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我所有(肯特自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3532
- 條形碼:9787108073532 ; 978-7-108-0735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這是我所有(肯特自傳) 本書特色
《這是我所有》是肯特的一部自傳,*初出版于1940年,是他和家人在阿迪朗達克的山居生活頭幾年的記錄,不僅包含他的個人與藝術生活,也描述和記錄了諸多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美國與國際局勢相關的事件,如他作為當地代表與鐵路公司據理力爭線路恢復運營的始末、他繪制波多黎各主題壁畫而引起軒然大波等等。與三聯書店2020年出版的肯特*后一本書《荒野集》不同的是,這本書中的肯特是更加富有激情與同情的,書中的肯特不僅投入山間生活,并進行不懈的藝術創作。他在1930年代末對戰爭的反思與對和平的呼吁,言語中澎湃的激情無不折射出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與性格特征。作者講述的方式富于戲劇性,思路跳躍而有節奏感,對生命中每一個事件的描述都如同塑造了一組群像,而這些人物和圍繞他們所產生的畫面與情感都經由作者創作并穿插其中的版畫以詩意的方式展現了出來,讓本書成為了z具肯特個人風格的一部作品。
這是我所有(肯特自傳) 內容簡介
經歷了世界邊緣的幾番游歷與探險,肯特期望在樹林與群山之中尋到寧靜的棲身之所。他和弗朗西絲買下了位于紐約州阿迪朗達克山脈中的一座農場,起名為阿斯加德,在那里度過了他的余生。在這“生活、呼吸和安放我們自身的家”,肯特仰望永恒的星空,耕耘土地,詩酒會友,關心人類的正義與幸福,?并創作了他一生中頗為重要的諸多作品。
這是我所有(肯特自傳) 目錄
異國他鄉
黃金營
希望之鄉
礫石坑
奔向自由
地窖與墳墓
路之盡頭
這是我所有
去班伯里十字架
上帝保佑我們的家
鳳 凰
公共服務
聽證會休會
感謝上帝,去工作吧!
早點睡
阿斯加德
甘地和佩吉·喬伊斯
洛克威爾,為什么?
上帝的子民
杰伊納稅人協會
見鬼去吧!
特洛伊木馬
再見!
指環、十字架和美元符號
開懷大笑
人與山
那種表情
值得為之奮斗
以偉大的耶和華之名
瘋子農場
突襲牛群
面包與石頭
更換首領
啊,正義!
友好的鄰居
沒有回音
我們宣誓
上帝保佑我們的國土
尾 聲
致 謝
這是我所有(肯特自傳) 節選
第十五章 早點睡 對我來說,工作,意味著繪畫。 繪畫是什么,對我意味著什么,對其他畫家意味著什么——這些都應該在作品本身中表現出意圖。主啊,評判我們,不要用我們的成就,而是用我們工作和生活所呈現的意圖。繪畫是一種語言,它和言語一樣,很適合表達人類千變萬化的種種思想與情感。它如何被使用,能取得什么成果——可以用畫家的愿望和目標的完成程度來衡量——極大取決于時間、機會和地點等環境因素,取決于有多少阻礙自由表達的人為障礙,因此我們看待藝術時應該更寬容,更具辨別力,甚至要通過藝術家所表現的藝術的錯誤和缺點來理解它們。 藝術對我的思想來說,對我自己來說,始終像是一種內在的必然性,一種生活的副產品,一種與生活——以及生活的一切興趣和活動——的共存,它們都是生活的本質自我的表現。我們所做的,多大程度上是在我們贏得或者被他人和自己所賦予的自由下,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所說的——說話,繪畫,雕刻,寫作,表達自己(雖然,也許找不到出版商)——正如我們所愿。在做這些事情和談論它們的過程中——兩者加起來就是對我生活的總結——我們如此渴望自由,無論叫它什么,它都是《獨立宣言》浪漫地稱為造物者賦予人的不可剝奪的權利。我們還可以順便說一句,通情達理的人心甘情愿地服從于某種對他們自由的限制,因為這種限制*終會促進所有人的更大的自由,但是這種限制到某種程度就會變得不合理,那么強制執行就不得不依靠武力了。當武力對抗理性,理性因其有動員武力為之戰斗的力量,會取得勝利。對這一事實的承認則帶來了民主。 錯了嗎?好吧,那我不說了。我不是哲學家。從這些來源于《獨立宣言》的對人的經典定義——它們似乎確實陷入了普遍的聲名狼藉——回歸自己,回歸我們這兩個定居在阿迪朗達克農場、無視矛盾的人——我們無論如何都認為,不管我們是從造物主,或從父母,或從書籍,或從倫敦、羅馬、柏林、莫斯科得到了這種權利,或從與我們有關的那個美國以某種方式吸收了它,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我們不可剝奪的權利。我們努力工作來掙得這些權利——辛苦工作!——我們希望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享受它們。 既然我們想要和平,我們確實認為自己贏得了和平。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力是多么有信心啊,所以才買下農場,建造房子。