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心血管內科實踐(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5066
- 條形碼:9787030725066 ; 978-7-03-07250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血管內科實踐(精)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16篇99章,系統地闡述了心血管疾病特點和診治近期新進展,總結了近期新的心血管疾病理論和診治方法,包括心血管疾病相關檢查、藥理、特殊診治手段,心血管疾病相關綜合征、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與妊娠、心血管疾病與腫瘤、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療、心血管疾病精準治療與人工智能,以及心臟康復,同時還增加了癥狀鑒別診斷和典型案例分析、臨床診治思維和操作技巧等內容,全書立意獨特,條理清晰,內容豐富,既有理論探討,又結合臨床案例。 本書適合心血管內科專科醫師和全科醫師閱讀使用。
心血管內科實踐(精) 目錄
**篇 心臟與血管解剖和功能 1
第1章 心臟的解剖和功能 1
第2章 血管解剖和功能 18
第二篇 心血管內科基本檢查手段 33
第3章 心電圖 33
第4章 動態心電圖 40
第5章 活動平板心電圖運動試驗 50
第6章 心臟超聲檢查 63
第7章 X線檢查 76
第8章 動態血壓 83
第9章 直立傾斜試驗 87
第10章 核素心臟成像 91
第11章 心臟CTA 109
第三篇 心血管內科特殊檢查手段 123
第12章 心臟磁共振成像 123
第13章 血管內超聲 135
第14章 光學相干斷層成像 146
第15章 近紅外光譜成像 157
第四篇 心血管疾病實驗室檢查 168
第16章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實驗室檢查 168
第17章 心力衰竭實驗室檢查 176
第18章 高血壓實驗室檢查 179
第19章 心血管疾病相關凝血與抗凝系統實驗室檢查 182
第五篇 心血管內科專科檢查手段 186
第20章 臨床電生理檢查 186
第21章 冠狀動脈造影 196
第22章 冠狀動脈內血流儲備分數 224
第六篇 心血管疾病(疾病+典型個案分析) 233
第23章 動脈粥樣硬化 233
第24章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244
第25章 心臟瓣膜病 299
第26章 心肌疾病 333
第27章 先天性心血管病 370
第28章 高血壓 396
第29章 感染性心內膜炎 412
第30章 心包疾病 436
第31章 心律失常 455
第32章 心力衰竭 537
第33章 心搏驟停與心源性猝死 586
第34章 主動脈疾病和周圍血管病 595
第七篇 心血管內科癥狀鑒別診斷 619
第35章 胸痛鑒別診斷 619
第36章 心悸鑒別診斷 651
第37章 氣促鑒別診斷 661
第38章 暈厥鑒別診斷 671
第39章 水腫鑒別診斷 682
第40章 咳嗽鑒別診斷 691
第41章 咯血鑒別診斷 696
第42章 發熱鑒別診斷 711
第八篇 心血管疾病與妊娠 742
第43章 妊娠期的生理學變化 742
第44章 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的診斷 744
第45章 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 746
第46章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750
第47章 先天性心臟病和肺動脈高壓 756
第48章 瓣膜性心臟病 759
第49章 心律失常 763
第50章 妊娠期心肌病 764
第51章 主動脈疾病 765
第52章 冠狀動脈疾病 766
第九篇 心血管疾病與外科 769
第53章 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治療 769
第54章 冠心病的外科治療 775
第55章 心臟瓣膜病的外科治療 782
第56章 大血管疾病——胸主動脈瘤與急性主動脈夾層 790
第57章 終末期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療 798
第58章 心臟移植 805
第十篇 心血管疾病與腫瘤 811
第59章 腫瘤心臟病學 811
第60章 腫瘤治療引發的心血管疾病 817
