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臨床體液細胞AIE熒光染色圖譜(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8013
- 條形碼:9787030718013 ; 978-7-03-07180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臨床體液細胞AIE熒光染色圖譜(精) 內容簡介
體液細胞形態學分析是臨床實驗室*重要且實用的體外診斷技術之一。本書從臨床實際工作出發,介紹一種編著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型AE細胞熒光染色技術并展示其在漿膜腔積液、肺泡灌洗液、尿液和腦脊液等體液樣本中的大量細胞熒光染色照片,結合實際臨床病例與傳統化學染色形態對比,系統介紹基于該熒光染色技術的細胞、結晶等有形成分的形態學特點與臨床價值,以期為推動臨床體液細胞形態學研究與臨床應用提供新方法與實踐經驗。本書圖例涵蓋常見臨床體液樣本常見有形成分,內容全面,實用性強,適用于檢驗、病理及臨床醫務工作者與研究者,也能為從事熒光生物成像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人員提供借鑒。
臨床體液細胞AIE熒光染色圖譜(精) 目錄
**章 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概論 1
**節 體液細胞形態學分析及其臨床意義 1
一、基礎知識 1
二、體液標本常用的制片方法 2
三、體液標本常用的染色方法及其適用范圍 2
第二節 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流程 5
一、漿膜腔積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流程 5
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流程 6
三、尿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流程 7
四、腦脊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流程 7
第二章 細胞熒光染色原理與染色技術 9
**節 熒光成像概述 9
一、熒光現象及其原理 9
二、熒光顯微成像技術 10
第二節 常用細胞熒光染色技術 13
一、免疫熒光染色 13
二、有機小分子探針熒光染色 14
第三節 體液細胞AIE熒光染色技術 17
一、AIE探針簡介 17
二、染色步驟 17
三、染色效果 18
四、熒光染色的影響因素及其注意事項 18
第三章 漿膜腔積液熒光染色圖例 20
**節 概述 20
一、基本概念 20
二、漿膜腔積液細胞形態學檢驗的臨床意義 20
三、AIE熒光染色在漿膜腔積液細胞形態學檢驗中的應用 21
第二節 漿膜腔積液熒光染色圖例 21
一、漿膜腔積液非腫瘤細胞 21
二、漿膜腔積液腫瘤細胞 27
第三節 病例分析 41
第四章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熒光染色圖例 77
**節 概述 77
一、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基本概念 77
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形態學特點 77
三、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形態學檢查的臨床意義 77
第二節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熒光染色圖例 78
一、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非腫瘤細胞 78
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腫瘤細胞 91
三、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非細胞成分 93
第三節 病例分析 95
一、呼吸系統炎癥病例分析 95
二、肺部腫瘤病例分析 96
第五章 尿液有形成分熒光染色圖例 97
**節 尿液細胞熒光染色圖例 97
一、白細胞與紅細胞 97
二、上皮細胞 101
三、尿液腫瘤細胞 111
第二節 尿液管型熒光染色圖例 112
一、透明管型 112
二、顆粒管型 114
三、細胞管型 115
四、蠟樣管型 117
五、寬大管型 118
六、其他種類的管型 119
第三節 其他有形成分熒光染色圖例 120
一、細菌與真菌 120
二、結晶 122
