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大地足音:一個記者的扶貧心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28251
- 條形碼:9787569528251 ; 978-7-5695-282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地足音:一個記者的扶貧心路 本書特色
本書是鄉村振興原創文學系列叢書的一本。全書共四章上百篇小短文,以日記的形式,寫下扶貧道路上每 、每一次的傾盡全力和微小進步,終匯聚成洪流。真實記錄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攻堅克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大地足音:一個記者的扶貧心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記錄脫貧攻堅艱辛歷程的心路日記, 也是一部融紀實性、文學性、資料性于一體的時代見證錄。作為一名記者, 作者在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駐村扶貧期間, 記錄了2018至2020年三年時間中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和所想。其間, 與村民的每一次對話, 扶貧的每一次成果, 都印刻著扶貧路上一個個堅實的足跡, 見證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大地足音:一個記者的扶貧心路 目錄
**章 高原秋冬
渭北高原上,秋意正濃/002
拒絕簽字的貧困戶/004
他們用“山東話”,傳承著思鄉的情愫/006
憑啥當不了五保戶/008
誰叫咱就愛種樹呢/010
再次研判/012
綿綿秋雨/015
合作社/017
多雨而漫長的日子/019
簽字的問題解決了/021
呂社娃的房子和閆志英的家庭/023
從地窯到“別墅”的變遷/025
病困家庭/028
民主評議/030
孫小順,兒子兩年沒回家了/033
國家扶貧日,貧困戶喜分新房/035
龍石寨的傳說/038
愿你成為太陽,擁有溫暖的力量/041
心里光明,世界便溫暖如春/043
“詩人”趙博興/045
生豬一斤6塊錢/047
浪子回頭金不換/049
工作中的短板/051
記者節/053
住在地窯的女人/055
孫小順的羊賣掉了/057
18萬元的資金解決了/059
熱騰騰的酸菜掛面/061
變“輸血”為“造血”/063
紅火火的油糕攤/065
強者腳下都是路/067
誰給他們當“紅娘”/069
水管凍住了/071
風車拆除引起的震動/073
冬至走親戚/075
下雪的日子/078
第二章 春回大地
新年祝愿/082
平凡而瑣碎的一天/084
毛小玲的養豬場/086
但愿,就此好過/088
名下有車的貧困戶/090
臘月,寒冷中的溫暖/092
我敬歲月一杯酒/095
大年三十走照金/098
瑞雪兆豐年/100
葫蘆村的女書記/102
與死神擦肩而過是一種幸運/105
一號文件/108
閆正長的后事/110
18歲起,她等了他50年……/111
在逆境中奮起/115
誰當領頭雁/118
能不能分出三頭六臂/120
豬崽漲價了,豬肉會不會漲/122
事急,心不能急/124
爺臺山,遠去的槍聲/127
火患猛于虎/129
活躍在小丘塬上的文化人/131
春雨貴如油/134
豬崽發放的風波/136
葫蘆泉/139
海浪姑娘/142
沒有過不去的坎/145
辦什么樣的項目/147
張寶善教授的實驗室/150
張小榮的宅基地/153
向海浪學習/155
關于種糧的思考/157
住房安全排查/160
結對共建/164
第三章 攻堅克難
雨中,令人感動的身影/168
主題黨日/170
殘疾女青年,年入600萬/172
“邊緣戶”的研判/174
地窯遺址如何利用/178
土地承包能否動態管理/180
經歷更多的考驗,是件好事/182
英雄郭正喜/184
考上大學的貧困學子/188
關于脫貧攻堅的思考/190
村委會的選舉/195
