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合唱基礎訓練與實踐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113818
- 條形碼:9787573113818 ; 978-7-5731-1381-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合唱基礎訓練與實踐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力求簡潔、突出要點,同時強調適切性。在編寫的過程中,筆者參考了國內諸多權威的聲樂合唱教學書和音樂教學方法論著,根據聲樂合唱基礎的學習特點、學習目標以及社會需求對聲樂合唱的教與學進行了梳理與編排,旨在針對學校以及業余合唱團隊演唱水平的提高,同時可加強對聲樂合唱學習的興趣。通過本書的學習,可以幫助中小學生、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以及熱愛合唱藝術的中老年人更好地構建聲樂合唱學習的模式,提高歌唱能力、增強其學習信心,達到提高各方面素質與修養的*終目標。
合唱基礎訓練與實踐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部分,**部分為“歌唱基礎”,以聲樂基礎為主,分為三章,分別是聲樂簡述、歌唱的基本技能訓練、歌唱表演訓練;第二部分是“合唱基礎”,以合唱基礎為主,分為五章,包含合唱簡述、合唱基本知識、合唱基礎訓練、合唱綜合訓練、合唱基礎訓練課程體系的實踐;第三部分是“歌唱與合唱曲例”,以曲譜為主,分為三章,包括合唱發聲練習曲選、聲樂訓練曲選、合唱訓練曲選。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本書進行學習,在參與聲樂合唱排練的過程中不僅能掌握簡單的合唱要領,還能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以適應社會的各種需要。
合唱基礎訓練與實踐研究 目錄
**編 歌唱基礎001
**章 聲樂簡述003
第二章 歌唱的基本技能訓練008
第三章 歌唱的表演訓練015
第二編 合唱基礎017
第四章 合唱簡述019
第五章 合唱的基本知識024
第六章 合唱基礎訓練029
第七章 合唱綜合訓練039
第八章 合唱基礎訓練課程體系的實踐059
第三編 聲樂與合唱練習曲例065
第九章 合唱發聲練習曲選067
第十章 聲樂訓練作品集079
第十一章 合唱訓練作品集102
參考文獻200
合唱基礎訓練與實踐研究 節選
**章 聲樂簡述 聲樂,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理解為人聲的音樂。狹義上的解釋為:聲樂是指帶有語言的人的聲音的音樂表現形式。學習聲樂,可以讓我們用美妙的歌聲來表達、交流各種思想感情。 一、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發展 歌唱始終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中國民族的聲樂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歌唱是伴隨著民族歷史、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審美意識而發展、演變的聲樂藝術。到了近代,戲曲、說唱音樂、民歌和歌舞歌曲等表演形式成為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聲樂藝術。 戲劇、說唱音樂、民歌、歌舞歌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各自代表性的劇目和曲目,并體現出它們的演唱方法,風格特征。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因此各民族地區因其獨具特色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民族語言、審美習慣等重大差異而造成歌曲唱法風格多樣。從發聲的方式來說,有真聲發聲,即我們常說的“大本嗓”,也有假聲發聲,也就是戲曲里的“小 嗓”,亦有真假聲結合的發聲系統。一般來說,我國北方歌曲有高亢、嘹亮、豪放的風格特 點,南方歌曲有悠揚、婉轉、細膩的地方特色。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傳統聲樂 藝術是多姿多彩、風格各異、種類繁多的文化藝術寶庫。 1927年,我國音樂教育家肖友梅先生在上海創辦了“國立音樂學院”,開啟了“Bel Canto (美聲唱法)”技法的教學,為西洋唱法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根植于民眾的各種民間歌曲的唱法用嗓的方式多樣、風格各異,因此歌唱的方法自然而原始。歐洲傳統唱法在發聲機制上有它科學的一面,演唱教學方法也有一定的系統性,但是歐洲的語言體系和音樂風格與我國有著一定的差異,因此,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聲樂界展開了一場頗為激烈的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大辯論,這場辯 論促進了兩種文化的融合,也使專家們開辟了發展的道路,提倡兩種并存、互相借鑒、取長 補短、共同提高,促進了我國聲樂體系的建立。 總而言之,五四運動以來,經過老一輩音樂家們艱苦卓越地探索,“Bel Canto(為我所用)”的技法逐漸完善,結合我國的語言和音樂風格,在繼承傳統聲樂的基礎上,借鑒“為我所用”的外來歌唱技法,創造性地發展了符合我國審美習慣的民族歌唱方式。同時,說唱、戲劇、戲曲等傳統聲樂演唱形式也在吸取不同唱法藝術的長處而創新發展,形成了中國現代聲樂唱法風格多元化的格局。 二、聲樂的基礎知識 (一)聲樂演唱的類別 在中國的聲樂藝術領域,根據演員的發聲技巧、聲音色彩、演唱風格、咬字吐字的方法及表現形式來判斷,常把歌唱的演唱方法分為美聲(西洋)唱法、民族唱法、流行(通俗)唱法、原生態唱法等演唱類別。 1.??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來源于意大利語Bel Canto。“Bel”意為美麗、精美或美妙,“Canto”是歌唱的意思,而不是單純地指聲音。美聲唱法具有一整套科學而又系統的技術訓練方法和理論體系,它要求有優美的音色、準確的節奏和清晰的語言,并強調聲音的連貫、明亮、豐滿、流暢和 圓潤,注重高、中、低三個聲區的統一,音域寬廣,講究整體共鳴,充分發揮了人聲的共鳴 腔體作用,所以其音量宏大,具有一種金屬色彩,穿透力非常強。