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法律與說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0355
- 條形碼:9787100210355 ; 978-7-100-21035-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律與說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法學研究者及愛好者我們可以通過說理,建立一個更理想的法治社會嗎?本書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性的答案。書名“法律與說理”,出自書中倡言說理社會的篇章,其所關注者,與其說是某種法律的技藝,不如說是法的文明品性。而此種關切,不但代表了本書努力的方向,也表明了作者對于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的期許。
法律與說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言論集,收文十四篇,或為作者會議、論壇之發言,或系報刊采訪應答之語,或是講座之錄音整理稿,內容涉及中國法律與社會變遷的諸多方面,皆為梁治平先生不同時期針對不同法律主題和社會事件的說理與評議,表明了他對于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的期許——希望我們生活在一個說理的社會中。誠然,說理有其限度,人類行為之動因亦未可皆歸因于理性,然則,理性及說理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因此而稍減。環顧周遭,放眼世界,作者堅信,此一題旨較之前已變得更加顯豁也更加急迫了。
法律與說理 目錄
現代化視野中的法律職業
中國當代法律人的困頓與責任
名譽權訴訟的中國特點以及司法的應對之道
百年風潮,再說“新民”
晚清法律改革中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爭
法律與信用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民法典
再議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民法典
新聞與司法
再續傳統,重拾法的公共性——以中國當代公益法運動的興起為例
政治與社會變遷中的“中華傳統文化”
我們需要一個說理的社會
重溫改革精神
“要讓法治成為文化”簡評
人權與“動物權”之辯——對一種法治意識形態的省思
后記
法律與說理 節選
《法律與說理》: 剛才我說到,在這場爭論當中,人們使用的語匯和運用的理據,也是非常有趣和值得關注的問題。從這類問題人手,我把當年的論辯重新加以梳理,歸納出以下幾組。**組可稱為“人我之爭”,它涉及的問題是誰的改革,為誰改革,變法的基礎或說正當性在哪里這樣一些問題。剛才提到,開始的時候,法律改革的目標是要同各國律例改同一律,但是后來,這個立場有所改變,實際上就涉及主體基準的問題。比如在涉及“無夫奸”問題的爭論中,沈家本、楊度、岡田朝太郎等都以外交為一個重點,他們都認為,如果把“無夫奸”作為一個罪名保留下來,西方各國不能接受,那么領事裁判權依然不能收回。沈家本還說,這一條是“*為外人著眼處”。勞乃宣則認為,這也是*為中國人著眼處,中國人制定自己的法律,為什么要以外國人為尺度,而不看中國的禮教民情呢?況且,修訂新法的目的本來是要收回領事裁判權,統一適用法律,但是現在卻規定要為中國人另輯單行法,新法好像是專為外國人制定的,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在這種情況下,還談什么收回領事裁判權?他還說,收回領事裁判權的前提,是要法制昌盛,國家富強,而這取決于很多因素,并不是只要每一個法律條文都跟別人的一樣就可以奏效,所謂強于內才能御于外。表面上看,這些爭論涉及的是一些短期議題,特別是領事裁判權問題。但事實上,這也是中國面臨現代性沖擊時需要考慮的基本問題:中國應當如何回應現代性的挑戰?什么樣的回應是恰當的?中國人該走一條什么樣的現代化之路?如何評估傳統以及傳統與現代性的關系?怎樣經受挑戰帶來的巨變而不失自我,在成功克服危機的同時又能保留本國固有的基本價值?當然,所謂本國固有的基本價值本身也是問題。如何界定這些價值,能否證明這類價值的優越性,甚至是更要緊的問題。實際上,這些是處在同一歷史階段的所有非西方社會,當時也包括日本,共同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今天依然存在,比如一些人主張“普適價值”,一些人主張“中國國情”“中國特色”。在這些主張的后面,上面提到的這些問題是無法回避的。 另一組爭論涉及法律和道德的區分,我稱之為“道德主義與法律主義之爭”。沈派不同意把“無夫奸”列入罪名,*簡單的理據便是,這是一個道德問題,而非法律問題。當然,把禮教界定為道德而非法律,這樣做是否恰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知道,法律和道德的區分是西方近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界分,而這涉及整個社會制度的安排、人與社會的關系、法律的正當性等基本問題。中國當時面臨的正是整個社會轉型的問題,法律的分類也要有相應的變化。原來的《大清律例》《大明律》《唐律》,是有自己的統系的,這個統系不同于西方的知識體系和分類系統,很難作簡單的轉換。比如原來的經史子集,現在叫文史哲,看上去好像能夠各歸其位,其實是對傳統知識、信仰的解構,是一種知識系統對另一種知識系統的征服。簡言之,表面上看是換了標簽,其實是變換了世界。在關于“無夫奸”的爭論中套人道德與法律范疇,也具有同樣的意味。 ……
法律與說理 作者簡介
梁治平,男,1959年生,我國著名法學家,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曾執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浙江大學中西書院和光華法學院全職兼任教授。主要學術興趣在比較法律史、法律文化、法律與社會等方面。著有《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1991)、《法辨》(1992)、《法律的文化解釋》(1994)、《清代習慣法》(1996)、《禮教與法律:法律移植時代的文化沖突》(2013)、《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2020)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