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抑郁癥與臨床疾病: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診療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989744
- 條形碼:9787518989744 ; 978-7-5189-8974-4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抑郁癥與臨床疾病: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診療指南 本書特色
◎大眾對抑郁癥的認識仍需完善,它與軀體疾病的關系密不可分。 當下,大眾對抑郁癥的關注度逐步提升,它不會再被單純地理解為僅僅是一種悲傷情緒,而逐漸被正視為一種需要被醫治的疾病。但整體來看,大眾對它的認識仍不全面。其實,軀體疾病與抑郁癥密不可分,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多因素性。 ◎聚焦于臨床醫學與精神醫學,來自醫院的七十余名醫生聯合編定。 本書作者阿瑟·J. 巴爾斯基博士與戴維·A. 希爾伯斯威格博士擁有超過二十年臨床經驗,主治抑郁癥、焦慮癥、物質濫用和精神分裂癥,就職于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曾攬獲4項諾貝爾獎,醫療實力與科研實力都位居美國前列。本書編委會的七十余名成員,同樣就職于或曾經就職于這家醫院。 ◎擁有詳實數據支撐的科學理論,兼具實踐參考價值的診療指導手冊。 除了對經驗數據進行批判性提煉和總結,本書還對這些證據進行匯總、評估和分析。在為理解抑郁癥提供了理論框架的同時,作者還討論了抑郁癥診斷和治療的一般原則,重點著墨于對共病不同種類的軀體疾病的抑郁癥患者治療的具體方案,以及聚焦于聚焦特殊的軀體疾病患者群體。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指導方面,本書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十余名心理科醫生與專業人士合作翻譯,南京腦科醫院副院長張寧教授審校。 本書由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醫師楊海龍、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醫學心理科住院醫師須懷沙與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治醫生滕昌軍主譯,二十名心理學相關專業人士合作翻譯。南京腦科醫院副院長、南京醫科大學認知行為治療研究所所長、精神醫學系主任、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張寧教授擔任本書審校。
抑郁癥與臨床疾病: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診療指南 內容簡介
軀體疾病與抑郁癥密不可分,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多因素性。本書作者不僅對經驗數據進行批判性提煉和總結,還對這些證據進行匯總、評估和分析。本書不僅為理解抑郁癥提供了理論框架,同時討論了抑郁癥診斷和治療的一般原則,重點著墨于對共病不同種類的軀體疾病的抑郁癥患者治療的具體方案,以及聚焦于特殊的軀體疾病患者群體。 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指導方面,本書都極具參考價值。
抑郁癥與臨床疾病: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診療指南 目錄
**部分?基本概念? ?
第1章 抑郁癥和軀體疾病直接的聯系
第2章 抑郁癥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整合細胞-分子和遺傳的系統綜述
第二部分?軀體疾病患者的抑郁癥評估與治療
第3章 軀體疾病患者的抑郁評估與治療
第4章 治療的一般注意事項
第三部分 在軀體疾病中的抑郁癥
第5章 抑郁癥與神經系統疾病
第6章 抑郁癥與癌癥
第7章 抑郁癥與心血管疾病
第8章 抑郁癥與婦科疾病
第9章 圍產期抑郁癥
第10章 抑郁癥與風濕免疫疾病
第11章 抑郁癥與傳染性疾病
第12章 抑郁癥與皮膚病
第13章 抑郁癥與胃腸道疾病
第14章 抑郁癥與內分泌疾病
第15章 抑郁癥與慢性腎臟疾病、高血壓、營養缺乏
第16章 抑郁癥與肺病
第17章 抑郁癥與慢性疼痛
第18章 抑郁癥與睡眠障礙
第19章 抑郁癥與物質使用障礙
第四部分 特殊人群和環境
第20章 抑郁癥與兒童軀體疾病
第21章 抑郁癥與老年軀體疾病
第22章 外科患者
第23章 抑郁癥護理的實現:服務和設置
第24章 醫療疾病中的抑郁癥發展方向
出版后記
抑郁癥與臨床疾病: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診療指南 節選
第1章 抑郁癥和軀體疾病之間的聯系 引言 醫學漫長而復雜的歷史映射出人類歷史的進程。實際上,醫學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脫離文化背景的條件下 會讓人難以理解。當前貫穿醫學史的還原論思潮,在識別、定義疾病和指導特殊的、高度發展的疾病治療中發 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這可能會在評估和管理方面產生人為邊界,導致醫生對患者的護理斷層,甚至變差。一種更現代的方法在更大范圍的臨床和實踐的背景下重新定義了患者。這種轉變證實了跨學科方法的價值,在這個方法中,以患者而不是疾病為治療核心。這也是一種更好地去理解疾病機制的過渡方式,同時也便于更好地認識生理與心理健康的重疊部分。曾經的二元論認為這兩個領域處于醫學實踐的相反兩極,但不否認二者的互相影響,并且永遠不能將二者完全分隔開。 本書聚焦于這個層面上,探索軀體疾病與*常見的精神疾病 —抑郁癥之間的聯系。現在軀體疾病與抑郁癥之間的關聯似乎比以前所認識到的更為廣泛和密切。這些關聯或許被認為是巧合、因果關系或者共同潛在的病理機制的結果。這些聯系正引領臨床實踐向一個新的、 更為統一的方向發展。 在本章中,我們將回顧臨床患者中抑郁障礙的鑒別診斷,包括醫療機構中對抑郁癥的篩查和治療的簡要考慮,以及可在住院和門診患者中實施分層和治療的方案。之后,我們將更深入地研究抑郁癥與軀體疾病之間的關系,回顧已知導致抑郁癥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并將抑郁作為情緒和生理障礙的*終共同途徑來考察。*后,我們回顧了抑郁癥和軀體疾病的協同效應,從功能狀態、生活質量的下降,到自殺率和其他形式生理死亡率的上升。