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張煒散文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66442
- 條形碼:9787020166442 ; 978-7-02-01664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煒散文 本書特色
張煒的散文取材廣泛,既根植大地,又根植典籍,天地神鬼人,生氣相通,自然與歷史,渾然交響。草木精魂的感發,域外游訪的所見,閱文讀史的偶得,寂靜夜晚的冥想,乃至生活中的一瞥一思,他都可將之化為文字,且自有一種清明簡遠的文氣。 山東大學教授——馬 兵
張煒散文 內容簡介
本書遴選張煒散文代表作十七篇,其中有著名的《筑萬松浦記》《融入野地》《夜思》《品咂時光的聲音》等作品。《融入野地》以內心獨白的方式,抒發了對野地、對自然、對故土的深情,表達了對土地的獨特思考。《夜思》則記錄了個人的經歷和所思所想,呈現出作家青年時代的社會和人文背景。在輯入的與萬松浦有關的篇章中,談論*多的乃是在書院持守情懷的“固本”意義,以及如何在自然靜美的環境中堅守簡樸的生活信念,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穿行于夜色的松林》《品咂時光的聲音》《域外作家小記》等自成系列,是高雅審美的另一種呈現。書中配有照片十余幅,展現出作家各個時期的風采。張煒的散文取材廣泛,切直深沉,談原野、談動物、談山水、談讀書、談作家、談創作……在喧囂的時代,作家始終保持著高品質的創作態勢和語言溫度,期望人們靜下心來,傾聽思想的聲音。
張煒散文 目錄
目 錄
導讀
筑萬松浦記
它們
穿行于夜色的松林
融入野地
綠色遙思
鳥之倔強與幽默
山水情結
夜思
品咂時光的聲音
八位作家待過的地方
訪德四記
北國的安逸
從沙龍到小屋
遠逝的風景
羞澀和溫柔
再思魯迅
他們為何而來張煒散文
張煒散文 節選
試讀篇章 筑萬松浦記筑萬松浦記 我一直想找一個很好的地方,在那里做一點極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事情還不知道,但我想它要能足以引起自己的長久興趣。當然,它對許多人來說都應該是極有意義的。它的整個過程還應該是樸素的、積極的。它要具有相當長的生命力,并且在未來讓人高興。它還需要由許多人以各種方式去參與,而不是被許多的人去索取一空。它從一開始就將拒絕那些只想到索取的人。 小島對面 在龍口市的北部,渤海灣里有兩個小島,桑島和依島。桑島上有八百多戶,有松樹和槐樹林,有燈塔和礁石。這是個很美的島,關于它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傳說與它的命名有關,說的是秦代的智慧人物徐巿(福)被秦始皇遣去東瀛尋找長生不老藥,行前曾在島上種植桑樹,養蠶織造。徐巿后來帶走了很多人,包括史書上記載的三千童男童女、五谷百工,當然也少不了各類智慧人物。他這一去發現了日本列島,高高興興過起了獨立王國的日子,再也不回來了。這就是所謂的“止王不歸”:整個的事件記錄在中國的信史《史記》中,可見已不是傳說了。 桑島之名的由來倒是個傳說。不過如今島上已沒有大片桑樹,也沒有紡織業,只有其他林木,有發達的漁業。從南岸去島上有十幾分鐘的水路,這是指現代客輪的速度。我在中學時坐了木制機動船去過一次海島,大約花了二十分鐘。那一次我在島上待了一個多星期,住在同學家里,盡享島上新奇。