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生物化學(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3669
- 條形碼:9787568083669 ; 978-7-5680-836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物化學(第2版) 本書特色
本書的基本特點是內容簡明、結構合理、文字精練,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在編寫過程中,注重介紹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介紹了當代生物化學科學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新理論、新成果,以適應學生獲取生物化學知識的需求和為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
生物化學(第2版) 內容簡介
生物化學是高等學校生物類、農學類、食品類、藥學類等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本書共十四章,主要介紹了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及主要研究技術的基本原理,包括生命有機體內蛋白質、核酸、酶、維生素與輔酶、脂類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性質和功能;生物能量(ATP)的生成方式、生物大分子前體的代謝途徑與調控;遺傳信息的儲存、傳遞與表達。同時概要地介紹了當代生物化學科學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新理論、新成果。本書是在全國十幾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努力下編寫而成的,內容簡明,文字精練,篇幅適當,可供本科院校生物類、農學類、林學類、食品類、化學類、藥學類、醫學類等專業的師生,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和企事業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等使用,也可供其他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生物化學(第2版) 目錄
1.1生物化學的研究范圍與內容(1)
1.1.1生物體的化學組成、結構與功能(1)
1.1.2物質代謝及調控(2)
1.1.3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2)
1.2生物化學發展簡史(2)
1.3生物化學的應用與發展前景(6)
1.3.1生物化學的應用(6)
1.3.2生物化學發展前景(8)
1.4生物化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9)
1.4.1生物化學與化學的關系(9)
1.4.2生物化學與生物學的關系(9)
1.5生物化學的學習方法與建議(10)
1.5.1正確選擇和利用參考書(10)
1.5.2抓住主線,前后呼應(10)
1.5.3深刻理解,加強記憶(11)
1.5.4理論實踐,注重聯系(11)
習題(13)
第2章糖類物質(14)
2.1單糖(15)
2.1.1單糖的分子結構(15)
2.1.2單糖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1)
2.1.3重要的單糖(25)
2.1.4單糖的重要衍生物(26)
2.2寡糖(26)
2.2.1雙糖(27)
2.2.2三糖(29)
2.2.3環糊精(29)
2.3多糖(29)
2.3.1均多糖(30)
2.3.2雜多糖(33)
2.3.3糖復合物(36)
習題(38)
第3章脂類物質(39)
3.1單純脂(40)
3.1.1脂酰甘油(40)
3.1.2蠟(44)
3.2復合脂(45)
3.2.1磷脂(45)
3.2.2糖脂(47)
3.2.3脂蛋白(49)
3.3衍生脂(50)
3.3.1萜類(50)
3.3.2類固醇(51)
3.3.3前列腺素(54)
習題(55)
第4章蛋白質(56)
4.1氨基酸(56)
4.1.1蛋白質氨基酸的一般結構及其分類(56)
4.1.2非蛋白質氨基酸(60)
4.1.3氨基酸的理化性質(61)
4.1.4氨基酸的分離分析和鑒定(69)
4.2肽(71)
4.2.1肽和肽鏈(72)
4.2.2天然存在的活性肽(72)
4.3蛋白質的結構(73)
4.3.1蛋白質的一級結構(73)
4.3.2蛋白質的空間結構(77)
4.4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87)
4.4.1蛋白質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系(87)
4.4.2蛋白質空間結構與功能的關系(89)
4.5蛋白質的理化性質(91)
4.5.1蛋白質的兩性性質和等電點(91)
4.5.2蛋白質的膠體性質(91)
4.5.3蛋白質的沉淀反應(91)
4.5.4蛋白質的變性與復性(92)
5.5.5蛋白質的滲透壓與透析(93)
4.5.6蛋白質的呈色反應(94)
4.6蛋白質的分離純化(95)
4.6.1蛋白質分離純化的一般原則(95)
4.6.2分離純化蛋白質的一般程序(95)
4.6.3蛋白質分子量的測定(98)
習題(101)
第5章核酸(102)
5.1核酸通論(103)
5.1.1核酸的發現和研究簡史(103)
5.1.2核酸的種類和分布(103)
5.1.3核酸的生物學功能(104)
5.2核酸的結構(105)
5.2.1核苷酸(105)
5.2.2核酸的一級結構(109)
5.2.3DNA的高級結構(110)
5.2.4RNA的高級結構(115)
5.3核酸的物理化學性質(120)
5.3.1核酸的一般的物理性質(120)
5.3.2核酸的水解(120)
5.3.3核酸的酸堿性質(122)
5.3.4核酸的紫外吸收(123)
5.3.5核酸的變性、復性及雜交(124)
5.4核酸的研究方法(125)
5.4.1核酸的分離、純化和定量測定(125)
5.4.2核酸的超速離心(128)
5.4.3核酸的凝膠電泳(128)
