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城市研究·第十七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2929
- 條形碼:9787030712929 ; 978-7-03-07129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城市研究·第十七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編的系列輯刊。本輯選入15篇論文,包括長三角城市協同與創新、城市經濟與創新、城市社會與治理三個板塊。本輯刊力求講好中國城市研究故事,選題緊扣當前熱點問題,對國內外城市科學研究者都有較好的參考作用。
中國城市研究·第十七輯 目錄
前言。╥)
長三角城市協同與創新
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及對區域創新的影響 曹賢忠 葉雷 (1)
高房價對區域創新能力的空間溢出效應——以長三角地級市為例 諶丹華 胡森林 滕堂偉 張皓焱。15)
生態文明視角下長三角城市群綠色創新能力研究 葛世帥 曾剛 楊陽 蘇燦。33)
跨江發展背景下企業遷移對城市空間重構的影響研究——以杭州市為例 李俊峰 胡艷紅 王淑婧 高凌宇 (50)
城市經濟與創新
長江經濟帶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網絡的集群效應及演化 滕堂偉 胡森林 (69)
上海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基于上海、香港、新加坡及北京的實證比較 殷為華 易朝軍 盛依妮。86)
科技變革中的城市依托性研究——基于中資ICT企業創新專利數據 陳毅俊 司月芳 孫康 (103)
2000年以來國內創新網絡研究進展——基于文獻計量法 陳鵬鑫 曾剛 曹賢忠 (120)
農業產業集群的綠色創新發展路徑 楊陽 曾剛 葛世帥 郝均。135)
城市社會與治理
上海社會空間重構及其分異研究 武前波 周俊帆。153)
影響上海市新型實體書店空間布局的區位因子研究 楊藝瀟 耿源宏 (180)
武漢市多層級醫療機構可達性及空間格局優化研究 萬媛媛 何金廖 曾剛 (196)
胡煥庸線考察隨感與延伸思考 朱寶樹(216)
誰在照護失能老人?——以上海長期護理服務實施后居家老人照護者研究為例 顧霖 陳琳 (228)
循環經濟視角下全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研究 曾剛 易臻真 石慶玲 吳林芳。243)
中國城市研究·第十七輯 節選
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及對區域創新的影響 曹賢忠 葉雷 摘要 科技創新資源是區域開展創新活動的基石,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技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也一直是經濟學和地理學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文以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為研究對象,基于全局和局部自相關等方法,重點分析了2000~2018年長三角區域研發經費、研發人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等科技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及動態演變特征,并運用多元回歸模型分析了科技創新資源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首先,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總體較為豐富,大致呈現出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城市構成的Z形空間格局;其次,相較于2000年,2018年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差異明顯縮。辉俅,科技創新資源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隨著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越來越均衡,區域創新能力也相應呈現出越來越高的趨勢。本文還相應提出了促進長三角區域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科技創新;創新資源;區域發展;空間分布;長三角 1 引言 科技創新資源是支持科技創新活動的物質和信息保障,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 作者簡介:曹賢忠,1987年生,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創新地理、產業經濟與區域發展;葉雷,1991年生,安徽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創新與區域發展。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4180110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8YJC790004),上海市科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19DZ1203801)。 2 中國城市研究(第十七輯) 活動的基礎,主要包括創新條件資源、創新人力資源、創新投人資源、創新信息資源、創新成果資源、創新政策資源等各類支撐和推動科技創新的資源,是帶動經濟超越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創新經濟要素、制度要素和社會要素的總和。具體包括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科技人才、重大科研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研機構、科研條件、科研基地、科技金融、科技創業載體、產業基地等。科技創新資源日益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顯示出在國家競爭中的戰略地位。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創新資源整合共享和高效配置,并將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業創新優勢,這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任務;202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深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發布的政策文件表明,科技創新資源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三角區域作為我國經濟*具活力、開放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的區域之一,是開展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相關研究的典型案例區域。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他強調,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①。也有不少學者指出科技創新領域率先實現一體化是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突破口,而科技創新領域的一體化離不開科技創新資源的支撐。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富集且各具特色,上海是我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才高地和開放前沿,江蘇制造業實力和應用技術創新能力強,浙江互聯網經濟領先發展,安徽大科學設施和基礎科研能力一枝獨秀。然而,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是否均衡;不同的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有何差異;基于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目標,有哪些優化策略;這些問題尚待深人研究。 綜上所述,科技創新資源是長三角區域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資源,科技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及空間關聯對于創新主體獲取創新知識、構建科技創新網絡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尚不明確。因此,本文從科技創新投人資源和科技創新主體資源(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型企業)兩個方面,嘗試深人剖析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間科技創新資源的差異及空間關聯,在此基礎上提出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布局的優化策略,以期為構建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2 文獻回顧 基于Web of Knowledge和中國知網(CNKI)科技文獻數據庫,筆者系統梳理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文獻發現,科技創新空間分布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管理學和地理學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創新投人資源、創新產出、創新效率的空間差異以及創新資源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更是成為當前研究的重中之重。 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相關研究集中于科技創新投人資源和科技創新產出兩個方面。例如,程泉民對創新資源采用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物力資源、科技財力資源和科技技術資源四方面的評價指標對我國2000~2010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我國創新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堆集現象并且與我國傳統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地理位置等具有高度相關性m;鄒琳等運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方法,對長三角城市群R&D投人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長三角城市群研發投人資源城市間差異整體呈逐漸縮小的趨勢,且研發經費投人呈現出顯著的極化現象;呂海萍等通過趨勢面、引力模型進行空間數據的分析,得出我國創新資源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東南高、西北低”的空間指向性,在時間維度上呈現“東高、西低、北降、南升”的趨勢,創新資源指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正相關。