進島前站在南岸看一片海霧中的蔥綠,如同仙境;進了島,則不停地往南邊的大陸遙望,望到的是一片無邊的林木,林木前鑲了一道金邊,那就是海灘了。 當年桑島上的房子都是一種黑色島石壘起的,屋頂覆以海草。島的四周永遠有鷗鳥環繞,正像島的四周永遠有噗噗的水浪和細細的沙岸一樣。它的西北方,僅僅二三華里遠的地方就是那個依島了。如果把我們腳踏的這個島比作地球,那么依島就是月亮,不過它不會繞桑島運行罷了。我們當年極想去依島上看看,可是沒有船。因為小小的依島上面沒有人煙,而且與桑島之間隔開了一道湍急的暗流,據說除非有**流的駕船技術才能渡過。漁民介紹說,依島上過去只有一幢小小的茅屋,那是為躲避風浪的漁人準備的。一旦來了大風不能及時趕回,捕魚的人可以就近靠岸,并在小屋中歇息下來,里面總是有常備的水米。如今島上空空蕩蕩,一派灌木白沙,風景秀麗。一大群野貓成了這里的實際主人,據見過的人說它們靠吃水浪漲上來的小魚小蝦之類,個個長得干凈強壯。 今天,這兩個島對于城市人來說已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但要在島上長期生活下去,要做一點想做的事情,似乎還缺少點什么。我去了島上,像過去那樣向對岸的陸地遙望,再次驚訝地盯視那片無邊的蔥綠。我的心頭涌起了一陣感動。正對著這個小島的是綿長的沙灘,茂密的樹林。 那里與人口繁密的小城相距二十分鐘的車程。 港欒河 有許多天,我一直在小島對面的那片海灘上徘徊。這是一片真正迷人的沙岸,潔白到了無一絲粗糲和污跡;碧藍的海水,退潮時露出五十多米的淺灘。這里沒有鯊魚出沒,是天然的優良海水浴場。更為可貴的是它背靠了一大片松林,大得足可以藏禽隱獸,一眼望不到邊,只聽到鳥聲不斷,與近海翩飛的海鷗遙相呼應。與海岸交成直角的是一條古河道,叫港欒河。河的上游源自南部山區,很早以前與曲折密集的山下水網相連,接受豐富的山落水,水流量終年很大,這由古河道的寬大壯觀可以看出。河的入海口有古港遺址,而今的小旅游碼頭就建在遺址右側。 像許多古河道一樣,如今的港欒河也在時間里萎縮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條中小河流。但好在它還有輝煌的歷史可以留戀。它的下游建有不止一個村莊,可以說它們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河中有魚蟹,它們有別于海魚海蟹。入海口有洄游產卵的魚類,所以每到了四月春陽照耀時,淺海里到處都是捕撈鱸魚苗的男男女女,他們將把一個春季的收獲賣給淡水養殖場。河道里有茂密的蒲葦,河堤上有高大的槐柳。由于古河道淤積土深厚肥沃,所以河兩岸的樹木比其他處茁壯得多,夏秋里看去真是冠蓋相連,如霧如巒。槐柳與成片的松樹相依襯,形成了另一種風韻。槐柳的碧嫩與松樹的墨綠相間,層次錯落;冬天和秋末松樹濃綠依舊,槐柳則剩下了裸枝。槐的蒼枝和柳的紅條在綠色中閃爍,該是畫家們的向往之地。 走在河岸上,就會把海浪的噗噗聲遺忘,耳郭與視野全是淙淙水流。青蛙和鯽魚在水中窺視,它們以漂亮的翻躍引人注目。有咕咕聲響在密集的荻草中,不是水鳥就是穴中動物。這條河的珍貴在于它在許多時候為林中的鳥獸提供足夠的淡水,如今堤岸下到處可見一溜溜小獸蹄印,可以分辨的有兔子、刺猬和獾之類。也僅僅是十幾年前,河兩岸還有狐貍出沒。 人們的傳統居住理想,就是盡可能在河邊筑屋,做所謂的“河畔人家”。而眼前的情與境何等誘人:海岸林中河邊,三位一體。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里離那個去海島的小碼頭僅有一華里之遙,安靜便利,卻沒有喧鬧。除此之外這里還有歷史掌故,有傳奇,有靜下來即可聽到的古河的嘩嘩之聲。 