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臨床常用中藥量效驗案選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3468
- 條形碼:9787030723468 ; 978-7-03-07234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臨床常用中藥量效驗案選析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概述、常用中藥量效臨床參考及常用中藥不同劑量驗案選析三部分介紹了臨床常用中藥的量效關系,特點是:①詳述了藥物的性味歸經、功能主治、藥典用量、藥理作用,對藥物的相關要點進行綜合提煉,高度概括,綱目分明,條理清楚,便于查找和理解記憶。②常用中藥量效臨床參考,歸納出臨床“以藥為本”的量一效關系,幫助學習和掌握中藥的靈活應用,具有廣泛的實用性。③以臨床驗案為主線,理法方藥量完整呈現,抽絲剝繭,挖掘提煉臨床常用中藥的量效策略,拓寬思維,啟迪思路,指導臨床合理用量,幫助提高臨床實踐技能。 本書可為中醫臨床醫生遣方用藥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同時也可作為中醫專業和諸多岐黃學子研習方藥量效關系及臨床用藥知識的參考書。
臨床常用中藥量效驗案選析 目錄
**章 解表藥 1
**節 發散風寒藥 1
麻黃 1
桂枝 4
生姜 7
防風 10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13
桑葉 13
柴胡 16
升麻 20
葛根 23
第二章 清熱藥 28
**節 清熱瀉火藥 28
石膏 28
知母 31
蘆根 34
夏枯草 37
決明子 42
天花粉 45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48
黃芩 48
黃柏 51
苦參 54
第三節 清熱解毒藥 57
金銀花 57
連翹 60
大青葉 63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67
生地黃 67
玄參 70
牡丹皮 73
赤芍 78
第五節 清虛熱藥 81
青蒿 81
第三章 瀉下藥 86
攻下藥 86
大黃 86
第四章 祛風濕藥 90
祛風濕熱藥 90
防己 90
第五章 化濕藥 94
廣藿香 94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97
**節 利水消腫藥 97
茯苓 97
薏苡仁 100
澤瀉 105
第二節 利尿通淋藥 108
車前子 108
滑石 112
第三節 利濕退黃藥 115
茵陳 115
金錢草 118
第七章 溫里藥 122
干姜 122
肉桂 124
第八章 理氣藥 129
枳實 129
川楝子 132
香附 136
佛手 139
第九章 消食藥 143
山楂 143
麥芽 146
雞內金 149
第十章 驅蟲藥 153
檳榔 153
第十一章 止血藥 157
收斂止血藥 157
仙鶴草 157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藥 160
**節 活血止痛藥 160
川芎 160
第二節 活血調經藥 163
雞血藤 163
第三節 破血消癥藥 166
莪術 166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170
**節 清化熱痰藥 170
川貝母 170
浙貝母 173
瓜蔞 178
第二節 溫化寒痰藥 181
旋覆花 181
第十四章 平肝息風藥 186
**節 平抑肝陽藥 186
牡蠣 186
第二節 息風止痙藥 189
羚羊角 189
第十五章 補虛藥 193
**節 補氣藥 193
人參 193
黃芪 196
白術 200
炙甘草 203
西洋參 207
第二節 補陽藥 211
巴戟天 211
菟絲子 214
第三節 補血藥 218
當歸 218
熟地黃 222
白芍 225
第四節 補陰藥 229
麥冬 229
第十六章 收澀藥 233
**節 斂肺澀腸藥 233
五味子 233
第二節 固精縮尿止帶藥 234
山茱萸 234
臨床常用中藥量效驗案選析 節選
**章 解表藥 **節 發散風寒藥 麻黃 一、概述 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干[1]。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證已解,氣喘咳嗽。 【藥典用量】2~10g[1]。 【藥理作用】 1.解熱發汗 高劑量(132mg/kg)和低劑量(66mg/kg)麻黃多糖對小鼠均有發汗功效但活性較低[2]。通過麻黃化學拆分組分實驗證實,麻黃中生物堿具有發汗作用,發揮解熱作用的物質基礎為生物堿組分、揮發油組分及酚酸組分,但作用較緩慢且微弱。若麻黃產生強烈的發汗作用,需超常劑量46~93g,并與桂枝、葛根等發汗解表藥配伍應用或溫飲覆蓋以助藥力,表明麻黃具有發汗作用,但非發汗峻猛之藥[3-4]。 