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脫俗求真--蔡鴻生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57344
- 條形碼:9787218157344 ; 978-7-218-15734-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脫俗求真--蔡鴻生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 內容簡介
蔡鴻生 (1933年4月-2021年2月) 教授長期從事中外關系史的教學和研究, 主要研究領域為俄羅斯與中俄關系、唐代蕃胡的歷史文化、市舶時代的南海文明、清代廠州與西洋文明等, 在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清代中俄經濟文化關系史、嶺南海事的歷史進程諸多學術領域成果豐碩, 為學界所推崇。蔡鴻生教授學問淵博精深, 為人敦厚謙和, 作育英才無數。為紀念蔡鴻生教授誕辰九十周年, 受業或親炙先生教誨者紛紛撰文, 或發為紀念文字, 感念先生的教澤 ; 或撰寫專題論文, 發揚先生的學術。先生雖逝, 遺教猶在, 其開闊的學術視野、嚴謹的治學態度、深邃的學術思想值得后學繼承。
脫俗求真--蔡鴻生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 目錄
脫俗求真--蔡鴻生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 節選
蔡鴻生教授簡介 1933年生于廣東省汕頭市。1953年考入中山大學歷史學專業,1957年畢業留校任教。1985年晉升教授,兼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并主編《歷史大觀園》月刊。2006年退休。2011年獲“廣東省首屆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廣東省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中外關系史的教學和研究,重點探討下列課題:(一)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二)俄羅斯館與中俄關系;(三)嶺南佛門僧尼史事;(四)廣州與海洋文明;(五)歷史研究的學理和方法。 主要著述: 1.《廣州海事錄——從市舶時代到洋舶時代》(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2.《蔡鴻生自選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蔡鴻生史學文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讀史求識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學境》(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1年版,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中外交流史事考述》(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7.《俄羅斯館紀事》(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華書局2006年版) 8.《仰望陳寅恪》(中華書局2004年版) 9.《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中華書局1998年版;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2008年維吾爾文譯本) 10.《清初嶺南佛門事略》(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尼姑譚》(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西書局2020年版) 序 言 壬寅清明,永芳堂沐浴在和煦的春光當中。窗明幾凈,綠草如茵,莘莘學子問道于斯,勤學于斯,學系同仁樂教于此,安居于茲。百年學系得以賡續博大持中的傳統,寧靜致遠,書聲不輟。此情此景,我們愈發感念先哲傳承之功,緬懷前輩諄諄教誨。編輯出版這部紀念文集,寄托了學系對蔡鴻生教授崇高的敬意。 蔡鴻生先生1933年農歷四月十七日出生于廣東澄海,2021年2月15日(農歷正月初四)去世于廣州。至2022年,按照先生老家的習俗,正好九十誕辰。在學界同仁、學校同事、蔡門弟子、后生晚輩的心目中,蔡先生是一位學識閎富、探知“預流”的純正學人,也是一位尊師重道、敦品勵學、謙和低調的益友良師。2021年5月,學系決定組織編輯出版一本蔡先生九十誕辰紀念文集。匯聚點滴心愫,銘記綿綿教澤,從先生的精神和主張中,我們希望繼續探尋大學之道、學問之路。 我們*先向師母蔣曉耘老師請示此事,蔣老師對學系的安排表示感謝,還表示自己將撰文回憶蔡老師的一生。她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六易其稿,完成《思念》一文,回顧了蔡先生讀書治學的一生,以及他對學校、學系的拳拳之心。她還叮囑先生門下弟子及再傳弟子,讀書和教書是蔡先生生命之所在,希望大家的紀念文章以學術為本,繼承和發揚先生的學問和精神。蔡先生平日循循善誘,善于指導學生在寬闊的學術領域探索研究,眾多弟子和再傳子弟們撰寫了相關的學術論文。 本書主編重任理所當然地落到了林悟殊老師身上。林老師是歷史學系1962級本科生,1978年跟隨蔡先生讀研究生。他在蔡先生指導下,從唐代摩尼教入手,探討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華化形態,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唐代外來宗教研究學者。2021年教師節,我們前往探望林老師,懇請他主編紀念文集。林老師雖年近八旬,體弱多病,深居簡出,他仍表示定將此事做好,并對文集的組稿和編輯提出了寶貴的建議。隨后每收到一篇文章,林老師均認真審閱,無論是篇章結構,還是遣詞造句、標點符號、注釋規范等等,均給出具體修訂意見。 林老師建議紀念文集的標題定為“脫俗求真”,因為這四字箴言源于蔡先生對自身學術生涯的定位,也代表了后學對先生所秉承的學術品格的繼承。2014年中山大學90周年校慶時,《中山大學報》曾對蔡先生進行采訪,請他談陳寅恪先生的學術研究。當時,蔡先生反復考慮后確定采訪題目為《脫俗求真的追隨者》。“脫俗求真”四字出自陳先生的25字名言:“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是為陳寅恪先生所倡導的治學精神。蔡先生將自己定位為陳先生治學精神的追隨者,表明了陳先生學問人格對他的深刻影響,也體現了蔡先生平生行事低調、謙卑謹慎的秉性。林老師指出,就陳寅恪先生脫俗求真的精神而言,蔡先生不僅是繼承踐行,為青年學子、后輩學人作出表率,也為學系的學風建設、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重要貢獻。我們紀念蔡先生,也正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彰顯本系學風建設的成果,以“脫俗求真”四字作為紀念文集書名,應該是*合適的。書名確定之后,我們有幸請到本系系友、蔡先生早年弟子、著名書法家林雅杰先生為紀念文集題簽。 編輯紀念文集的啟事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之后,很快得到本系師生、校友及學界同仁的熱忱回應。2021年年底,我們基本完成文稿征集,提交出版社。文章分為兩類,一類是回憶紀念文章,一類是學術論文。 蔡先生的同學好友、學界相知、晚輩學生以及學系年輕同事,深情回憶了幾十年來與蔡老師的交往點滴,跟隨他們的文字,我們可以重溫一位寬厚善良、淡泊名利,而又處事練達、外圓內方的學者,從少年時代到耄耋之年的一生,領悟一位胸中有世界的“大先生”(葛承雍先生語)的人生之路、學術之路和育人之路。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歷屆系友,對蔡先生紀念文集的組織編輯給予了熱情真摯的支持。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李鴻生老師向中山大學歷史學系“老五屆”同學發布蔡先生紀念文集征文的消息,得到積極回應。各位學長深情回憶蔡先生為人為師的歷歷往事,令人難忘。歷史學系系友茅海建教授和伍躍教授,曾撰寫感人至深的回憶文章,在社會廣泛流傳,影響很大。當得知我們編輯紀念文集,他們均應允將文章收錄其中。這些紀念文章均源自作者的切身體會,既有感性的描繪,也有學理的反思,反映了他(她)們在求學和治學道路上從蔡先生身上所領悟到的道理。他(她)們的筆觸,也一如蔡先生那樣文質彬彬,低調謙遜。 壬寅清明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謝湜 敬撰
脫俗求真--蔡鴻生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 作者簡介
林悟殊,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以中外文化交流史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摩尼教及其東漸》等,譯著有《古代摩尼教藝術》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