萬畝松林 *為誘人的還是這片無邊的松林。準確講它有兩萬六千畝,主要是黑松。據說這種松不易見到一萬畝以上的面積,所以說眼下的規模實在可嘆。它的形成是漫長的,除了原生樹木,再就是依靠了人工種植。大約四十年前有一場浩大的造林活動,出動了萬人營造沿海防風林,是這樣的日積月累才產生了如此偉大的造就。蒼茫海灘上的原生樹種有小量黑松,其余就是一些灌木;喬木類有白楊、槐樹、榆樹、小葉楊、橡樹和柳樹。當人工松林于四十年后蔚然壯觀之時,原有的大樹就顯得蒼老豪邁了。它們間雜在一片林海中,是樹木的尊長,是自然的智星。 有了不同的樹種,有了偌大的面積,也就有了豐富的大自然的內容。我們今天的人對于大自然的蘊含越來越陌生了,簡直是十分隔膜。關于一些動物的故事,我們僅僅是從書中,特別是從動畫片上獲得。我們還不習慣于發生在眼前的、身邊的動物故事。我們知道動物的故事通常主要是發生在大面積的林子中,它們比起家里和動物園中的動物,會是完全不同的。 我走進這片松林,愈走愈深,竟有兩次迷失了方向。從河的左岸向西向南,會走向它不測的縱深。林深處一片嗚嗚響起,這就是無時不在的松濤了。只要稍有一點風,就有這低沉渾厚的聲音;但是如果有大風吹起,林中又是*好的避風之地。 隨著往前,林中空地上出現了小動物的劫痕:散羽和斷蹄,凌亂的獸毛。這里有隱下的猛禽,也有食肉四蹄動物。抬頭尋覓,*常見的是紅足隼和雀鷹。我們馬上想到的是廝殺,是弱肉強食。在無聲的嘶嚎中,在一時安靜得出奇的林莽間,一低頭就是零散的羽毛;再就是黃色的小花,是小薊與薺菜,還有草叢樹下探出的蘑菇圓頂。在林中行走隨手采下蘑菇是一件快事,那是毫不費力的收獲。這里*多的當然是松蘑,還有楊樹蘑和柳樹蘑,都是*受人們青睞的美味。如果在春天,林中的松脂氣味正濃得化不開;更有槐花的清香、滿林滿地雜花野草的熏蒸,人走在里面真像一場特別的沐浴。我與朋友在林中僅僅走了半個小時,鞋子就被花粉全部染成了黃綠色。那時各種不知名的飛禽成群掠過,云雀在高空歡唱,野雞在深處鳴叫。我們驚擾*多的是野兔,它們有許多次被我們同時驚跑了三兩只。鳥窩遍藏在深草中、樹丫上,有時一不小心就會驚起正在孵蛋的鳥兒。 無論是雨天還是雪天,進入這片林海常常都會有一種享受。林雨淅淅也好,大雨怒吼也好——它別有一種氣勢,讓你在稍稍驚異中領略許多。你會看到各種動物在雨中的姿態,樹與草在洗滌中的歡快。腳下是剛剛潤濕的沙土,是一簇簇頂著滿身珍珠的綠葉。當然*好還是淅淅小雨,那時會有一種綿綿不絕的低語伴隨著你的行走和深思。不過大雨滂沱是驟然而至的,這時我們就再也不會忘記閃電的顏色,記住在萬木叢中急速穿行的風雨之聲。在冬天,當踏著雪后的林地,會驚訝這里奇特的安靜和干凈。只要走動,腳下就響起無法形容的雪的聲音;此時圍攏在四周的全是清冽的脂香。林子在冬天變得幽深和優雅,樹隙的天空閃爍新的瓦藍。積雪在這里會存留一個冬天,或者再加上一個初春。雪后只需多半天,地上就是疊起的一個個小獸蹄印了,是它們留下的一些巧妙的圖案。走在林中雪地辨認獸蹄是一種樂趣,有經驗的林中老人能一口氣認出二十多種。 走在林中,難免想象做一個林中人的幸福。可是這種打算太奢侈了。這種奢侈不可以留給自己,而應該留給更多的人。 人緣 一個情境在心中漸漸完成,這就是在欒河邊、萬畝松林的空地上蓋一處書院。是“書院”而不是別的什么,是因為這兩個字所包含的“內美”。 中國古代有著名的三大書院,如今除了岳麓,其余學術不興。書院是高級形態的私學,起于宋,盛于唐,是中國大學的源頭。現代書院該是怎樣的姿容,倒也頗費猜想。靜下思之,它起碼應該是收斂了的熱烈,是喧鬧一側的安謐和肅穆。熱鬧易,安穩難。在記憶里我們從來都是熱鬧的,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熱鬧。