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10天培養一個更專注的孩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39467
- 條形碼:9787515339467 ; 978-7-5153-3946-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0天培養一個更專注的孩子 本書特色
用冷靜、堅決、不掌控的態度,幫助孩子克服分心問題,重獲專注與自信用關愛、積極、正向的行動,培養孩子樂觀、勇敢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0天培養一個更專注的孩子 內容簡介
本書中的突破性10天訓練計劃為4—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量身打造,書中的大部分例子都來自于具體的心理實踐實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專注力問題,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找到孩子分心的根本原因,給自己和孩子充足的時間去實踐新方法,并將變化過程記錄下來。10天計劃法將改變孩子的一生。本書為家長提供如下實踐指南:22個方法,讓孩子對你敞開心扉;28種方式,讓你能夠平靜地和孩子說話;36個策略,讓孩子在課堂上更用心;24條建議,讓家庭作業不再成為你和孩子的噩夢;22項指導,讓孩子的友誼更健康持久!
10天培養一個更專注的孩子 目錄
前 言 “10 天計劃”能夠讓孩子更專注
**天正確認識孩子的專注力問題
分心并不意味著懶惰
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只是可能之一
很多原因會導致專注問題
建立改變現狀的自信
**天 總結
第二天了解你的孩子在想什么
孩子感到被誤解了
專注力問題的常見現象
專注能力影響孩子的自尊心
專注能力影響孩子交朋友
創造力有助于提高自信
阻擋你了解孩子的6大困難
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22種方法
第二天 總結
第三天不要再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了
分心會讓人情緒失控
失控的家長會引發的4個問題
除了發脾氣,你還有其他辦法
控制情緒的28種有效方法
讓你保持冷靜的5句話
第三天 總結
第四天如何提高孩子在學校的專注力
在學校無法專注是何種表現
了解孩子的權益
如何與學校配合培養專注力
特殊教育小貼士
好老師的引導非常重要
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36個策略
第四天 總結
第五天共同面對作業問題
為什么難以專注的孩子不愛做作業
控制情緒對作業的影響
進一步提升作業表現
鼓勵孩子做作業的其他方法
幫助孩子完成作業的24條建議
第五天 總結
第六天處理好伙伴關系
社交能力關乎孩子的生存
伙伴關系問題的深層原因
家長應該扮演的角色
幫助孩子與同伴相處的22種方法
第六天 總結
第七天鼓勵積極行為
鼓勵積極行為的力量
積極成果需要長期努力
鼓勵并非賄賂
積極和消極的鼓勵
批評和懲罰并無大用
控制局面
如何實踐積極的鼓勵
鼓勵積極行為時的6項考慮
讓自己充滿正能量
第七天 總結
第八天解決與專注能力共存的問題
識別與專注力共存的問題
學習能力的影響
抑郁也會導致不專注
雙向型障礙
焦慮會加劇分心
健康問題也會影響專注
對立違抗性障礙
濫用藥品的結果
亞斯伯格綜合癥
妥瑞癥
壓力會加劇注意力分散
第八天 總結
第九天科學和經驗能提供的其他方法
藥物是否必要
藥物效果如何
有關用藥的誤解
興奮劑類藥物與發育
認真跟進
考慮用藥時應斟酌的問題
替代療法
第九天 總結
第十天優秀的專注力需要持久培養
未雨綢繆
挫折并不意味著失敗
不要過分關注結果
忘掉“別人家的孩子”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記錄成功事例
原諒自己的失誤
保持精力充沛
你的孩子也會進步
你也會進步
寫在*后的話
10天培養一個更專注的孩子 節選
