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構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5649
- 條形碼:9787520395649 ; 978-7-5203-956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構建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的構建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即中國、太平洋島國、域外國家以及靠前組織達成了共建藍色伙伴關系的共識。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構建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障礙。整體來看,這些障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效應,既有太平洋島國本體因素,也有南太平洋地區以及靠前政治環境的客觀因素。隨著藍色經濟通道成為靠前政治中的一個焦點,它不僅成為學術研究的一個研究議題,還成為“一帶一路”倡議踐行的重要抓手或切入點。藍色經濟通道沿線國家應該以復雜系統思維來看待通道構建的路徑以及所面臨的障礙。復雜系統思維強調認識對象的復雜性、整體性、相關性、聯系性和互動性。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構建研究 目錄
**章 藍色經濟通道的概念界定及理論基底
**節 藍色經濟通道的概念界定
第二節 藍色經濟通道的理論基底
第二章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的價值
**節 幫助太平洋島國提升海洋治理能力
第二節 推動海洋運輸
第三節 維護南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建構新型海洋秩序
第三章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的基礎
**節 從小國到海洋大型發展中國家:太平洋島國身份辨析
第二節 中國對構建藍色伙伴關系的認知
第三節 太平洋島國對藍色伙伴關系的認知
第四章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的內容
**節 共走綠色發展之路
第二節 共創依海繁榮之路
第三節 共筑安全保障之路
第四節 共建智慧創新之路
第五節 共謀合作治理之路
第五章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構建的障礙
**節 域內外國家對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動機存在質疑
第二節 后疫情時代遏制中國的南太平洋地區戰略聚合態勢
第三節 南太平洋地區海上互聯互通程度低
第四節 太平洋島國動蕩的國內政局
第五節 南太平洋地區跨國犯罪嚴重
結語
參考文獻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構建研究 節選
創新是引領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強勁驅動力。深化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沿線國家在海洋科學研究、教育培訓、文化交流等領域合作,增進海洋認知,促進科技成果應用,這將有助于更好地推動這條藍色經濟通道的健康、可持續運行。《太平洋島國區域海洋政策與針對聯合戰略行動的框架》中的一項海洋治理原則為提高對海洋的認知,具體的一個倡議為對太平洋島國提供技術支持,目的是促進決策中科技信息的整合。① 一 深化海洋科學研究與技術合作 21世紀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很多重大挑戰,主要的挑戰包括海洋多尺度能量與物質循環、海洋和氣候變化、極地海洋、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的生態健康、海洋的觀測與預測。就這些挑戰而言,單獨依靠一個國家和地區很難充分應對,而海洋科技可以有效匯集全球力量,戰勝這些挑戰。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比較明顯,南太平洋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該地區的區域組織意識到了海洋科技對太平洋島國發展的意義或重要性。太平洋共同體在介紹其任務時就強調了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我們通過創新及有效科學知識的應用,造福于太平洋人民。對太平洋共同體而言,我們基于自身的科學和技術專業知識以及在如何針對成員國具體需求的專業知識應用而被認可。太平洋共同體的一個戰略組織目標是強化科技專業知識。”②太平洋共同體在《2016-2020年戰略計劃》中將強化科技專業知識的戰略組織目標具體化:“太平洋共同體提供專業技術的區域資源,以強化或補充區域和國家能力。太平洋共同體承諾在與成員國發展重點相關的領域構建科技力量。太平洋共同體將在創建卓越學科領域方面,發揮主動作用。這建立在我們擁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中,主要基于我們的技術、專業、經驗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發展重點。”①深化海洋科學研究與技術合作是太平洋島國海洋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忽略的手段。一方面,太平洋島國經濟體量較小,依靠自身進行海洋治理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不現實;另一方面,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合作是太平洋島國克服自身脆弱性的有效手段。 **,建立海洋科技伙伴關系。中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在海洋科技方面都擁有各自的獨特優勢。它們的這些優勢可以有效增強太平洋島國的國家海洋實力。同時,南太平洋廣闊的海域也為這些國家踐行、完善海洋科技提供了很好的試驗場。2011年,中國發布了《國家“十一五”海洋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了面臨的形勢以及發展重點。“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世界各沿海國家、國際社會對海洋事務高度重視,國際海洋科技圍繞全球重大環境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安全的重大戰略需求,發展迅速,呈現新的趨勢。一是重大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計劃的實施,催生著一些新的海洋科學研究領域,帶動著海洋高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二是以海洋生物技術和深海技術為核心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快速發展;三是海洋監測和探測向高分辨率、大尺度、實時化、立體化發展,建設海洋環境業務化監測系統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舉措;四是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支撐和引領海洋產業向高技術化發展,海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不是海洋強國。貫徹落實‘實施海洋開發’的戰略部署,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迫切需要加速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同時,該綱要強調了開展海洋科技合作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國際海洋領域重大科學規劃,與世界高水平的大學、研究所,探索建立長效的、高水平的合作與交流機制。落實政府間海洋科技合作協定,拓展工作渠道,形成政府搭臺,研發機構、大學、企業等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局面。”②2014年,國家海洋局在海洋工作的主要任務中指出,開拓與太平洋島國及拉美國家的合作,發展與斐濟、湯加、瓦努阿圖等太平洋島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海島保護、海洋資源的開發合作,推動與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等在海洋科研領域的合作。③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推進海洋科學的研究,澳大利亞政府于1998年發布了為期10-15年的《澳大利亞海洋科技計劃》,對澳大利亞海洋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該計劃的理念是強有力的海洋科技有助于國家海洋政策和決策,也有助于國家的健康和財富。同時,該計劃為整合的、創新的科技提供了一個戰略,目的是在維護澳大利亞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指導管轄區內海洋資源的可持續治理、認知和預測氣候多樣性和變化、指導可持續海洋產業的發展。如果把EEZ計算在內,澳大利亞海洋管轄區總面積為1610萬平方千米。該計劃主要著眼于促進對海洋管轄區性質的理解,主要包括理解海床的結構和形式、理解海洋的熱量特征和化學結構及在氣候變化中的角色、理解海洋物種和生態系統、援助海洋環境保護、支持海洋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長期規劃和治理。①《澳大利亞海洋政策》把《澳大利亞海洋科技計劃》列為海洋保護與海洋資源治理的關鍵組成部分。②未來,中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可以構建海洋科技伙伴關系,擴大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中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可以依托南太平洋大學海洋研究院來構建海洋科技伙伴關系。在南太平洋區域組織中,南太平洋大學不僅是一所高校,還是區域海洋治理組織,在南太平洋海洋治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構建研究 作者簡介
梁甲瑞,男,1984年生,國際政治博士,政治學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學術研究部主任、海洋治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太平洋島國氣候變化合作研究中心決策咨詢部部長。近年來的學術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全球治理、太平洋島國對外關系,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自然資源報》等重要報紙發表文章3篇,獨立撰寫學術專著4部,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擔任《國際論壇》《世界地理研究》《南亞研究》、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等重要期刊的匿名審稿專家,被聘為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亞太學會大洋洲分會副秘書長、中國太平洋學會太平洋島國研究分會理事,并于2020年入選聊城市“羨林青年學者培育對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