可是一些深邃的思想和幽遠的情懷,自古以來都成就在有所回避之地。它的確需要退開一些,退回到一個角落里。 于是就想到找一處角落、一個地方。龍口地處半島上的一個小小犄角,深入渤海,像是茫茫中的傾聽或等待,更像是沉思。更好在它還是那個秦代大傳奇的主角——徐巿(福)的原籍,是他傳奇人生的啟航之地。港欒河入海口處的古港也曾被認為是他遠涉日本的船隊泊地,當然更多的人認為是離它不遠的黃河營古港:東去三華里,二者遙相呼應。一個更迷人的故事就發生在腳下:戰國末期,強秦凌弱,只有*東方的齊國接收了海內*著名的流亡學士,創立了名噪天下的稷下學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源于稷下。隨著暴秦東進,焚書坑儒和齊的*后滅亡,這批偉大的思想家就不得不繼續向東跋涉,來到地處邊陲的半島犄角“徐鄉縣”。這里由是成為新的“百花齊放之城”。而今天的港欒河入海口離徐鄉縣古城遺址僅有十華里,正是它當年的出海口。 可以想見,秦代一統海內*初幾年,徐鄉城稱得上天下的文心。 十余年來龍口人越來越多地迷于“徐巿研究”,而且聲動南北,呼應京津,大約幾十位教授發起成立了“徐巿(福)國際文化交流協會”。不說它的學術,只說這種追憶和緬懷所蘊含的一種地方自豪感,也許還有他們未及領會的另一些東西的珍貴。思想需要一種連綿性,傳統也可以在追溯中慢慢建立。這個艱苦的過程已經開始并且不能停止,于是就給了我許多啟發。多少年來,當地有多少熱衷于文事、具有文化眼光的境界高遠之士,在此不再一一列舉。那將是令人感動的一長串名字。沒有他們的熱烈倡議和實實在在的支持,書院擇址海濱河畔的意念就不會生成,更不可能堅定。 在那些令人難忘的日子里,不止一位朋友與我一起實地勘察,邁步丈量穿林過河。往往是多半天過去,面無倦容手持野花而歸,談吐間全是書院遐想。朋友即便身負重任,日理萬機,也未曾把一件浪漫的設想擲于腦后;那種于俗務操勞中頑強存留的超拔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和銘記。好像從來如此,一種信念和決意必須在人緣里生成,沒有幫襯就不可能成功。 后來又有遠城友人、海外文士抵達這個犄角。我們仿佛一起傾聽了當年的瑯瑯書聲和稷下辯論,激動不已。至此,對我來說,書院還未破土心中先自有了梁木。它是眾手舉力搭建的。 讀書處 十余年來我一直尋找和迷戀這樣一個讀書處:沉著安靜、風輕樹綠;一片自然生機,會助長人的思維,增加心靈的蘊含;這里沒有糾纏的紛爭,沒有轟轟市聲,也沒有熱心于全球化的現代先生。在這里可以賞圖閱畫,可以清誦古典,也可以打開嶄新的書簡。可惜這在以前僅僅是耽于幻想,而在我徘徊林中河畔之時,這樣的機會總算實現了。只要帶上書,攜一個水瓶來到林間空地,坐上干艾草或一段朽木,背倚大樹即可有一日好讀。來時天氣晴好,心情自然。若風雨襲來時則可奔海邊魚鋪,太陽熱烈時會有枝杈遮護。遠近是鳥鳴獸語,海浪噗噗;仰向高空,或可見一只盤旋的蒼鷹。 我相信有一些好書必需自然的潤釋,不然字跡就會模糊不清。記得以前苦讀中尚不能明了之處,一旦坐上林中空地則一概清明、進而著迷。特別是中國的典籍,那簡直是由花草林木匯成的芬芳精華,除非遠離現代裝飾的房間而不能彌散。我與三兩好友入林讀書,一天下來不覺得疲累,也不感到漫長,而是于陶醉中享用了寶貴的時間,有一種*大的休憩和充實的快樂。 我不知道古代的稷下先生們踏上這里是怎樣的情景,此地又做了什么用場。但我相信這里絕不會是林荒。因為它離一個繁榮的古港只有短短一華里,想必會有不薄的文明。時越兩千余年,它的斯文不滅,僅僅是沉淀到土層而已,化為一片繁茂的綠色生長出來。