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22種方法 以下是22種高效的方法,能幫助你了解孩子,知道他們在想什么。記住,充分了解分心孩子才是幫助他們的開始。 1. 不要再給孩子負面的回應 孩子做錯了事,或者說錯了話,如果你的反應是負面的,請在表現出來之前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如果你的孩子說“我不想再上學了”,請不要立刻回應“你必須得去,”可以這樣回答 :“你覺得上學有什么不好?”正如下一節我們將會討論到的那樣,家長要充分了解和認同孩子的感受。 2. 認可孩子的感受 了解你的孩子與愛你的孩子同樣重要。為此,要認可孩子的感受,你可以這樣回答他 :“很高興知道你的想法”或者“我懂了”。相信我,你的認可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而且通常都是她非常需要聽到的。同樣,由于孩子很容易分心,了解她的感受能夠進一步幫助她集中精力。 3. 說“不”之前請三思 孩子難以專注往往讓家長們很頭疼,這種無形的壓力常常會讓家長們對孩子失去耐心。每當你想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試著說“給我一分鐘,讓我想想你剛剛說的話,然后我再回復你”。我知道你的孩子想讓你立刻回答他,但在回答之前想一想,會讓你避免做出草率的決定,不管孩子在一旁如何地催你。這么做會讓孩子感到你是在認真傾聽和考慮他說的話,還能夠緩解你和孩子之前的矛盾。此外,你這么做也是在給孩子做示范,教會他如何才能慢下來。當你不止一次地在孩子面前使用這種方法,在回復對方之前三思,那么孩子也會向你學習。 4. 勇于分享你的想法 每當你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時,孩子其實很喜歡讓你和他分享分析問題的過程。唐娜是我曾經遇到過的一位孩子家長,她曾將此方法用于與孩子的溝通中。她的孩子叫雅各, 11歲。當雅各問她自己是否能參加聚會時,她這樣回答道:“我知道你想參加聚會,但你的外婆這周末會來看你,她很想見你。讓我先跟她商量商量。”通過這種方式,唐娜便可以輕松地控制住孩子想馬上要明確答案的壓力。唐娜*后同意讓雅各參加周末的聚會,但同時她也暗示了雅各,周日晚飯后需要回來陪陪外婆。 5. 不要否定孩子的人格 如果孩子總是出言不遜地頂撞你,不要說“你真是被寵壞了。你怎么敢這樣跟我說話”,而是試著這樣回答“這樣說話是不好的”。這么做能夠讓你將孩子的行為與他的人格分開。正如我之前說過的那樣,難以專注的孩子有嚴重的自尊心問題。因此,你一定要避免說出帶有否定孩子人格暗示的語言,也要避免讓她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 6.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我鼓勵所有的家長不要隱藏感受,要與孩子們分享。事實上,心平氣和地表達出你的感受,或許才是教育的*好方式。真誠地表達你的想法,能讓孩子了解到你的感受,知道自己哪里惹你生氣了。這樣的表達可以是“我對你剛剛做的事感到很失望”或者“你故意誤導我,我為此感到很傷心”。記住,你是在與孩子分享你的感受,而不是在攻擊他們,更不是非得讓她有所回應。孩子是否認可你的感受,其實并不重要。 7. 同孩子說說你的想法 與孩子分享你的感受能讓孩子知道你的想法,這樣也能幫助他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模范方式,或者用關系專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話來說就是“情緒教育”。例如,或許你會說“今天我在工作上糟透了,我感到很失落”或者“對不起,我犯了個錯誤”。然而,切忌過猶不及,如果你說了過多自己的感受的話,你的孩子可能會被你的情感淹沒(甚至覺得無聊)。相反,如果你從來不表達你的感受,那么孩子可能在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感到不自在。 8. 適當使用想象 有趣的想象有時能夠幫你了解分心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非常想擁有一件她得不到的東西,鼓勵她去想象一下她想要什么,并讓她描述出來。你可以這樣引導 :“如果我們現在停下車,你會做什么?”或者“我覺得你肯定不希望媽媽這周出差,她能做點什么讓你感到不那么難受?” 9. 問問孩子她想改變什么 當你的孩子抱怨某件事情,你可以問問她有什么好的建議去改進。例如,如果她說“我不喜歡音樂課,因為史密斯老師太刻薄了”,你可以先問她 :“史密斯老師做的*刻薄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你可以繼續問她 :“那你希望老師怎么做?”