2.鎮咳平喘 以豚鼠枸櫞酸引咳法和整體動物藥物引喘法,研究麻黃總生物堿和麻黃堿鎮咳平喘作用,結果二者均在服藥后2h起效,但作用維持時間有所差異,麻黃堿藥效維持時間為30min,總生物堿為60min[5]。 3.利尿 由麻黃水煎液及各拆分組分(生物堿組分、非生物堿組分、醇沉組分、揮發油組分)對腎陽虛水腫模型大鼠的影響得出,麻黃水煎液和生物堿組分能夠顯著增加大鼠24h尿量,降低尿蛋白,具有顯著的利水消腫功效[6]。 4.免疫抗炎 麻黃多糖能夠干預實驗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EAT)所產生的甲狀腺激素及相關抗體水平的變化[7],麻黃多糖能夠預防EAT小鼠的甲狀腺組織病變,具有一定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可通過抑制CD4+ T淋巴細胞對自身抗原的識別和應答,使過激應答的免疫系統得到有效控制[8]。 5.抗菌、抗病原微生物 麻黃生物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且隨生物堿濃度增加而作用增強;揮發油對流感嗜血桿菌、甲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奈瑟雙球菌、枯草桿菌、大腸埃希菌、白念珠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隨藥物濃度增加而作用增強;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9]。 6.鎮痛 麻黃在不同的痛證及方藥配伍中可以多靶向發揮止痛功效,上可發汗透邪以止痛,下可利尿排泄以止痛,中可通調血脈祛瘀滯止痛,為寒痛、痹痛、絡病疼痛、瘀血疼痛及風火疼痛等止痛要藥[10-11]。 7.抗腫瘤 據實驗研究[12],麻黃水溶性組分能體外抑制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的血管生成及B16F10黑素瘤細胞侵入基質膜;抑制接種B16F10黑素瘤細胞的DBF1小鼠腫瘤生長。 二、麻黃量效臨床參考 1.小劑量 麻黃入煎劑1~5g,可散寒解表以止癢。用于治療素體元陽虧虛,風寒之邪侵襲頭面孔竅,邪氣往來,正邪相爭而致的瘙癢癥。本品味辛發散,性溫散寒,主入肺經,善于宣肺氣、開腠理、透毛竅而發汗解表,為發汗解表之要藥。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隱匿于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者,用量宜輕,3~5g即可,如陽和湯。 2.常規劑量 麻黃入煎劑5~15g,長于宣肺平喘。麻黃溫通宣暢,可外開皮毛之郁閉,以使肺氣宣暢;內降上逆之氣,以復肺司肅降之常,故善平喘,為治療肺氣壅遏所致喘咳胸悶的要藥。 3.大劑量 麻黃入煎劑30g以上,功在利水消腫。麻黃主入肺與膀胱經,既能“開鬼門”以發汗,又能“潔凈府”以利小便。上宣肺氣、發汗解表,可使肌膚之水濕從毛竅外散,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助利尿,故為實證水腫初起之要藥,宜用于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者。 三、麻黃不同劑量驗案選析 1.麻黃小劑量驗案[13] 卞某,女,32歲。 臨床表現:患者圍巾裹頭,面色白,時有涕淚,清稀量少,不時用手搔抓口、鼻、耳、目。形寒肢冷,七竅怪癢,遇寒加重,得暖則減。診其舌淡潤,苔白,脈沉遲。 中醫診斷:七竅奇癢癥;證屬元陽虧虛,風寒外侵。 西醫診斷:皮膚瘙癢癥。 治法:溫補元陽,疏散風寒,祛風止癢。 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麻黃3g 附片12g(先煎) 細辛6g 防風10g 浮萍6g 辛夷6g 川芎6g 蒼耳子12g 服藥3劑,癢止病減。又服3劑,并以右歸丸化裁調理善后。 按:麻黃小劑量1~5g,可散寒解表以止癢。實驗研究表明麻黃堿對豚鼠局部疹癢及小鼠全身痛癢有顯著的止癢作用,麻黃及麻黃堿作用于組胺受體,具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14]!鹅`樞 五癃津液別》曰:“腎為之主外!蹦I陽為元陽,為人一身陽氣之根;太陽為六經藩籬,主一身之表。頭顱七竅,位處*高,且多裸露。風為陽邪,易襲陽位,而風邪又有無孔不入之能,一旦元陽虧虛,藩籬稀疏,風寒之邪*易侵襲頭面孔竅。邪氣往來,正邪相爭而致七竅奇癢。審其原由,陽虛為本,風寒為標。故重用附子、細辛以溫腎之元陽,又因小劑量麻黃可散寒解表以止癢,故用之以祛除外邪,體現出麻黃1~5g這一劑量閾的功效所在,同時加入防風、浮萍、辛夷、蒼耳子以疏風止癢,川芎一味引諸藥直達病所。藥證相符,故能取得滿意療效。 2.麻黃常規劑量驗案[15] 張某,男,58歲。 臨床表現:患者憋喘不得臥,張口抬肩,動則喘促,短氣不足以息,胸悶氣短,心悸,咳吐白色泡沫痰,且不易咳出,小便不利,下肢浮腫,有時關節疼痛,納少乏味,大便時不成形,舌暗苔薄白,脈沉細弱。 