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京都味道:尋找一縷時間的手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3087
- 條形碼:9787510893087 ; 978-7-5108-930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京都味道:尋找一縷時間的手藝 本書特色
姜文、汪丁丁、胡舒立等跨界推薦,遇見“100%的京都”! 首次實地探訪,真實生活的“日本藝伎”! 圖文記錄的現場,一個中國人的“孤獨星球”時刻! 我覺得這是一場頑強的讀書與游歷運動,我是在用生命走讀。 什么叫用生命呢?實際上就是消耗,*后精疲力竭,因為這樣才能融入你的生命中。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浪漫和夸張的說法,但實際上是存在的,它類似于宗教式的體認。 我出發,努力體會其他地區人們的生活。在今天,我們仍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地球非常不平坦。 我們也許無法移居到稱心如意的地方,可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走讀滿足自己的一部分心愿。 胡舒立(《財新》傳媒創辦人)——90年代以來,在我這個朋友圈,我是**個發現張志雄這個人才的人。至今,我的發現或已經成為共識,不過志雄用他的新的作為——基于親歷的長篇系統的旅游知識散文寫作,進一步刷新了我的發現。我為他自豪! 呂寧思(鳳凰衛視總編輯)——張志雄多年間穿梭在東西世界,駐足于南北半球。他的“志雄走讀” 系列與林林總總的旅游指南叢書不同,既有歷史掌故,又有現場觀察,既有數據佐證,又有感想評析。知識寓于趣味,鋒芒藏于平白。我想,他的人生三觀都包括在走和讀的延續中了。 何剛(《財經》雜志執行主編)——財經媒體前輩張志雄老兄有“走讀全球系列”,我和他2000年在《財經時報》相識并共事,他當年為《財經》雜志寫過一篇著名的封面《基金黑幕》,對資本市場有深刻的了解。*近十年張志雄在全世界游歷,看了很多地方,讀了很多書,他的游記帶著思考,對這些國家的歷史有著深刻的了解,以及對當地風土人情的體察,有一種對當下的社會變革和全球化的思考,誠意推薦! 汪丁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志雄的走讀,旨在深入體會當地的生活與歷史,不僅需要預先做大量的“家庭作業”,還需要使旅行成為慢速的——任何能夠回味的體驗,要么刺激強度足夠劇烈,要么綿延時間足夠長,走馬觀花很難有足夠高的刺激強度,故而必須有足夠長的綿延時間。 楊浪(資深媒體人)——曾經股海,走遍書山。 丁永強(資深市場媒體人)——和一般的游記不同的是“走讀”,華麗的游記滿屏皆是,是快樂的小確幸。志雄的走讀則是濃濃的現實和厚厚的歷史攪拌融合發酵后醇醇的芬芳,讓人有醍醐灌頂的領悟和陶醉。走讀系列既是旅行的引導,是關于那些景、那些物、那些城市背后意味深長的故事,是對于住過的酒店、吃過的餐廳*真實的主觀評價;走讀系列也是文化的讀本,志雄對于那些博物館中偉大作品的深刻解讀,關于當地歷史旅游文化以及相關書籍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常常讓我如沐春風,大開眼界,大呼過癮。誠如所言,沒有富有經驗的旅行者精心準備的攻略,沒有對旅行地的人文藝術精心的研究,沒有對風景勝地親身的細致排查,旅途總是充滿了錯過和遺憾。 應健中(股評家)——志雄這種另類寫作純粹是一種個人對寫作的癡迷,如果從經濟上而言,似乎是一件很劃不來的活兒,賣一本書能賺多少錢啊,即便發行量大,賺的錢也是小錢,至少在投資圈里混的人,對賺這種小錢是不屑一顧的。而志雄之所以對此樂此不疲,還是出于對世界的好奇、對世界游學的憧憬、出于圓年輕時的夢。 官明遠(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我與張志雄先生雖為初識,但我知道,張先生是法國人在中國香港的老朋友了,他的讀者亦遍及香港和內地。 我不迷戀日本,但我去了京都,實地“拍了拍”日本藝伎的真實生活——成為藝伎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不是換發髻、穿和服就能“變身”的。舞伎新人的一天是這樣的:早上10點到各花街所屬的學校上課,課程通常進行到下午2點。回到藝伎館有時是自由時間,有時則必須為前輩或媽媽桑辦事跑腿,有時更必須到老師的才藝教室接受個人指導。到了下午4點左右,開始梳妝打扮準備赴筵席,上了白妝以后由男眾協助穿著和服,下午6點從藝伎館出發,參加了兩三場筵席后回到藝伎館,通常已過晚上12點,真正卸妝就寢要到深夜2、3點。所以,藝伎界流行的一句話是“舞伎的**條件不是才能,而是健康和體力”。 了解日本,東京必須要有“向上心”,而在京都,深藏的是“平常心”和“探究心”——在東京,若想過得舒適,必須要有“向上心”,能夠生存下來的是精神力量夠強之人,往上爬。