第61章 心血管藥物治療對腫瘤發生與預后的影響 825
第62章 腫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管理與治療 828
第十一篇 心血管疾病藥理 835
第63章 抗心絞痛及抗心肌缺血藥 836
第64章 抗心律失常藥 839
第65章 抗高血壓藥 842
第66章 改善心功能不全藥物 868
第67章 抗休克藥物 876
第68章 血脂調節藥 881
第69章 抗凝藥物 890
第70章 抗血小板藥 897
第十二篇 心血管疾病特殊治療手段 901
第71章 冠心病介入治療 901
第72章 心臟起搏器 958
第73章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的臨床應用 982
第74章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1002
第75章 導管射頻消融術 1018
第76章 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 1061
第77章 經導管心臟瓣膜病介入治療 1081
第78章 心房顫動左心耳封堵術 1101
第79章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間隔心肌消融術 1121
第80章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 1125
第81章 左心室輔助裝置 1135
第82章 體外膜肺氧合 1143
第十三篇 心血管疾病相關綜合征 1155
第83章 心臟X綜合征 1155
第84章 Dressler綜合征 1156
第85章 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 1158
第86章 Tako-Tsubo綜合征 1160
第87章 代謝綜合征 1162
第88章 Brugada綜合征 1163
第89章 長QT間期綜合征 1165
第90章 馬方綜合征 1168
第91章 阿-斯綜合征 1171
第十四篇 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因素 1173
第92章 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因素概述 1173
第93章 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因素 1175
第94章 心血管疾病的評估現狀 1183
第95章 心理健康評估和干預技術新進展 1195
第十五篇 心血管疾病精準醫療及人工智能 1198
第96章 心血管疾病精準醫療 1198
第97章 心血管健康與人工智能 1215
第十六篇 輻射損害與心臟康復 1219
第98章 放射性心臟損傷 1219
第99章 心臟康復 1228
心血管內科實踐(精) 節選
**篇心臟與血管解剖和功能 第1章心臟的解剖和功能 **節心臟的解剖 一、心臟的外形和位置 1.心臟的毗鄰和外形心臟是由心外膜、心肌和心內膜3層結構組成的中空性的具有瓣膜復合裝置的肌性器官,外形近似于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圓錐形結構。其位于胸腔中縱隔內,周圍由心包包裹,前方為胸骨和第3~6肋軟骨,后方為第5~8胸椎。成年人心臟的2/3位于人體中線的左側,1/3位于右側。心臟的兩側及前方大部分均由肺的前緣和胸膜腔遮蓋,僅小部分直接與胸骨體和肋軟骨相鄰。心臟后面與支氣管、氣管、迷走神經及胸主動脈等后縱隔的器官和組織相鄰。心臟膈面的纖維性心包連接于膈肌。心臟的上方與各大血管相連(圖1-1-1)。 我國成人的心臟長120~140mm,橫徑為120~140mm,前后徑為60~70mm,其大小大致相當于本人的拳頭。心臟重量約為260g(成人心臟的解剖男性約為276g,成人女性約為247g),心臟的重量約為體重的1/200。 心臟的外形大致可分為一底一尖、四緣、四面、五溝等部分。心臟底部朝向右后上方,呈方形,主要由左心房構成,小部分由右心房構成。左、右兩對肺靜脈分別從兩側注入左心房。上下腔靜脈分別從上下方注入右心房。心尖部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組成,位置大致在左鎖骨中線與第5肋間隙的交點內側1~2cm處。心臟的前面(前壁),亦稱胸肋面,在胸骨體和肋軟骨的后方,右上部為房部,大部分是右心房,小部分是左心耳。左、右心耳從兩側夾持肺動脈根部。心臟的后面(下壁),亦稱膈面,貼附在膈肌上,主要為右心室的后壁,也有一部分為左心室后壁。心臟的左側面,主要為左心室的外側壁,僅有小部分由左心房構成。心臟的右側面,由右心房構成,向上延續為上腔靜脈的側緣,向下延伸為下腔靜脈的側緣。