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詩海水手飛白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5126
- 條形碼:9787220125126 ; 978-7-220-1251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海水手飛白傳 本書特色
* 湖畔詩人汪靜之之子、*名翻譯家飛白唯一傳記* 集真實性與可讀性于一體的傳記文學作品
詩海水手飛白傳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湖畔詩人汪靜之之子、*名翻譯家飛白傳奇性的一生。生于亂世,成長于亂世,飛白同父親一樣并未接受太多正規的學校教育。從浙大外文系肄業后,他在部隊一待便是30年,在這期間與詩結緣,開始了詩歌翻譯,早在1957年就已蜚聲文壇。然而樹大招風,飛白在“”風暴中遭遇了一波又一波風浪,所幸其“不怕吃苦”且善于苦中作樂,并未就此放棄詩的道路。飛白于1980年回到浙江大學任教,1997年起遠赴云南大學外國語學院任教,80歲時宣布“下課”,81歲送走*后一批研究生,先后培養了吳笛、張德明、潘一禾、彭少健、汪劍釗、胡小躍、李力、傅守祥、熊倪等中青年學者、翻譯家。教職繁忙,但他從未放棄對詩海的探索。在這數十年里,他的成果除了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洋洋灑灑數百萬字的《詩海》《詩海游蹤》《世界詩庫》等,還有《瓦西里?焦爾金》《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馬雅可夫斯基詩選》《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選》《勃朗寧詩選》《古羅馬詩選》等20余部譯作。到了現在,即使已年逾九旬,飛白也仍在“航行”。如其自述,他的故事“七天七夜說不完,夠寫自傳三部曲的”。本書作者方素平為汪家知交,因不忍讓詩!八帧钡墓适落螞]于世,搜集整理了大量一手素材編撰成書。
詩海水手飛白傳 目錄
詩海水手飛白傳 節選
**章 少年漂流記 誕生和家世 飛白全名汪飛白,1929年12月21日生于杭州鼓樓袁井巷,是汪家的第二個孩子。袁井巷不是他家,是飛白的大舅租的房子,大舅是外科醫生,舅母是產科醫生,所以母親在他們家生產。據母親說,飛白出生九天就坐上了火車,跟隨父母登上了漂流的旅途。這仿佛預示了飛白漂流的命運。 飛白生在詩人之家。父親汪靜之(1902—1996),安徽績溪人,原名汪立安,生于黃山東麓下的上莊鎮余村,和胡適的老家上莊不足半里之遙。飛白的祖父汪崇發、祖母胡月桂就在上莊開雜貨店。靜之不愿繼承父業經商,在五四運動感召下開始寫白話新詩,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和白話新詩運動*早的一批參與者,后來成為中國**個新詩團體湖畔詩社的代表詩人。母親符竹因(1903—1986)生于杭州臨平鎮,飛白的外祖父符德勝、外祖母陳綠琴也在臨平開雜貨店。因浙江**師范當時有“新文化運動南方中心”之稱,汪靜之慕名于1920年沿新安江順流而下,來到杭州進浙江一師,后與同年進浙江女師上學的符竹因相識相戀。 汪靜之的故事在詩歌界廣為人知,但這里還是要概述一下這位新詩運動少年先鋒的故事。 在新詩運動初期,汪靜之的詩完全擺脫舊體詩的框架,天真爛漫,自然天成,使人感到耳目一新。1921年他在《新潮》發表詩作,影響擴大,引起應修人1922年4月從上海來杭州相會,并由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四人成立湖畔詩社。1922年夏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出版,因歌唱早春的愛情引起全國矚目,但因沖擊了舊社會的道德觀念也激起了軒然大波,特別是其中只有三行的小詩《過伊家門外》: 我冒犯了人們的指摘, 一步一回頭地瞟我意中人, 我怎樣欣慰而膽寒呵。 一百年后的今日讀者,已實在很難理解這樣天真的詩句會有什么“冒犯”性,也很難理解作者為什么竟要感到“膽寒”了。