我們踏上這條路,是對我們自己的政府多么有信心,大概是因為它對我們和其他人都保證了我們有權利和平地追求一條安靜的不受侵犯的道路,我們才開始了這新生活。盡管我們對政府的信心在發現公共服務委員會絕不承擔糾正公眾不滿的起訴責任時已經破碎,這次耗費時間、金錢以及打破平靜生活的經歷,持續了9個月的時間。平靜生活的9個月的中斷,上帝啊,讓平靜生活的時間更長一些吧!誰會覺得平靜的生活太多呢? 當然,與一家鐵路公司作戰,完全不符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信念。我們把它歸結為和平的代價——一個骯臟的代價!換句話說,對于我們和其他人來說,這條線路的維護費用就是往返于(當一個人需要去的時候)我們所喜愛的群山的費用。我們愛山,所以來到這里生活;為了表達對山的喜愛,我要畫畫。 在戰后十年的*后幾年時間里,西方世界的人似乎有資格重新恢復那些在大屠殺之前就已經為他們普遍接受的相當平和的生活方式。他們成功了,盡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民主幸存了下來。世界對它來說又安全了。特別是在這片自由和富饒的土地上,我們終于可以期待收獲和享受一個半世紀前我們祖先所播種的福祉了。我們是它的繼承人;這是我們應得的遺產。戰爭中的放棄、苦難和犧牲,似乎只是*后一次清理屋子,是我們被要求做的*后一件雜事,這樣所有人就可以毫無負擔、無憂無慮地享用應得的豐厚收成。感謝上帝,一切都結束了!這就是我們的想法。我們洗干凈手,在一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令人向往的世界里,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圣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你在那天什么工作都不可做。你和你的兒子、女兒、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圣日。”根據源自上帝的習俗,人們通過工作贏得了一天去休息和禮拜。我們不妨認為,在人類短暫寄居地球的時間里,我們的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六個25 年,大致相當于創世的這幾天。難道我們不是從建立民主之前的空虛和黑暗中走出來的嗎?*終,我們——我們的愛國者,不是環顧四周,稱它為善嗎?當然了,這是我們應得的休息。 我們的土地當然也經受了折磨,曾經肥沃的草地變成了沙地,儲存水分供農作物吸取的森林消失了,這片土地的大部分表層土壤已經被沖刷進了海底。我們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現在還剩下多少呢!雖不是取之不盡的,但我們的土地在人均自然財富方面仍然是多么豐富啊!在機器的幫助下,一切都變得富裕和美好——工廠、工具、設備、道路、交通工具——我們比一個世紀前那些*幸運的人、*大膽的夢想所能預見的還要富裕得多!足夠了嗎?并不完全如此,我們還需要更多。我們需要,我們也愿意將其用于公共利益。 我們還需要更多,而我們也擁有了——民主。在美國,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個深沉而持久的信念。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這些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即使犧牲生命——愿上帝保佑我們,我們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 看起來是這樣的,早在20年代,那些工作掙錢的人贏得了許諾給他們的自由,對藝術家來說,沒有比這更適合他們自由生活的環境,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家鄉還是海外,這都給他們的靈魂帶來滿足。藝術是一種崇拜的形式,敬拜者可以在他們的神居住之處尋覓,甚至定居。“平原之神,”伊森·艾倫1輕蔑地在奧爾巴尼的法庭上轉過身說,“不是山神。”不知何故,也許上帝才知道原因,山神是我們的神。即使是在我們居住的城市里,我們也用對山的秘密信仰來抵抗城市那教堂鐘聲般的鏗鏘轟鳴。鉚釘機就是教堂的鐘,交通喇叭即是奏響的風琴,爵士樂就是它的節奏,成功即它的信條,媒體和廣播宣唱它的頌歌:“大家,這,就是美國!”對我們而言,這不是。圣奧古斯丁的一席話始終對我意義重大: 人們去到那里,欣賞高高的山峰、寬闊的大海、奔騰不息的江河,以及星辰的軌跡,卻忘了自己。 崇拜就是從這種忘我中誕生的,而從崇拜中誕生的,首先就是藝術。 無論如何,我們愛阿迪朗達克的一切:它的山脈和山谷,森林和荒地;分明的季節,白天和黑夜;它的天空;它的太陽、月亮、星星和北極光;它的聲音——小溪、雨聲、樹梢上的風、青蛙、夜晚無數小昆蟲的奏鳴曲——它溫柔的聲音;它的安靜;它的平和。 