心臟的上緣,主要由左心房構成,上緣右側有上腔靜脈注入右心房;前方有升主動脈和肺動脈干遮蓋。心臟的右緣,由右心房構成,是右側隆起的右心房的輪廓。由于心臟的左緣比較圓鈍,因此又稱為鈍緣,其上部為左心耳,下部為左心室,左緣向上延續為肺動脈和主動脈的側緣。將心臟左右緣的下端連線,為心臟的下緣。心臟的下緣幾乎與膈肌平面一樣,因其較為銳利,稱為銳緣。心臟的下緣幾乎全由右心室構成,只在近心尖處由左心室構成(圖1-1-2)。 圖1-1-2心臟外形 2.心臟的體表投影心臟在胸前壁體表投影主要用于判斷心臟的大小,可用下列四點的連線來描述。 (1)左上點:在左側第2肋軟骨下緣,距胸骨的側緣約1.2cm。 (2)右上點:在右側第3肋軟骨上緣,距胸骨的右緣約1cm。 (3)右下點:在右側第6胸肋關節處。 (4)左下點:在左側第5肋間,距正中線7~9cm,或左鎖骨中線內側1~2cm處,此點相當于心尖部。 左右上點連線為心上界,左右下點連線為心下界,右上下點間向右微凸的連線為心右界,左上下點間向左微凸的連線為心左界(圖1-1-3)。 圖1-1-3心臟的體表投影 二、心腔的形態結構 心臟是由心肌構成的中空性血流動力學器官,內腔由左、右兩半組成,房、室間隔將心臟分隔為互不相通的左半心和右半心,每半心的上部為心房,分別收納回心的血液,下部為心室,將血液射向大動脈。心臟左半部分心內流動的是動脈血,右半部分心內流動的是靜脈血。一般情況下,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縮、舒張,使得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心腔的結構形態就是為這樣的循環功能發展而來。 1.右心房 壁薄腔大,其前部呈錐形突出的部分稱為右心耳。右心房內腔可分為前、后兩部,前部為固有心房,后部為腔靜脈竇。房間隔上的卵圓窩是胎兒時期卵圓孔閉合后的遺跡。右心房的前部突出形成三角形的右心耳,心房內面、后部光滑,心耳處有從界嵴的前緣發出的大致平行排列的肌肉隆起,稱為梳狀肌。右心房的前下部為通向右心室的右房室口,右心房的血液由此流入右心室(圖1-1-4,圖1-1-5)。 2.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大致呈三角形,是心臟*靠前的心室腔。右心室底部經過右房室口與右心房相通;經過肺動脈口與肺動脈相通。以室上嵴為界心腔分為流出道和流入道兩部分。右心室的流入道從右心房室口延伸至心尖。右房室口周圍纖維環附著的三片形似三角形的帆狀瓣膜,稱為三尖瓣。三尖瓣分前瓣、后瓣和隔瓣。當心室收縮時,血液推頂瓣膜,使三尖瓣的瓣葉互相緊密靠攏關閉房室口。由于乳頭肌的收縮和腱索的牽拉,瓣膜不會翻入右心房,從而防止血液倒流入右心房,保證了血液單向流動。右心室流出道是右心室腔向左上方延伸出的部分,流出道口周圍的纖維環上附有3個半月形的瓣膜稱為肺動脈瓣,分為前瓣、左瓣和右瓣,瓣葉的游離緣朝向肺動脈。當心室舒張時,肺動脈內的血液流入瓣葉與肺動脈壁之間的肺動脈竇內,3個瓣葉互相靠攏,肺動脈口關閉(圖1-1-4,圖1-1-5)。 圖1-1-4右心房解剖 3.左心房 是4個心腔中*靠后的一個心腔,位置較其他心腔高,靠近中線,在右心房的左后方。左心房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為左心耳,耳內肌肉隆起成海綿狀,血流緩慢時該處容易形成血栓。肺靜脈口無瓣膜,由左心房壁的肌肉伸展向肺靜脈根部1~2cm,類似于袖套的結構,能夠有括約肌的作用,可幫助減少心房收縮時的血液反流。左心房前下部由左心房室口,向下通左心室(圖1-1-6,圖1-1-7) 4.左心室 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呈圓錐形,尖端即心尖。左心室腔也分為流入道和流出道兩部分,兩者以二尖瓣的前瓣為界。左心室流入道位于二尖瓣前瓣的左后方。流出道的入口為左房室口,口周的纖維環上附有兩片帆狀瓣葉,稱為二尖瓣。與三尖瓣相同,左房室口的纖維環、二尖瓣、腱索和乳頭肌共同保證了瓣膜的正常功能。左心室流出道是左心室腔的前內側部分,出口為主動脈口。主動脈口周圍的纖維環上有3個半月形的瓣膜附著,稱為主動脈瓣。主動脈瓣分為左瓣、右瓣和后瓣,瓣膜的游離緣朝向主動脈腔。每個瓣膜相對的主動脈壁向外膨出,瓣膜與壁之間的腔隙稱為主動脈竇(圖1-1-6,圖1-1-7)。 5.心臟的間隔 左心內的動脈血和右心內的靜脈血分隔開來。分隔左、右心房的稱為房間隔,分隔左、右心室的稱為室間隔。房間隔是位于左、右心房之間的膜性中隔,是左心房的前壁。房間隔近似長方形,厚度為3~4mm,其下1/3部為卵圓窩,此處明顯變薄,窩中心厚約僅1mm。室間隔位于左、右心室之間,大部分由心肌構成,肌質較厚而突向右心室,表面標志是前后室間溝。室間隔上部主動脈口下方二尖瓣和三尖瓣的附著處鄰近,有一小的卵圓形區域,較薄,為膜性,稱為室間隔膜部。