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技術哲學經典文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04907
- 條形碼:9787302604907 ; 978-7-302-60490-7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技術哲學經典文本 本書特色
?? 本書是科學哲學入門的**階梯。本書所選文字包括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的技術哲學名家名作,經典是它的主要特色 ?? 繪制了當代技術哲學的比較完備的知識地圖 ??新版對12篇文章重新做了翻譯 ??189個思考題供讀者進一步思考 ??裝幀精良、經典收藏 ??精裝、16開大開本、純質紙張
技術哲學經典文本 內容簡介
《技術哲學經典文本》繪制了當代技術哲學的比較完備的知識地圖,按照“社會-政治批判傳統”、“現象學-哲學批判傳統”、“工程-分析傳統”和“人類學-文化批判傳統”四個譜系,選取技術哲學經典名作25篇。置于開頭的長篇文字“技術哲學歷史概述”,則是一部全面系統的技術哲學學科導論。讀者對象包括科技哲學界師生、對技術哲學感興趣的讀者。
技術哲學經典文本 目錄
**編歷史概述
米切姆
技術哲學
第二編社會—政治批判傳統
馬克思
勞動過程
機器的發展
馬爾庫塞
技術合理性和統治的邏輯
阿倫特
制作的本質
埃呂爾
技術秩序
哈貝馬斯
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紀念H.馬爾庫塞
誕辰七十周年
芬伯格
技術代碼
溫納
人造物有政治嗎?
第三編哲學—現象學批判傳統
杜威
逃避危險
舍勒
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現象學
敖德嘉
關于技術的思考
海德格爾
周圍世界的周圍性與此在的空間性
技術的追問
約那斯
走向技術哲學
德雷弗斯
計算機不能做什么
伊德
技術現象學
鮑爾格曼
設備范式與焦點物
斯蒂格勒
技術與時間
第四編工程—分析傳統
卡普
蒸汽機與鐵路
德紹爾
技術的恰當領域
邦格
作為應用科學的技術
第五編人類學—文化批判傳統
芒福德
技術與人的本性
蓋倫
人與技術
麥克盧漢
媒介即是訊息
技術哲學經典文本 節選
《技術哲學經典文本》: 在同一勞動過程中,同一產品可以既充當勞動資料,又充當原料。例如,在牲畜飼養業中,牲畜既是被加工的原料,又是制造肥料的手段。 一種已經完成可供消費的產品,能重新成為另一種產品的原料,例如葡萄能成為葡萄酒的原料。或者,勞動使自己的產品具有只能再作原料用的形式。這樣的原料叫做半成品,也許叫做中間成品更合適些,例如棉花、線、紗等等。這種*初的原料雖然本身已經是產品,但還需要通過一系列不同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它不斷改變形態,不斷重新作為原料起作用,直到*后的勞動過程把它當作完成的生活資料或完成的勞動資料排出來。 可見,一個使用價值究竟表現為原料、勞動資料還是產品,完全取決于它在勞動過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取決于它在勞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隨著地位的改變,這些規定也就改變。 因此,產品作為生產資料進入新的勞動過程,也就喪失產品的性質。它們只是作為活勞動的物質因素起作用。在紡紗者看來,紗錠只是紡紗用的手段,亞麻只是紡紗的對象。當然,沒有紡紗材料和紗錠是不能紡紗的。因此,在紡紗開始時,必須先有這兩種產品。但是,亞麻和紗錠是過去勞動的產品這件事,對這個過程本身來說是沒有關系的,正如面包是農民、磨面者、面包師等等過去勞動的產品這件事,對營養作用來說是沒有關系的一樣。相反,如果生產資料在勞動過程中顯示出它是過去勞動的產品這種性質,那是由于它有缺點。不能切東西的刀,經常斷頭的紗等等,使人強烈地想起制刀匠A和紡紗人E。就好的產品來說,它的使用屬性由過去勞動創造這一點就看不出來了。 機器不在勞動過程中服務就沒有用。不僅如此,它還會由于自然界物質變換的破壞作用而解體。鐵會生銹,木會腐朽。紗不用來織或編,會成為廢棉。活勞動必須抓住這些東西,使它們由死復生,使它們從僅僅是可能的使用價值變為現實的和起作用的使用價值。它們被勞動的火焰籠罩著,被當作勞動自己的軀體,被賦予活力以在勞動過程中執行與它們的概念和職務相適合的職能,它們雖然被消費掉,然而是有目的的,作為形成新使用價值,新產品的要素被消費掉,而這些新使用價值,新產品或者可以作為生活資料進入個人消費領域,或者可以作為生產資料進入新的勞動過程。 因此,如果說,現有的產品不僅是勞動過程的結果,而且是勞動過程的存在條件,那么另一方面,它們投入勞動過程,從而與活勞動相接觸,則是使這些過去勞動的產品當作使用價值來保存和實現的唯一手段。 勞動消費它自己的物質要素,即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把它們吞食掉,因而是消費過程。這種生產消費與個人消費的區別在于:后者把產品當作活的個人的生活資料來消費,而前者把產品當作勞動即活的個人發揮作用的勞動力的生活資料來消費。因此,個人消費的產物是消費者本身,生產消費的結果是與消費者不同的產品。 只要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本身已經是產品,勞動就是為創造產品而消耗產品,或者說,是把產品當作產品的生產資料來使用。但是,正如勞動過程*初只是發生在人和未經人的協助就已存在的土地之間一樣,現在在勞動過程中也仍然有這樣的生產資料,它們是天然存在的,不是自然物質和人類勞動的結合。 勞動過程,就我們在上面把它描述為它的簡單的抽象的要素來說,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們不必來敘述一個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關系。一邊是人及其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其物質,這就夠了。根據小麥的味道,我們嘗不出它是誰種的,同樣,根據勞動過程,我們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條件下進行的:是在奴隸監工的殘酷的鞭子下,還是在資本家的嚴酷的目光下;是在辛辛納圖斯耕種自己的幾畝土地的情況下,還是在野蠻人用石頭擊殺野獸的情況下。 我們再回頭來談我們那位未來的資本家吧。我們離開他時,他已經在商品市場上購買了勞動過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他用內行的狡黠的眼光物色到了適合于他的特殊行業(如紡紗、制靴等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于是,我們的資本家就著手消費他購買的商品,勞動力;就是說,讓勞動力的承擔者,工人,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消費生產資料。當然,勞動過程的一般性質并不因為工人是為資本家勞動而不是為自己勞動就發生變化。制靴或紡紗的特定方式和方法起初也不會因資本家的插手就發生變化。起初,資本家在市場上找到什么樣的勞動力就得使用什么樣的勞動力,因而勞動在還沒有資本家的時期是怎樣的,資本家就得采用怎樣的勞動。由勞動從屬于資本而引起的生產方式本身的變化,以后才能發生,因而以后再來考察。 勞動過程,就它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來說,顯示出兩個特殊現象。 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于資本家。資本家進行監視,使勞動正常進行,使生產資料用得合乎目的,即原料不浪費,勞動工具受到愛惜,也就是使勞動工具的損壞只限于勞動使用上必要的程度。 ……
技術哲學經典文本 作者簡介
吳國盛,男,1964年9月生于湖北廣濟。現任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系主任,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科學思想史、現象學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科學傳播與科學博物館學。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