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英漢位移構式演化的歷時比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4229
- 條形碼:9787030724229 ; 978-7-03-07242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漢位移構式演化的歷時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本研究基于英漢歷史語料,以構式化、語法化、詞匯化、習語化為理論框架,通過對英漢位移構式歷時演變過程的描寫和分析,考察和比較英漢位移構式的演化路徑和演變機制,在分析和探討現當代英漢位移表達成分構式化的基礎上,為其語義、語用、句法、形態、語音層面呈現的特點提供解釋。基于英漢直指位移構式的共時、歷時考察,我們發現英漢直指位移動詞構式化的過程伴隨著語法化、詞匯化、習語化現象的出現。通過比較和分析英漢位移構式演變過程中呈現的語義屬性和句法功能方面的特點,我們歸納和總結了兩種語言在語義演變和功能演變方面的共同點和個體差異,并從認知投射、隱喻化、構式演變的動因和機制、語法體系整體特點等角度分析和探討了共性和差異產生的原因,同時參考國內外對其他語言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和總結了跨語言的演變規律。
英漢位移構式演化的歷時比較研究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術語界定 1
1.2 研究緣起 5
1.3 研究方法 7
1.4 章節概覽 8
第2章 位移事件與位移編碼的相關研究 10
2.1 引言 10
2.2 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位移事件研究 10
2.3 語言類型學視域下的位移編碼研究 13
2.4 歷史語言學視域下的位移編碼研究 22
2.5 小結 26
第3章 語用與認知驅動下的構式演化 28
3.1 引言 28
3.2 語言演變的動因與機制 28
3.3 語用化、語義化、多義現象 34
3.4 語法化、詞匯化、習語化 39
3.5 構式性演化與構式化 42
3.6 小結 45
第4章 英語直指位移構式的歷時演化 46
4.1 引言 46
4.2 [COME+]構式的共時考察 47
4.3 [COME+]構式的歷時考察 52
4.4 [GO+]構式的共時考察 65
4.5 [GO+]構式的歷時考察 70
4.6 小結 82
第5章 漢語直指位移構式的歷時演化 84
5.1 引言 84
5.2 [來+]構式的共時考察 84
5.3 [來+]構式的歷時考察 91
5.4 [去+]構式的共時考察 101
5.5 [去+]構式的歷時考察 105
5.6 小結 112
第6章 位移構式演變過程中的語法化現象 114
6.1 引言 114
6.2 準助動詞come/go 114
6.3 體貌助詞“來”/“去” 127
6.4 從表示目的到標記將來 136
6.5 小結 143
第7章 位移構式演變過程中的詞匯化現象 144
7.1 引言 144
7.2 位移構式[NP來]的詞匯化 144
7.3 位移構式[VP來/去]的詞匯化 154
7.4 位移構式[來/去NP]的詞匯化 164
7.5 小結 169
第8章 位移構式演變過程中的習語化現象 171
8.1 引言 171
8.2 [COME+]構式的習語化 171
8.3 [GO+]構式的習語化 173
8.4 [XX說來]、[XX來說]、[說來XX]的習語化 178
8.5 [越來越X]、[V來V去]的習語化 192
8.6 小結 198
第9章 位移構式的演變規律與個體差異 199
9.1 引言 199
9.2 位移構式語義演變的跨語言共性 199
9.3 位移構式語義演變的個體差異 207
9.4 位移構式功能演變的跨語言共性 211
9.5 位移構式功能演變的個體差異 217
9.6 小結 228
第10章 結束語 229
參考文獻 232
英漢位移構式演化的歷時比較研究 節選
第1章緒論 Things in motion sooner catch the eye than what not stir. 移動的東西比不動的東西更引人注目。 ——William Shakespeare,Troilus and Cressida,Act 3,Scene III 從歷時維度探索語言結構的特點及其演變規律,一直以來是歷史語言學的研究重點。歷史語言學家通常描寫某一歷史時期的語言現象,或者是某一時期語言發生的具體變化,分析這些變化背后的動因與機制,并嘗試為這些語言現象或變化提供解釋。語言演變研究不僅可以從諸多語言個案中總結歸納出跨語言的普遍規律,還可以揭示語言的個體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與該語言的語法體系之間的關系。語言演變研究立足于歷史語言學,同時借鑒比較語言學、語言類型學、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人類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方法。 