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近代四川養豬業發展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9637
- 條形碼:9787220119637 ; 978-7-220-1196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四川養豬業發展史研究 本書特色
農牧業的專門史研究;聚焦四川養豬業的技術發展、商業模式轉變的研究
近代四川養豬業發展史研究 內容簡介
四川是我國傳統的養豬業大省,養豬業在四川農村經濟及對外貿易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在清末至民國四川農業經濟發展的第三次高潮中,隨著傳統畜牧科技的近代化轉型,新舊、中西各種畜牧獸醫思想與觀念開始匯聚、碰撞,推動了四川養豬業發展的現代化轉型。 在四川養豬業現代化進程中,四川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悠久的養豬業歷史,以及近代外力對四川經濟社會的沖擊,是四川省養豬業現代轉型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在此歷史發展進程中,近代意義的畜牧教育在川興起,一批高等、中等、初等畜牧獸醫學校與畜牧研究機構在川建立,這些教育、研究機構通過各種形式的畜牧獸醫教育,培養了大批的畜牧人才,推動了四川畜牧事業的發展,從科技和人才的維度奠定了四川養豬業現代轉型的基礎。 與此同時,依托西方畜牧獸醫科技以及各級各類畜牧獸醫人才,四川豬種改良有序推進,在種豬的繁育、飼養的管理、飼料的選擇、豬鬃的改良、環境適應性、疫病抵抗力等方面的改良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并在改良試驗中科學地提出了四川優質豬種的選育指標體系。隨著四川省養豬規模、密度的擴大,豬丹毒、肺疫等“輸入型”或“本土性”疫病在四川省頻繁發生,使得省內養豬業及其畜產品貿易產生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部分疫病人畜共患,傳染給人群,造成疫病在人群中的傳播與流行,引發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對社會穩定造成巨大沖擊。為此,開展省內家畜疫病調查,建構疫病防控體系,實施家畜疫病防治實踐,是四川省養豬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工作。在此過程中,西方一些先進的疫病防控理念及防控技術得到認可、接受,以“防、檢、治”為主要手段的“家畜疫政”近代化歷程在中國開啟,相關政策法規、專業的疫病監管體系、制定疫病防控的流程、治療藥物的研發、人才培養、防疫宣傳等構成了我國“家畜疫政”的重要內容。
近代四川養豬業發展史研究 目錄
**節 四川自然地理環境
第二節 四川養豬業發展的歷史概述
一、四川養豬業發展概況
二、近代四川養豬數量的估算
三、四川養豬業興盛的原因分析
第三節 影響近代四川養豬業發展的外部條件
一、開埠通商與洋行入川
二、滇黔軍閥爭川與軍閥防區制的形成
三、國民黨中央勢力的進入與沖擊
第二章 近代四川畜牧教育與畜牧研究機構
**節 近代四川畜牧獸醫教育與人才培養
一、近代四川畜牧獸醫教育提出
二、四川畜牧獸醫教育機構
三、四川畜牧獸醫教育的形式
結束
第二節 四川畜牧研究機構設立及工作
一、晚清時期畜牧獸醫機構
二、辛亥革命至軍閥混戰時期的畜牧獸醫機構
三、抗戰前后四川畜牧獸醫研究機構
四、四川畜牧獸醫機構的主要工作
結語
第三章 近代四川養豬業改良與疾病防治
**節 近代四川豬種改良與推廣
一、四川豬種類別和改良問題
二、川豬改良與推廣
第二節 近代四川家豬疫病及其防控
一、四川豬只疫病及其調查
二、主要豬病及其防控
三、民國四川豬只疫病頻發之原因分析
四、民國四川省生豬疫病防控體系及疫政實踐
五、經驗教訓及其啟示
……
第四章 近代四川畜產品開發與對外貿易
參考文獻
近代四川養豬業發展史研究 節選
