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城鎮化生態轉型--理論方法與案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5517
- 條形碼:9787030715517 ; 978-7-03-07155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鎮化生態轉型--理論方法與案例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介紹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鎮化生態轉型的概念、指標體系、理論方法與應用實踐。首先開展生態社區居民消費碳排放調查與影響評估,核算城鄉居民碳排放水平并探究其影響因素,測算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與碳減排潛力,并構建城市可持續發展模擬模型。然后,在四個典型案例區(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和成都平原區)開展實證研究;兼顧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與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將城市適宜性管理方案落實到城市和社區兩個層面。*后,提出城市和社區生態適應性管理措施。 本書適合從事城市化、生態環境、區域發展、城市管理等領域的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理相關專業研究生及相關人員的參考書。
城鎮化生態轉型--理論方法與案例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生態社區與生態城市建設 1
1.1.1 快速城鎮化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1
1.1.2 快速城鎮化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 2
1.1.3 生態文明思想指引著當前社會經濟發展 4
1.1.4 社區與城市建設是提升人類社會福祉的關鍵 5
1.2 生態社區與生態城市研究 7
1.2.1 生態轉型發展研究漸成熱點 7
1.2.2 生態環境影響評估日益加強 7
1.2.3 生態效率和績效分析逐步深入 8
1.2.4 生態適應性管理探討日漸深化 9
1.3 本書的章節安排 10
1.4 本章小結 12
參考文獻 13
第2章 城鎮化生態轉型理論方法 16
2.1 生態社區相關概念及進展 16
2.1.1 生態社區的概念 16
2.1.2 生態社區的建設 17
2.1.3 生態社區的評價 19
2.1.4 生態社區的發展 21
2.2 城市生態管理相關概念及進展 26
2.2.1 城市生態管理相關概念 26
2.2.2 城市生態管理模式 28
2.2.3 城市生態管理的方法 32
2.2.4 城市生態管理的進展 36
2.3 城鎮化生態轉型理論及途徑 38
2.3.1 城鎮化生態轉型概念 38
2.3.2 城鎮化生態轉型理論 39
2.3.3 城鎮化生態轉型途徑 40
2.3.4 城鎮化生態轉型趨勢 46
2.4 城鎮化生態轉型研究方法與進展 49
2.4.1 城鎮化生態轉型研究方法 49
2.4.2 城鎮化生態轉型分析模型 51
2.4.3 城鎮化生態轉型評價指標 52
2.4.4 城鎮化生態轉型研究進展 53
參考文獻 55
第3章 京津冀地區城鎮化生態轉型 61
3.1 京津冀地區城鎮化生態轉型現狀及趨勢 61
3.2 居民消費碳排放測算及影響分析 62
3.2.1 居民消費碳排放測算模型 63
3.2.2 居民消費碳排放評估結果 68
3.2.3 基于消費端的碳減排政策建議 74
3.3 碳排放效率及減排空間評價 75
3.3.1 碳排放效率及減排空間評價模型 75
3.3.2 碳排放效率及碳減排潛力評價結果 79
3.3.3 基于生產端的碳減排政策建議 86
3.4 本章小結 86
參考文獻 86
第4章 長三角地區城鎮化生態轉型 88
4.1 長三角城鎮化生態轉型的現狀及趨勢 89
4.2 社區居民消費碳排放評估 91
4.2.1 社區居民消費碳排放的作用機理 91
4.2.2 社區居民消費碳排放的核算模型 91
4.2.3 社區居民消費碳排放的影響因素 95
4.2.4 社區居民消費碳排放的評估結果 100
4.3 城市環境績效及轉型發展評估 101
4.3.1 城市環境績效及轉型發展的作用機理 102
4.3.2 城市環境績效及轉型發展的評估模型 104
4.3.3 城市環境績效及轉型發展的評估結果 107
4.4 本章小結 116
參考文獻 117
第5章 珠三角地區城鎮化生態轉型 119
5.1 珠三角地區城鎮化生態轉型現狀及趨勢 119
5.2 工業系統能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及分析 122
5.2.1 能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評估模型 123
5.2.2 工業能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評估 125
5.2.3 產業能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評估 129
5.2.4 能源環境生產技術和產業布局優化 130
5.3 社會經濟系統能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及分析 131
5.3.1 社會經濟系統能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評估模型 132
5.3.2 社會經濟系統能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趨勢 134
5.3.3 社會經濟系統能源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因素 137
5.4 廣州城鎮居民樓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評估 139
5.4.1 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評估模型構建 140
5.4.2 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核算 142
5.4.3 能源消耗和C〇2排放量結果估算 146
5.5 本章小結 148
參考文獻 149
第6章 成都平原區城鎮化生態轉型 150
6.1 成都平原區城鎮化生態轉型現狀及趨勢 150
6.2 城市化效率評價與分析 153
6.2.1 城市化效率評價模型構建 153
6.2.2 城市化效率變化趨勢分析 156
6.2.3 城市化效率影響因素識別 159
6.3 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評價 160
6.3.1 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模型構建 160
6.3.2 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模擬分析 165
6.3.3 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趨勢預估 171
6.3.4 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情景預測 173
6.4 本章小結 178
參考文獻 179
第7章 城鎮化生態轉型發展與展望 181
7.1 生態社區建設發展與展望 181
7.1.1 生態社區建設實踐經驗 181
7.1.2 生態社區建設理論指導 183
7.1.3 生態社區建設未來展望 184
7.2 生態城市建設發展與展望 187
7.2.1 生態城市建設實踐經驗 187
7.2.2 生態城市建設理論指導 189
7.2.3 生態城市建設未來展望 193
7.3 城鎮化生態轉型對策 194
7.3.1 優化國土功能分區 194
7.3.2 加快產業技術轉型 195
7.3.3 提升居民環保意識 197
7.4 本章小結 198
參考文獻 198
城鎮化生態轉型--理論方法與案例 節選