李凌月等采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以專利申請數作為創新產出的衡量指標,分析了上海2000~2018年市域創新產出空間分布和創新中心的演化特征,發現創新產出的空間分布呈現出快速交通導向下的均質化擴散和多中心結構趨向。張鵬和陳培安指出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分布不均是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并運用突變級數法研究山東省科技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協同狀況,發現山東省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科技創新資源與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呈現正相關趨勢。 此外,科技創新資源投人產出效率以及科技創新資源網絡的創新效率也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實際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進行產學研創新結網已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模式,也是科技資源配置的*優選擇。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科技資源是一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基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之 一是科技資源配置相對不健全,因此,如何及時、有效、科學、合理地將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科技資源配置到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中,實現產學研創新網絡各方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是經濟學、管理學和地理學學者不斷探索的主要方向,也是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需要解決的難題。學者大多從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出發,探討其與創新效率的關系,發現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會影響知識在主體間的流動和吸收,進而影響企業的創新效率。歸納起來,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主要包括關系強度、網絡密度、網絡位置。網絡成員間聯系緊密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獲取知識,聯系較強的網絡可加快知識在創新主體間轉移,進而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一些學者通過案例分析也證實了網絡強聯系對創新效率存在著正向促進作用。有些學者認為網絡密度與創新效率存在著顯著正相關關系,如Egbetokun通過對尼日利亞企業創新情況調查發現,企業創新效率與它的結網規模之間存在著正向相關關系。網絡中心位置也會正向影響創新效率,學者們的研究對此有著較為一致的論斷,但Gltickler通過對巴斯夫化學公司阿根廷子公司調研訪談,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發現,處于網絡邊緣的企業在知識創新過程中也會發揮重要作用。另外,一些學者探討了網絡能力、網絡內部要素協同、創新政策、互補性資源、R&D合作等對創新網絡創新效率的影響。 科技創新資源合理配置的結果主要體現在促進了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創新網絡(innovation networks)(主要是指城市創新網絡,由大學、科研機構、企業、中介機構、政府部門等主體構成)則是科技創新資源得以流動和共享的途徑和表征,因此大多數相關研究是從創新網絡視角探討科技創新資源共享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創新網絡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經濟地理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文獻中,網絡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且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表現在全球生產網絡、創新環境、區域創新系統和集群等方面。創新網絡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王緝慈認為處于合作網絡中的企業,通過相互學習形成創新網絡,從而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高菠陽和劉衛東分析了我國彩電制造業30余年的產業空間轉移,發現外商投資、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建設等因素對產業發展與布局有著重要影響;譚成文和楊開忠以中關村為例,指出中關村區域創新網絡的培育有助于帶動中國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創琳等系統評估了我國287個地級以上市的創新型城市建設水平,發現城市綜合創新水平與城市經濟發達水平具有密切的正相關關系;Cao等研究指出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以上市研發資源投人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 綜上所述,區域創新空間差異受到了經濟學、管理學和地理學學者的高度關注,然而,已有研究更多關注區域科技創新投人資源,沒有將創新主體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根據Cooke的區域創新系統理論[32],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在區域創新過程中發揮著知識生產和轉移轉化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創新資源。因此,本文從科技創新投人資源(研發經費、研發人員)和科技創新主體資源(企業)兩個方面對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進行分析,并通過空間關聯方法探討城市間科技創新資源的差異,同時還通過多元回歸模型分析科技創新資源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有助于彌補以往研究的缺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3 研究設計 3.1 評價指標及案例選取 關于科技創新資源評價的指標,學者有著眾多認識。例如,方遠平和謝蔓選取了R&D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比例、R&D經費支出、普通高等院校的數量、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5個指標來衡量創新要素空間分布及其差異,選取專利授權量來衡量創新產出。曹賢忠等選取了R&D投人經費和R&D人員投人兩個指標表征科技創新資源,并選取了專利授權數、科技論文發表數、新產品產值三個指標表征創新產出。已有研究主要圍繞創新投人資源和創新產出能力的空間分布進行研究,而本文認為科技創新資源更多的是指創新投人資源和創新主體資源,如研發經費資源、研發人員資源、研發主體資源(高校/科研機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等。由于高校和科研機構相對較為穩定,空間分布變化不大,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重點選取了研發經費(億元)、研發人員(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個)作為測度指標,探討2000~2018年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及空間關聯,并分析其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 長三角區域范圍經歷了幾次比較大的調整。根據2010年發布的《長三角地區區域發展規劃(2009—2020)》,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的16個核心城市;根據2016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26個城市。2018年4月12日,長三角經濟協調 會第十八次市長聯席會議召開,確定了長三角經濟協調會會員城市為34個城市。2019年10月15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九次會議召開,會上全票通過蚌埠、黃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7個城市加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三角區域擴展為41個城市。為了更加全面反映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并探討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城市的科技創新資源空間差異,本文選取了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全局空間自相關 全局空間自相關用于分析科
中國城市研究·第十七輯 作者簡介
曾剛,博士,現任華東師范大學區域經濟學終身教授、二級教授、A類特聘教授、人文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學博士生導師、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院院長、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特聘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評審專家,以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及區域創新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任《經濟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編,以及《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刊物編委。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與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技攻關項目和重大決策咨詢項目、德國DFG項目等。先后在國外出版著作6部、國內出版著作11部,在中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在生態文明與區域發展模式、企業網絡與產業集群、區域創新與技術擴散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贏得了有關方面的關注和好評。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