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海島花開:家庭博物之旅:海南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114321
- 條形碼:9787555114321 ; 978-7-5551-1432-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島花開:家庭博物之旅:海南篇 本書特色
《海島花開》為家庭旅行、自然研學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參與這一行列,寫出針對不同地理環境的優秀博物作品來。 ——劉華杰(北京大學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 家庭博物之旅,全家一起去親近自然,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想象力、觀察力、耐力等;在自然中,父母和孩子也能在互動中重新認識彼此,建立親子關系外的珍貴友誼。在自然研學、博物旅行日漸走俏的當下,本書的出版對如何深入開展有意義的家庭博物旅行也具有探索和推廣價值。 ——孟久兒(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我認為:對于養孩子來說,灌輸知識不重要,開闊眼界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對于寫本書來說,篇幅不重要,有趣的知識、實用的經驗和愛的傳播很重要!難得的是,在這本充滿博物趣味的書里,都有! ——段煦(獨立博物學者、極地探險家)
海島花開:家庭博物之旅:海南篇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了一家三口(爸爸、媽媽、3歲女兒)在海南島經歷的16天植物觀察之旅,既是一本海南島游記,也是一本海島植物觀察手記,還是一本家庭博物旅行札記。賞心悅目的海島美景、無憂無慮的親子時光、無處不在的博物知識,兩位植物學工作者摒棄傳統的旅行路線,以自然為向導,在海南島深度暢游。他們發現,孩子遠比想象中強大,在大自然中嬉戲、學習,在旅行中成長,不僅鍛煉了孩子的想象力、專注力、表達力和忍耐力,更讓父母和孩子重新認識了彼此,收獲了一般旅行無法比擬的參與感與滿足感。
海島花開:家庭博物之旅:海南篇 目錄
爸爸在海南大學等我 / 003
探秘火山口 / 011
邂逅金牛嶺 / 025
離開海口去博鰲 / 037
海子角找水椰 / 051
奔跑在博鰲的田野中 / 065
跟我一起唱歌的銅鼓嶺 / 077
我認識了可可樹 / 091
七仙嶺,我沒爬上去 / 109
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新種 / 117
大小洞天的別樣樂趣 / 131
東寨港的紅樹林 / 145
儋州熱帶植物園 / 161
精彩在路上 / 175
走進五指山 / 189
吊羅山的螞蟥親我了 / 201
探秘南灣猴島,歸 / 215
探索中國家庭博物旅行的可能性 / 221
寫給父母:勇敢走出去,親近植物,遇見美好 / 225
孩子,你慢慢走 / 230
家庭博物之旅,家長*關心的10個問題 / 232
后記 / 237
海島花開:家庭博物之旅:海南篇 節選
遇見自然,遇見更好的你我——在自然中育兒,在自然中成長 作為一個三年生兩娃,又得上班,又得顧家,醒著的每分每秒大腦和身體都在高速運轉的人,我迫切地需要趁著過年的七天假和積攢一年的年假,來一場釋放身心的旅行。陽光、沙灘、大海、咖啡、音樂、幾行文字、懶散而毫無目標的慢時光……這是我三年多沒有經歷又特別渴望的二人世界的旅行場景。 2018年,北京的冬,干冷。盼了很久的雪,*終也沒等到。跟先生表達了我對旅行的憧憬,僅僅是一些感性的想法,并無明確的目的地。我知道他一定會選擇一個可以實現我想法的地方。果然,他沒讓我失望。就這樣,海南島成了我們這次旅行的目的地。不過,與其說是去旅行,不如說是去工作。先生是個沉默寡言內心卻裝了很多知識的“植物控”。家里家外的事情,我都喜歡跟他念叨,他總是在經意不經意間點撥我。他對植物分類的執著,對自然博物的熱愛,對科幻的沉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睿智……我雖然很少當面表達我對他的崇敬,但無條件地相信他。所以,當他把“海南島拍植物”作為這次旅行的目標時,我并不驚訝,也沒有排斥。也許,因為長期的壓抑,我內心深處也只是想扛著相機去有綠色的地方,赴一場植物之約而已。海南島的植物,成了我們共同的期許。 在兩個孩子都年幼的情況下,我們*終沒能實現二人世界的旅行目標。經過一番權衡,將小女兒悠悠留在家里給爸媽照管,帶著大女兒可可跟我們一起去看植物。三歲三個月的可可,已經跟著我們自駕游過陜西、福建、湖北、河北、江西、江蘇……平時周末也去過北京及河北的很多山里,帶著她出游對我們來說還算容易。三歲,正是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的年齡,三人世界,好,那就把它當作一次家庭博物旅行的嘗試吧。