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原生天籟地域風情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1135
- 條形碼:9787030661135 ; 978-7-03-06611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原生天籟地域風情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地域文化”,從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旅游文化、民歌文化等方面,以東北部平原、西北部高原、西南部高原等部分地域文化為代表,闡釋了中國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著作共分為八章,前四章為緒論、文獻綜述、中國民歌音樂文化的地域特色、漢族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后四章分別介紹了東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湘民歌文化近似色彩區四個有代表性的文化區域,從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旅游文化、民俗風情、民歌文化等方面進行論述。 本書可以為熱愛“地域文化”的廣大群眾,以及對“音樂與地理”“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旅游”等交叉學科有研究的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提供參考。
原生天籟地域風情 目錄
**章 緒論 1
**節 問題的提出和意義 2
一、研究的必要性 3
二、研究的意義 4
三、研究的創新點 5
第二節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6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6
二、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 8
第二章 文獻綜述 10
**節 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 10
一、關于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研究 10
二、關于國內外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比較研究 11
三、關于在音樂創作方面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創新研究 11
第二節 地方民歌文化的研究 11
一、對地方民歌音樂特征、演唱風格的研究 11
二、對地方民歌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研究 12
第三節 地域特色民歌文化數據庫的研究 13
一、對音樂作品相關樂譜、網站等的數據庫建設研究 13
二、對地方特色音樂文化的數據庫建設研究 14
三、對音樂傳承人才的數據庫建設研究 14
四、數據庫建設對傳承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的作用研究 14
第四節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播途徑的研究 14
一、結合新媒體,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 14
二、地方特色民歌的傳播方式研究 15
第五節 地域音樂文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研究 15
一、從宏觀上看,地域音樂文化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15
二、地域音樂文化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影響 16
三、地域音樂文化對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影響 17
四、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對普通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的影響 18
五、以個案分析為例,研究地域音樂文化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影響及對策 19
第三章 中國民歌音樂文化的地域特色 21
**節 民歌文化 21
一、民歌的概念 21
二、民歌與民謠 22
三、民歌文化 22
第二節 民歌文化的發展源流 23
一、民歌的萌芽 23
二、《詩經》 23
三、《楚辭》 23
四、漢代民歌 24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歌 24
六、隋唐民歌 24
七、宋代民歌 24
八、明清民歌 24
第三節 民歌文化的地位 25
一、民歌與生產生活 25
二、民歌與文學藝術 25
三、民歌與表演藝術 25
四、民歌與傳播藝術 26
五、民歌與語言藝術 26
六、民歌與社會發展 26
第四節 民歌文化的地理區域劃分 27
一、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27
二、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7
三、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28
四、西南高原多民族文化民歌區 28
五、東北部受薩滿文化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28
六、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的文化民歌區 29
七、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29
第四章 漢族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 30
**節 漢族民歌文化的歷史沿革 30
一、遠古時代 30
二、夏商時期 31
三、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31
四、秦漢魏晉南北朝 33
五、隋唐五代時期 34
六、宋元時期 35
七、明清時期 35
八、鴉片戰爭以來的近現代時期 36
第二節 漢族民歌文化的地域性特點 37
一、與勞動密不可分 37
二、地域性差異 37
三、通俗性 38
四、口語化 38
五、豐富性 38
六、社會性 38
第三節 漢族民歌文化的地理區域劃分 39
第五章 東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地域特色 42
**節 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 42
第二節 旅游文化與民俗風情 42
一、冰雪文化 42
二、“黑土地”文化 44
三、建筑文化 45
四、民俗文化 46
五、飲食文化 48
第三節 地域特點與民歌文化 49
一、民歌文化的種類 49
二、民歌文化的地域特點 50
第四節 地域風情與民歌作品 51
一、生產生活文化 51
二、同宗異調文化 55
三、民間風俗文化 60
第六章 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地域特色 63
**節 地理位置及歷史發展 63
第二節 旅游產業與地域風情 63
一、石窟文化 64
二、墓葬文化 65
三、飲食文化 66
四、民俗文化 67
五、建筑文化 69
六、特殊地勢地貌 70
第三節 地域特色與民歌文化 71
一、民歌文化的種類 71
二、民歌文化的地域特點 71
第四節 民歌作品中的地域風情 73
一、勞動生活文化 74
二、經濟交流下的文化 77
三、思想情感表達 80
四、同宗異調文化 82
第七章 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地域特色 87
**節 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 87
第二節 旅游文化與民俗風情 87
一、自然風景 88
二、地方特色文化 94
三、飲食文化 96
第三節 地域特點與民歌文化 99
一、民歌文化的種類 99
二、民歌文化的地域特點 99