通過這樣的對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夠讓你了解如何去更好地幫助孩子。首先,要讓你的孩子大膽地說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然后,讓她給出一個不同的方案。你所做的不僅僅是鼓勵她去分析問題、討論問題,也是在鼓勵她解決問題。 10. 使用幽默——但不要傷害到孩子 我知道教育分心的孩子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用嚴肅的態度去處理。有時候,幽默才是了解孩子想法的*佳方法。如果孩子對你大吼大叫,你可以說 :“哦,我好心塞呀”而非“不要用這樣的語氣和我說話”,不要再說“趕快把你的房間收拾干凈”,要說“這地方看起來像一間大型化學試驗室!雖然我還沒有看到霉菌,但它馬上就要長出來了”。你甚至可以建議孩子在寫作業之前看一段喜愛的喜劇電影。輕松幽默的氛圍能夠減少緊張感,還能幫助你進一步了解孩子。 11. 講一個你小時候的有趣故事 大部分孩子都喜歡聽父母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處理棘手問題之前,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當年經歷過的類似事情。你可以說說在你小時候,因為拖拖拉拉做事與父母之間產生的矛盾。當你的孩子聽完你的故事,她會發現你曾和她一樣,就會知道你能夠理解她,會更愿意與你誠心交談。但你無想須將所有的對話都轉化成你當年的故事。如果你每次都說“我知道你的感受,讓我給你講講當年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吧”,只會起到反作用,讓她越來越反感。 12. 多關注積極的一面 難以專注的孩子已經聽到了太多的批評。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善解人意、支持孩子的家長,那么你需要盡可能地在負面評價與正面表揚之間找到平衡,這一點非常重要。例如,當你的孩子做了一出惡作劇,弄得四周亂七八糟時,你可以說 :“聰明的惡作劇!但是現在我希望你能把這爛攤子收拾一下。”或者,當你的孩子拿著低分卷子回家的時候,你首先要肯定她答對了哪些題,然后再談談哪里做錯了。 13. 承認自己的錯誤 我*好的朋友喜歡說這樣一句話 :“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地方需要改進。分心的孩子尤為喜歡聽到父母承認他們自己的錯誤。你越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你就越能給孩子做出更好的榜樣。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當你與孩子因為某個問題產生爭執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對她說“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能讓我處理這件事呢?我們是不是該想想其他的不同方法”? 14. 化繁為簡 用簡單的語言與孩子溝通能夠讓他們更好的抓住談話的宗旨。一句簡短的回答或許要比長篇大論效果要好。在遇到問題時,孩子們通常都喜歡簡單、直接的答案。煩瑣長篇的解釋只會讓孩子感到困惑無聊。另一種方法就是給她留一個簡單的字條。有時候,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書面的指示,而不愿意聽父母口頭上的嘮叨。你在字條上可以這樣寫 :“請在這里寫下你何時會回家”。或者“今天我希望你能打掃下你的房間”。只要孩子愿意配合,他們就會喜歡列出清單,完成一項勾掉一項,這樣對他們來說也是與父母處理問題的一種方式。 15. 注意語氣與措辭 有時候,并不是你說的話,而是你說話的語氣導致了這樣或那樣的后果。即便你的孩子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也千萬不要覺得她注意不到你說話的措辭和語氣。難以專注的孩子能夠很快地感覺到父母的感受,因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并不是在聽你說些什么,而是在看你的表情,根據你的語氣做出反應。 16. 站在孩子的角度審視自己 當你感到爭吵即將到來,問問自己 :“我自己愿意聽到別人這么對我說嗎?”