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正常人體學基礎(第5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4931
- 條形碼:9787030704931 ; 978-7-03-07049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正常人體學基礎(第5版) 本書特色
中等職業教育創新教材,內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等。中等職業教育創新教材,內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等。
正常人體學基礎(第5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創新教材中的一本。全書共15章,系統介紹了正常人體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及生理功能和人體各系統功能的調節,以及幾種生命物質的功能及其主要代謝過程,將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本書具有醫學-人文融合、基礎-臨床融合的特點,內容嚴謹、言簡意賅、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教師易教、學生易學,是一本符合教育部近期新教學標準要求的、蘊涵著創新理念的新型實用教材。
本書可供中等職業教育護理、藥劑、中醫、醫學檢驗技術、康復技術、口腔修復工藝、醫學影像技術等專業學生使用。
正常人體學基礎(第5版)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第2章 細胞 9
第3章 基本組織 17
第1節 上皮組織 17
第2節 結締組織 20
第3節 肌組織 34
第4節 神經組織 36
第4章 運動系統 43
第1節 骨 43
第2節 骨連結 57
第3節 骨骼肌 66
第5章 消化系統 82
第1節 消化管 82
第2節 消化腺 97
第3節 消化與吸收 102
第4節 消化器官活動的調節 111
第5節 腹膜 112
第6章 呼吸系統 117
第1節 呼吸道 117
第2節 肺 123
第3節 胸膜 127
第4節 縱隔 129
第5節 呼吸過程 129
第6節 呼吸運動的調節 136
第7章 泌尿系統 140
第1節 腎 140
第2節 輸尿管、膀胱和尿道 146
第3節 腎臟生理 148
第8章 生殖系統 158
第1節 男性生殖系統 158
第2節 女性生殖系統 164
第3節 乳房和會陰 173
第9章 循環系統 176
第1節 心血管系統概述 176
第2節 心 179
第3節 血管 192
第4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210
第5節 淋巴系統 212
第10章 感覺器 222
第1節 概述 222
第2節 視器 223
第3節 前庭蝸器 231
第4節 皮膚 236
第11章 神經系統 241
第1節 概述 241
第2節 中樞神經系統 245
第3節 周圍神經系統 267
第4節 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 283
第12章 內分泌系統 290
第1節 概述 290
第2節 垂體與下丘腦 292
第3節 甲狀腺和甲狀旁腺 295
第4節 腎上腺 300
第5節 胰島 303
第6節 松果體 304
第13章 人胚早期發育 306
第14章 新陳代謝 316
第1節 蛋白質和核酸化學 316
第2節 酶和維生素 320
第3節 糖代謝 323
第4節 脂類代謝 327
第5節 蛋白質代謝與核酸代謝 330
第6節 物質代謝的整合與調節 333
第7節 能量代謝與體溫 336
第15章 水、無機鹽代謝與酸堿平衡 341
第1節 水與無機鹽代謝 341
第2節 酸堿平衡 344
實驗指導 348
實驗1 ABO 血型的鑒定 348
實驗2 軀干骨和顱骨 348
實驗3 四肢骨 349
實驗4 骨連結和骨骼肌 349
實驗5 消化系統 350
實驗6 呼吸系統 351
實驗7 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 351
實驗8 心臟 352
實驗9 血管和淋巴系統 353
實驗10 心音和血壓 354
實驗11 視器和前庭蝸器 355
實驗12 瞳孔對光反射、瞳孔近反射和色覺 355
實驗13 中樞神經系統 356
實驗14 周圍神經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 357
實驗15 人體肺活量的測定和體溫的測量 357
參考文獻 359
自測題參考答案 360
正常人體學基礎(第5版) 節選
|第1章|緒論 一、概述 (一)正常人體學基礎的分科和任務 1.正常人體學基礎的分科 正常人體學基礎是研究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物質組成、生命活動規律、新陳代謝和發生發育規律的科學。正常人體學基礎以人體各系統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為主線,將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有機地融為一體進行研究和學習。 (1)系統解剖學(systematic anatomy):是按照人體的器官功能系統闡述正常人體器官形態結構的科學。 (2)組織學(histology):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科學,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微細結構是指在顯微鏡下才能清晰觀察到的結構,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簡稱光鏡)和電子顯微鏡(簡稱電鏡)之分,故微細結構也有光鏡結構與電鏡結構之別。 (3)胚胎學(embryology):是研究從受精卵發育為新生個體的過程及其機制的科學。 (4)生理學(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體生命活動及其功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生物體即機體,是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物體的總稱。人體生理學(human physiology)是研究人體功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通常把人體生理學簡稱為生理學。構成人體的各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等所具有的功能活動稱為生命活動,如肌肉收縮、血液循環、腺體分泌、呼吸、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大腦的思維活動等。 (5)生物化學(biochemistry),即生命的化學:是研究生物體內化學分子與化學反應的科學,從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主要研究生物體分子結構與功能、新陳代謝與調節,以及遺傳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與調控規律。 2.正常人體學基礎的任務 闡明人體各系統的組成,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以及機體各組成部分在正常狀態下所表現出的各種生命活動、產生機制、物質代謝,內外環境變化的影響及機體為適應環境變化和維持生命活動所作出的相應調節,簡要介紹人胚早期發育,從而揭示生命活動的規律,為防治疾病、增進人類健康提供理論依據。正常人體學基礎是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與臨床護理學的先修課和必修課。 (二)人體的分部和器官系統 1.人體的分部 人體從外形上可分為頭、頸、軀干和四肢4部分。其中,頭部包括后上方的顱部和前下方的面部,頸部包括前方的頸部和后方的項部,軀干部包括胸部、腹部、背部和盆會陰部。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上肢分為肩、臂、前臂和手,下肢分為臀、大腿、小腿和足(圖1-1)。 2.器官系統 細胞(cell)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組織和器官的結構基礎。在細胞之間有一些非細胞形態的物質,稱為細胞外基質。細胞外基質由細胞產生,參與構成細胞生存的微環境,起支持、聯系、營養和保護細胞的作用。許多形態相似、功能相關的細胞,與細胞外基質形成的細胞群,稱為組織(tissue)。一般將其分為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組織4種,統稱為基本組織。 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具有一定形態,完成特定功能的器官(organ),如心、肝、脾、肺、腎等。許多結構相似、功能相關的器官聯合在一起構成系統(system)。組成人體的有九大系統,即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感覺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解剖學上,將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內的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統的器官,稱為內臟(viscera),各內臟借一定的孔道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交通。 考點人體的基本組織和九大系統 (三)解剖學術語 解剖學基本術語是正確描述人體器官的位置關系和形態結構的依據。 1.解剖學姿勢 又稱標準姿勢,是指身體直立,兩眼平視,上肢下垂,下肢并攏,手掌和足尖向前(圖1-1)。無論人體處于何位、標本或模型以何種方位放置,均應按解剖學姿勢描述方位。 2.方位術語 按照解剖學姿勢,又規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術語:①上和下,近頭者為上,近足者為下;②前和后,近腹側者為前,近背側者為后;③內側和外側,近正中矢狀面者為內側,遠者為外側;④內和外,凡為空腔器官,近內腔者為內,遠者為外;⑤淺和深,是描述與皮膚表面相對距離關系的術語,近皮膚者為淺,遠離皮膚而距人體內部中心近者為深;⑥近側和遠側,在四肢,距肢體附著部較近者為近側,較遠者為遠側。 考點解剖學姿勢和方位術語 3.人體的軸和面 (1)軸:是敘述關節運動時常用的術語,依據解剖學姿勢,人體可設置相互垂直的3種軸(圖1-2)。①垂直軸,為上下方向并與地平面垂直的軸;②矢狀軸,為前后方向垂直于垂直軸的軸;③冠狀軸,又稱額狀軸,為左右方向垂直于上述兩軸的軸。 (2)面:依據上述3種軸,可設置出人體相互垂直的3種面。①矢狀面,為前后方向,將人體縱切為左、右兩部分的斷面。通過人體正中的矢狀面稱為正中矢狀面,它將人體分為左右對等的兩半。②冠狀面,又稱額狀面,為左右方向,將人體縱切為前、后兩部分的斷面。③水平面,又稱橫切面,為與垂直軸垂直,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分的斷面。但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時,常以器官自身的長軸為準。與其長軸平行的切面為縱切面,與其長軸垂直的切面則為橫切面。 圖1-1 解剖學姿勢及方位術語 4.胸部的標志線和腹部的分區 為了正確描述胸、腹腔內各器官的位置及其體表投影,通常在胸、腹部體表確定若干標志線和劃分一些區域,這對于臨床檢查和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胸部的標志線(圖1-3):①前正中線,沿身體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線;②胸骨線,沿胸骨*寬處的外側緣所作的垂直線;③鎖骨中線,經鎖骨中點所作的垂直線;④胸骨旁線,經胸骨線與鎖骨中線之間連線的中點所作的垂直線;⑤腋前線,沿腋前襞所作的垂直線;⑥腋后線,沿腋后襞所作的垂直線;⑦腋中線,經腋前線與腋后線之間連線的中點所作的垂直線;⑧肩胛線,經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線;⑨后正中線,沿身體后面正中即沿各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直線。 圖1-2 人體的軸和面 圖1-3 胸部的標志線 (2)腹部的分區(圖1-4):為了便于描述腹腔器官的位置,可將腹部分成若干區域。臨床上常用的簡便方法是通過臍各作一水平面和矢狀面,將腹部分為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和右下腹4個區。而解剖學上常用的是九區分法,即通過兩側肋弓*低點(第10肋*低點)所作的肋下平面和通過兩側髂結節所作的結節間平面將腹部分為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再由兩側腹股溝韌帶中點所作的兩個矢狀面,將腹部分為九個區域:上腹部的腹上區和左、右季肋區,中腹部的臍區和左、右外側(腰)區,下腹部的腹下(恥)區和左、右髂(腹股溝)區。 (四)學習正常人體學基礎的方法和感恩教育 正常人體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態功能學科,內容豐富、結構復雜、名詞繁多、功能各異。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基本理論的學習,又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形態聯系功能、基礎聯系臨床、標本聯系活體。