第四節 民歌作品中的地域風情 101
一、勞動生活文化 101
二、秀麗自然風光 107
三、思想情感表達 111
四、同源異調文化 113
第八章 湘民歌文化近似色彩區的地域特色 117
**節 地理位置及歷史發展 117
第二節 旅游文化與民俗風情 117
一、自然風景 118
二、地方特色文化 119
三、飲食文化 121
第三節 地域特點與民歌文化 122
一、民歌文化的種類 122
二、民歌文化的地域特點 123
第四節 地域風情與民歌作品 124
一、生產勞動文化 125
二、地方特色文化 129
三、思想情感表達 132
后記 137
參考文獻 139
原生天籟地域風情 節選
**章 緒論 民間音樂文化與社會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既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又反映著人類的社會生活。而民間音樂文化的產生與其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背景及地理環境、氣候、天氣等生態背景密切相連,且影響著民間音樂文化特征的形成。民歌是民間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樣具有民間音樂文化的特質,并在音樂的表現形式、音樂元素構成、音樂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區域性特征,這是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區域性特征導致了民歌文化近似區的存在。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和諧共處,由于各地區、各民族民間音樂的不斷撞擊與交融,民歌文化近似區往往又是相對的,且在同一民歌文化區內,也存在各族民歌之間的碰撞與交流。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受到了當前社會科技文化的發展沖擊,逐漸出現了同化,甚至消逝的跡象。因為融合會出現同化,在求同存異中,會逐漸失去自我、失去個性、失去特征。當然,融合同化會找到事物的共性,并促進其發展,但個性是突出特點的標志,絕不能摒棄它。因此,個性是我們保存事物特點的重要依據。“革新”一詞,從革新管理論這門學科來說,也就是想出新方法,開拓新思維,以此來應對不斷變化的新問題。我們保存這些有個性的傳統文化,首先必須要找到其個性特征所在,并開拓新思路、開拓新思維,尋求傳承的路徑,使其發展下去,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去發掘問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在廣州考察工作時指出,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再提傳統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即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提倡“創造性轉換”“創新性”“可持續性”等發展思路,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下去,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民歌反映了當地區域文化的特色,同一民族的民歌在各地域間會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而相互影響,從而擁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本書主要以中國民歌的角度出發,分區域、分地區對傳統民歌的地域特色進行分析,找到“地域性特征”的關鍵所在,旨在更好地傳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個“國家”可以分為多個“區域”,多個“區域”組成了我們的“國家”。民歌文化也不例外,“多個區域”的民歌文化組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者是相同地域、不同民族,或者是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歌文化。因此,“區域化”“地域化”是找尋民歌文化特征的關鍵性因素。只有抓住這些關鍵性因素,才能更好地傳承發展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形成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抓住我們民族的“根”和“魂”,立足本國、走向世界。 **節 問題的提出和意義 民歌,即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為了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來源于人民的生產生活,且又對人民的生產生活起著很重要的影響。它的傳統傳承方式是以勞動人民口頭的代代相傳為主,在這過程中,民歌得到了不斷的加工、再創造,體現了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強大的創新能力。 “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有多種體裁和形式,主要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歌和多聲部歌曲。”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歌是一個綜合詞,科學地講,它又叫“民間歌曲”,是人們表達情感、歌唱生活、協作勞動的表現,是一種集詞曲、表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涵蓋了文學、語言學、聲學、生理學、美學、表演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涉及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管理學、氣象學等學科門類,可以說一首民歌,可以反映出的內容包羅萬象。 一、研究的必要性 1. 中國民歌的豐富性、特色性、寶貴性 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我們的祖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孕育了十幾億的中華兒女。五十六個民族有著自己的文化特色、風俗習慣、地域文化,而各民族因居住環境、地理條件等的不同,每個民族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民歌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在勞動實踐中,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就已經創造了它。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民歌作為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反映了人民的生產生活。 2. 文化傳承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民族性與地域性 當前,音樂文化傳承的途徑不僅僅限于傳統方式—口傳心授。傳統的傳承方式受到了現代化進程的影響,顯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并體現在教育、科研、商業運營等領域中。就拿音樂專業教育來說,目前,在課程設置上,大多數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其聲樂教學模式都運用“一對一”的單一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審美取向方面偏向于西方美聲唱法特色,因此,“學院派”的特征日益明顯。從表面上看,高校聲樂教育正在日益成熟化、規范化,但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則缺乏民族性和地域性,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和特色。風格、韻味、語言是聲樂學習需要重點把握的核心,而演唱者的生活經歷和藝術修養與這個核心是緊密相連的。教師在琴房里給學生傳授民歌演唱技藝時,與民歌的地域特色結合得不夠緊密。