而在京都,則是“深”,不欣賞出頭,這里深藏的是“平常心”和“探究心”,堅守老店,比擴張分店更受到尊敬,就連許多商界的日本重要人物都是“藏”在京都。 尋路世界,訪問遠方,發現我們這個星球非凡的美麗和多樣性——“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也是生活。作者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差距不僅是GDP的數據,還有許多文明的指標,其中一個*直觀的指標是博物館,因為它包容了文明的精華。從《尋路英國》,到《京都味道》,到《去以色列讀那本書》……地圖是平的,歷史是長的,尋路世界,訪問遠方,一席大旅行,一個中國人的“全球走讀”時刻。和你一起,深度了解這個世界,開啟人文觀察、歷史散步、博物美學之旅。 名人推薦,世界太大了,做你自己,走遍世界——呂寧思(鳳凰衛視總編輯)——“志雄走讀”系列與林林總總的旅游指南叢書不同,既有歷史掌故,又有現場觀察,既有數據佐證,又有感想評析。知識寓于趣味,鋒芒藏于平白。 何剛(《財經》雜志執行主編)——張志雄在全世界游歷,看了很多地方,讀了很多書,他的游記帶著思考,對這些國家的歷史有著深刻的了解,以及對當地風土人情的體察,有一種對當下的社會變革和全球化的思考。 胡舒立(《財新》傳媒創辦人)——我在跟蹤張志雄的日本游記。這家伙有才華! 汪丁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若要談以色列游記,我至今仍認為寫得*出色的是張志雄。 姜文(電影導演)——京都是個好去處,但若讀罷此書,你可少走幾步冤枉路。
京都味道:尋找一縷時間的手藝 內容簡介
遇見京都,原汁原味,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日本古都。 首次探訪真實生活中的“日本藝伎”。 京都鼎鼎有名的金閣寺,遠遠看去,在湖中央,如夢如幻,金閣其實是舍利殿,曾遭焚毀。令人震撼的二條城,德川家康創建,是歷任德川幕府將軍在京都的寓所。來回三千院,要走長長的山道…… 京都的建城規劃,模仿中國的洛陽和長安,按“四神相應”選址,即東青龍(河)、西白虎(道)、南朱雀(湖)和北玄武(山)。 到如今,安藤忠雄認為,京都首先是個河川眾多、有和諧水域的地方;其次,京都是個庭院。 這里有,春天的櫻花,深秋的紅葉,調味不能超過食材原有滋味的日本料理,以及一度被認為將會消失、裊裊婷婷的京都舞伎,料理、花道和茶道等融合在一起。 《京都味道》是作者“走讀全球系列”的代表之作。 為什么,日本料理對食器的要求極高,就像茶藝師們看重茶具,花道大師以當代藝術品來襯托花藝,而京都料理往往不惜花費血本,甚至用古董做食器? 為什么,中國山水畫要求可居可游,而日本園林的枯山水,卻坐在大殿門前,面對一個不能進入的景觀,靜靜地欣賞? 為什么,日本的家元制度跟中國不同,如果企業也具備家元的組織特性,會有極強的生命力?…… 若來京都,一定要逛一下老街。祇園的花街柳巷,是京都著名的藝伎區,古舊的建筑,深深的巷子,給人多少想象啊。 游客中**次去京都的占總數的2.4%,第二次的是3.6%,第三次的是4.8%。真正的京都粉絲中,造訪京都5到9次的占24.1%,9次以上的多達54.5%……
京都味道:尋找一縷時間的手藝 目錄
京都味道:尋找一縷時間的手藝 作者簡介
一個當代中國人,如果也像前輩奇人徐霞客一樣,知行合一,而獨力撐起“孤獨星球”般的全球走讀系列,東西世界,南北半球,那我們同時代的“探索發現故事”又見證了新的一位:上海人,張志雄。 多年如一日,他以堂吉訶德般的瘋狂和投入,不計成本,不為功利,做著一件事——“走讀全球”。 1966年生,在弄堂長大,1991年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后任《上海證券報》編委和專題部主任、華夏證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有線電視臺財經頻道副總監、《財經時報》副總編、《價值》雜志主編等,對資本市場有深刻的了解,卻就此轉身,今專注旅行、觀察、讀書、寫作、探索,成了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地球自游人”。 世界似乎變小了,歷年來,著有《游走在時空邊緣:我的環球文化之旅》,以及《來去美國》《尋路英國》《去以色列讀那本書》《安達盧西亞的雨巷》《北歐彩虹》《京都味道》《趣味新西蘭》《走,意大利看畫去》《瑰麗中歐》《冬日西西里》《激情那不勒斯》《愛在阿西西》《阿姆斯特丹之光》《比利時大城》《大巴黎》《一個自游人的瑞士33天》《墨西哥謎局》《蘇格蘭高地之魂》《英格蘭鄉村漫步》《柬埔寨雙子星》《藍色尼羅河》…… 可世界太大了,意味著一程又一程無止境的旅途,路在腳下,云帆高張,這是一個中國人的當代“天問”,他仍在出發。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推拿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