隨著語法化研究的蓬勃發展,關注語言演變的學者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功能語言學家的研究發現上,這也許是因為語法化的再度興起始于《語法化學說》(Grammaticalization)(Hopper & Traugott 1993)的出版,以及功能語言學家近年來對語言演變研究的積極參與和推動(Bybee & Hopper 2001;Traugott & Dasher 2002;Hopper & Traugott 2003;Narrog & Heine 2011;Traugott & Trousdale 2013等)。功能學派關注話段在語言交際中的實際使用情況以及這些語用狀態對語法演變的影響,本書也采取功能語言學的視角和方法,關注歷時、語用、認知、演變四個層面。 本書對位移構式的描寫和解釋基于以下理論假設:①語言處于演變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語言;②語言使用者是語言演變的**推動力,演變是受使用驅動的演變;③語句可以分解為各種組構成分,其合并原則具有離散性和迂回性;④語言與認知密切相關;⑤語言演變具有規律性。本章將從術語界定、研究緣起、研究方法三個方面介紹研究概況,并簡述各章節的結構安排和主要內容。 1.1 術語界定 由于“位移”“構式”等相關術語在國內外有不同的稱謂和譯法,為了避免混淆和誤解,這里先對三組術語進行闡釋和界定。 1.1.1 MOVE & motion:位移與運動 關于“位移”,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中多采用motion、move二詞,前者如motion event,后者大寫成MOVE表示“位移”這一動作(Talmy 2000b等)。國內有學者將motion event譯為“運動事件”(嚴辰松 1998;鄧宇、李福印 2015;史文磊 2012等),而將MOVE譯成“位移”,也有學者將motion event譯為“位移事件”(闞哲華 2010;張克定 2019,2020等)。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位移”是名詞,釋義只有1條,即‘物體在運動中所產生的位置的移動’;而“運動”有5條釋義,其中作為動詞,有3條釋義:**條釋義是‘物體的位置不斷變化的現象,通常指一個物體和其他物體之間相對位置的變化,說某物體運動常是對另一物體而言’;第二條釋義是‘指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簡單的位置變動到復雜的人類思維,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第三條釋義是‘從事體育活動’,如“咱們出去運動運動”。作為名詞,“運動”有2條釋義:**條釋義是‘體育活動’,如“運動健將”“田徑運動”;第二條釋義是‘政治、文化、生產等方面有組織、有目的而聲勢較大的群眾性活動’,如“五四運動”“技術革新運動”。 由此可見,“位移”的意思和用法比較單一,專指‘物體位置的移動’,而“運動”在本義‘物體位置的變化’的基礎上衍生出其他含義,既泛指‘一切變化’,又特指‘體育活動’或‘群眾性活動’。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motion一詞源自13世紀的法語,本義為‘動、運動、移動’。法語中的motion是拉丁文mōtiōn-em的變形,mōtiōn-em的釋義是the action of movēre(即movēre的名詞),而movēre就是同一時期借入英語的move的原形,所以從詞源上看,motion是動詞move的名詞形式。 動詞move源自諾曼時代在英國使用的法語(也稱作諾曼法語)中的mov-er,該詞在古法語中寫作mov-oir、mouvoir,在現代法語中寫作mouvoir,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寫作mover,在意大利語中寫作movere、muovere,以上羅曼語言詞匯都源于拉丁文movēre一詞,其詞干mō-還派生出在現代英語中常見的mobile、moment、motile、motion、motive、motor等詞。 再看movement,14—18世紀的英語語料中,movement的語例比較少,在莎士比亞的作品、彌爾頓的作品、1611年版《圣經》等當中都沒有發現movement一詞。很顯然,movement是在動詞move的基礎上加名詞后綴-ment派生而來的名詞,本義與motion相同,表示‘動、運動、移動’。因此,motion和movement具有相同的詞法地位。 綜上所述,“位移”一詞表義單純、直接,“運動”一詞語義泛化且有特指現象,而motion和move從詞源上看屬于同源派生關系,因此二者的譯法應該相同。國內學界將motion譯作“運動”、將MOVE譯作“位移”的做法會導致一個概念對應兩個術語的情況。鑒于本書聚焦于表示空間位置移動的構式,這里統一采用“位移”及其對應的英文motion這兩個術語來命名位移構式。不過,在第2章文獻綜述部分,個別地方為了保持被引原文的面貌,引用時也遵循了原作者的譯法。 1.1.2 構式、位移構式、直指位移構式 構式(construction)是形式(form)和意義(meaning)的規約性匹配體,也稱作規約化的“形+義”對(Goldberg 2006;Traugott & Trousdale 2013)。這里的形式包括形態、句法、語音等顯性形式,這里的意義包括語義、語用、話語功能,構式涵蓋傳統意義上的任何語言單位。語言歷時演變視角下的“構式”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形態句法層面的形、義匹配的語符串(string)(Traugott 2008b);二是指語法化項所在的局部句法環境(Trousdale 2008)。