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自然保護地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研究方法與實踐/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研究與示范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4762
- 條形碼:9787030724762 ; 978-7-03-07247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然保護地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研究方法與實踐/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研究與示范叢書 內容簡介
我國自然保護地內大都居住著一定數量的人口,其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本書圍繞“自然保護地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這一主題,系統地介紹了基于耦合協調度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方法、保護地生態承載力核算方法、基于多目標優化模型的保護地經濟結構與布局優化方法、基于問卷調查及結構方程的農牧民生計與保護行為政策調控模型、基于系統保護規劃思想的功能分區方法以及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路線圖設計方法等。并介紹了上述研究方法應用于三江源、紅石、黃山與赤水等自然保護地的情況。 本書可供從事生態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研究的學者、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管理的工作者以及高等學校與科研單位的老師與學生參考。
自然保護地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研究方法與實踐/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研究與示范叢書 目錄
叢書序
叢書前言
本書前言
**篇 總論
**章 緒論 3
**節 背景與意義 3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進展 5
第三節 本書內容框架 25
第二章 保護地經濟建設與自然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方法體系 27
**節 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發展協調性分析方法體系 27
第二節 保護地區域生態承載力核算、經濟結構與布局優化調控方法體系 29
第三節 保護地區域農戶生計與保護行為及其政策調控方法體系 32
第四節 保護地區域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路線圖設計與差異化精細管控方法體系 34
第二篇 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發展協調性分析
第三章 保護地區域空間沖突識別 41
**節 基于管理目標的保護地空間用地沖突識別 41
第二節 自然保護地及其周邊地區三生空間沖突識別 42
第三節 物種棲息地與人類活動空間沖突識別 44
第四節 實證研究 51
第四章 保護地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度評價 63
**節 耦合協調度概念 63
第二節 多類型保護地協調性評價指標構建 64
第三節 多類型保護地協調性評價方法 69
第四節 多類型保護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對策建議 71
第五節 實證研究 76
第三篇 保護地區域生態承載力核算、經濟結構與布局優化調控
第五章 保護地區域生態承載力核算 93
**節 保護地生態承載力概念 93
第二節 生態承載力測算方法 96
第三節 實證研究——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承載力核算 98
第六章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保護地空間結構與布局多目標優化 102
**節 模型構建 102
第二節 模型應用 104
第七章 保護地空間格局優化調控 113
**節 基于MaxEnt模型的關鍵物種分布模擬及物種棲息地識別 113
第二節 生態系統服務與景觀多樣性計算過程 113
第三節 基于系統保護規劃的不可替代性計算與格局優化 119
第四節 物種遷移廊道構建 123
第五節 實證研究 126
第四篇 保護地區域農戶生計與保護行為及其政策調控
第八章 保護地區域農戶生計與保護行為識別 137
**節 農牧民生計資本識別 137
第二節 農牧民生態行為識別 140
第三節 案例研究 142
第九章 保護地原住民行為影響模型構建及其政策調控技術 149
**節 行為影響模型構建理論基礎 149
第二節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原住民保護行為影響建模 152
第三節 案例研究 156
第五篇 保護地區域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路線圖設計和差異化精細管控
第十章 保護地功能分區及差異化精細管控 169
**節 分區指標體系構建 169
第二節 保護地功能分區過程及差異化精細管控措施 173
第三節 保護地功能分區及差異化精細管控實證研究 175
第十一章 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路線圖設計 187
**節 保護地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路線圖的概念界定 187
第二節 保護地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措施概念厘定 189
第三節 保護地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路線圖的繪制 193
第四節 保護地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保障體系建設 198
第五節 實證研究——三江源國家公園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路線圖設計 201
第六篇 三江源國家公園示范案例研究
第十二章 三江源國家公園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發展協調性分析 211
**節 三江源國家公園基本情況 211
第二節 三江源地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分析 213
第三節 基于燈光指數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人類活動變化 216
第四節 “人-獸空間沖突指數”構建 217
第十三章 三江源黃河源園區生態承載力多目標優化 224
**節 保護地生態承載力多目標優化模型構建 224
第二節 實證研究:黃河源區瑪多縣生態承載力及規模結構優化 229
第十四章 三江源國家公園農戶生計與保護行為及其政策調控 239
**節 實地調研與數據獲取 239
第二節 原住民保護意識和保護態度調查 240
第三節 原住民生計、保護行為現狀分析 241
第四節 生態保護政策落實效果調查 245
第五節 牧戶行為影響模型建模及結果分析 247
第六節 研究小結和政策建議 253
第十五章 三江源國家公園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路線圖設計與差異化精細管控 255
**節 氣候變化情景下三江源國家公園動態功能分區及差異化精細管控 255
第二節 三江源國家公園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路線圖設計 261
參考文獻 266
附件一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及居民生計調查問卷 284
附件二 關于重新調整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的建議 291
