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政治經濟學報(第23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3614
- 條形碼:9787543233614 ; 978-7-5432-336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經濟學報(第23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政治經濟學報》創辦于2013年,旨在推進國內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并鼓勵以多學科視角進行經濟問題的研究。近年來,國內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呈現出學派化、數理化、跨學科的多樣態勢,研究水平和研究實力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全卷旨在系統地展示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在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優秀研究成活,是了解國內政治經濟學研究進展的一個重要窗口。
政治經濟學報(第23卷) 內容簡介
政治經濟學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后者是對前者的發展,一直是新中國高等院校經濟專業的基礎學科,目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正在逐漸走強。本書是《政治經濟學報》輯刊的第23卷,包括五大板塊,分別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經濟學方法論與經濟思想史、國外政治經濟學、學術評論、經濟學的革命。本書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對當下的一些政治經濟現象和理論問題作了深入剖析,學術性、學理性都很強,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
政治經濟學報(第23卷) 目錄
政治經濟學研究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的增長與充分必要條件 / 陶為群
用馬克思理論重構斯拉法體系——兼論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 陳學信
知識創造業與后工業化時代的產業升級趨勢 / 李曉鵬
過度娛樂: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 謝超 沈宏亮
經濟學方法論與經濟思想史傳承與創新——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編寫的歷史回顧 / 孟捷 唐昱茵 陳龍
方法、邏輯與視域:調節理論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啟示 / 李梁棟
國外政治經濟學生產理論應回歸古典學派的財富觀 / 盧伊季·帕西內蒂
學術評論作為生命政治的自由主義治理術:對新自由主義危機的國際溯源 / 陳雪飛
經濟學與博客:一個文獻綜述 / 李黎力 羅震宇
政治經濟學報(第23卷) 節選
“出口導向戰略”是現實中不少發展中國家或經濟體實施的經濟發展和貿易政策。譬如,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當今也有不少新興經濟體走上了出口導向型發展道路,越南是典型代表。出口導向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或經濟體通過促進本國或經濟體產品的出口積累發展資金、發展經濟的戰略。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或經濟體大多處于生產力水平較低而又開啟較高速發展的階段,具有廉價的勞動力優勢,生產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在國家層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王培志,2017:134—137)。它們依賴出口消費品換取外匯,以進口本國必需而又沒有能力生產出來的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等生產資料支撐經濟發展。運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基礎術語和語境,從理論上審視和分析走出口導向型發展道路的國家或經濟體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可以形成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的科學范疇。 中國正在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喬曉楠和王奕研究提出:基于政治經濟學的原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本質可以理解為一國在特定階段利用國內與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方式,并且這種方式需要與該時期工業化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喬曉楠、王奕,2021)。運用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這一范疇,深入分析和理解走出口導向型發展道路的新興市場國家或經濟體根據自身生產力發展水平,利用國內與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典型方式,可以為理解中國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益的對比參考,也能為守正創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增添薪火。 按通常習慣分析對外貿易對于國民經濟循環的影響,大多采用凱恩斯經濟學總供需平衡的理論框架,其機理是國際循環中的對外貿易是總供需的構成部分,因而對外貿易的影響被包含于國內循環的投資與消費,從而影響總供需平衡和經濟增長。但是,一般的凱恩斯總供需平衡方程只含有單一的產品,這種產品既可用于消費也可用于投資,進口和出口同樣泛泛而歸入不區分投資品和消費品的單一產品,因而難以區別投資品進出口、消費品進出口對于國際循環乃至總供需平衡的不同影響。但是,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中區分了生產資料、消費資料這兩類不同用途的社會產品,因而可以劃分投資品、消費品兩類不同產品的進出口,從而分析和解釋投資品、消費品進出口對于國際循環乃至總供需平衡的不同影響。所以,運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概念,分析對外貿易在國際循環乃至國民經濟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理論上的科學性和方法上的合理性。 出于更為清楚地論證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消亡之目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建立的經典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及其公式在結構上作了*大簡化,是針對封閉經濟的。但是,馬克思曾經指出國際貿易在實物形態上對于資本再生產過程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一個國家自己不能把資本積累所需要的那個數量的機器生產出來,它就要從國外購買。如果它自己不能把所需數量的生活資料(用于工資)和原料生產出來,情況也會如此”(馬克思,1975:560)。 長期以來,已經有不少對于有對外貿易的社會再生產的研究,獲得一個基本論斷:“國際貿易使社會再生產突破原來的條件限制,同時它本身也成為社會再生產的條件”(李翀,2006)。不過,關于有對外貿易的社會再生產的研究大都是將經典的馬克思社會再生產公式中的生產資料平衡條件、消費資料平衡條件分別增添生產資料出口與進口、消費資料出口與進口,由此形成有對外貿易的生產資料平衡條件、消費資料平衡條件。按照這種處理方法,進口生產資料并沒有進入兩個部類的不變資本生產資料消耗里,只不過是將進口的生產資料僅作為進口的*終產品,不符合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的兩個部類的生產資料消耗都有一部分是本國無法生產、依賴進口生產資料的實際狀況,即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存在中間產品進口的實際狀況。在投入產出分析中,把進口僅為*終產品而沒有中間產品的,稱為進口外生的均衡產出模型。顯然,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不屬于進口外生的均衡產出模型。 投入產出分析已經成為普遍使用的國民經濟運行研究方法和工具。有研究綜述指出:基于政治經濟學的投入產出方法已經形成了系統化的研究范式,在理論模型、基本工具、計算方法等方面已經凝聚了充分的學術共識,并確立了基本的學術規范,進而極大地推動了政治經濟學經驗研究的發展(馮志軒、喬曉楠,2019)。在投入產出分析中,根據中間產品進口與生產活動和總產出直接相關、進口中間產品與本國產中間產品不具有競爭性的替代關系而具有互補關系的情形,針對進口的生產內生性,建立了非進口競爭型均衡產出模型(胡秋陽,2019:39—41)。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正是充當中間產品的進口生產資料與總產品直接相關,并且進口生產資料與本國產生產資料具有必需的互補關系而不是競爭性的替代關系。這種狀況切合很多國家或者經濟體的實際,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可獲得性說(亦稱存在性理論)所涵蓋的一種典型狀況(李濱,2008:327—332)。鑒于此,以投入產出分析的概念說,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具有生產資料進口的生產內生性,屬于非進口競爭型均衡產出模型。可以說,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是一種典型的非進口競爭型社會再生產。若是運用投入產出表研究出口導向型社會再生產,需要使用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而不是普通投入產出表。
政治經濟學報(第23卷) 作者簡介
孟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方法論。先后畢業于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1995年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職于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2003年晉職為教授。2007—2011年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總編輯,負責《復印報刊資料》的編輯出版工作。2017年轉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曾先后在曼切斯特大學、牛津大學、京都大學、馬斯特里赫特聯合國大學技術創新研究所(UNU-MERIT)任訪問學者。現任全國馬列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總干事、《政治經濟學報》主編,以及國際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編委。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