三、其他有形成分 124
第四節 病例分析 125
一、泌尿系統炎癥病例分析 125
二、腎病病例分析 126
三、泌尿系統腫瘤病例分析 127
第六章 腦脊液熒光染色圖例 129
**節 概述 129
一、腦脊液概念 129
二、腦脊液細胞形態學特點 129
三、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的臨床意義 129
第二節 腦脊液細胞熒光染色 130
一、腦脊液非腫瘤細胞熒光染色 130
二、腦脊液腫瘤細胞熒光染色 132
第三節 病例分析 136
一、胃癌腦轉移病例 136
二、肺癌腦轉移病例分析 137
三、髓母細胞瘤病例分析 137
參考文獻 139
臨床體液細胞AIE熒光染色圖譜(精) 節選
**章 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概論 **節 體液細胞形態學分析及其臨床意義 一、基礎知識 (一)體液及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 1.體液是指人體內的液體,由水、無機鹽及有機物一起構成。水是體液中的主要成分,也是人體內含量*多的物質。體液廣泛分布于機體細胞內、外,細胞內液是物質 代謝的主要部位,細胞外液則是機體細胞生存的內環境。保持體液的動態平衡,是保證 細胞正常代謝、維持各種器官生理功能的必需條件。 2.體液檢驗包括理化檢驗、生化檢驗、細胞形態學檢驗及其他特殊檢驗等,其中 細胞形態學檢驗對疾病的診斷、病情的監測、藥物的療效及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3.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是研究體液中細胞及其他有形成分顯微結構的一項技術。體液中的細胞種類豐富,形態多變,可以通過細胞排列、大小、形狀、核質比、胞質量 及內容物、染色質及核仁等方面綜合分析,鑒別細胞種類。 (二)體液標本的種類 1.漿膜腔積液包括胸腔積液、腹水、心包積液及鞘膜積液,其中以胸腔積液及腹 水標本*為常見,積液常通過漿膜腔穿刺與引流采集。 2.呼吸系統相關的體液標本包括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支氣管沖洗液及氣 管刷片等。痰液標本主要用自然咳痰法留取,留取前醫護人員需告知患者注意事項, 通常以清晨**口痰(肺、氣管深處的)作標本*適宜。用于細胞學檢查的標本以 09: 00~10:00留取為宜。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是利用纖維支氣管鏡,對肺段和亞肺段進 行灌洗后獲得的標本。 3.消化系統相關的體液標本包括胃液、膽汁、十二指腸液等,雖然該類標本在臨 床比較少見,但其包含的內容豐富,也可以發現異型細胞或腫瘤細胞。 4.尿液用于有形成分分析及脫落細胞學檢查。尿液標本包括晨尿或二次晨尿、計 時尿及膀胱沖洗液等。 5.穿刺液包括淋巴結穿刺液、囊腫或膿腫穿刺液、腫物穿刺液或肺穿刺液。 6.分泌物包括陰道分泌物、耳道分泌物、鼻腔分泌物、乳腺分泌物等。 7.腦脊液可反映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通過腰椎穿刺等方式采集。 8.其他常見的體液標本包括關節腔積液、精液、前列腺液等。 (三)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的臨床意義 由于體液標本相對容易獲得,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成為經典的醫學檢驗方法,在疾 病診斷方面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良、惡性積液的判斷良性積液有核細胞數量較少,以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為 主。惡性積液可檢出異型細胞或腫瘤細胞,而且細胞種類豐富,形態各異。 2.炎性積液的輔助診斷炎性積液有核細胞數量增多或明顯增多,以中性粒細胞為 主,其他種類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高。 3.病原學初步篩查在無菌性體液中發現細菌或真菌時,在排除污染的情況下,可 考慮感染,確診需結合微生物培養鑒定。此外,體液標本中發現寄生蟲成蟲或蟲卵是寄 生蟲病診斷的關鍵依據。 4.其他疾病的輔助診斷由于體液標本種類豐富,所包含的細胞等有形成分不同, 其臨床意義也各不相同。 二、體液標本常用的制片方法 體液標本常用的制片方法包括手工制片法及儀器制片法。其中,手工制片法有推片 法、涂抹法、壓拉法。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標本性狀合理選擇制片方法,首選推片法。