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王充閭回想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0250
- 條形碼:9787301310250 ; 978-7-301-3102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充閭回想錄 本書特色
1.揭秘性:看似平淡故事,卻有不平凡的心路歷程,真相如何? 2.轟動性:一位新中國培養的大家,卻走出來今人難以走出的中國古代文人的路。由坎坷到成功,必有轟動效應! 3.勵志性:一個農家孩子,成為當今少有的既是高級官員又是文史哲大家的“通才”,不勵志都說不過去。 4.啟發性:借鑒一位大師的人生經驗,了解文學創作的甘苦與得失;為大眾提供一些人生的參照,為寫作提供一點切身的經驗。 5.可讀性:以特有的散文筆法娓娓道來,講述寫作及人生的事。困惑與希望、徘徊與前行……具有可讀性,滿滿的正能量!
王充閭回想錄 內容簡介
《王充閭回想錄》以自己的經歷講述文學的寫作,是詩與人生的渾然結合。當代散文家、文化學者、詩人王充閭以他特有的散文筆法展開了一生的回憶——他在文學創作這條道路上走過的道路,從他幼年心中種下的文學種子到一步步走上文學的殿堂,摘取創作的桂冠,獲得人生的累累碩果。這條路一走竟是將近一生,這一生又遇到了那么多的人、經過了那么多的事。這一切的茫然與選擇、困惑與希望、徘徊與前行、挫折與成功等酸甜苦辣,盡在這本回憶錄中了。讓讀者了解一個人的人生經驗,讓讀者了解文學創作的甘苦與心得,為青年人提供一個人生的參照,為寫作者提供一點經驗,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提供一些史料。是當今一本事與詩、才與情、思與理結合的雅俗共賞、不可多得的回憶錄。
王充閭回想錄 目錄
自序
**章 起步(1941—1957)
第二章 “我生不辰”(1958—1976)
第三章 劫后復蘇(1977—1984)
第四章 變革中的升華(1985—1991)
第五章 文園歸去來(1992—1996)
第六章 渴望超越(1997—2002)
第七章 千秋叩問(2003—2007)
第八章 人格圖譜(2008—2012)
第九章 創造性轉化(2013— )
王充閭回想錄 節選
**章 起步(1941—1957) 第三節 新天地 這段讀書生涯就這樣終結了,以后開始邁進了新的天地—— 次歲上半年,我到八里外的高升鎮高級小學就讀,補習功課;7月考入盤山中學。考試只有語文、算術、時事政治三科。語文滿分,政治及格,算術二十分———我帶個算盤,加減乘除四則題,答案都對;但不會列方程式,因此,只得了五分之一的分數。 幸虧口試、面試時成績優秀,終被錄取。 口試中,主考老師是王志甫先生,像嘮家常一樣,他首先讓我介紹一下家庭狀況和個人的學習經歷,我如實地匯報了自己的情況。 王老師說:“怪不得,你沒有讀過正規小學呀! 不過,你的語文基礎相當不錯。那么,你讀高小這半年,*喜歡的是什么課程?”我說,喜歡地理。又問:“為什么?”我說,我志在為文,長大了以后,要學徐霞客,撰寫游記。 “那好,我就考問你這方面的問題。”王老師略加思索,便說, “你注意聽著,試題是這樣的:我想從這里(指盤山縣城)到廣州———你知道廣州吧——去看望外祖母。你看,要怎么走才能經濟、省時,而且方便? 要求有三條:一要盡量減少經費,二要盡*大限度節約時間,三要汽車、火車、江輪、海輪都能坐著。” 我說,可以從盤山縣城坐汽車到錦州,然后換乘京沈鐵路的列車前往北京,再轉乘京滬線的火車抵達南京,從南京登上長江客輪到達上海,再從上海乘海上輪船前往廣州。 “你再考慮另外一種方案。”王老師說,“我的出行計劃有些改變,因為發生了新的情況。我的妹妹在陜西寶雞讀高中,放暑假了,她也要一同去看望外祖母。你看,這要怎么走? 我怎樣同她會合?” 我說,那就事先通知她,登上隴海鐵路的東行列車,趕到江蘇的徐州,彼此約定好車次和到達的時間。老師還是從這里坐汽車到錦州,再坐火車到天津,然后換乘津浦鐵路的列車,在徐州車站接妹妹上車,依舊是到南京下車,然后換乘江輪到達上海,再轉乘海輪前往廣州。 “好!”王老師高興地說,“給你打一百分。” 這樣,盡管我筆試的成績并不理想,但還是以第十九名的靠前位置,被錄取為初中一年級插班生。 那時是春季始業,為了補充生員,實行暑期擴招,我所在的初中一年甲班和另外的乙、丙、丁三個班,都加進去一些插班生。 我們的班主任,就是口試時的王志甫老師,他教數學;還有幾位科任老師,也都一起同新生見了面。