筆者認為,這兩層含義并不矛盾,構式本身作為語符串,可以發生語法化、詞匯化,而針對某些單個詞語的語法化,其所在構式就成為語法化發生的局部句法環境。 位移構式是指表達空間位置移動的構式,構式中一般包括表示位移動作、位移路徑、位移方向、起點、終點等信息的語言成分,并不是每一個位移構式都需要包括上述所有構件,但至少應包括一個表示位移動作或路徑信息的成分。根據語義,Levin(1993)將英語中的動詞分成49個大類、192個小類,其中包括位移動詞類,又將位移動詞分為7個小類,**小類為詞義本身包含移動方向的位移動詞,共有20個。這20個位移動詞所在的構式中除了它們本身外沒有顯性的表方向的成分,例如enter、exit本身分別隱含由外向內、由內向外的位移方向,不再需要顯性的表方向的成分,ascend、descend分別隱含由下至上、由上至下的位移方向,也不再需要顯性的表方向的成分。 在這20個自帶方向的位移動詞中,有兩個動詞被學界稱為“直指位移構式”(deictic motion verb)(Talmy 2000b;Nakazawa 2009等),即come和go。英語中的come和go,在漢語以及大多數語言中都有對應的詞語,之所以把這一對位移動詞稱作直指位移構式,是因為這兩個動詞不僅自身含有方向性,而且它們的方向與說者密切相關。英語的deictic源于希臘語,英文釋義是able to show、showing directly,即‘能顯示/指示的’‘直接顯示/指示的’。在OED中,deictic只有一個釋義:directly pointing out,demonstrative,即‘直接指出的’‘指示的’。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以后,該術語應用于邏輯學領域,跟elenctic構成一對有關推理的概念,deictic指‘直接證明’,而elenctic指‘間接證明’。 國內對該詞的譯法有“指示”“直示”“直指”等,這里采用沈家煊(2000)的譯法“直指”。英語中的here、there、this、that、come、go都屬于直指詞,它們在會話中直接反映了說者的視角以及語境內各要素的相對關系。這里的直指位移構式就是指含有come、go、“來”、“去”等位移動詞的構式,直指中心(deictic center)就是說者的所在地或視角(Nakazawa 2009等)。在所有的位移動詞中,這類動詞的語用頻率*高,且語用功能呈多樣性,例如漢語中的“來”和“去”既可以充當語句的核心成分,也可以充當表示位移方向和路徑的趨向補語,這些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詳細論述。 1.1.3 satellite:附目、附加語、衛星 這一組術語其實圍繞著一個概念,就是英文的satellite,一般表示‘人造衛星’‘衛星’,也引申為‘外圍組織’‘附屬國’等。目前國內學界至少有三種常見的譯法:“附目”“衛星”“附加語” 。之所以介紹這個術語是因為位移事件編碼類型學的主要貢獻之一是引導學界重視表示路徑、方式等信息的語言成分,這些成分在語句中不處于核心位置(因而被稱作satellite),但并不表明它們不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位移編碼中的satellite呢?Talmy(2000b)做出了這樣的解釋:假定句中有一個主動詞(有的語言以動詞詞根形式出現),則satellite就是一種依附于主動詞的附屬語法范疇,如英語中的小品詞、德語中的動詞前綴、漢語中的動詞補語等。可見,satellite相對于主動詞而言,屬于“附加成分”“外圍成分”,它伴隨著主動詞出現。在借鑒學界各種譯法的基礎上,一是為了簡潔,二是考慮到與satellite平行的其他兩個術語 都被譯成雙音詞,所以本書將satellite統一譯作“附目”。 英語位移構式中常見的附目性成分有表示方向的介詞、副詞、小品詞,如up、down、out、into、along、through等。漢語位移構式中常見的附目性成分有介詞,如“從”“往”“向”“經”“沿”等;也有趨向補語,如“上”“下”“進”“出”“回”“起”“上去”“下來”“進去”“回來”等 。連動式的語言中,附目不容易確定,(2006)也指出附目這一概念不適合句中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動詞的語言。 1.2 研究緣起 日常生活中的位移動作總是伴隨著其他動作或前、或后、或同時發生,如例(1a/c)的come and sit、go and get分別為兩個并列的動詞,表示兩個動作前后發生,用連詞and連接,但是語料中也有如例(1b/d)這樣的用法,come sit、go get在英語日常會話,尤其是當代美國英語中很常見,而且不僅在口語中,小說、新聞報道中也出現come VP、go VP這樣的語例。那么,[COME/GO and VP] 、[COME/GO VP]兩種構式之間有何差別?[COME/GO VP]中的come/go和[COME/GO and VP]中的come/go在語義屬性、句法功能上是否相同? (1)a.“Come and sit over here, nearer to me,” Sofia Petrovna said in a weak voice. b. “Emily, come sit on the potty, q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