雖然也會開設實地采風、實地考察的課程,但這只是短期的文化體驗,不會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效果。民歌的演唱不僅僅需要掌握它的發聲方法、氣息支持、共鳴腔體等,還必須體現地域文化、方言、習慣,甚至是地形地貌特色等。因此,注重民族性與地域性是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關鍵。 3. 地域性特色民歌的整理研究還有待提高 中國的地方民歌,大都是人們在生產勞作中形成產生的,節奏自由富于變化。這是民歌文化地域性的一大體現。在廣大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下,通過實地考察、采風整理等,把悅耳的民歌文化,用音樂專業術語記錄下來,但在記譜中,會使很多民歌的“味道”產生一定的缺失,使風格趨于大眾化。經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在地理學、社會學、物理聲學、生理學、表演學、文學等方面,對民歌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較多,且根據民歌的風格特點,把民歌的地理分布分為了近似色彩區和文化特區。但在此基礎上的民歌整理與曲目研究等,還有欠缺。收集整理各民族各地域的特色民歌,可以更多地汲取地方民歌的精髓所在,不斷加以完善,廣泛涉獵各民族有代表性的特色民歌,掌握其演唱特點、演唱風格,把實踐的經驗記錄下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能把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下去,實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回歸。 4. 民歌的傳承路徑中缺乏綜合性與實踐性 民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的內容涉及多個學科門類,包含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因此,在民歌傳承中,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高校音樂教育是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當前的高校聲樂教育還主要是狹窄的專業教育,在人文與自然科學素養方面、教師職業道德與創新能力方面都比較弱,這遠遠不能滿足新形勢對聲樂教育的發展需要。當今的音樂教育,提倡培養綜合型人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進一步結合及理論與術科形成共生關系,協同發展、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呈現出一體化綜合素質教育的傾向,為民族地區培養創新型的、一專多能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音樂教育師資,這是民族聲樂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民歌音樂文化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多個姊妹藝術學科領域融會貫通的整體化方向。要不斷豐富知識儲備,不斷進行知識更新,不斷提高民族聲樂教育理論水平,具備教學**的專業技能,思維敏銳,視野開闊,不斷積累音樂理論、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音樂教育學、音樂人類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注重師資隊伍的培養建設,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切實考慮到民歌傳承方式中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相結合。 二、研究的意義 民歌是起源*早、流行*廣的音樂文化形式,它起源于勞動、反映勞動者的思想感情,并直接為生產生活服務。民歌是勞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體現、智慧的結晶。演唱中的語言特色、唱腔特點、聲聲字字都是該民族音樂風格的表現,研究各民族、各地域特色民歌,有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促進我國聲樂藝術走向多元化道路。此外,對有代表性的民歌的收集整理及唱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發掘、保護中國地方音樂文化,使其得到科學系統的整理、保存以及深入的學術研究,發揮民族地方特色音樂文化的價值,保護中國無形的文化遺產。 1. 從選取的角度對特色民歌展開藝術剖析 經查閱發現,當前,有音樂工作者從宏觀上分民族、分區域地研究民歌,歸納總結出了每個民族的民歌特色。但缺乏從微觀上來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如,彝族民歌有著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色魅力,彝族民歌又因地域不同,獨具特點。因此,選取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民歌,是課題研究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本課題希望從選取的角度出發,對地域特色民歌展開藝術剖析,并結合當前的藝術文化發展趨勢,提出未來的發展途徑,這也是本課題的特色之一。 2. 對特色民歌的唱腔藝術方面進行系統化研究 目前大部分學者對民歌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藝術特色、調式結構、民俗文化和審美幾個方面,對民歌演唱技巧和實踐方面的研究寥寥無幾,有提到的也只是“蜻蜓點水”似的描寫。為了進一步促使民歌的發展和創新,讓喜愛民歌的人們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本課題研究重點之一是對地域特色民歌的唱腔藝術進行系統化研究,目前,這方面的對比、歸納、總結都還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本課題的研究可以彌補這一空缺,同時,對保護中國地方特色文化遺產、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有著重要意義。 3. 對民歌傳承路徑的實踐應用過程進行可行性研究 任何學術研究,*后都體現在方法論上面,這才是研究的價值所在。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在于,思考地域特色民歌如何應用、怎樣應用、以何種方式應用于各個領域。如,在高校聲樂教育中,促進高校聲樂教育的民族性與地域性相融合,推動文化回歸背景下高校聲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對保護中國地方特色文化遺產、傳承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可以選取各民族、各地域有代表性的特色民歌,并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歸納成冊,使之成為高校聲樂教育教學的范本,具有很強的教學指導意義。同時,在高校聲樂教育中,強化地域特色民歌的地位,可以讓學生感知民歌的美,感知蘊涵在美的形式里的情感內涵,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極大的愉悅,喚起對美的感受和理解,激發民族責任感和對家鄉的熱愛,增強學習聲樂的主觀能動性。 三、研究的創新點 1. 對民歌近似色彩區中有代表性的民歌進行系統研究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民歌數量更是數不勝數。在研究過程中,要嘗試“大”與“小”的結合,“粗”與“精”的結合,“多”與“少”的結合。所謂“大”與“小”的結合,是指在中國民歌這個“大”范圍內的共性特征中,看到民歌“小”范圍的地域性特色。所謂“粗”與“精”的結合,是指在同一民歌近似色彩區的近似特征“粗”中,找到各地區民歌“精”的精華。所謂“多”與“少”的結合,是指總結大“多”數民歌特征的同時,看到“少”數中的個性特征。其實質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各近似色彩區之間的共性與個性,找到同一近似色彩區中不同地區間民歌的共性與個性,抓住其精髓所在,為傳承和發展提供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