如果你不喜歡聽到自己這種說話方式,再問問自己 :“我是不是因為什么別的事情生氣,而我自己,我根本沒注意到?”在我的**本書中,討論了情侶之間暗藏的小心翼翼。我提到過,在親密關系中,情侶們要時刻注意自己對對方說的話,這點很重要。在教育分心的孩子時,也同樣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與措辭。只有你注意了這些,你的孩子才會更愿意聽你的話。 17. 避免誘導性問題 誘導性的問題,或者帶有答案的問題——例如,“你是不是根本就不愿意寫作業?”“在我們出發前,你不想換件衣服嗎?”或者“你還不白嗎,這樣耽誤時間會打亂我的計劃?”——其實都是責備的話語,而非問題。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這些問題換來的通常是悶悶不樂的回答,或者一句老掉牙的回答“不是”。相反,問孩子開放性的問題效果則大有不同。像 “現在你*喜歡(*不喜歡)學校哪一點” 這樣的問題才會換來有意義的答案。如果你想問孩子關于作業的問題,可以這樣詢問“你*近好像不太喜歡做數學作業。你能告訴我出什么事了嗎?”相比之下,如果用誘導性的問題問同樣的事情,則變成“如果你還是不寫作業,你的英語不就會落下了嗎”? 18. 避免概括性問題 不論你家有學齡前兒童還是青春期前兒童,像“在學校過得怎么樣”?的問題通常只會換來很簡單的回答,例如“不錯”“不好”“還行”,即便這些問題是出于好意。這種概括性的問題通常只會讓話題終止。相反,根據具體內容提問則會換來更理想的對話。要問*近剛發生的事情,例如“*近上西班牙語課感覺容易些了嗎”,這樣的問題才會奏效,因為它是根據孩子獨有的經歷所提問的,這樣才能讓她進行思考,給你更加具體的回復。 19. 騰出時間,聽聽孩子的話 要通過某些具體的動作與孩子互動——比如進行眼神交流,跪下來與孩子同樣高,甚至歪一歪腦袋——這樣才能表現出你在認真聽孩子說的話。這些方法同時也能幫助你停下手頭上的事情,認真聽孩子說話。如果你現在沒時間與孩子交流,你可以說 :“待會兒我們再聊天吧。現在我手頭有點事兒需要忙。”在你忙完后,一定要回到孩子身邊聽他把話說 完,千萬別忘了。 20. 用心聽孩子說話,并適當重復 你可以重復你聽到的內容,將孩子的感受轉化成語言,這招通常很管用。為了向孩子表示你在試圖了解她的想法,你可以這樣說“你想寫完作業后,讓我帶你去杰西家,不是嗎”或者“你今天看起來不太想上學”。這些思考性話語就是在認同孩子的感受,并將其轉化成語言。 21. 問具體性問題,收集更多信息 如果你的孩子忘記上交作業,你的任務就是了解中間出了什么差錯。首先你要保持冷靜,表現出你的信任,你可以這樣問 :“你能跟我說說具體都發生什么事了嗎?”當有機會聊更多的時候,你可以繼續問 :“你對老師今天的反應,哪里覺得不舒服?”這種繼續跟進性的問題不僅能夠認同孩子的想法,還能讓她愿意傾訴更多。這種方法能讓你獲得更多的信息,進一步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以及孩子的真實想法。記住,在過程中保持冷靜、堅定、親切,才是關鍵。 22. 沉默是金 今天討論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通過言語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但請記住,分心的孩子們也需要時間與空間來整理自己的思緒,從而表達自己。有時候,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好的方式就是沉默。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微笑,或者輕拍肩膀都會讓孩子心里感到寬慰。在孩子表達想法之前,如果你保持支持性的沉默,他們很可能在準備好后與你傾訴更多。
10天培養一個更專注的孩子 作者簡介
杰弗里·伯恩斯坦(Jeffrey Bernstein) 博士,認證心理學家,家庭關系改善和教育心理學家 在27年的心理輔導工作中,伯恩斯坦博士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發展、自我實現、多動癥、學習障礙、紀律、家長監護等問題。他為3000名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咨詢服務,幫助數千個家庭重建良好的親子關系,重歸溫暖平和的生活。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