至于交易所用的度量工具,以研究會制定的“公秤”為權衡標準,由研究會制造分發入會會員。銀規秤規,均沿用以前“聚福會”之舊例。因此,研究會成立后,在貿易協調和行業管理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24年6月8日,遵照部頒《工商同業工會條例》,山貨皮毛同業研究會改組為皮毛山貨幫同業工會,由張榮廷等人擬具簡章,函請前重慶總商會轉請前巴縣公署立案,經營的商品范圍由研究會時的豬鬃、皮毛山貨,擴大到包括倍子、生漆、絲繭在內的貨品。四川輸出貨品中,山貨約占23%、桐油占20%、生絲占15%、藥材約占12%,重慶山貨業成為與鹽業、錢莊業、匹頭棉紗業并列的四大商幫。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著力于從“革命的破壞”轉變為“革命的建設”,力圖加強對同業公會的整理改組與法規建制,于1929年8月頒布了新的《商會法》和《工商同業公會法》,同時要求各地同業公會在整理改組之后重新注冊備案,由此確認其合法地位。1929年12月,重慶市政府發布公告:本市工商人士等須依照國民政府工商同業工會組織法及施行細則,限3個月內一律依法改組呈報設立。 1929年12月20日,由石榮廷、周介眉等人牽頭,聯合山貨各業的頭面人物,在重慶市政府市黨部的指導下,成立籌備會,擬具了同業公會成立的章程草案。1930年1月15日,籌備會在重慶東華觀巷33號,召開了由全體會員參加的成立大會,宣布重慶山貨幫同業公會改組為重慶市山貨業同業公會。同業公會的成立,突破傳統公商“行幫”的組織構架,邁開了由傳統的同業幫會向現代意義的同業公會這一新式同業組織的轉變。公會依法成立后,能否達成“增進同業之公共利益,及矯正營業之弊害”宗旨的實現,完成公會成立章程規定的八項基本職能,成為組織自身興衰存廢的關鍵。從公會成立時制定的《重慶山貨業同業公會章程》和《重慶市山貨業同業公會業規》的內容看,為達成上述目標的實現,同業公會從多方面進行了努力: 首先,組建了較為完整的組織結構,強化其法人社團的主體地位,對會員的權利及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 章程規定,同業會員大會是*高權力機關,由入會的會員構成,下分設執委會和監委會;會員大會閉幕時,由執委會執行一切會務,監察會負責監察。同業公會主席總理內外一切事務,常務委員輪流值日處理日常事務。各常務委員雖均為名譽職位,但因辦理會務得核實支給公費,以提高工作效率,強化工作職責,為使工作高效率地開展,主席及常委會下設有事務所、交際股、調查股、財務股、教育股、文書股,具體負責辦理各項事務,事務所主任及各股股員的雇傭由委員會決定,他們也有一定的薪資。 在權利上,凡加入公會的會員享有提議權、表決權、選舉權、被選舉權等。同時,在秤規銀規上,亦享有一定權利,會員買貨,概照九九一交付貨價,如貨售與非公會會員,其貨價則照十足算收,不得享有九九一利益。至于義務,會員在交易中,除應遵章守規之外,繳納會費為會員*為重要的義務。山貨業同業工會的會費有人會基金、常年費、臨時費三類。人會基金由新加入的會員一次性繳納,其中,人字號者納洋84元,人洗房者納洋70元,入堆店者納洋56元,人中路者納洋28元。常年費照會員每歲營業總額比例負擔,其具體辦法為,堆店、中路于營業貨價內扣2‰為公益捐;洗房成貨每箱捐洋4角;字號出口貨以不同配箱貨價的高低,從1角到4角不等。臨時費為遇有非常事件發生超過預算時由會員大會議決籌集的經費。 其次,聯絡同業,開通智識,研究商情。 重慶山貨業長期受控于外國洋行,主要在于洋商挾近代化的觀念、組織、技術手段和雄厚經濟實力,傳遞商情信息迅速準確,對市場需求反應靈敏快速,從而使華商長期陷入仰人鼻息的尷尬境地。故而,石榮廷、周德珊等老一輩豬鬃商人較早切身體會到了掌握商情信息對于商場競爭勝負的重要意義。他們認為:“調查與交際,猶如人之四肢,能竭其股肱之力,而后事克有濟。”有鑒于此,改組后的同業工會特設立調查、交際兩股專司其職,并通過公會下設的“東方通訊社”以及相關報刊等媒體傳遞有關豬鬃的商業信息,把行業規則的執行情況、各號經營狀況、有關營業統計、市場價格變動及需求信息作為自己關注的重點,以此為同業提供相應的指導與幫助。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 **,價格方面。市場價格是生產與消費的調節器,價格的漲跌對貿易的興衰、商人的盈虧具有重大的影響。自1891年,四川省豬鬃產業興起以來,因商人不諳商情,貿然出手交易,致使折本虧損之事時有發生。光緒二十九年(1903),永川人李春林以豬鬃售價甚高,特向立德樂洋行借票銀200兩販賣豬毛,不料交貨時豬鬃價格下跌,洋行不能收貨以致所欠銀兩虛懸,難以歸還,釀成訴訟。*后,李春林只好變賣家產以抵虧折。同樣,宣統三年(1911),王小云所開云峰隆洗房,見當年熟貨價高,向徐恒源祥等字號借款3000余兩,買進大量生貨,希望來年大賺。不料辛亥時局動蕩,鬃價大跌,不僅造成洗房到號,還被迫賣掉所置房產,以償欠賬。進人民國后,中外經濟往來更加密切,信息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因價格變化,判斷失誤,引發商家倒閉、破產仍未禁絕。1927年4月,裕厚長商號收購大批豬鬃、羊皮,雇船運銷上海,但恰逢戰亂,無人收購,市價猛跌,裕厚長商號虧本倒閉。有鑒于此,公會成立后,研究商情,定期在經濟刊物上發布豬鬃等山貨的價格信息,成為其服務會眾的重要舉措。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