中醫診斷:喘證;證屬上盛下虛,肺損及腎。 西醫診斷:支氣管哮喘。 治法:溫腎納氣,散寒定喘。 處方:陽和湯加減。 熟地黃20g 炙麻黃6g 白芥子5g 鹿角15g 肉桂2g 炮姜3g 杏仁9g 厚樸6g 茯苓9g 遠志6g 炙甘草5g 10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藥進10劑,憋喘緩解,咳嗽、咳痰漸少,夜尚能平臥,下肢浮腫減輕,精神好轉,納食增加,大便偏溏,日2~3次,舌質略暗無苔,脈沉細弱。又用原方加炒白術10g培土生金,續服7劑后,憋悶氣喘明顯再減,小便增多,下肢浮腫基本消失。停藥觀察1年,咳喘未再大發,身體及精神狀況較前大為轉好。 按:麻黃常規劑量5~15g,善于宣肺平喘。慢性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是呼吸科主要病癥。其本在腎,而其標在肺,治當標本兼顧。本例患者屬腎不納氣之喘,然正氣虛易感外邪,受寒加重,采用陽和湯加厚樸、杏仁補腎治本,止咳化痰平喘治標而取得較好療效。又因此劑量下麻黃更擅宣肺平喘,故用在喘證以肅降肺氣,平喘止咳[16]。 3.麻黃大劑量驗案[17] 張某,男,21歲。 臨床表現:全身浮腫,口干而渴不欲飲,胸悶腹脹微咳,尿少無寒熱。舌尖紅,苔微黃而膩,脈沉滑數。 中醫診斷:風水;證屬風邪外襲,肺失宣肅,風水泛濫。 西醫診斷:急性腎炎。 治法:疏風宣肺利水。 處方:越婢湯加味。 麻黃15g(去沫,先煎) 白術20g 石膏30g(先煎) 白茅根50g 土茯苓100g 丹參25g 益母草25g 生姜15g 大棗4枚 甘草10g 共3劑,顆粒劑,水沖服,日1劑。 二診:3劑后效非但不顯,而有稍重之勢。改麻黃為30g,石膏為40g,余同前。又3劑后尿量大增,諸癥悉減,水腫亦退。 按:麻黃大劑量30g以上,功在利水消腫,F代研究表明,D-偽麻黃堿可以擴張腎血管以增加腎血流量,發揮利尿作用[18]。本例患者先頭面繼之全身浮腫,且胸悶腹脹,多由于風邪侵襲,脾腎氣虛,肺氣失于肅降,通調水道的功能障礙,水氣不行所致。《金匱要略 水氣病脈證并治》中提到:“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痹骄幱昧繛6兩,而折今30g,一診用麻黃是原方量的一半,如此重之郁結,15g麻黃可謂病重藥輕,無濟于事,故二診加大為原方劑量,效佳。由兩次治療對比可見,重劑起沉疴,不達到一定劑量,則效果無從體現。 桂枝 一、概述 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1]。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藥典用量】3~10g[1]。 【藥理作用】 1.抗病毒 桂枝煎劑(1∶20)能有效抑制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桂枝揮發油具有抗病毒效應,揮發油中的桂皮醛是有效的抗病毒成分之一[2]。有研究結果顯示[3],桂枝揮發油與桂皮醛體外明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MDCK細胞中增殖,并能有效治療流感病毒株感染的小鼠。 2.抗菌 當有效濃度≤25mg/mL時,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除此之外,平板挖洞法抑菌實驗表明,桂枝醇能夠對多種病菌(如腸炎沙門氏菌、變形桿菌、肺炎球菌、霍亂弧菌等)產生抑制作用[4]。 3.鎮痛解熱 用酵母發熱大鼠模型[5]觀察桂皮醛的解熱作用,運用小鼠熱板法及扭體法探討了桂皮醛的鎮痛作用,結果顯示,桂皮醛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大鼠的發熱反應,抑制乙酸所致的扭體反應,并能夠提升熱板痛閾。 4.利尿 動物實驗表明[6],為麻醉犬靜脈注射桂枝(0.029g/kg),可顯著增加犬尿量。 5.抗炎 正交試驗分析結果顯示[7],桂枝具備較佳的炎性腫脹抑制作用。桂枝中的揮發油成分可經呼吸系統排出,能有效緩解呼吸道炎癥。通過小鼠耳腫脹及對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探討了桂皮醛的抗炎作用,結果顯示,桂皮醛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二甲苯及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引發的小鼠耳廓腫脹,證實桂皮醛擁有較佳的抗炎作用[8]。 二、桂枝量效臨床參考 1.小劑量 桂枝入煎劑3~10g,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用于寒凝血滯諸痛證。