不同種類的標本可多種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異常成分的檢出率。 1.推片法是體液標本*常用的制片方法,適用于無黏液的標本或離心沉淀濃度適 中的體液標本,制片方法同外周血涂片。取1滴離心或已預處理的標本,置于載玻片的 右側端,推片與載玻片成30°~45°夾角,注意推片速度和角度,涂片頭、體、尾清晰, 薄厚適度,推片長度2~4 cm,制作涂片4~6張。 2.涂抹法適用于有黏液或有絮狀物的標本。用潔凈小棒將標本均勻涂抹于載玻片 上,涂片動作應輕柔,同方向涂抹,不要反向涂抹。 3.壓拉法適用于有黏液的或不易推片的標本。選少許黏液絮狀物,置于一張載玻 片上,取另一張載玻片蓋于標本之上,稍加壓力均勻壓開后,反向水平拉開,即成兩張 厚薄均勻的涂片。 4.細胞離心涂片機制片適用于有形成分較少或離心沉淀濃度較低的標本,采用細 胞離心涂片機制片,須按儀器操作說明書規范操作。利用該種方法制作的涂片細胞分布 均勻,結構清晰,利于形態辨識,可提高病變成分檢出率。若標本濃度較高或有核細胞 數顯著增多時,可適當多留一些上清液或使用生理鹽水稀釋標本。 三、體液標本常用的染色方法及其適用范圍 體液標本應根據檢驗目的不同選用適宜的染色方法。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為常用 的染色方法是瑞氏染色或瑞-吉染色、蘇木精-伊紅染色、巴氏染色,異型細胞及微生 物鑒別還可結合其他染色技術(表1-1 )。 瑞氏染色、瑞-吉染色、蘇木精-伊紅染色、巴氏染色等 普魯士藍染色、糖原染色、酶類染色、蘇丹m染色等 免疫熒光法、免疫酶標法、免疫膠體金法等 革蘭氏染色、抗酸染色、六胺銀染色、墨汁染色等 (一)瑞-吉染色 瑞-吉染色(Wright-Giemsa staining )是由瑞氏染色和吉姆薩染色相結合的復合染 色法,其A液含甲醇和復合染色液,兼顧涂片固定和染色的作用,其B液為磷酸鹽緩沖 液。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紅和堿性染料亞甲藍組成的復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離為 帶正電的亞甲藍和帶負電的伊紅,可對細胞核及細胞質著色。吉姆薩染液溶于甲醇后解 離為帶正電的天青和帶負電的伊紅,對細胞質著色能力較強,能顯示細胞質嗜堿性程 度,特別是對于細胞質中的嗜天青、嗜酸性和嗜堿性顆粒的著色清晰,但對核結構著色不佳。 瑞-吉染色在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中應用包括:①用于有核細胞的分類;②用于 標本中的良性細胞、異型細胞及腫瘤細胞的鑒別;③淋巴瘤細胞及白血病細胞的鑒別; ④可以發現細菌或真菌等。 (二)蘇木精-伊紅染色 蘇木精-伊紅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HE),簡稱HE染色,是組織病理學*常用的染色方法。蘇木精是一種天然染料,與鋁結合后形成帶正電荷的藍色色 精,呈堿性。細胞核染色質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兩條鏈上的磷酸基向外,帶負 電荷,呈酸性。因此,帶負電荷的細胞核和帶正電荷的藍色色精以離子鍵或氫鍵的形式 結合而被染成藍色。伊紅是一種化學合成的酸性染料,在水中解離為帶負電荷的陰離 子。將pH調到胞質等電點以下,胞質即可變為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就可以被帶負電荷 的伊紅染色,從而細胞質和紅細胞等被染成粉紅色,與藍色的細胞核形成鮮明對比。染 色時間根據環境溫度可適當調整。 (三)巴氏染色 巴氏染色(Papanicolaou staining)是一種常用的細胞學染色方法,主要用于上皮細 胞分化程度的判斷,有助于腫瘤細胞的鑒別。細胞染色后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色彩豐 富鮮艷;細胞核被染成深藍色,角化前細胞質被染成淡綠或淡藍色,角化胞質被染成粉 紅或橘黃色;紅細胞被染成鮮紅或橙紅色;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吞噬細胞均被染成 藍色,黏液被染成淡藍或粉紅色。 (四)細胞化學染色 細胞化學染色(cytochemical staining )是以細胞形態學為基礎,通過化學反應對細 胞內的各種物質(如酶類、脂類、糖類、鐵、蛋白質及核酸等)進行染色,作定性、定 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普魯士藍染色(Prussian blue staining )也稱鐵染色。原理為含鐵物質在酸性條 件下,與亞鐵氰化鉀反應生成亞鐵氰化鐵,呈藍色顆粒狀、小球狀或斑塊狀沉淀定位于 含鐵位置,即普魯士藍反應。