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為指導,堅持進化發展的觀點、形態與功能相聯系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觀點去學習。逐步建立從細胞到組織、從組織到器官、從器官到系統、從局部到整體的概念,用整體的、動態的觀點去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人體的形態結構及功能活動。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每一名醫學生必須要尊重和愛護每一件解剖標本,感恩無償捐獻遺體的每一位“無言良師”,他們為了醫學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解剖學的教學與科研,奉獻出了寶貴的遺體,為醫學生提供了重要的學習素材,他們是每一名醫學生應該發自內心真正尊重和敬畏的“無言良師”。 二、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 人們通過對各種生物體基本生命活動的長期觀察研究,發現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新陳代謝、興奮性、適應性和生殖。 (一)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metabolism)是指生物體通過與周圍環境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而實現自我更新的過程,包括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謝(異化作用)兩個方面。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既有物質合成,又有物質分解。物質的合成與分解,亦稱為物質代謝。伴隨物質代謝而產生的能量的釋放、儲存、轉化和利用的過程,稱為能量代謝。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同時進行、互為依存的兩個方面。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機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實現的,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活動也將結束。 (二)興奮性 機體或組織對刺激產生反應的能力或特性,稱為興奮性(excitability)。機體的各種組織中,神經、肌肉和腺體的興奮性*高。 1.刺激 引起機體或組織發生反應的各種環境條件變化,稱為刺激。刺激的種類有很多種,按其發揮作用的性質不同,可分為物理性刺激(如電、聲、光、冷熱)、化學性刺激(如藥物、酸、堿)、生物性刺激(如細菌、病毒)、精神性刺激(如某些含有特定內容的語言、文字、圖片)四大類。 2.反應 機體或組織接受刺激后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稱為反應。反應有兩種基本形式,即興奮或抑制。機體或組織接受刺激后,由安靜狀態轉變為活動狀態或活動由弱變強,稱為興奮;反之,機體或組織接受刺激后,由活動狀態轉變為安靜狀態或活動由強變弱,稱為抑制。刺激引起機體或組織產生的反應是興奮還是抑制,取決于刺激的性質、強度以及機體當時的功能狀態。如人在饑餓時,對食物的反應就表現為興奮;而在飽食時,對食物的反應通常則表現為抑制。 圖1-4 腹部的分區 3.衡量興奮性的指標 刺激有強弱或大小的差別,凡能引起組織發生反應的*小刺激強度,稱為閾強度或閾值。小于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下刺激;大于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上刺激,故生理學常用閾值作為衡量組織興奮性高低的指標。閾值與興奮性呈反變關系,閾值越小,說明組織興奮性越高;閾值越大,說明組織興奮性越低。 考點新陳代謝、興奮性和閾值的概念 (三)適應性 人類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已逐步建立了一套通過自我調節以適應生存環境改變需要的反應方式。機體按環境變化調整自身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動的過程稱為適應。機體能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調整體內各種活動,以適應變化的能力稱為適應性(adaptability)。適應可分為生理性適應和行為性適應兩種。如長期居住在高原地區的人,其血液中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含量比居住在平原地區的人要高,以適應高原缺氧的生存需要,這屬于生理性適應;寒冷時人們通過添衣和取暖活動來抵抗嚴寒,這是行為性適應。 (四)生殖 生物體保持種系延續的生理過程,稱為生殖(reproduction),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內環境及其穩態 人體直接接觸的外界環境,稱為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外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如環境中的溫度、陽光、空氣等。人體通過適應性的變化與外環境達到協調統一。 人體內的液體總稱為體液,分為分布在細胞內的細胞內液和分布在細胞外的細胞外液兩大類。細胞外液(主要包括組織液、血漿和淋巴)是體內細胞直接生存的體內環境,稱為內環境。內環境是細胞直接接觸和賴以生存的環境。外環境可以有很大變化而內環境則是相對穩定的。例如,外環境溫度可由零下幾十度變化到零上幾十度,但人體的體溫是相對穩定的,始終維持在37℃左右。1859年法國生理學家伯爾納首先指出只有保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復雜的多細胞動物才能生存,強調了保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意義。 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如溫度、酸堿度、滲透壓和各種液體成分等)保持相對恒定的狀態,稱為內環境的穩態,簡稱穩態。穩態實際上是一種動態平衡,一方面受外環境變化和新陳代謝的影響,不可避免地遭受干擾和破壞;另一方面機體通過不斷調整各器官、組織的生理活動來恢復和維持穩態。如天氣變冷,機體散熱增加會使體溫下降,人體可以通過減少皮膚血流、增添衣服來減少散熱,同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