5.4.4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測定(129)
5.4.5DNA的化學合成(130)
習題(135)
第6章酶學(137)
6.1酶學通論(138)
6.1.1酶的化學本質及其組成(138)
6.1.2酶的作用特點(139)
6.1.3酶的專一性(140)
6.1.4酶的分類與命名(142)
6.1.5酶的活力測定與分離純化(143)
6.2酶的作用機制及其活性調節(146)
6.2.1酶的催化作用(146)
6.2.2酶的作用機制(148)
6.2.3酶催化效率的影響因素(149)
6.2.4酶的活性調節(151)
6.3酶促反應動力學(157)
6.3.1酶濃度對酶作用的影響(157)
6.3.2底物濃度對酶作用的影響(158)
6.3.3pH的影響(161)
6.3.4溫度的影響(162)
6.3.5激活劑對酶作用的影響(163)
6.3.6抑制劑對酶作用的影響(163)
習題(170)
第7章維生素與輔酶(171)
7.1脂溶性維生素(171)
7.1.1維生素A(172)
7.1.2維生素D(173)
7.1.3維生素E(174)
7.1.4維生素K(175)
7.2水溶性維生素(175)
7.2.1維生素B1與TPP(176)
7.2.2維生素B2與FAD、FMN(176)
7.2.3維生素PP與輔酶Ⅰ、輔酶Ⅱ(177)
7.2.4維生素B6與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179)
7.2.5泛酸與輔酶A(179)
7.2.6生物素(180)
7.2.7葉酸與四氫葉酸(181)
7.2.8維生素B12與輔酶B12(181)
7.2.9硫辛酸(183)
7.2.10維生素C(183)
7.3金屬離子及其酶類(184)
7.3.1概述(184)
7.3.2金屬酶類與金屬激活酶類(185)
7.3.3含鐵酶類(185)
7.3.4含銅酶類(185)
7.3.5含鋅酶類(185)
7.3.6其他金屬酶類(185)
7.4食品加工中的維生素損失(185)
7.4.1食品初加工過程中的維生素損失(186)
7.4.2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的維生素損失(187)
7.4.3食品脫水過程中的維生素損失(187)
7.4.4糧谷精加工過程中的維生素損失(187)
習題(189)
第8章生物能學和生物氧化(190)
8.1新陳代謝及其研究方法(191)
8.1.1新陳代謝(191)
8.1.2新陳代謝的研究方法(191)
8.2高能磷酸化合物(192)
8.2.1高能鍵及高能化合物(192)
8.2.2ATP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194)
8.3生物氧化(196)
8.3.1生物氧化的特點(196)
8.3.2生物氧化的方式(197)
8.3.3生物氧化的產物(198)
8.4呼吸鏈及電子傳遞(200)
8.4.1呼吸鏈的概念(200)
8.4.2呼吸鏈組成(200)
8.4.3呼吸鏈各組分的遞電子機理(201)
8.5氧化磷酸化作用(203)
8.5.1氧化磷酸化的偶聯部位(204)
8.5.2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分子數(204)
8.5.3氧化磷酸化的機制(204)
8.5.4氧化磷酸化的抑制作用(206)
8.6線粒體外NADH的氧化(207)
8.6.1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207)
8.6.2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207)
習題(209)
第9章糖代謝(210)
9.1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210)
9.1.1淀粉的酶促降解(210)
9.1.2纖維素的酶促降解(213)
9.1.3糖的吸收和運轉(214)
9.2糖的分解代謝(214)
9.2.1糖酵解(214)
9.2.2糖酵解的化學計量與生物學意義(218)
9.2.3丙酮酸的去向(219)
9.2.4糖酵解的調控(220)
9.2.5糖的有氧分解(220)
9.2.6乙醛酸循環(229)
9.2.7磷酸戊糖途徑(230)
9.3糖的合成代謝(234)
9.3.1糖異生作用(234)
9.3.2光合作用(237)
9.3.3蔗糖的合成(239)
9.3.4糖原的合成(240)
9.3.5淀粉的合成(242)
習題(245)
第10章脂類代謝(246)
10.1脂類概述(247)
10.1.1脂類在體內的分布(247)
10.1.2脂類的分類(247)
10.1.3脂類的生理功能(247)
10.1.4脂類的消化(248)
10.1.5脂類的吸收和傳遞(249)
10.1.6血脂(249)
10.1.7血漿脂蛋白(249)
10.2脂肪氧化(251)
10.2.1甘油代謝(251)
10.2.2脂肪酸的氧化(252)
10.2.3酮體代謝(254)
10.3脂肪合成與調節(256)
10.3.1脂肪酸的生物合成(256)
10.3.2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261)
10.3.3脂肪酸合成的調節(262)
10.4磷脂代謝(263)
10.4.1甘油磷脂的代謝(263)
10.4.2鞘磷脂的代謝(267)
10.5糖脂代謝(269)
10.5.1糖脂的合成代謝(269)
10.5.2糖脂的分解代謝(271)
10.6膽固醇代謝(273)
10.6.1膽固醇的合成代謝(274)
10.6.2膽固醇的分解代謝(277)
10.6.3膽固醇的酯化(278)
習題(280)
第11章蛋白質降解和氨基酸代謝(281)
11.1蛋白質的降解(282)
11.1.1外源蛋白質的酶促降解(282)
11.1.2細胞內蛋白質的降解(284)
11.1.3氨基酸代謝庫(287)
11.2氨基酸分解代謝(287)
11.2.1氨基酸的脫氨基作用(287)
11.2.2氨基酸的脫羧基作用(293)
11.2.3氨的代謝去向(296)
11.2.4α酮酸的代謝去向(300)
11.2.5CO2的代謝(302)
11.2.6個別氨基酸的代謝(302)
11.3氨基酸合成代謝(305)
11.3.1丙酮酸型氨基酸的生物合成(306)
11.3.2絲氨酸型氨基酸的生物合成(308)
11.3.3天冬氨酸型氨基酸的生物合成(308)
11.3.4谷氨酸型氨基酸的生物合成(310)
11.3.5芳香族氨基酸及組氨酸的生物合成(311)