鐵染色常用于檢測幼紅細胞中的鐵顆粒和鑒別含鐵血黃素 細胞。 2.蘇丹染色(Sudan 1 staining)蘇丹H是一種脂溶性染料,易溶于醇類,更易 溶于脂肪。當與標本中的脂肪滴或含脂肪成分接觸時,染料會脫離乙醇而溶于這些脂類 成分中,使這些脂類成分呈橙紅色。用于含有脂肪成分(如脂肪滴、脂肪顆粒細胞、脂 肪管型等)的標本的染色鑒別。 3.免疫細胞化學染色(immunocytochemistry staining)是根據抗原和抗體特異性結 合原理,檢測細胞或組織中多肽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的一種技術。這種方法通常是用 標記的抗體與細胞中的抗原結合,然后通過化學反應,將抗原抗體結合部位顯示出來, 借助顯微鏡觀察,以確定檢測物質的分布與含量。包括免疫酶標法、免疫膠體金法及免 疫熒光法等。 (五)免疫細胞熒光染色 免疫細胞熒光染色(immunocytofluorescence staining )是將已知抗體標上熒光物,以此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抗原抗體復合物中的熒光物受激發光的照 射后會發出一定波長的熒光,可用于細胞或組織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常用于標記抗體 的熒光染料有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和四甲基異硫氰酸羅達明(TMRITC)等。 (六)其他病原體特殊染色 1.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細菌學中一種重要的鑒別染色方法。根據細菌細 胞壁生物化學性質的不同,可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染色主要包括 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脫色、番紅液復染等步驟。經染色后革蘭氏陽性菌呈 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2.抗酸染色(acid-fast staining )主要用于分枝桿菌的鑒別診斷。染色分為石炭酸 復紅初染、3%鹽酸乙醇脫色、堿性亞甲藍復染等步驟。注意初染時在火焰高處徐徐加 熱,切勿沸騰,出現蒸汽即可暫時離開,若染液蒸發減少,應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熱3~5 min,待標本冷卻后用水沖洗。由于分枝桿菌中的分枝菌酸與染料結合后,很 難被酸性脫色劑脫色,故稱抗酸染色。分枝桿菌抗酸染色陽性,菌體呈紅色。 3.環六亞甲基四胺銀染色(gomori methenamine silver staining, GMS )是一種經典 顯示基底膜的方法。在體液學中,六胺銀染色常用于真菌菌絲和孢子的鑒別。真菌細胞 壁上的多糖可經酸氧化暴露出醛基,醛基把六胺銀還原為黑色的金屬銀。氯化金可使金 屬銀轉變為更穩定的金屬金,同時使背景更清晰。該染色法可使真菌壁呈棕黑色,清晰 顯示真菌的輪廓和形態。耶氏肺孢子菌包囊壁深染呈棕黑色,常成堆出現,外形呈塌陷 空殼狀,其內可見典型的囊內小體。放線菌、諾卡菌、鏈霉菌等經染色呈棕黑色。 4.墨汁染色(india ink staining)是檢測隱球菌的一種經典負染方法,具有簡單、 快捷、可靠的優點。其方法是取病灶部位的新鮮標本,如腦脊液、痰液、組織滲液等置 于玻片上,滴加墨汁,覆以蓋玻片染色觀察。由于隱球菌莢膜較厚,不易著色,同時菌 體折光性較強,光鏡下可在黑色背景下見到無色透明的暈圈環繞菌體,能清晰地分辨莢 膜和菌體的形態特征。 第二節 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流程 體液細胞形態學檢驗質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標本的采集與留取、標本的運 送和保存、標本的前處理、制片及染色、檢驗人員的形態學水平等,因此為提高檢驗質 量,各個環節均應規范操作。本節主要介紹幾種常見的體液標本細胞形態學檢驗流程。 一、漿膜腔積液細胞形態學檢驗流程 (一)標本采集 漿膜腔積液由臨床醫師采集,建議使用標本專用管(帶蓋、有刻度、EDTA-K2抗 凝劑),標本留取量至少10 ml,標本有形成分較少時可留取50 ml。 (二)標本運送與接收 采集后的標本及時送檢,注意生物安全防護,避免溢出。 標本由實驗室工作人員接收,接收前核對標本信息、標本種類、標本留取時間,觀 察標本量是否符合要求,觀察標本的顏色、性狀,以及其他特殊要求是否滿足。對于不 合格標本,執行標本拒收程序或讓步檢驗。手工計數細胞參照《臨床體液檢驗技術要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