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34543
- 條形碼:9787521834543 ; 978-7-5218-345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并立足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歷史方位,分四個專題即“背景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歷史篇”(現代化進程透視下的城鄉關系)、“制度篇”(基本經濟制度與土地制度)和“實踐篇”(鄉村振興戰略)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關系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
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關系研究 目錄
背景篇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章 新中國70年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
第二章 新發展階段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
第三章 新發展格局的時代內涵與實現路徑
歷史篇 現代化進程透視下的城鄉關系
第四章 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理論研究
第五章 現代化進程透視下的城鄉關系演變
第六章 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階段性跨越
制度篇 基本經濟制度與土地制度
第七章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邏輯
第八章 我國土地制度變革的理論邏輯
第九章 我國土地制度的階段性演變
實踐篇 鄉村振興戰略
第十章 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闡釋
第十一章 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基礎
第十二章 鄉村振興的“濰坊模式”
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關系研究 節選
人類社會曾長期處于傳統農業社會,18世紀中葉以來的英國工業革命率先啟動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發展,它是近代歐洲一系列事件的產物,有著較為長期的物質上、思想上的準備。按照胡懷國的觀察,“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阻斷了東西方社會的傳統商路,引發了歐洲社會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并重塑了近代世界格局。尤其是1492年的地理大發現、16世紀的宗教改革,推動了歐洲民族意識的形成和民族國家的勃興,迎來了重商主義或馬克思所說的‘工場手工業’時代,并為蘇格蘭啟蒙運動、法國啟蒙運動以及英國工業革命在18世紀的興起,以及19世紀其在歐洲大陸和北美地區的擴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準備和現實的物質基礎”。近代歐洲的現代化進程,*早與宗教改革催生的民族語言和民族國家的形成有關:正是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國王與商業資本的結盟,使得歐洲若干國家在重商主義時代、在中世紀傳統模式的縫隙中,找到了一條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積累財富并在近代國家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新路徑,為歐洲后來的工業革命積累了初步的物質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講,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成長,是近代歐洲打破中世紀沉寂、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本的政治前提! 〔贿^,盡管國王和商業資本結盟的重商主義理論和政策,有助于積累財富和國家富強,有助于若干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但它本身與工業化、現代化并沒有太多的關系。正如重商主義的系統批判者亞當·斯密指出的,“重商主義所要獎勵的產業,都是有錢有勢的人所經營的產業。至于為貧苦人民的利益而經營的產業,卻往往被忽視、被壓抑”。工業化和現代化需要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方式和經濟運行模式,一方面,它有賴于人們在一定的政治、法律和經濟秩序下自愿平等的普遍參與,另一方面,“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即這種自愿平等的普遍參與導致的是一種普遍富裕,而不是強化某個群體的相對優勢甚至導致整個社會的撕裂。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亞當·斯密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初,立足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的發育完善,提出了截然不同于重商主義的**個現代意義上的政治經濟學體系,開啟了理論經濟學的古典時代:一方面,“每一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聽其完全自由,讓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相競爭”;另一方面,人們在進行有關經濟活動時,需要一定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以維持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捍衛公平正義、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矯正措施等,或如亞當·斯密所言:“**,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這就是說,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 ∪欢M管工業革命通過普遍的勞動分工和市場交易,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經濟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普及到*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保瑫r也表現出了某種二重性,尤其是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勞動相對于資本的弱勢地位。亞當·斯密早在英國工業革命之初就注意到了這一點,生活在英國工業革命晚期的馬克思,則敏銳而深刻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給出了更深入系統的分析,指出:“分工提高勞動的生產力,增加社會的財富,促使社會精美完善,同時卻使工人陷于貧困直到變為機器。勞動促進資本的積累,從而也促進社會富裕程度的提高,同時卻使工人越來越依附于資本家”。馬克思認為,“人是人的*高本質”,經濟發展的*終目的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的*終歸宿:“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并在后來系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深入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構建了人類歷史上**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揭示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歷史性飛躍! ∷姑芎婉R克思分別開創了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理論背景都是率先啟動工業革命的英國,如馬克思在1867年《資本論》**版序言中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與率先啟動工業革命并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的英國不同,幾乎所有國家在啟動工業化的過程中都會面臨著來自領先工業國的競爭壓力甚至戰爭威脅,尤其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脫穎而出的德國。從某種意義上講,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開辟的國家經濟學說,正是試圖為那些落后工業國如何反超先進工業國提供某種理論說明。正如李斯特強調的,由于不同的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現在就讓羔羊和獅子躺在一起還不安全”,我們需要一種國家經濟學:“國家經濟學認為,希望獲得*高度獨立、*高度文化和物質繁榮的國家,應該在其權力范圍內采取一切措施,捍衛其經濟安全免遭任何外國的攻擊,不管這種攻擊是采取敵視性法規的形式還是采取軍事行動的形式。一個國家要能保護自己,應該盡其可以利用的物質和人力資源,建立工業,并促進工業發展”。也就是說,在先進工業國的競爭壓力下,落后國家的工業化缺乏從容漸進的外部條件,有必要“采取一切措施”確保國家獨立和國家安全,并盡其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推進工業化。德國正是通過這種策略并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實現了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反超,到1913年已經全面超過英國,成為歐洲頭號經濟強國和**大工業國!
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胡懷國,男,山東莒南人,199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起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其中,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為韓國產業研究院訪問學者,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借調香港工作,F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先后出版《亞當??斯密》(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增長經濟學手冊》(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年)等學術專(譯)著多部,在《經濟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