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后萬隆(行動之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7684
- 條形碼:9787532177684 ; 978-7-5321-776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后萬隆(行動之書) 本書特色
★ 中國較早策展專業,十余年實踐總結,凝結成一套“行動之書”。在世界范圍內,也從來沒有哪個藝術策展機構如此深地卷入到文化政治的論述與社會思想的運動之中。 ★一件藝術作品如何與它所處的物理空間和意義空間互相作用?策展人如何通過博物館內外的策展實踐參與到藝術史的書寫之中? ★在這個到處都是定位監控裝置的被展示的時代,如何重新理解藝術、藝術展示以及藝術的歷史?如何通過更激進的展示尋回主動,克服我們被展示的真人秀狀態? ★策展人不只穿梭游弋于藝術家、觀眾、美術館、畫廊這些有形的事物之間,同樣連接貫穿著藝術史、媒介、制度、意識形態這些看不見的事物。這些有形之物和無形之物共同構成了藝術史、博物館、大眾媒體與藝術市場的大循環。 ★展示不只關乎藝術品的陳設與展覽的歷史,它還讓我們重新梳理展示在藝術史進程中的結構性作用,重新思考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語境中的社會能量。
后萬隆(行動之書) 內容簡介
藝術理論。“行動之書”系列叢書是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策展研究專業師生聯合同行者共同進行的策展研究與實踐的歷史性梳理與集結,《行動之書:后萬隆》是“行動之書”叢書的**冊,這套叢書系統梳理了國美策展的幾條實踐脈絡。《后萬隆》側重策展的文化脈絡,自“地之緣”開始,探討亞洲的地緣政治結構中當代藝術的發生與遷徙;經過第三屆廣州三年展“與后殖民說再見”、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巡回排演”,直至亞際書院知識網絡的建立,以及對“后萬隆”時代第三世界思想運動的提案,呈現出國美策展研究是如何在優選文化政治的話語批判中確立起自身的思想坐標與精神向度。
后萬隆(行動之書) 目錄
總序
I 解放的藝術——策展作為行動之書/ 高世名
緣起
1 “ 全球概念”與中國當代藝術的境遇/ 許江、高世名
19 《行動之書· 后萬隆》導言
23 **章 地之緣
26 地之緣/ 高世名
34 大地之緣與天時之間/ 許江
49 亞洲謎結(節選)/ 高世名
64 多個歷史世界中的亞洲與東亞文明圈/ 汪暉
87 亞洲:共同塑形的身份標識/ 酒井直樹
101 第二章 與后殖民說再見
104 與后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
115 “ 后殖民之后”的觀察和預感/ 高世名
142 在業火中升華——亞洲喧囂札記/ 薩拉·馬哈拉吉
180 現代中國與當下的機遇/ 張頌仁
198 桃花源記(421—2008)/ 黃永砅
208 即將到來的歷史/ 許江、高世名
223 第三章 排演
227 **節 巡回排演
228 何謂排演?——第八屆上海雙年展的策展思考/ 高世名
241 **幕:胡志明小道
245 “胡志明小道”札記/ 高世名
249 走在胡志明小道上
271 第二幕:指路明燈
272 致利亞姆·吉利克和安東·維多克的信
277 第三幕:巡回排演——主體展
285 第五幕: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
291 “ 從西天到中土”緣起/ 張頌仁
294 作為方法的印度/ 陳光興
302 我從“印中對話”中學到了什么? / 高世名
316 論離散藝術——關于意義錯置的思考/ 霍米·巴巴
331 第二節 排演之后
332 “ 排演之后”系列工作坊
334 通過馬塞爾·杜尚去思想/ 薩拉·馬哈拉吉
361 資本論:電影行動——為了一部尚未出現的電影
366 回復——把可能性還給歷史(討論節選)
377 第四章 后萬隆
380 “ 后萬隆”時代的愿景與方案/ 高世名
389 **節 亞洲思想界上海論壇
390 變動中的世界 變動中的想象——2012 亞洲思想界上海論壇
394 帝國主義存活無恙,但依然在進化中/ 周莫·夸梅·桑達拉姆
417 第二節 亞洲思想運動報告