二尖瓣前葉附著在室間隔*上方,三尖瓣的隔瓣附著稍低,左側觀位于二尖瓣環之下屬于心室部分,而右側觀位于三尖瓣隔瓣之上屬于心房部分。 三、心臟的構造 心臟壁由心內膜、心肌層、心外膜構成。心肌層是心臟壁的核心主體;心房壁、心室壁,以及主動脈和肺動脈均附于心臟的纖維支架上,后者發揮著重要的力學支撐作用。 1.心內膜 是覆蓋在心房和心室壁內表面一層光滑的薄膜,主要由內皮和結締組織構成。心內膜與血管的內膜相延續。心臟的各瓣膜可認為是雙層心內膜夾著致密結締組織折疊而成的結構。與心室和室間隔處的心內膜相比,心房和心耳處的心內膜較薄。主動脈口和肺動脈口部的心內膜*厚。左心房內的心內膜較右心房的厚。炎癥累及該層結構即為心內膜炎。 2.心肌層 是心臟的主體,是心肌細胞排列組合而成的。心房的心肌*薄,左心室的心肌*厚。心房的心肌附著于纖維環的上面,心室的心肌附著于纖維環的下面,兩組僅依靠心臟傳導系統相連,解剖上并不直接相通。心肌細胞本身的再生修復能力較低。心肌層主要由橫、縱兩行的肌纖維相互交織組成。心房的肌纖維為兩層,淺層是左、右心房共有;深層為左、右心房固有。心房肌*薄處為右心房冠狀竇口后方的右方后窩,心導管術時應謹慎操作,切忌損傷,該處一旦破裂,會發生急性心臟壓塞而危及生命。心室的心肌纖維分為3層,即心外膜下肌纖維、中層肌纖維和心內膜下肌纖維。右心室心肌只有淺層的心外膜下肌纖維和深層心內膜下肌纖維。室間隔大部分屬于左心室,主要由中層環形肌纖維組成。心尖部缺乏環形纖維,室間隔的心尖部僅由心室尖反轉入內的心內膜下肌纖維組成,因此,此處心肌*薄,易發生室壁瘤。 3.心外膜 是漿膜性心包的臟層,覆于心肌表面,富有脂肪的結締組織包圍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行于其表面。心外膜深層含有較多的彈性纖維和一定量的脂肪組織,因此也有學者稱其為心外膜下層。心房的心外膜下層,尤其是冠脈血管周圍和心房心室交界區附近的脂肪組織較多。心外膜彈性較大,可適應心肌的舒張和收縮運動。 四、心包和心包腔 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和出入心臟大血管根部的纖維漿膜囊。外層為纖維組織構成的纖維心包,頂部與心臟大血管根部外膜延續,底部與膈肌的中心腱延續,周圍有韌帶與氣管、胸骨相連,使心包能夠牢固地固定在胸腔內。纖維心包的內表面有漿膜被覆,該層從上方和后方反轉到心臟表面延續為心外膜,因此外被一層纖維心包稱心包壁層;心臟外表也有一層漿膜稱為心包臟層。 心包有固定心臟的作用,可使心臟保持一定的生理位置。心包腔是心包壁層和心包臟層之間的潛在腔隙。心包腔中少量的漿液對心臟的搏動起潤滑作用。雖然心包臟層與心包壁層腔內有約50ml液體,但是由于均勻分布在心臟表面各處,一般很難分辨出心包腔。心力衰竭、心臟壓塞等原因可使心包腔內液體增多導致心包腔增大,通過超聲心動圖、胸部X線、CT及磁共振等檢查可發現心包腔增大。 心包包繞出入心臟的大血管并形成心包竇和心包隱窩。心包竇有心包橫竇和心包斜竇。心包隱窩有3個,即心包大隱窩、主動脈上腔靜脈隱窩、上腔靜脈右上肺靜脈隱窩。 心包內層為光滑的漿膜層,可產生心包液,減少心臟搏動時的摩擦。心包致密的纖維層可防止心臟過度擴大,以保持血容量的相對恒定。心包把心臟與胸腔內其他器官和結構分開,有效防止肺和胸膜等部位的感染波及心臟,保證心臟的正常功能。亦有研究認為,心包也有分泌心房利鈉多肽的能力(圖1-1-8)。 圖1-1-8心包解剖 五、心臟的傳導系統 心肌細胞按功能和形態可分為普通心肌和特殊心肌。普通心肌的主要功能是收縮,其是構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主要部分;特殊心肌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和傳導興奮,控制心臟的節律性運動。由特殊的心肌纖維組成的一些結和束,構成了心臟的傳導系統。心臟傳導系統由竇房結、結間束、房室交界區和室內傳導系統組成。心臟傳導系統的心肌纖維和普通心肌纖維在功能和形態方面均有明顯的不同(圖1-1-9)。 圖1-1-9心臟傳導系統 1.竇房結.位于上腔靜脈根部,在右心房和右心耳之間。從胚胎發生上來看,竇房結起自靜脈竇。竇房結為半月形的結節狀組織,其長、寬、厚度約為15mm×5mm×1.5mm,其大小有一定的差異,與成人相比,嬰幼兒的竇房結相對較大。在竇房結的中心做橫切面,竇房結的形態為三角形,心房側為三角形的底,兩邊向上腔靜脈延伸。正常情況下,竇房結是自律性較高的心肌組織,尤其是竇房結的頭部自律性*高,產生沖動的頻率*高,它控制著整個心臟節律性的收縮。竇房結內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和較多的神經纖維分布,如竇房結的中心有1~2條動脈,稱為竇房結動脈。神經-體液因素是*重要的調節機制之一,溫度、房壁的牽張等因素也可能對竇房結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 竇房結是心臟起搏點,由于心房內存在著傳導束,即結間束,所以沖動能夠從竇房結傳至房室結和左、右心房。 2.結間束.有前、中和后3條結間束。前結間束出于竇房結前面,圍繞著上腔靜脈和右心房前壁轉到左心房成為房間束,又稱為Bachmann束,同時有大股纖維向下轉入房間隔,至卵圓窩前方,在房間隔右側內膜下,但也有在左側內膜下,再向下行至房室結。這一束纖維在主動脈根部后竇后面,向下斜行到房室結區,與中、后結間束相匯合入房室結。 中結間束從竇房結的后面伸出,到上腔靜脈的
心血管內科實踐(精) 作者簡介
