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馬街書會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172227
- 條形碼:9787550172227 ; 978-7-5501-722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街書會記憶 本書特色
馬街書會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中國十大民俗之奇觀,歷史悠久,久負盛名。歷經數個朝代,綿延千余年,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曲藝文化的發源地。本書通過“馬街古鎮”“趕書會”等十三章內容,向讀者朋友們介紹了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街書會記憶 內容簡介
馬街書會是流行于河南省寶豐縣的傳統民俗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馬街書會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其規模之大,藝人之多,全國居冠,世界獨有,其本身就是一部中國民間說唱文化的發展史和中華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活化石。馬街書會不僅是我國現存原生說唱形態、表演藝術的大匯聚和曲種書目、風情民俗的信息資源大寶庫,更是研究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取材基地。《馬街書會記憶》全書共13章,從歷史淵源、說唱文化、各種民俗的記錄以及其保護價值方面進行撰寫,其出版目的主要在于助推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區建設,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馬街書會記憶 目錄
第二章 歷史淵源
第三章 趕書會
第四章 寫書、亮書、唱愿書
第五章 拜師收徒與門派行規
第六章 曲種與曲(書)目
第七章 書狀元
第八章 藝人接待
第九章 三月三上巳年會
第十章 火神祭祀
第十一章 火神廟對戲
第十二章 傳統飲食文化與其他
第十三章 保護和研究
后記
馬街書會記憶 節選
**章 馬街古鎮 馬街村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南部,距寶豐老縣城中心7.5千米,現已與城區相連,屬楊莊鎮管轄,距鎮政府駐地4千米。西南面和南面山嶺環抱,東面和西北面應河環繞。西倚伏牛山,東臨黃淮平原。應河打村東流過。由于此地是古代宛洛商旅來往的必經之地,一些經商駝隊、馬幫往返于此,店多鋪多,被稱作馬渡店。后因馬街建寨改稱馬渡寨。再后來商賈漸增,店鋪連片,沿路發展成東西長街,又稱馬渡街,久之便成了馬街。 有著悠久歷史的馬街村村名多有變化。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廣嚴禪寺碑記》載:“寶豐縣治南拾里,有居民所聚之地日馬渡店,中有古寺日廣嚴禪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修葺火神廟碑記》載:“故我馬渡街有善士王良臣統領會眾……”清道光十七年(1837)《寶豐縣志·地圖》顯示“馬渡河屬寶九里”“馬渡街:在縣南十五里。西南通魯山縣,東北通郟縣”。 據村上老人回憶,清代后期,捻軍占領寶豐時,改馬渡寨為團火鎮。捻軍起義是爆發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19世紀初活動于皖、魯、豫一帶。所謂“捻”,即農村迎神賽會時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們活動分散,每一股稱為一捻,少則幾人、幾十人,多者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數越多,“居者為民,出者為捻”,多是一些生路艱難的農民群眾。捻軍的斗爭自1853年開始,堅持十余年,在北方大地沉重打擊了清朝腐朽統治,體現了中國人民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據1996年版《寶豐縣志·大事記》記載,捻軍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即公元1856年到1865年在寶豐活動了9年時間。 十余年前在馬街村發現了一通殘碑,碑文內容涉及西漢赤眉起義軍、東漢黃巾起義軍。經文史專家推斷,碑刻時間*晚在隋唐時代,據此證明馬街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距今有1400余年。 1995年版《寶豐縣地名志》載:馬街村設立年份在元朝。清代屬寶豐縣寶七里,1935年屬寶豐縣城關鎮,1940年改屬馬渡鎮,1947年12月屬第三區,1949年底屬城關鎮,1955年冬屬馬街中心鄉,1958年8月屬火箭人民公社,建馬街大隊,1959年夏屬馬街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屬馬街區,1965年8月屬小店人民公社,1983年底屬小店鄉,1984年2月分為馬南、馬北兩個行政村,1991年2月屬楊莊鎮,馬街村委會駐馬街自然村南部,轄11個村民組。2012年,村域面積6.7平方千米,村莊占地面積約0.5平方千米。2017年,馬街村轄24個村民組,聚落南北長,村中街道呈“川”字形布局,有南北主街3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為寶豐縣委、寶豐縣民主政府,馬渡鎮、馬街區、馬街中心鄉、馬街人民公社駐地,是寶豐縣、魯山縣交界處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據有史料可查的歷史,馬街曾用名有馬渡店、馬渡街、馬渡街集、馬渡河、團火鎮、馬渡鎮、馬街大隊、馬街村、馬南村和馬北村等,已有1000余年的建村歷史。 馬街村地處伏牛山東麓丘陵地帶,地理位置奇特,位于寶豐、魯山、平頂山市新城區交界處,東臨薛潭村,南鄰上高莊,北鄰新寨,西鄰魯山縣馬莊,是青山綠水環抱,古時南北大道上的重要集鎮。東北方應河環繞,南面釜山、舒山東西舒展,橫亙而眠,西南遙望大荊山。地勢較高的應河帶來了充沛的水源,河水沖積的小平原形成耕層深厚的土壤,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東面火神廟的清代石碑云“南望舒山,維石巖巖”。舒山緊靠釜山東部,綿綿延延,在臨近馬街的山嶺中,數它海拔*高,因山北腳下有村名叫“葉營”,俗稱“葉營山”;釜山是一個小山頭,矗立在馬街西南二三千米處的魯山縣境內,像一口倒扣的鐵鍋,俗稱鍋底山,抬頭望去,似在眼前;連接兩座山頭的是一段相對平緩的丘陵,當地群眾稱為“馬街南嶺”。過去,舒山、釜山上長著以栗樹為主的多種樹木,遮天蔽日,整個山川環繞在蔥蘢的綠色里。柔情似水的綠色擁裹著山巒,云霧繚繞之下,勃勃生機里別有一番情趣。 馬街村北的楊莊鎮,處于伏牛山區向東部的黃淮平原過渡地帶,山地、丘陵和平原起伏問,則貫穿著東西長約6千米、南北寬約1.5千米的土質山,系筆山和地表裸露出紅色泥巖的紅土嶺。其氣候為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寒少雪。這種氣候環境形成了寶豐歷史上以農業為基礎的主要生存特征。處在這樣自然環境中的馬街村,丘陵、平原、河流相間,形成了馬街村人以農業為基礎的生存狀況。依附著流經境內的應河,馬街村的周圍,是一些面積不大的平原,適宜種植小麥等農作物,而在這些小小的平原兩旁,不是土地貧瘠的筆山,就是裸露著泥巖的紅土嶺,這些山地和丘陵地帶,都不適宜種植農作物,故而在依附著應河的平原上,聚集著較為密集的村落,僅僅在馬街書會的中心地帶周圍,就有馬北村、馬南村、馬渡寨、烏巒趙、馬莊村、東漫流、湖里王、薛潭村、白石營、東彭莊、新寨、水牛多、宋莊、太平莊和應河村等十幾個村莊。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稀少。 應河,古稱“應水”“橋水”“石渠”,是一條歷史悠久、富有文化氣息的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