我甚至想象那些稷下先生就站在此地辯理說難,手掌翻飛,一個個美目修眉,仙風道骨。總之滄桑巨變,隔海聽音,叢林守護的大半是永恒的精神。 林中閱讀的間隙少不了神飛天外,幻想起浪漫的遠古。我想象那些遠涉大洋的探訪,琢磨《史記》上記載的那段驚心動魄的大遷徙,心中怦然。這段史實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遙遠和驚險。不知有多少次了,我與朋友在這里流連,時有討論。有一次當我們安靜下來,甚至發現了一只專注傾聽的大鳥,它隱在枝葉間一動不動。這或許是兩千年前的一個靈魂,是他們飛越時空的化身。我記得朋友先是一怔,接著響起喃喃詩聲,連接了草木的一片窸窣。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不能不又一次意識到,這種情與境在全球化的喧囂中已近夢幻,它真的是太奢侈了。這種奢侈實在不可以獨有。一種分享和轉告的念頭滋長起來,并在心底發出催促。我們知道,應該腳踏實地做點什么了。那種長期以來的理想和期盼正與此時心境暗合如一,讓人把一個深長的激動悄悄隱藏下來。 多么靜謐的林子,海浪都不忍打擾它了。 開筑了 修筑一座現代書院的心愿漸漸化為一張藍圖。書院不是研究所,也不是一般的學校。“書院”這兩個字所包孕的精神和內容,或許只可意會。它在今天將是什么形象和氣質,真得一個獨自守持的人才能把握。當然,它不能奢華也不得張揚,只應安臥一角傾聽天籟,與周邊天色融為一體。靜下時不由得問一句:自宋代風行的書院體制緣何由興到衰,它寶貴的流脈直到今天不絕,其緣由又在哪里? 我知道,在一個角逐急遽同時又是極盡虛榮的時光,籌集巨資團結商賈筑起皇皇樓堂已不是難事。難的是始終斂住精神,收住心性。今天做事未必秘而不宣,卻難得坦然自為。一切不僅是為了結自己的夢想,而是接續那個千年的夢想。一條欒河波浪不寬,如何載得起這么多沉重,可見須得一點一點經營,一墣一墣堆積。首先學會拒絕,然后才有接納。磚石事小,人脈為大,有一些質樸的精神,有一點求實的作為,這樣才能有一個起碼的開端。 我讓善繪者一遍遍描敘輪廓,讓專家細心制定結構,又經歷三番改動五次爭論,終于有了個主意。我甚至想象,它該是順河而下的船夫登岸歇息處,是造訪林莽的遠足借宿地,是深處的幽藏和遠方的消息,是沉寂無言者的一方居所。樸素是不必說了,但要堅固得像個堡壘。古代書院并不高大,今天的書院也不應太隆。它要隱在林中空地上,伏下來靜聽河水和海聲;每天到了午夜,它會有一個深長的呼吸與林海河流相通。不言而喻,它的身邊還應有古樹老藤,就是說它聯系著原野上的一草一木。我對施工的人說:在這兒人是**寶貴,樹是第二寶貴。 開筑了,*初的日子頗為順利,但地基深挖下去就遇到了古河淤泥,這就需要清泥填沙,需要打進粗長的水泥樁。還有盡力躲避空地林木的問題,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碰折一棵樹木。事至半截有野夫糾集一起,有零零散散的阻攔,這些當不出預料。有人出面化解鼎力相助,更是感激在心。總之同志們未敢懈怠,只盼早日成就起來才好。整個過程都有賴地方,他們守土有責,愛惜文物,拳拳之心令人銘記。七月大雨,冬月霜凍,施工者辛苦勞作,操持者多有勉勵。 一磚一瓦都取舍再三,權衡難定。*后采用了京西山地層石做了瓦頂,南國粗磚做了圍墻。一時見仁見智,褒貶紛紛。 筑起了 不管怎么說石瓦磚墻在綠樹下閃閃爍爍,再加上地場開闊,真是令人目光一亮。它絕不似擬古之物,又不像摩登館所,只與林河海野兩相廝守。磚石事畢,剩下的事就是把周邊整飭一番,把內里稍加裝修。這一切當然還是力求樸素,以功能為先,要讓人既安居又心定,于是盡可能放棄炫目擾神的飾物。