為了幫我接上數學這條“短腿”,王老師利用星期天和幾個晚上,集中給我補課,使我較快地跟了上來,而且,培養了我鉆研數學的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看得出來,愛好、興趣對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至關重要,所以有“興趣是*好的老師”的說法。 出乎意料的是,在語文方面,我竟遇到了一道難關。開學一個星期之后,教授語文的石老師發現我的作文用的竟是文言,便在作文簿上鄭重地寫了一條批語:“我們是新社會、新時代,要用新的文體寫作。今后必須寫語體文。”課后,又把我叫到教研室,說:“文言詞語簡練,你這個‘洎乎現世,四海承平’,確實比‘到了今天,國內社會環境和諧、安定’節省一些字,可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新時代的寫作,要面向工農兵大眾,對象不是少數精神貴族。你左一個‘洎乎’,右一個‘與夫’,又有幾個能懂的!” 這番話,對我來說,確實產生了振聾發聵的效果。為此,我痛下決心,要改弦更張,從頭做起。除了認真理解、背誦課本里的現代范文,我還有意識地閱讀了許多“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 ………… 第四章 變革中的升華(1985—1991) 第四節 嶄露頭角 ………… 寫到這里,我想順便談一下1994年9月4日那次關于散文集《清風白水》的研討會。這是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同作家出版社、遼寧省作家協會一起召開的。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瑪拉沁夫親自主持,謝冕、閻綱、林非、徐懷中、雷達、石英、吳泰昌、崔道怡等三十余位作家、評論家到會,他們在充分肯定作品的同時,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處。我印象*深的是兩個人的發言。 陳荒煤先生正在住院,沒有到會。他寫了一篇兩千多字的發言稿,由作家出版社一位副主編代為宣讀。開頭說:“我很同意郭風在序言中的評價,這本散文集確是獨具一格,文筆灑脫,放得開,撒得遠,收得攏,自由自在,頗見功力。作者如能保持和發展這種‘出格’繼續前進,相信會在散文天地里闖出一條新路來的。”接下來,他又說:“散文之散,關鍵在于作者自由地就所見所聞隨意抒發自己的感受,雖然也不能不聯想到古今中外名文名篇、詩詞歌賦,旁征博引,但不宜太多,否則就會近似炫耀。還是以少而精為好,應該著重地表現自己特有的感受。”話語不多,直擊要害。關于我的散文創作的缺陷,馮牧、閻綱、荒煤先生意見完全一致,共同擊一猛掌,幫助我認清了今后挑戰自我、努力改進的方向。 那時的莫言先生還很年輕,不過四十歲上下,但《紅高粱家族》已經使他名滿全國了。他在會上的發言,簡短、深刻,又有風趣,一語中的,分量很重。他蹺著二郎腿,瞇縫著眼睛,不像其他人那樣具體剖析作品、文章,而是著眼于作者的生命體驗與文學道路。他不像是大會發言,也沒有面向當事人,倒像是自說自話。大致意思是:可惜了王充閭的學識、才氣,走順境太多了,要是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亞十年八年的,可就成氣候了。接著又解釋幾句:看了王充閭的作品,知道他的人生道路很平穩,心態很平和,運筆也很從容;平穩、平和、平面化———欠缺的是深刻的生命體驗。以他的文學功底,如果能夠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的體驗與認識,作品就深刻了。
王充閭回想錄 作者簡介
王充閭:中國當代散文大家、文化學者、詩人。遼寧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南開大學、遼寧大學兼職教授,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做過教師、記者、機關干部,曾任中共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遼寧作協主席。曾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中國好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獎項。在海內外有廣泛的影響,被廣大讀者所喜愛,是當代歷史文化寫作的代表人物。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