王宏宇,男,漢族,1967年12月出生,山西大同人,醫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心臟和血管醫學專業主任醫師,博士/碩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可信強智能的心腦血管疾病診療服務模式解決方案”課題負責人,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副院長兼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疾病社區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心臟和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分子心血管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睡眠醫學中心和北京大學睡眠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醫學、北京大學血管探秘課程教研室主任。 1997年開始進行血管功能研究,2004年作為國家衛生部十年百項計劃“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推廣”項目負責人,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血管病變早期檢測系統,組織制訂了國際上第一個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應用指南,2010年4月創建了我國第一家血管醫學專業臨床診療中心一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血管醫學中心,2011年和2019年分別主持我國針對血管健康管理與預后心血管疾病關系的人群隊列研究和多中心臨床干預研究(BEST,NCT02569268;EndoFIND,NCT04013204)。目前已發表學術文章240余篇,其中scI收錄文章26篇。主編我國第一部血管醫學領域專著《血管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和《中國血管健康行科普系列叢書》(共8冊)(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等著作10余部。主持和負責多項北京市和國家科研項目。獲“北京市優秀人才”稱號,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教師、首屆北京大學“臨床醫療獎”獲得者。目前擔任國際血管健康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Vascular Health,ISVH)執行委員會委員,國際血管健康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美國高血壓學會院士(Fellow of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FASH),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血管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日醫學科技交流協會心臟和血管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心臟和血管健康學院院長,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和《健康之路》欄目、北京電視臺《健康北京》和《養生堂》欄目特邀專家,《中國循環雜志》等國內外多家專業雜志的編委。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