對可可而言,兩個自然老師專屬于她一個人。這半個月的自然之旅,父女之間,母女之間,會在旅行中擦出怎樣的火花?我充滿期待。 出發之前,讀了幾本關于海南深度游、海南生態游的專著。要么比較專業,要么是大眾型的旅游地點推薦手冊。在自然教育、生態旅游、植物科普、自然筆記如此火熱的今天,海南島這塊寶地上,這方面的書籍竟寥寥無幾。那么,從家庭博物旅游的角度記錄親子之間的自然故事,會不會給海島旅游帶來另外一種可能性呢?會不會是對海島植物的另一種詮釋呢?我給自己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整個海島植物之旅,我作為一個觀察和記錄者,默默關注發生的一切。 對于海島植物,我沒有絲毫擔憂,因為帶著先生就相當于帶著一本可移動的“植物志”。先生也確實沒讓我失望:16天的行程,19508張照片,文件夾以日期和地點命名,文件夾中的每張照片以物種名命名,整理得妥妥的。因為返程飛機晚點,我們 17日凌晨 4點才到家。17日下午先生就把移動硬盤交給我:“所有材料都整理好了,看看你能不能用得上。”對生活毫無要求的先生,對待植物卻是如此高效而高要求。這是他每天晚上熬夜整理照片、鑒定植物的結果。先生的專業和勤快是我*堅實的支撐。 “我陪你拍植物,你幫我認識世界。作為一個觀察者,很多畫面似乎與我無關:這個是波羅蜜,瞧,是長在樹干上的,會由小不點長到比可可還沉的 30多斤重的大果呢!眼鏡豆是不是長得像眼鏡?可可,過來爸爸抱你摸一摸。這個是‘落地生根’,葉子掉在土里就可以長出很多小苗。神秘果甜不甜?我們一會兒去買一個檸檬,吃完檸檬后再嚼一個神秘果看嘴里有沒有甜味。可可,你的名字就來源于可可樹。快來看,這里有一片可可林。爸爸找到蠟燭果了,快來看,像不像蠟燭?可可,胖大海的樹下全是果實,每個圓圓的果實帶著一片類似葉子的果皮,快來幫爸爸撿果實……爸爸每天保證七八百張植物照片的拍攝量,也沒放過與女兒的任何互動。‘孩子能抱動,在脖子上能架得動的時間很短’……林大哥的這句話說得我鼻子很酸……我,愿意做你們故事的記錄者。” 這是旅行中我發的一條朋友圈,看到先生跟女兒的互動后,我有感而發。中國的自然教育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先生經常被邀請帶大大小小的朋友去自然中實習,小到小學生,大到高校老師。我也因為撰寫《北京自然筆記》被邀請給植物愛好者們分享山野之美。比起孩子,我更愿意跟大人分享。講的次數多了,從*開始的被動分享,到后面慢慢覺得分享山野之美是一種社會責任。自然教育在中國剛剛起步,我們需要形式多樣的活動、圖文并茂的書籍,以及志趣相投的人們來推動。老師講解只能是引導,是敲門磚。在我看來,真正的自然教育首先來自家庭,來自父母,特別是看到可可和爸爸之間的互動后,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于是,海南島,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夢幻的椰林,燦爛的陽光,湛藍的大海,起伏的波浪,奪目的晚霞,豐富的植被,嫩綠的田野,父女的甜蜜時光……16天,這里發生的一切,成了寫這本書的動力和原料。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故事,我想跟同是初為父母的朋友們分享。和孩子*好的相處方式就是帶他們遠離電子產品,走出家門,奔赴大自然。 我也想跟自然愛好者分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自然,關注植物。冬天,北方冰天雪地之時,海南島依然綠意盎然,是觀賞植物的*佳地點之一。海南島這顆明珠,除了人們追捧的沙灘海浪,植物資源也可以成為她的名片之一。 也許,我的野心太大,畢竟一本書能說清楚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但無論如何,我希望這次旅行,這次植物探秘,這次長達半個月的二對一親子游學,能成為可可人生的一筆財富。它是一本真實的、用相機和文字記錄的海南博物筆記,是妻子記錄丈夫工作的工作筆記,也是一本媽媽寫給女兒的游記,更是滲透了我們對家庭博物旅行探索的實踐心得與體現。倔強地說服自己,我寫下了這本書。 親子時光很難得。如果能在自然中享受有限的親子時光,你會發現自然是如此慷慨,它準備了足夠多的素材供家長來發掘。駐足觀察一朵花,從它的花瓣開始,到萼片、顏色、花絲、花藥、花柱、子房、花托、花柄;仔細觸摸一片葉子,觀察葉形、葉緣、葉被、葉序、葉脈、葉柄;抱抱一棵樹,閉上眼睛,屏住呼吸,感受它的氣息,和它對話;跟蹤一只蜜蜂,研究它的訪花路線,測測它的停留時間;如果有機會到青海的三江源用望遠鏡窺探雪豹,也是非常讓人驚喜的。在中國,自然準備了3萬多種高等植物,15萬多種昆蟲,2100多種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等待你去發現、去觀察。家庭博物旅行中,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對自然的認識程度,選擇不同的角度與孩子共同探索。