托馬斯·特拉赫恩寫道:“如果我活在亞當的時代,我該如何贊美這榮耀的世界!在這樣一個富麗堂皇的劇院,這樣一個燈火輝煌的居所面前,是怎樣一種思想、奇跡、歡樂和感激的匯合啊!如此宏偉的廟宇,如此莊嚴的殿堂,滿是各種珍寶,從無到有,為我,且只為我而建……從前有榮光,如今也有新的榮光。” 我們的阿迪朗達克也是如此,無論它曾經有過怎樣的輝煌,現在仍然充滿輝煌。 回歸平靜生活后,我們的日常非常簡單。首先,它受到農場的制約,盡管農場主要由受雇的農民和雇工來管理,但它仍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影響著我們的習慣,我想,也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農場絕不是我們地產的附屬物,倒不如說我們——我們的房子、我的工作室、網球場和池塘——是它的寄居物,假設我們不侵犯它的耕地,也不“喂養和惹惱”它的動物,它就可以容忍它的主人(我們)和農民們在此生活。(要是那些同樣嬌生慣養的動物,比如奶牛和小母牛,對我們的草坪和灌木林也有類似的社會意識就好了!)我們的房子離谷倉只有一箭之遙。朝東望去,農場的整片耕地盡收眼底,前面和旁邊的小草坪就是我們的菜園。清晨的陽光照耀著我們的草地,即使是在盛夏,我們也習慣迎接這陽光,就像在冬季黎明前的黑暗中,我們會讓谷倉里的燈和我們自己房里的燈同時亮起來。許多年過去,我越來越明白,我所知道或所相信的*正確的道理都來自《鵝媽媽童謠》,例如“早睡早起”。我一生中有十分之九的時間都是早睡早起,這肯定與我很少必須臥床休息有關。雖然我們并不富裕——當然,這都是相對的——但鵝媽媽會說我聰明,因為我相信她的話。 早點睡。夏天我們上床睡覺的時候,天都還沒黑(因為在我們這個地區實施所謂的夏令時)。我們必須在黎明前睡足8小時。冬天,我們在燈光下吃早飯,我們約定的就寢時間也不會晚太多。我們的白天很長,完成的事情很多,而對于我們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和工作所帶來的快樂,日子又太短太快了。弗朗西絲是我的秘書,同時又是我們的業務主管、會計、管家、兼職廚師,她補襪子、縫紐扣、織東西,她還是室內裝潢師和園林園丁。她的秘書職責從一早我們喝咖啡時就開始了,直到晚上,她一邊織東西,一邊讀書給我聽,我們睡著了,她的職責才結束。“你都做些什么?”她城里的朋友會問她。做些什么?想辦法怎么才能有十輩子的時間這樣生活! 娛樂不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生命太短暫,一個小時都不能虛度。更多的是出于對自身健康的責任感,我們偶爾會打一兩盤網球。我們喜歡打網球,但是沒有時間。多年來,無論冬夏,每天騎一會兒馬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漸漸地,我要做的事或者我想做的事侵占了我的時間,*后我幾乎都不騎馬了。對這一點,即使是為了工作,我也感到很遺憾。只有不斷增加的需要和對生命即將結束的日益強烈的感覺才能迫使我這樣做。 一個男人和一匹馬——動物——之間純粹的友誼,我并不是一個在心理或精神上覺得緘默的牲口有什么親切感的人——但毫無疑問,它們親密有節奏的運動、生活、呼吸等此類感性的陪伴能與人建立連接,有能夠立刻緩解孤獨感的奇異效果,有時能緩解思想的重擔,卻仍能讓人獨立思考——思考,或僅僅坐著,大聲歌唱或吟詩,或在沉默中騎行。騎馬并不孤獨——*愉快的是,感官上并不孤獨——而且情緒也絲毫沒有被侵犯。嚴格地說,騎馬并不是一種消遣,確切說來,在馬背上,人對時間、世界和上帝有更深刻的認識,對自己有更平和的思考,即使對別人沒好處,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 我從來沒有像騎在馬背上時那樣清晰而充滿愛意地感知我們的世界。無論是騎馬從雜草叢生的廢棄道路和被遺忘的小徑穿過森林——在離家一小時的半徑內有一百英里這樣的野生馬道——或者穿過開闊的鄉村,天際線有藍色的群山,在肅殺的收割完畢的牧場山頂,穿過灌木叢,環顧四周或是望向這世界,或是向下看向青草或松針鋪就的地毯、溪流淺灘中光滑的鵝卵石,或仰望這藍灰色的蒼穹,我總能看到,并發現它的美。特別是在冬天!除了白雪覆蓋的世界的壯麗之外,還有嚴寒帶來的喜悅。冰冷的雙手、冰冷的鼻子和臉頰,很冷,連腳趾都凍住了。這有什么關系!感覺好極了。冰冷的風、飄著的雪花,讓人感覺好極了。它們也有壞處,你會像瘋了似的騎回家。家的感覺真好!可愛的妻子,6英尺壁爐里的明火,熱茶加朗姆酒:上帝啊,生活是美好的。
這是我所有(肯特自傳) 作者簡介
洛克威爾·肯特(Rockwell Kent, 1882—1971) 20世紀美國z著名的畫家之一,他的藝術成就包括大量的油畫和版畫,以及《莎士比亞戲劇集》《白鯨》等經典文學的插畫。他還撰寫了多本有關歷險和隱居生活的著作,并為他們繪制了精彩的插圖。1940年出版的《這是我所有》肯特的一部自傳,不僅集中體現了肯特性格和語言特色,其版畫的經典之作有很多也出自本書。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