418 《人間思想》發刊詞/ 高世名
420 亞洲思想運動報告——2014 人間思想論壇
424 在思想中運動,在運動中思想/ 高世名
433 第三節 亞際雙年展論壇
434 2014—2017 亞際雙年展論壇
439 “生產”,作為藝術批判性的關鍵詞/ 黃建宏
453 第四節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
454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杭州論壇
456 獨立自主:作為一種思想的方法/ 許江
461 從萬隆(1955)到2015 / 薩米爾·阿明
475 第五節 第三世界行動計劃
476 2016 第三世界行動計劃
484 在公共知識分子與學者之間/ 馬哈茂德·馬姆達尼
511 異世界中心/ 另一個世界中心/ 高世名
519 第六節 思想第三世界
520 思想第三世界:藝術、翻譯與媒體國際工作坊
523 站在萬隆的肩膀上思考中國與世界/ 王智明
后萬隆(行動之書) 節選
經典藝術史學常分為“內部藝術史”與“外部藝術史”,從策展的眼光看,藝術的歷史并無所謂內、外之分,因為藝術史與社會史從來都不曾分離。策展是藝術實踐同時也是社會實踐。策展人不只穿梭游弋于藝術家、觀眾、美術館、畫廊這些有形的事物之間,同樣連接貫穿著藝術史、媒介、制度、意識形態這些看不見的事物。這些有形之物和無形之物共同構成了藝術史、博物館、大眾媒體與藝術市場的大循環,而置身其中的策展正是要追問:在這個大循環中,藝術之“意義”坐落于何處?藝術之“價值”溯源于何方?藝術之“作品”與“創造”從哪里開始,又到哪里結束? 循著這種追問,我們會發現,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身份差別只是一種虛妄。藝術家是一個社會位置,而策展人不過是個媒介。通過這個媒介,我們將獲得一種目光。這種目光可以穿透藝術作品的拜物教,穿透藝術創造的個人主義神話,穿透藝術—價值—資本的社會循環系統,進入到這種被名之為“藝術”的社會時刻。這是藝術起作用的時刻,也是藝術發生的時刻。在這個意義上,策展可以被視為九十年前“藝術運動社”的世紀回聲。 正是出于這種思考,2010 年中國美術學院的策展專業改組為“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納入新成立的跨媒體藝術學院。當時主要考慮兩個原因:一方面,在跨媒體藝術學院,學習策展的同學們可以接觸到張培力、耿建翌、姚大鈞、邱志杰、牟森、楊福東這些*優秀的藝術家老師,而且他們還可以跟同輩的藝術家同學一起成長,他們的思考和工作跟藝術家的實踐彼此交織、互相砥礪;另一方面,在這個教育系統中,策展甚至當代藝術或多或少地被當作一種社會思想的路徑。為此,研究所邀請了一批學術界、思想界的同仁如陳嘉映、陳光興、孫歌、陸興華、黃孫權、賀照田、許煜和約翰·哈特勒(Johan Hartle)等一起參與教學。他們跟藝術家們一樣,成為國美策展教育的同行者和重要支持者。在他們的影響和幫助下,歷史脈絡、問題意識、發言位置成為每位同學自我批判的框架;社會感知、歷史經驗和現實感覺成為研究所中*常提及的話題。策展成為連接當代藝術和社會思想的一個智性樞紐,在感性與思想的激蕩中時常轉化出奇想和行動。 這套叢書由四冊組成,系統梳理了國美策展的幾條實踐脈絡:**冊是《后萬隆》,梳理了國美策展的文化脈絡。自“地之緣”開始,探討亞洲的地緣政治結構中當代藝術的發生與遷徙;經過第三屆廣州三年展“與后殖民說再見”、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巡回排演”,直至亞際書院知識網絡的建立,以及對“后萬隆”時代第三世界思想運動的提案,呈現出國美策展研究是如何在全球文化政治的話語批判中確立起自身的思想坐標與精神向度。第二冊《感覺田野》,旨在梳理國美策展超出“藝術界的藝術”,在田野工作中汲取現實感覺的諸種方法和路徑,探討藝術策展實踐是如何通達于社會意識和現實感覺,如何養成歷史的感與觀。一、二兩冊合起來是為“感知現實”的工作。 第三冊是《把可能性還給歷史》,重點解析從“后八九中國新藝術”,直到“八五·85”,再到“三個藝術世界”的一系列展覽線索,探討國美策展自20 世紀90 年代起是如何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論述和形象建構,近年來,又是如何推動“中國當代”的歷史批判和意識形態解構。