但在剛剛爆發五四運動的中國,封建勢力仍居統治地位,當年的汪靜之盡管天真任性仍不免膽寒,是有嚴酷的客觀背景的。他果然就遭到了“輕薄墮落”“無賴文人”“獸性的沖動”“不道德的嫌疑”,乃至“變相的提倡淫業”等嚇人的指摘。所幸魯迅、周作人等挺身而出,駁斥衛道士,保護青年詩人。魯迅寫道:“我看了很覺得不以為然的是胡夢華君對于汪靜之君《蕙的風》的批評,……胡君因為《蕙的風》里有一句‘一步一回頭地瞟我意中人’,便科以和《金瓶梅》一樣的罪,這是鍛煉周納的!薄拔乙詾橹袊^道德家的神經,自古以來,未免過敏而又過敏了,看見一句‘意中人’,便即想到《金瓶梅》,看見一個‘瞟’字,便即穿鑿到別的事情上去!敝茏魅藙t先引用路易士的話:“社會把戀愛關在門里,從街上驅逐他去,說他無恥;捫住他的嘴,遏止他的狂喜的歌;用了卑猥的禮法將他圍住;這樣的社會在內部已經腐爛,已受了死刑的宣告了。”接著寫道:“所以我們要說情詩,非先把這種大多數的公意完全排斥不可!薄办o之的情詩……可以相信沒有‘不道德的嫌疑’。見了《蕙的風》里的‘放情地唱’,我們應該認為詩壇解放的一種呼聲! 倡導白話新詩的胡適為《蕙的風》作序,稱贊說:“我讀靜之的詩,常常有一個感想:我覺得他的詩在解放一方面比我們做過舊詩的人更徹底得多!椰F在看著這些徹底解放的少年詩人,就像一個纏過腳后來放腳的婦人望著那些真正天足的女孩子們跳來跳去,妒在眼里,喜在心頭。”而作者的老師朱自清評論說:“汪靜之氏一味天真稚氣。他的新詩集《蕙的風》中,發表了幾乎首首都是青年人感于性的苦悶,要想發抒而不敢發抒的呼聲,向舊社會道德投下了一顆猛烈無比的炸彈! 靜之因父親破產只得輟學謀職,雖然師范未畢業,憑他已有著作出版的資格,1924年到武昌教中學國文并和竹因結婚。他任教過許多中學和大學,因他每到之處都宣傳五四新思想和新文學,遭到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排擠,所以職位不穩,總是任職一兩個學期就被解聘,不得不輾轉各地過漂流生活。到飛白出生時他已任教過武昌、保定、蕪湖等地的中學以及上海的暨南大學和建設大學,其間于1927年國共合作時期還在北伐軍總政治部工作過。飛白出生前幾天,靜之在建設大學因左傾嫌疑(他介紹共產黨員夏衍來校代課)遭軍警搜捕,從樓窗逃出,逃回杭州。 1930年初,靜之竹因都到南京中學任教,帶著剛出生的飛白和他快滿三歲的姐姐。之后靜之又先后任職于安徽大學、汕頭一中、浙江省立女中、青島中學、浦東中學和暨南大學等校。 靜之任教的地方,除安慶、汕頭外家屬都同去,而且在一地也可能搬遷幾個住處,所以飛白童年與少年時期住過的居所就已超過二十處,而飛白一生住過一個月以上的居所則超過六十處。家鄉意識人皆有之,唯獨飛白,由于流動不居,似乎從來沒培養起“家鄉”觀念,漂流倒成了他的常態。 靜之把飛白的籍貫定為杭州而不隨績溪祖籍,顯示了五四時代青年靜之反傳統的開放觀念,也表現了“湖畔詩人”汪靜之的西湖情結。把飛白籍貫定為杭州有三重理由:**理由是杭州是湖畔詩人汪靜之的情感故鄉,靜之自身除抗日戰爭中避難回過績溪外,以后就再也不曾回績溪;第二理由是籍貫可以隨母親,——姓隨父,鄉隨母,公平合理;第三理由是出生地原則。不過杭州人飛白倒并未體現西湖情結。他因從小漂泊在外,五十歲以前在杭州住得太少,所以沒牢固培養起杭州“本地人”的感覺,要論杭州家鄉情,杭州人飛白遠不如十八歲才來到杭州的績溪人汪靜之。 飛白早年在杭州住過多久呢?關于飛白“出生九天就離開杭州”的說法,考證起來并不是直接奔赴南京,而是先到臨平外婆家待到滿月后才去南京的。靜之竹因去南京中學任教后,外婆家不幸因鄰居火災殃及,被一把火全部燒光,外公外婆只得到南京來跟靜之竹因暫住。1932年靜之竹因丟了南京中學和安徽大學的工作,于是全家回到杭州,租屋住在市內司馬渡巷和法院路仁德里,直到1933年夏。這樣,飛白早年在杭州一共只住過一年半,而且幾乎沒留下記憶。這之后就要等到抗戰勝利后十六歲才回杭州了。
詩海水手飛白傳 作者簡介
方素平,筆名方亦園,女,安徽績溪人,1964年生。在杭州打工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自學大專學歷。曾協助五四時代湖畔詩社代表詩人汪靜之辦湖畔詩社紀念館,并與飛白合作主編《汪靜之文集》。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