對忤逆不孝者說“不”/198
豬肉價格飛漲/200
陰雨連綿的中秋節/202
小產品與大產業/204
紅色照金的紅色故事/206
山灣處,紅軍后代的家/210
李長海的“承諾”書/212
年度脫貧20戶/215
蘋果的價格有點低/217
烈橋村的經驗/220
李長海的“承諾”再次落空/222
百歲老人的生日/224
消費扶貧/226
怎樣把石頭捂熱/228
年度幫扶成果/231
清峪河飛來白天鵝/234
暖冬跡象/236
《半月談》:扶貧不能扶無德的惡漢/238
一年到頭了,喝回酒吧/240
獲得清單/242
日日行,不怕萬里路/244
扶貧干部的不容易/246
移風要易俗/249
年關臨近,病毒來襲/251
與病毒抗爭的庚子新年/253
第四章 雨后彩虹
嚴防死守/258
眾志成城/260
勝利曙光/262
解除封閉/265
春暖花開/268
后的堡壘/269
海浪姑娘的未來規劃/272
李長海的舊房拆掉了/275
遺落在山間的傳統民居/277
村醫“孫來子”/279
春天里的寒流/281
山里有個葡萄寺/284
垃圾圍村如何解決/286
遭遇車禍,貧困家庭雪上加霜/288
兔兒梁,山洼間那座茅草房/290
冰雹,冰雹/292
楊柳坪的地母廟/294
三個再來一遍/296
麥子上場,杏兒黃黃/298
村莊要發展,選對帶頭人/300
移村正能量/303
建一個什么樣的養殖場/305
養羊場的規劃/307
沉甸甸的獲得清單/309
“八星勵志”活動的推進與拓展/312
項目入庫/314
牛興保老人的黨旗/316
國家普查/318
“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與發展/321
共享農莊的構想/323
班子研判/325
渭北雨季/327
平地風波/329
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331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333
深戀這片黃土地/335
后記 詩和遠方/338
大地足音:一個記者的扶貧心路 節選
**章 高原秋冬 渭北高原上,秋意正濃 2018年9月5日,星期三。細雨從昨晚一直下到清晨,上午8點從西安出發,一路向北。雨點在車外飄落,關中大地籠罩在迷離的雨霧中。 駐村扶貧,昨日接到命令,此刻大腦還是懵懵的。即將面對一份陌生工作、一個陌生的環境和一群陌生的人,能做好嗎?能適應嗎?好相處嗎?一大堆問題縈繞在紛亂的思緒中…… 城市在身后越來越遠,前方的山巒越來越近。當嵯峨山峭拔的身姿被甩到身后的時候,渭北的殘塬溝壑展現在了眼前。雨漸漸停了下來,原野上綠樹成行,田里的莊稼已呈收獲景象,成片的果園果實累累。清峪河、濁峪河一西一東從小丘塬畔的溝壑中緩緩流向關中平原,經流石川河后注入渭河。 移村位于這塊南北約40公里長的黃土殘塬腹部地帶,村民沿耀旬公路兩旁居住,是一個跨度約4公里的超大村莊。農戶門前盛開著粉紅色和金黃色的花,剛收獲的玉米堆放在屋檐下,等待天晴后脫粒入倉。村委會是一座朝南的兩層樓房,灰色的琉璃瓦屋頂,黃色的墻壁,門前有寬敞的文化廣場,一面國旗飄揚在廣場正中矗立的旗桿上。村委會旁邊有成排的連體小樓和獨立小院,這是部分從老村搬遷來的農戶新家。初到移村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印象和疑問,規劃建設得如此漂亮的村莊,也需要扶貧嗎?若不是此前所在黨支部在移村幫扶貧困戶,曾經入戶走訪慰問過兩次,我心中這樣的疑慮也不會打消。 車子剛停好,村黨總支書記呂建文、村委會主任王小紅、副支書常建軍等一群人就迎了上來。初來乍到,大家就像盼了許久的老友一樣寒暄起來,沒有客套,沒有初次相識的拘謹。這讓我多少有點局促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下來。 呂建文40多歲,是一個標準的關中漢子,雙眼皮,大眼睛,壯壯實實的身材,曬得黑紅的面龐,言語不多,卻句句都是干貨,擔任村支部書記已經8年。從他的介紹中得知,移村位處耀旬公路與移(村)三(原)公路交會處,東南距銅川新區20公里,北距著名的照金革命根據地25公里,現有村民826戶3170人,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178人。