對于低幼齡孩子而言,觀察力訓練、專注力訓練、想象力訓練、表達能力訓練、耐力訓練等都可以借助自然完成。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說過:“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我嘗試在自然中教育孩子,帶著這樣的信念,觀察著,記錄著,也希望每個家庭都能行動起來。 感謝海南大學林學院院長宋希強教授無私的幫助,感謝海南盧剛老師對各類特有資源的推薦,感謝我*珍愛的家人的支持。謹以此書獻給所有關心我的人。 肖翠 家庭博物旅行的前期準備 一、知識準備:0~6歲低齡孩子的家長需要做一些知識儲備,比如閱讀關于目的地的生物圖鑒、生態考察記、旅游指南等。確定好路線,對旅途有個大體的了解。6~12歲孩子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知識準備,與孩子溝通“目的地有什么,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并作為重要標注點。但所有的準備只是準備,旅行的魅力就在于沿途的各種驚喜和意想不到,因此,一定要放松心情去準備,切莫給自己和孩子太大壓力。手機在手,只要有探索的欲望和需求,隨時可以查找相關知識。 二、物品準備:除了個人用品(衣物、藥品等),建議給孩子帶上畫筆、畫板、鑷子、放大鏡、自然物收集盒、筆記本、捕蟲網等觀察自然和記錄自然的工具。 三、住宿:建議提前在網上訂好每天的酒店,留在路上的時間多一些,盡量不要趕路。 四、出行:家庭博物旅行的重點在于一家人的親子時光,適合悠然自得的旅行節奏。建議交通工具選用“飛機 + 租車”的形式。中國各地機場都有租車公司,正規的租車公司價格合理,比較安全,可以作為首選方式。 五、時間:根據孩子的身體情況來確定,一般一周時間為*佳。根據家長時間也可選擇短期(3天)或長期(10~14天)。原則上,時間的選擇要以保證孩子和家長的體驗感覺為前提。若出現太累、好奇心銳減等情況,建議結束旅行。剛開始嘗試博物旅行的家庭可以從 3天開始計劃,等孩子適應這種模式后,再慢慢增加天數。 六、目的地選擇:為了豐富旅行體驗,剛開始建議選擇與生活地氣候、環境、生活習慣等差異較大的地方。比如南方的可以選擇去北方,西北的可以選擇去東南。與自己熟悉的地方差異大的環境往往更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使得家長嘗試博物旅行落地的可能性更大,孩子的情緒也更高。 七、心理準備:盡量放松心情,以對旅行的期待、對未知的探索來熱情飽滿地迎接這次博物旅行。整個旅行中家長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是息息相關的,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敏感程度取決于家長的反應和情緒。所以家長要帶動孩子的情緒,與孩子一起探索。 八、獨門秘籍:大人變回孩子,與孩子在一個水平線上探知自然。建議家長以擅長的知識領域(植物、魚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昆蟲……)為突破口開啟博物旅行。以博物的方式旅行,不需要家長什么都懂,而是需要家長跟孩子一樣,對旅行中的一切充滿興趣,并與孩子一起嘗試尋找答案。輕松開始,深入體驗。 九、*后要強調的一點:家庭博物旅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眾旅行,而是小而精的個性化旅行模式,是讓內心更為豐足的一種旅行方式。在目的地選擇、酒店選擇、交通工具選擇等方面要視經濟實力而定。我們鼓勵在家庭博物旅行時,讓身體處在放松舒適的狀態,這樣內心才會有更好的體驗。 準備好了,來一場你的家庭博物旅行吧!
海島花開:家庭博物之旅:海南篇 作者簡介
肖翠,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簡稱NSII)主任助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理事,著有《北京自然筆記》《雄安草木行》。擅長以攝影與文字相結合的形式記錄所見所聞。主張在自然中育兒并與孩子一起成長。以親身實踐推行家庭博物旅行的理念。 林秦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引種馴化、野外考察工作,對中國南北各地植物考察20年,個人植物圖庫超過50萬張,包含9000多個物種。主要著作有《中國主要栽培植物名錄》《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忍冬科》《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北京冊》等8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