附件三 關于制定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定量動態邊界劃定與功能分區指南的建議 300
自然保護地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研究方法與實踐/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研究與示范叢書 節選
**篇 總論 **章 緒論 **節 背景與意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for Nature)對保護地(區)(Protected Area)的定義是“保護地是一個明確界定的地理空間,通過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獲得認可、得到承諾和進行管理,以實現對自然及其所擁有的生態系統服務和文化價值的長期保護”。保護地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至關重要。它幾乎是所有國家和國際保護戰略的基礎,設立保護地是為了維持自然生態系統正常運作,為物種提供庇護所,并維持景觀內進行的生態過程。保護地可以直接造福人類,不論居住在自然保護地內,還是靠近或遠離保護地,都能夠從保護地中獲得游憩的機會,獲取資源,從大自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中受益。自然保護地的存在還會惠及我們的子孫后代,保護這些陸地與海洋景觀有助于阻止因人類活動而造成的物種滅絕。截至2018年7月(UNEP-WCMC and IUCN-WCPA,2018),世界保護區數據庫(WDPA)中共記錄了238563個指定保護區。這些保護區大部分都在陸地上,總保護面積超過2000萬km2,相當于地球陸地面積的14.9%。海洋保護區盡管數量較少,卻覆蓋了超過600萬km2的地球表面積,占世界海洋的7.3%。到2020年,保護區的覆蓋范圍將大大增加,預計陸地上的保護區將增加450萬km2 ,海洋將增加1600萬km2(UNEP-WCMC and IUCN-WCPA,2018)。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的自然保護地建設起步較晚。一般認為,1956年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的**個自然保護地。截至2019年,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51處,國家級地質公園61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897處,國家級濕地公園899處;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111處;世界自然遺產14項,自然和文化雙遺產4項,世界地質公園39處。再加上省級、市級等大大小小各類保護地,總數達1.18萬個,覆蓋陸域國土面積的18%。這些自然保護地覆蓋了中國90%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型、85%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和86%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種類。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自然保護地一直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體系的缺乏導致我國自然保護地在管理上存在許多問題,如“保護職能部門分散”“保護空間和類型交疊”“保護資金缺乏”“過于逐利經營”“立法不健全”等。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2017年9月頒布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構建統一規范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保護地體系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一項主要工作。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整合各類交叉重疊自然保護地,解決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間重疊的問題,歸并優化相鄰自然保護地,實現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這一系列重大決策的部署,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當前是自然保護地規范、整合與優化的重要時期,協調保護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亟待開展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同西方發達國家保護地內幾乎無人居住的情況不同,中國保護地內大都居住著一定數量的人口,如果對區內資源進行封閉式或半封閉式保護,會導致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自然保護地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在分析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調性的基礎上,構建生態承載力核算模型,提出經濟結構與布局優化調控方法、分區與差異化精細管控方法、農戶生計與保護行為及其政策調控方法、保護地區域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路線圖設計等,為保護地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提供方法支持。 生態保護地存在的意義在于發揮生態產品功能,核心管護目標在于保證保護地內生態系統完整性(包括典型物種)和生態服務功能的優勢,進而良性維續游憩、文教等其他功能。隨著我國生態文明體制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不同類型生態保護地的主體功能、保護層次和發展路線逐漸明晰,管理事權進一步明確。長期存在的各類生態保護地人為割裂、空間區域重疊、土地權屬不清、管理權限不明等潛在問題不斷凸顯,生態保護地主體功能的發揮受到制約,與周邊社區發展需求之間的沖突日益激烈,需要建立基于細化保護措施、滿足發展需求的多類型生態保護地的空間及分區管制技術方法。 生態承載力將生態資源和環境問題統一考慮,將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聯系起來,是進行自然保護地科學保護和有效利用的基礎。確定適宜經濟增長和自然保護和諧發展的生態承載力閾值,是保護地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生態承載力用于評估區域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監測生態變化,并根據評估結果提出有效的空間管制方案,對研究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對于保護地生態承載力的核算大多以某一類保護地為研究對象,缺少對多類型保護地生態承載力的研究。 早期保護地管理對區內資源進行封閉式或半封閉式保護,會導致社區居民的生活難以得到保障,保護地與地方經濟發展以及原住民生計維持之間的矛盾突出。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發展社區經濟、改善居民生活,取得社區居民對保護工作的理解,對保護地居民生計與保護行為進行優化提升,是保護地保護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是保護地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條件。 如何在空間上統籌自然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也是自然保護地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目標物種是自然保護區建立的起始原因,是保護地需要維護永久存在的對象,因而其棲息地的適宜性是環境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構成部分。保護地的建立是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途徑,但可利用的資金和資源并非可以無限獲得,保護區不可無限擴大,這就需要利用有限的資源篩選出保護生物多樣性*有效的區域。