本章中不會重點講述治療,后面章節會有關于治療的詳細介紹。本章將重申早期干預和協同式照護的關鍵,因為這些治療原則可以在醫療環境中實施,對于提升治療效果意義重大。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當前軀體疾病患者的抑郁癥。這篇綜述反映了人類應對“瘋狂”的方法的自然演變。該領域早期的學者對于精神病理學做了豐富的描述,而后來的人提出了病因機制以及治療模式。 歷史背景 有記載表明抑郁癥構成的歷史是漫長且多樣的。正如斯坦利·杰克遜(Stanley Jackson)在他的《憂郁與抑郁史》(Melancholia and Depression)中指出,對抑郁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但具有驚人的一致性。杰克遜敘述了過去多種多樣的抑郁術語,包括感覺低落、不開心、沮喪、泄氣、失望、灰心、憂郁、悲傷、抑郁、絕望。在杰克遜看來,抑郁深埋在人類的心中1。 “憂郁”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希臘和羅馬時期的體液學說,那時希波克拉底提出“憂郁氣質”與“黑膽汁”的過度產生有關2 。這種對抑郁的身心相互作用的早期觀察滲透在我們對于抑郁的概念化之中。 …… …… 現今肯德勒(Kendler)等13提出抑郁是“典型的多因素疾病”,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易感基因、不良家庭環境、兒童期性虐待、父母早逝、個性敏感、早發性焦慮和行為障礙、創傷事件和重大負性事件、低社會支持、藥物濫用、早期抑郁病史、低自尊和近期壓力性生活事件。帕克(Parker)14提出:“在抑郁癥中,神經生物學過程產生強制性抑郁情緒成分,或可以經由具有焦慮、易怒、敵對、疲乏等特征的其他維度表現的神經生物學過程,部分地定義為情緒狀態參數。”與抑郁癥的單一范式截然不同,這里強調可以通過神經影像學定義其亞型,并*終得出更為具體的治療方案。第 2章中將重點講述腦回路異常,這些異常正在改變人們對于軀體疾病中抑郁癥的理解。 *后,盡管抑郁癥因果關系理論采用了更為綜合的神經生物學模型,但在抑郁癥治療發展史中仍然充滿了爭議。在精神分析時代,指導范式是弗洛伊德的《喪親和憂郁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15,強調悲痛和喪親時情感狀態的缺失,此刻的情感世界變得“貧乏而空洞 ”,這不同于憂郁(抑郁)的自我缺失和無價值感。悲痛是患者對于失去了愛人的反應,而憂郁更多聚焦在自身的不足。 20 世紀 50 年代初,比布林(Bibring)發現與悲痛相比,憂郁狀態下表現出自尊降低,從而推廣了上述觀點。比布林是一名“ 自我心理學家 ”,他解釋了低自尊(尤其是自我無助感)在抑郁癥中的影響,這成為患者的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16。阿龍·貝克(Aaron Beck) 隨后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即抑郁癥產生的基礎是早期的情感剝奪導致認知觀念的改變,同時他描述了其中三元素——無望、無助和無價值感,驅動負性認知模式和想法的產生。貝克提出了認知行為療法可作為有循證醫學證據的抑郁癥治療方法17。
抑郁癥與臨床疾病: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診療指南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美]阿瑟·J.巴爾斯基,醫學博士,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ians & Surgeons),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高級精神病專家。主治抑郁癥、焦慮癥、物質濫用和精神分裂癥,擁有20年以上的臨床經驗。 [美]戴維·A.希爾伯斯威格,醫學博士,畢業于康奈爾大學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高級精神病專家,布萊根婦女醫院精神病學系和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主治抑郁癥、焦慮癥、物質濫用和精神分裂癥,擁有20年以上的臨床經驗。 譯者簡介 楊海龍,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從事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共19年,參與院內多個MDT心理篩查及干預工作,專業方向為會診聯絡精神病學以及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須懷沙,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醫學心理科住院醫師,主要從事進食障礙基礎機制研究,參與多項國家屬、省級科研項目,發表專業學術論文9篇。 滕昌軍,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治醫生,應用心理學及臨床精神醫學專業雙碩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注冊心理師。一直從事醫學心理相關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擅長失眠、焦慮、進食、抑郁等各種心理障礙的診治,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從事認知行為治療相關研究,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審校簡介 張寧,一級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南京腦科醫院副院長,南京醫科大學認知行為治療研究所所長、精神醫學系主任,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知行為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強迫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精神科雜志》副總編,世界認知行為治療聯合會執委、亞洲認知行為治療協會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獲得者,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杰出精神科醫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