65戶中有43戶孤、寡、病、殘家庭,其余12戶因子女上學、突發變故等原因致貧。 報社從2012年底起就在移村開展幫扶工作,2014年起正式派駐干部,我已是第三批駐村隊員。8月30日,報社剛剛為移村捐助了20萬元的“八星勵志”扶貧扶志活動獎勵基金,讓幫扶干部和貧困戶都備受鼓舞。去年以來,報社還提供了20多萬元的產業幫扶資金,為貧困戶購買豬、羊、雞等養殖種苗。 建文談道,村中目前*大的困難是集體經濟薄弱,沒有固定收入來源,近幾年因修路、綠化等還有欠賬,壓力較大。經過幾年的努力,村中目前的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唯有水的問題還存在短板。小丘鎮自來水主要靠清峪河上游的高爾塬水庫供給,若逢旱季水量不足,便不能滿足全鎮人、畜、灌溉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困難,報社通過協調相關部門,爭取專項資金為村上打了一眼600米深的機井,目前水樣已送到省上相關部門做水質檢測。村北的機井旁,不斷有村民開著三輪車來拉水。村委會的自來水管中尚不通水,駐村隊員和村干部喝水需到機井去拉,廁所無法用自來水沖洗,洗漱衛生用水均有困難。 村委會二樓騰出了兩間房子,作為駐村工作隊員的宿舍和辦公室,室內除了辦公桌、沙發和床之外,讓我欣喜的是還有空調和電視,這是幫扶單位為改善駐村隊員的辦公條件專門購置的。村委會距離鎮政府1.5公里,吃飯可以到鎮政府機關灶上。 感覺自己還沒有從懵懂的狀態中緩過來,繼而被一種既興奮又不知所措的情緒所左右著。我知道,排解這種情緒的*好辦法就是忙碌和緊張起來,就是找人溝通和交流。午后順道拜訪鎮黨委書記張凌宇和鎮長封振濤,了解小丘鎮脫貧攻堅工作的基本情況。下午又分別拜訪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衛民、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左琛、區果業局局長童耀宏、區委統戰部副部長李祿宏等熟識的領導干部,希望他們在以后的駐村扶貧工作中給予信息、項目等方面的支持。 夜幕降臨,天空上還掛著薄薄的雨云,其他幫扶干部都已回家,村委會突然寂靜下來。辦公桌上有一本書《追夢照金》,一看書名就讓人有了閱讀的興趣。作者名叫李雙霖,是鎮政府干部。 拒絕簽字的貧困戶 清晨5點就已醒來,天已經徹底放晴,東方天際的云彩格外壯觀,橘紅色的陽光從云縫中透射出來,讓村莊、田野、道路都籠罩在一片神秘靜穆的氣氛中。聽見旁邊農戶的院內傳來掃地的聲音,“唰——,唰——”,每一聲都感覺是那么親切。小時候,每當聽到這種聲音,就知道母親已經起來,我得去上學了。 正在翻看《陜西省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辦法》,一個精神矍鑠、個頭不高的村干部走了進來。一邊打招呼問候吃沒吃早飯,一邊自我介紹,原來是村監委會主任王瑞民。老王要是不說,誰也看不出他已經65歲了,從17歲開始就在村上當文書。問起村里的情況,老王如數家珍,從人均耕地、每戶的收入到每個貧困家庭的基本情況,甚至是哪個殘疾人的病根是如何落下的,如今享受多少政策補貼,都說得清清楚楚。 我隨口問道,村上有多少戶享受低保政策?老王不假思索:“全村按低保實行補貼的總共有17戶,貧困戶中有5戶為五保戶,其中今年新增1戶。” 老王說到移村6個村民小組總共有耕地面積6543畝,人均1.9畝,村民主要以養殖和種果園為收入來源,要想長遠發展,必須想辦法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只有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村發展才會有后勁,全面完成脫貧任務后才能保證后續發展,脫貧不能永遠靠幫扶,要讓村集體和村民有自我造血能力。 短短半個小時的聊天,我已經對面前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老頭”佩服不已。 說話間,駐村工作隊隊長、耀州區果業局總農藝師崔連超進來,談到一件棘手的事。 