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常與附子、生姜等配伍,用以治療風寒濕痹之肩臂關節疼痛;小建中湯(《金匱要略》)常配伍白芍、飴糖、甘草等,治療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在桂枝湯中用9g,取其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風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則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 2.常規劑量 桂枝入煎劑10~30g,發汗解肌,用于風寒表證。桂枝味甘而緩,其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凡外感風寒,無論表實、表虛均可應用。麻黃湯(《傷寒論》)常與麻黃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散風寒之力,用以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桂枝湯(《傷寒論》)常與白芍配伍,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用以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之有汗、脈浮緩等。 3.大劑量 桂枝入煎劑30g以上,運脾化濕,溫通心脈、平沖降逆,用于痰飲、蓄水、奔豚證。桂枝入膀胱經而能溫陽化氣,以化水濕痰飲之邪。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中與茯苓、白術、甘草同用,用治脾陽不運之痰飲證;五苓散(《傷寒論》)中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用治膀胱蓄水證之水腫、小便不利;桂枝加桂湯(《傷寒論》)中桂枝重用,以治奔豚之陰寒之氣上沖。 三、桂枝不同劑量驗案選析 1.桂枝小劑量驗案[9] 周某,女,46歲,反復頸項強痛伴頭暈3年余,加重1周。 臨床表現:患者肩胛部酸脹痛,又因受涼而致頸痛及頭暈癥狀加重,并偶有頭痛、出汗、惡風等癥狀,舌淡,苔薄白,脈浮緊。頸椎MRI檢查示:C4/C5椎間盤中偏左突出,頸椎退行性變。 中醫診斷:項痹;證屬氣滯血瘀。 西醫診斷:頸椎病。 治
臨床常用中藥量效驗案選析 作者簡介
朱向東,男,甘肅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中醫學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內科學博士后,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很好青年,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審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老年病學學科帶頭人,甘肅省岐伯中醫藥文化研究委員會首席研究專家,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仝小林,從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5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等獎7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篇,主參編著作15部,F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煮散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藥膳食療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敦煌醫學研究及文化傳承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內經學分會常務委員、中醫基礎理論分會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糖尿病防治與管理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甘肅省中醫藥學會食療藥膳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傳統辨證論治基礎上,主張“辨病論治,隨證加減”,繼承仝小林教授之“態靶因果”處方策略,善于運用純中藥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甲狀腺病等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對于銀屑病、濕疹、更年期綜合征、閉經、多囊卵巢綜合征、失眠、抑郁等疑難雜癥亦有豐富治療經驗。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