現代的時髦累贅務必去掉,一味仿古的不倫不類也當力戒。總而言之有適當之形式,有合理之心情,能居能為,可迎可送,如此這般也就可以了。它絕不該是聲名遠播的輝煌廟堂之類,也不會有高僧在這里日夜誦經。這只是當今的人和事,是現代的一處藏書訪學和研修之地。 古書院素有三大要務:一是講學,二是積書,三是接待游學。今天三大要務需一一承續,但又不可強為,不可一味拘泥;一切或可量力而行,所謂的隨緣成事;既有所發揮,又能夠堅守根本。現代書院既未有先例,也就多了許多嘗試的功夫。這一點我和朋友認識同一,只想從頭做起。凡事不求廣大,不追虛名,不戀熱鬧,不借威焰。有三四同道即可,有遠方訊息則安。愛書籍愛思想愛自然,勤奮勞動,不打擾鄉鄰不增添俗膩,始終如一地做下去就好。 我和朋友一起制定了個公約:書院選址在此,就要愛惜此地自然,絕不能損傷一點動物林草;所有在書院做事營生者,都要做個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者,不得終日室內攻讀或消閑懶散,而要每天于野外做工,所有勞務凡能自己動手絕不找別人幫助;*好每人學一份手藝,農事、木工、園林、裝裱、陶藝,所學必得應用,并在應用中日見精密;無論做學問做日常功夫,都不必受時尚趨使;要心安勿躁,勤勉認真,崇尚真理。 書院建于此,不僅因為自然之誘惑,還借助人事之祥和。所以要人人自珍。書院大門上左書“和藹”,右書“安靜”;進入大廳右折進入接待室,則可見內懸匾額:“這里人人皆詩人”——由*初的平靜溫煦入門,待登堂入室,再感受一種熱烈和浪漫。書院的*終、它的本質,仍還是一種執著求索的情懷。能夠保護和持守這一情懷的,當然首先還是一種自主自為的精神環境,一種與喧囂稍有隔離的自然環境。這也許是現代生活中*為寶貴的。 終于說到它的命名了:“萬松浦書院”。其中的“萬松”不難理解,因為地處兩萬畝松林;“浦”,是河的入海口。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書院。其中成名并流傳的有三大書院,至今仍然運行的僅余一二。書院廢棄的原因各種各樣,比如人們馬上會想到的兵火戰亂之類。但細究起來還是人們面對野蠻,特別是面對庸常時漸漸失去了堅持力。因為直接被大火燒掉或失于兵匪的,畢竟還是少數。而在絕望的歲月中慢慢坍塌冷落拆毀的,恐怕要占十之八九。 萬松浦書院立起易,千百年后仍立則大不易。 2002年12月
張煒散文 作者簡介
張煒(1956—) 當代作家。山東省棲霞市人。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 2020年出版《張煒文集》50卷。作品譯為英、日、法、韓、德、俄、意大利、塞爾維亞、西班牙、瑞典等數十種文字。 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書》《你在高原》等21部;詩學專著《也說李白與杜甫》《陶淵明的遺產》《筆記》《讀》等多部。作品獲“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茅盾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別獎等。 近作《尋找魚王》《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書獲多種獎項。 新作《我的原野盛宴》《斑斕志》《唐代五詩人》《不踐約書》反響熱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