月底前要上報今年擬脫貧退出的11戶家庭的收入統計資料,但是,一戶貧困戶卻拒絕簽字。該戶戶主為移村二組村民,丈夫目前有比較穩定的打工收入;兒子肢體殘疾,無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享受殘疾人低保補助;全家在村中有磚混結構住房100平米,1996年建成,使用安全;家中有耕地9畝。根據駐村工作隊核算,其家庭“兩不愁三保障”均已達標,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為4175元,且不含政策性補助,已達到脫貧標準。但該家庭卻拒絕簽字。 只要有一戶存在問題,就是影響脫貧任務按期完成的大事。該家庭究竟是什么原因拒絕簽字,是幫扶政策不到位,還是收入核算不準確,需要幫扶干部上門去了解其思想根源。 晚上,連超終于聯系上了戶主,得知了其思想癥結所在。原來,為了解決村上無房或經住建部門鑒定為危房的42戶貧困家庭住房問題,村委會爭取住建部門支持,按人均25平米的標準,集中為這些家庭修建了一棟安置房,計劃10月份開始搬遷入住。該家庭對相關政策不了解,認為都是貧困戶,別人能分到住房,她家為什么沒有,感覺心里不平衡。了解到事情根源,問題就不難解決。 經過幾日梳理,基本上理清了全村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從致貧原因來看,大致可分為四種。 **種是孤寡老人或殘疾智障家庭,21戶25人,這些家庭基本上無勞動能力,大多單身無人贍養,無穩定的收入來源;80歲以上的有3戶3人,其中張金蓮老人已經88歲;智力殘疾家庭多達13戶13人。 第二種是因肢體、精神殘疾導致無勞動能力的家庭,10戶28人,這些人中,有少數是在平時生產生活中因車禍等突發事故造成的身體殘疾,也有個別是先天原因的身體缺陷,患精神疾病的為20人,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第三種是因突發疾病導致的貧困,這類家庭比例*大,達29戶106人。這些家庭雖有支撐的主心骨和勞動力,但疾病造成的沉重負擔導致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第四種是因孩子上學或蓋房等原因致貧,5戶18人。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已有10戶在2016年、3戶在2017年成功脫貧退出,目前仍有52戶未脫貧,任務艱巨。 經摸底核查,今年有11戶已達到脫貧退出標準,這些家庭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都已超過國家規定的貧困線,住房、飲水條件都已達標,全部參加了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并享受到了相關合作醫療政策,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均享有相關扶貧保障措施。 按照脫貧退出程序,擬退出的11戶貧困戶需在相關表格中簽字。然而通知各戶到村委會開會,卻只有王耀利、常炳興、柴戰民3戶前來簽字,其余均未簽字或不到場。 工作似乎陷入了僵局,委屈、不解、無奈,幾乎所有幫扶干部都覺得難過,辛辛苦苦幫扶了這么長時間,為什么就不被理解,該配合的工作為什么就不配合?從大家悶悶的表情中,我**次感到了這份工作的難度和壓力,感到挑起肩上這份沉甸甸的擔子并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情。
大地足音:一個記者的扶貧心路 作者簡介
張軍朝,陜西日報社機關黨委干部,從2018到2020年在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移村作為駐村工作隊員開展扶貧工作。2021年5月28日,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 “陜西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