠征軍**路軍主力,在第15軍進行的進攻緬甸作戰中,蒙受很大損失后,向怒江以東云南省敗退。 但是,蔣介石深恐日軍乘勢繼續向怒江以東云南省進擊,于緬甸作戰末期(1942年5月末)命令以第71軍主力(第88、第36及預備第2師)向我第56師團方面反擊,猛攻平戛、龍陵地區。 當時,第56師團主力正在伊洛瓦底江上游進行掃蕩戰,遂立即命其主力向龍陵方面轉折,6月上旬將敵擊退于怒江東岸。 對于日軍來說,這似乎不算一次硬仗。盡管有記載,在此戰中日軍至少損失了一位校官:5月24日,配屬坂口支隊作戰的野炮第18聯隊長田村中佐,被擊斃于松山東北部滇緬公路轉彎處的西分哨陣地。他是被遠征軍的機槍在身上打了一串窟窿,當即斃命。作為日軍任命的首任拉孟守備隊隊長,剛剛就任數日即遭此厄運,“拉孟”這個地名對日軍從開始就帶著幾分不祥色彩。 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1942年5月10日,292名日軍兵不血刃即大搖大擺地占領了騰沖。這支日軍從哪里來的?是從松山轉過來的。 當時,日軍坂口支隊是以汽車輸送的摩托化部隊,自然首先要依托滇緬公路追擊到怒江。據日軍戰史,坂口支隊以步兵第146聯隊(聯隊長山本恭平大佐)第2大隊(大隊長金氏堅少佐)、第3大隊(大隊長松本治中佐)為主力,配屬炮兵一部。在追擊途中,坂口靜夫少將一直交替使用兩個大隊做前鋒。當我軍獨立工兵第24營(營長張祖武少校)炸毀惠通橋,阻擊部隊第36師到達后,以橡皮艇渡越怒江與我軍爭奪江東孩婆山、大坪子等山頭的,正是第146聯隊這兩個大隊。 不久,日軍第113聯隊(聯隊長松井秀治大佐)也趕到松山,但這時日軍已經對渡江繼續東犯感到無望。于是,坂口靜夫讓第113聯隊接替松山守備,令第146聯隊轉向騰沖實施占領。于是,日軍返回龍陵,沿騰(沖)龍(陵)公路北進騰沖。 據一位親歷者記述:1942年5月10日午后2時,騰沖城東南倪家鋪金家牌坊外傳來兩三響槍聲,接著東南、西南城墻角上護路營預設的哨兵也鳴槍報警。原來是經勐連入侵的日軍先頭部隊穿過倪家鋪,迫近城郊。據目擊者“永利”富春店的老者李任卿說,“鬼子到萬華館時還是有警戒的,一起一伏,慢慢前進”;聽到報警的槍聲,以為有伏兵,即散開向公路兩側射擊。看到我方沒有回擊,即向開槍的路邊的一孔破磚窯內搜索。而我方哨兵在報警后,即從羅邑坪方向撤走了。敵人沒有發現伏兵,即起身大搖大擺向縣城挺進。敵軍入城后,攀上原為警察局駐地的南城樓,將太陽旗插在樓頂上,部隊分別駐在西門外英國領事館和城內各機關內。 此次侵騰日軍兵力有多少,是一個有爭議的細節。據張問德的記述,“當時來攻之敵僅292人,攜有武器除步槍及輕機槍外,亦僅有重機槍兩挺”。然據日軍戰史記載,這次派來占領騰沖的是146聯隊第2大隊,而日軍一個步兵大隊兵力為千余人。因此,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大概有一種“悲情敘事”的色彩在里面。 騰沖人有理由以怨憤的態度來控訴讓家園輕易淪陷的責任者,因為時任騰龍邊區行政監督、龍云之子龍繩武和騰沖縣長邱天培未組織任何抵抗,丟下他們徑自翻越高黎貢山渡過怒江跑掉了。當時,駐防騰沖的地方武裝有滇黔綏靖公署步兵第6旅(即所謂“熄烽”部隊)第2團第3營、滇黔綏靖公署特務大隊第2營(營長張子英)、騰龍邊區行政監督公署指揮的護路營(營長李崇善),加上縣府之自衛隊,總兵力也在千人以上。要是下決心抵抗,派一部到騰沖、龍陵交界的龍川江布防,炸毀騰龍橋切斷騰龍公路,并動員民眾協防,只要能阻敵一周,國軍預備第2師也就趕到增援了。 “云南王”龍云的滇黔綏靖公署保安部隊竟以“熄烽”命名,這實在是令人想不通的倒霉名稱。軍隊守土有責,即便不能打,何以連預警的“烽煙”都要“熄”掉?不獨如此,龍繩武率部逃離騰沖前,預先將多年搜刮的幾十匹馬馱負的翡翠、珠寶、象牙、煙土等財物,讓特務大隊護送過怒江轉往昆明。為了轉運這些財物,龍繩武在幾天前就派人在騰沖城區及各路口拉夫封馬,只要是馬馱、人挑的東西,都一律送到城內武皇殿交卸,留下騾馬,青壯年即發給軍裝,撥歸特務大隊強迫當兵。一時間人不敢拉騾馬上街,青壯年不敢進城,騰沖商家各商號的花紗、布匹、土產、百貨物資堆積如山,無法轉移,*終棄如敝屣。而龍繩武運走的個人財物,僅鴉片一項就裝了70多馱。擔負押運任務的特務大隊一去,即黃鶴不返。 ……
1944-騰沖之圍(九品) 作者簡介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陜西、甘肅、云南等地鄉村、軍營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1985年考入軍校從軍,曾在部隊任雷達技師、宣傳干事。1994年調入解放軍出版社,現為《軍營文化天地》雜志副主編,發表散文隨筆、文化評論、報告文學類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業余時間收藏抗戰文物、研究抗戰史。偏愛從技術、戰術、軍人生存方式等軍事文化視角,進行“微觀戰史”的寫作實踐,已出版《1944:松山戰役筆記》。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