各國藝術家在學習意大利 美聲唱法的同時,結合本民族的語言、審美習慣等因素,又形成了源于意大利但又區別于意 大利的聲樂學派,如德國學派、法國學派、俄羅斯學派等,但基本發聲原則和技法要求仍屬 美聲唱法。 2.??民族唱法 我國的民族唱法是在民間勞動和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歌唱方式,它包括民歌、山歌、小調、舞歌等。它的特點是注重聲音的民族特性,發音大多真實明亮、靠近喉嚨前端;民族唱法還強調咬字吐字,并有一套約定俗成的咬字方法;它還特別注重風格、韻味,在“情、聲、字、味、形”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我國民歌常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在傳統唱法上常提到“字是骨頭,韻是肉”“字領腔行”,甚至帶有藝術夸張地說“千斤白,四兩唱”。世界各國都 有自己的民族唱法,這些唱法大多屬于“真聲”發聲系統,運用這些唱法,演唱者必須能夠 游刃有余地駕馭自己的嗓音。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也稱流行唱法,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港臺流行音樂進入大陸后逐漸熱門起來的一種唱法,它具有娛樂性、商業性和群眾性。其特點是聲音自然輕柔、語言親切、近似說話,因此口咽腔共鳴用得較多;中聲區使用真聲,高聲區一般使用假聲。流行唱法一般以輕聲吟唱為主,強調感染力和激情,在咬字和韻味等方面強調個人風格,可根據演唱者自身條件的不同,吸收民歌、戲曲、曲藝或美聲唱法的元素。演出形式多以獨唱為主,并與伴舞、舞美燈光、服裝等相結合,使通俗歌曲的演唱與多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近年來也出現了很多通俗唱法的“組合”“合唱”,常配以大方、輕快、富有動感的舞臺表演來烘托氣氛。 4.??原生態唱法 原生態唱法是指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是區別于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種說法。“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中借鑒而來的,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留存下來的東西。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態唱法則是一種原始的、未經加工的唱法。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還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種唱法往往聲音嘹亮、高亢,民族性、地域性極強,常結合器樂和舞蹈的表演,具有很高的藝 術價值。 (二)人聲的分類 人聲按照性別和年齡差異,可分為女聲、男聲、童聲三類。根據音域的高低、音色的差異和不同的表現特點,女聲可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聲可分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 1.??女聲 女高音又分為“戲劇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戲劇女高音的特點是聲音高亢渾厚、堅實有力,適于表現富有戲劇性的激情和溫柔而深沉的感情,音域通常為b—b²(或高至c³);抒情女高音特點是音色明亮、柔美,適于表現歌唱性的、流暢性的抒情曲,音域通常為c¹—c³。花腔女高音特點在于音區甚高,并有特殊的靈巧、清脆、帶有高音樂器(如長笛)的色彩,適于表現輕快、活潑的感情和難度較高的花腔技巧,音域通常為c¹—c³(或高至d³e³f³)。 女中音的特點是聲音豐滿、寬厚,音色介于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間。稍高的女中音近似女高音,低的女中音近似女低音,音域通常為g—g²(或高至b²)。 女低音的特點是聲音較女中音更寬、更濃、更渾厚,適于表現深沉、穩重的感情,音域 通常為e—e²(或高至g²)。 2.??男聲 男高音包括“抒情男高音”“戲劇男高音”。抒情男高音的特點是聲音明亮、優美、柔和, 以抒情見長,音域通常為c¹—b²(或高至c²)。戲劇男高音的特點是聲音結實、嘹亮、雄壯, 適于表現慷慨激昂的感情,音域通常為c¹—b²(或高至c³)。 男中音的特點是聲音寬厚洪亮、雄渾有力,音色介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間,以抒情見長,音域通常為F—g¹(或高至a¹)。男中音可以分為抒情男中音、戲劇男中音、炫技性男中音。 男低音的特點是聲音低沉、渾厚、飽滿。音域通常在D-d¹。也可以分為抒情男低音、戲劇男低音、深沉男低音。 3.??童聲 童聲是指少年兒童變聲期以前的聲音。童聲音色嬌嫩、清脆響亮、較為纖細,男女童聲 的音色無差異,較為接近女聲。隨著年齡的增長,音域逐漸由c¹—b¹發展到a—f²。
合唱基礎訓練與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
張鴻舜,女,廣東南雄人,韶關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韶關老年大學客座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兼任韶關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韶關市金秋合唱團與韶關市金色陽光少兒合唱團常任指揮。曾獲“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優秀音樂家獎”“韶關市優秀教師”“韶關市巾幗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輔導學生與合唱團隊曾獲“廣東省第六屆群眾音樂舞蹈花會金獎”等省市級文藝競賽諸多獎項;主持《基于雨課堂的學前教育專業音樂類鋼琴課程混合式教學研究》《粵北地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原本性研究》《韶關地區小學合唱教育的調查研究》等多項省市級教改與科研課題研究工作,在《星海音樂學院學報》《藝術探索》《現代教育科學》等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先后發表論文20余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