第四冊《未來媒體》,從“現象/ 影像:1996中國錄像藝術展”、“后感性”系列到“未來媒體/ 藝術宣言”,展示了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國美策展對于新媒介、新現場、新感性的持續興趣和激進實驗。三、四兩冊合而為“重構當代”的意義。 通過十多年的實踐和教學,國美策展專業共培養了上百名青年策展人、藝術家和批評家,慢慢地凝聚出對策展實踐的一種理解,形成了一條獨特的策展道路。在這條道路上,策展工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用作品建構議題,形成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或者說議題不只是在藝術圈子里的,而且是社會性的。策展人要學會在社會空間中將藝術作品展開,以藝術作品構造社會敘事。 建構批判性、創造性的生產情境。藝術的批判和創造是互為條件的:一方面,一切創造都是建立在批判之上;另一方面,唯有所創造,才能夠超越政治、倫理的批判,成為藝術批判。策展的第二個層次,就是構造語境,或者說構造策展情境。藝術的生產與動員在此策展情境中得以展開。 開展藝術運動,推動社會進程。策展人的*高目標是以藝術創造向社會、向時代提案,繼而催生一種社會進程。在這個層面上,策展是一種心靈的社會運動,一種社會性的精神生產,一種推動社會創新的行動。 策展是要構造出一種局面。在這個意義上,策展從根本上是社會性的—在今天,只有先政治而后才能社會,正如我們只有先成為藝術家而后才能真正成為主體。策展人的公共行動不是政治宣傳式的,也不是商業推廣式的,而是要在整合化、自動化的社會中生產出歧見和異質的空間。在這個意義上,策展是當代社會的解剖工程學,是要把單數的社會(society)重新切分成復數的社群(societies),把逐漸同質化、觀念化的抽象大眾重新變成異見叢生的分眾。 …… 海德格爾提醒我們:“對于行動的本質,我們還遠遠沒有充分明確地加以深思。”在海德格爾看來,行動的本質乃在于完成(Vollbringen),而完成意味著:把某種東西展開到它的本質的豐富性中,即生產出來。在這里,行動就是生產,就是讓被鎖定在各自社會階層、各個歷史階段、各個關系單元中的消費主義個體,重新煥發出生產的潛能,催生出改變的愿望,生產出一種重新去想象自我、想象未來、發動社會的可能,一種自我更新和自我解放的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策展就是“排演”。而排演首先意味著缺席、反復、集結與狂歡,它通過身體、語言的連接和行動,開啟一個公共之場所(arena),在這個場所中,人們可以獲得生活的詩意和斗爭的能量,可以重新定義自我和現實的關系,可以“無所畏懼地在一起”——格洛托夫斯基說,這就是節日。作為排演的策展,是一部“行動之書”。這部“行動之書”所書寫的一切,不是關于拜物的藝術,而是為了開展出解放的藝術,召喚出未來的節日。
后萬隆(行動之書) 作者簡介
高世名,策展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曾任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CIHA)中國主席團成員、上海雙年展學術委員、美國克拉克高等研究院(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te)國際研究員、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學術委員、《新美術》編委等。策劃諸多大型展覽和學術計劃,包括“與后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巡回排演:第八屆上海雙年展”(2010)、“山水宣言”(2016)、“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2017)、“未來媒體/藝術宣言展”(2017)等。出版專著有《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難以言說》《行動的書:關于策展寫作》《鏡子與面具——關于現實與實在的視覺分析》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