此外,保護地還有人類居住,且兼有游憩、教育、科研等多種功能。這就需要在空間上進行分區,進一步決定在哪里實施保護措施,在哪里加強某些活動(Geneletti et al.,2008;梅潔人,2003),針對不同區域開展差異化精細管控。 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陳建偉,2019),還存在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規劃設計缺乏系統方法支撐的問題。路線圖的概念出現于19世紀中葉(Galvin,1998;Khanam and Daim,2017),逐步發展完善(Donnelly et al.,2006;Probert,2003;Wells,2004)為國家(區域)發展路線圖、行業發展路線圖和企業技術路線圖三大類。其中,國家(區域)發展路線圖具有政府主導、可凝結研究人員智慧的特點,可滿足保護地區域協同發展規劃的需要。然而相關領域研究集中在節約能源、保護資源方面(辛華,2011;張薇,2009;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2009;張振剛等,2013)而較少涉及保護地區域,且大都是定性描述,缺乏量化分析。因此,現階段亟需在厘清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構建定量化的發展路線圖繪制方法,為保護地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進展 一、保護地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發展協調性研究進展 (一)保護地區域空間沖突識別技術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體制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不同類型生態保護地的主體功能、保護層次和發展路線逐漸明晰,管理事權進一步明確。但長期存在的各類生態保護地人為割裂、空間區域重疊、土地權屬不清、管理權限不明等潛在問題不斷凸顯,生態保護地主體功能的發揮受到制約,與周邊社區發展需求之間的沖突日益激烈,需要建立基于細化保護措施、滿足發展需求的多類型生態保護地的空間及分區管制技術方法。 沖突一詞*初來自社會學,是指兩個或多個社會單位的目標不相容或相互排斥,從而導致心理或行為上的矛盾(Leong and Ward,2000;Zou et al.,2019)。土地利用沖突是指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矛盾狀態(Zou et al.,2019)。土地利用沖突的概念*早是在1977年英國鄉村協會召開的“土地管理、土地利用關系與沖突”會議上提出的,此后,學者從生態學、地理學、規劃學等角度開展關于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隨著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斷增強,工業化和城鎮化突飛猛進,土地利用沖突逐漸成為生態學和地理學領域都較為受到關注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隨著景觀生態學理論和3S 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化,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也變得更加完善。已有案例主要集中于國家、省市、城鄉交錯帶、濱海或沿河地帶、自然保護區、鄉鎮村等各個尺度(孫丕苓,2017)。空間沖突的概念是伴隨著土地利用沖突的概念而產生的,它是指在人地關系作用的過程中伴隨著空間資源競爭而產生的空間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對立現象(胡應龍,2019)。 許多學者針對土地利用沖突/空間沖突開展了大量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空間沖突的類型(Von der Dunk et al.,2011)、空間沖突的變化(Delgado-Matas et al.,2015)、空間沖突的識別與評估(Brown and Raymond,2014;Groot,2006)、空間沖突的管理等(Petrescu-Mag et al.,2018)。Cie.lak(2019)等基于可能導致土地利用沖突的屬性值,使用了潛在的土地利用沖突驅動因素指數來評估驅動土地利用沖突的因素的強度。Zou 等(2019)以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化與工業化典型的前沿地區為例,建立了土地利用沖突識別與強度診斷的經驗模型,提出了一種基于沖突管理的土地可持續利用情景模擬方法。 以上空間沖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較為快速的地區,然而,破壞性土地利用在保護地及其周邊地區都會成為影響物種生存的重要原因(Newbold et al.,2015)。此外,保護地所保護的區域并不是野生動物生存空間的全部,保護地網絡還不能夠覆蓋所有物種生存空間(Gabriel et al.,2014),再加上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保護空缺(Fonseca and Venticinque,2018;Liu et al.,2018),計劃外的農業用地、工礦用地、非正式道路的建設很可能侵占了這些原本屬于物種生存的棲息地(Hosonuma et al.,2012),或者保護的優先區,導致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在這些區域無法得到平衡。 本書提到保護地空間沖突概念,旨在描述保護地的保護目標與生態空間管理、土地利用等之間存在的矛盾,通過提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與方法,識別出保護地內現存的空間沖突。空間沖突必然伴隨著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而引起空間格局、功能和過程的改變,導致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樣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終威脅整個區域的生態安全,對區域經濟-社會-生態復合系統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造成影響(周國華和彭佳捷,2012)。自然保護地的空間研究多集中
自然保護地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研究方法與實踐/自然保護地功能協同提升研究與示范叢書 作者簡介
曾維華,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青海省昆侖領軍人才,中國創新方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委員會委員;科技部與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評審專家;國家生態環境部環境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與環境影響評價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專家組成員;JCP、TE、JEM、《中國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等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審稿人。 主要學術成就:在流域水系統集成規劃與管理,環境承載力評價、預警與優化調控,城市水代謝系統理論方法,保護地建設與保護協同發展,多尺度環境風險評價分區;以及區域戰略環境評價、國土空間規劃與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圖等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獲省部級成果獎7項,發表論文180余篇,其中被SCI與EI檢索系統收錄80余篇,出版教材1部、學術專著10余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江西林木種質資源
¥102.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