11.3.6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調節(312)
習題(314)
第12章核酸代謝(315)
12.1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謝(316)
12.1.1核酸的酶促降解(317)
12.1.2核苷酸的酶促降解(317)
12.1.3嘌呤堿的分解(317)
12.1.4嘧啶堿的分解(318)
12.2核苷酸的生物合成(320)
12.2.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320)
12.2.2嘧啶核苷酸的合成(323)
12.2.3脫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325)
12.2.4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調節(326)
12.3輔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327)
12.3.1煙酰胺核苷酸的合成(328)
12.3.2黃素核苷酸的合成(328)
12.3.3輔酶A的合成(328)
12.4DNA的復制和修復(329)
12.4.1DNA聚合反應有關的酶(330)
12.4.2DNA的半保留復制(332)
12.4.3DNA的半不連續復制(333)
12.4.4原核細胞DNA的復制(333)
12.4.5真核細胞DNA的復制(336)
12.4.6逆轉錄作用(338)
12.4.7DNA的損傷修復(340)
12.5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344)
12.5.1轉錄(344)
12.5.2RNA的復制(354)
12.5.3RNA轉錄后加工(356)
習題(369)
第13章蛋白質的生物合成(370)
13.1蛋白質生物合成體系(371)
13.1.1mRNA與遺傳密碼(371)
13.1.2rRNA與核糖體(374)
13.1.3tRNA和氨基酸的活化(377)
13.2蛋白質的合成過程(379)
13.2.1肽鏈合成的起始(379)
13.2.2肽鏈合成的延伸(382)
13.2.3肽鏈合成的終止(384)
13.2.4蛋白質合成的抑制劑(386)
13.3蛋白質的靶向運輸及翻譯后修飾(387)
13.3.1蛋白質的靶向運輸(387)
13.3.2蛋白質的翻譯后修飾(390)
習題(393)
第14章物質代謝的調控(394)
14.1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系(395)
14.1.1糖代謝與脂代謝之間的聯系(396)
14.1.2糖代謝與蛋白質(氨基酸)代謝之間的聯系(396)
14.1.3脂代謝與蛋白質(氨基酸)代謝之間的聯系(397)
14.1.4核酸代謝與糖、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的相互聯系(398)
14.2分子水平的調節(399)
14.2.1酶活性的調節(399)
14.2.2酶含量的調節(403)
14.3細胞水平的調節(406)
14.3.1細胞內酶的隔離分布(406)
14.3.2膜結構對代謝的調控(406)
14.3.3蛋白質的定位控制(407)
14.4多細胞整體水平的調節(408)
14.4.1激素水平的調節(408)
14.4.2神經水平的調節(411)
14.4.3整體水平的調節(412)
習題(413)
主要參考文獻(414)
生物化學(第2版) 節選
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主要包括清洗、去皮和切割,這些初加工操作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維生素損失。 清洗會造成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其損失程度與清洗次數和清洗力度有關。維生素C與B族維生素易溶于水,在清洗過程中更易損失。有研究表明,大米經漂洗后,其維生素B2的保留率為53%,而維生素B1的保留率僅為40%,且兩種維生素的保留率隨著漂洗次數的增加而下降。維生素B6對光、熱、氧相對穩定,但在漂洗過程中也會引起大量損失。蔬菜和水果在清洗過程中會伴隨著維生素C的部分流失,為了有效保留維生素C,應注意控制對蔬菜和水果的清洗次數和力度。脂溶性維生素因難溶于水,在清洗過程中一般不會造成損失。 食品原料的去皮加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維生素的損失,這是因為許多維生素存在于食品原料的表皮,會伴隨著表皮的去除而損失。有文獻表明,根莖類蔬菜去皮后再煮制要比不去皮煮制多損失約20%的維生素,山藥帶皮烹調后其維生素C的保留率可高達95%,這充分說明對于各種烹調方法,食品原料去皮后將會損失更多的維生素。
生物化學(第2版) 作者簡介
李峰,男,1966年11月出生,博士,博士后,教授,湖南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湖南生物信息學會理事。2004年畢業于中南大學腫瘤研究所,獲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醫學博士學位,F在湖南文理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從事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基因工程、疾病與健康等課程的教學及科研工作,2006年至2015年任湖南文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先后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承擔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創新平臺項目。主要從事腫瘤免疫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發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多篇論文被SCI收錄。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