第1章緒論 1.1生態社區與生態城市建設 1.1.1快速城鎮化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城鎮化進程*快的國家之一!秶倚滦统擎偦巹(2014—2020年)》提出要提升城市資源環境利用效率、推進城市生態綜合管理,著力解決城市規劃布局不合理、規模結構與城市功能錯位、資源利用及生態效率低等問題,進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追求城市健康與高質量發展。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弱及環境污染嚴重等城市問題不斷加劇,城市中人與環境的矛盾變得尤為突出,城市發展正在對自然界、城市內部及城市間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環境產生重大的影響和沖擊,使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面臨著嚴峻挑戰。按照世界城市發展規律,中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成長關鍵期和“城市病”多發期,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預計有3億人進城,將進一步導致圈地擴容、建設用地激增。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巨大外部資源壓力與生態破壞問題必然影響城鎮化發展的質量與效率,因此,如何解決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實現區域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Turneretal.,2004;胡凱群等,2022)。為保障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指出要全力實現綠色、循環和低碳協同,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的國土空間發展格局,發展低碳產業結構,倡導轉變居民消費行為及生活方式,建成“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新格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全方位的保障,城市資源環境效率評估和綜合管理機制研究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撐(趙景柱,2013;王如松等,2014)。因此,把資源環境效率評估和生態綜合管理研究融入我國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解決城市生態社區布局不合理、規模結構不匹配與城市功能錯位等現實問題,發掘城市居民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對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城市管理水平等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科研價值。 1.1.2快速城鎮化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 快速城市化引發了巨大的城市生態環境壓力,設施功能不全、集聚輻射力不強、城市規模與等級差異較大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對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此外,在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社區居民生活消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生態化目標為導向,有計劃地進行產業路徑調整,建立精細化管理系統,可為生態社區適應性管理提供急需的科學決策信息。因此,開展生態社區管理研究,探索城市與社區生態環境的綠色環保發展、社區適應性管理策略,將為推進城市生態綜合管理及生態適應性管理提供科學決策信息。 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們在開發生態環境獲取利益的同時,也通過科技的進步和先進的治理手段對生態環境進行優化。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客觀上存在著極其復雜的交互耦合關系,研究城鎮化的生態環境脅迫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城鎮化的生態環境脅迫可分為三個方面:①人口城鎮化的生態環境脅迫。人口的生態環境效應與人口密度和生活強度有關。人口密度決定排污水平,生活方式則決定排污水平的變化。生活強度取決于人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習慣。人口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脅迫主要通過兩方面進行。一是人口城鎮化通過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態環境壓力。一般情況下,人口數量的增長快于城市地域的擴張,城鎮化水平越高,人口密度越大,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就越大。二是人口城鎮化提高消費水平和改變消費結構,使人們向環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②經濟城鎮化的生態環境脅迫。企業是經濟城鎮化的基礎單元,分析企業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可從規模和性質兩方面入手。規模分用地規模和經濟規模,性質則用能耗和水耗等指標反映。經濟城鎮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脅迫機制表現在改變企業的用地規模或占地密度、引起產業結構的變遷、提升經濟總量、增加資源消耗等方面。在經濟城鎮化過程中,一些行為加大了生態環境的壓力,但也存在另外一些行為對壓力具有緩解作用,例如經濟城鎮化能帶來更多的環保投資,提高人為凈化的能力來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政策干預和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使用使污染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從而減輕經濟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經濟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脅迫機制正是在這樣兩種相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進行的。③城市交通擴張的生態環境脅迫。交通的生態環境效應主要表現在:交通建設引起水土流失和塵土飛揚;交通運輸產生噪聲污染;汽車尾氣帶來大氣及土壤污染;高架橋對景觀的破壞,產生視覺污染。城市交通擴張的生態環境效應機制為,城市交通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空間壓力,交通擴張刺激車輛增多,增大汽車尾氣污染強度;交通擴張對城鎮化產生節奏性的促進或限制并使城鎮化的生態環境效應表現出一定的時空耦合節律。 城鎮化表現為人口和相關要素向城鎮集中的過程,生產和生活方式會發生一定變化,城鎮化和生態環境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是一個不斷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并對生態環境有一定改造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相關人員應減弱這種負面影響,增強正面的積極作用。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以生態環境為依托,并且會受到生態環境的限制,這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關系。 18世紀以來,人類步入工業文明,**產業比重穩步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上升,達到高峰后又趨于下降;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城鎮化正是在此時期逐漸展開(圖1-1)。依據各產業的消長關系,工業文明又可分為起飛、加速和完成三個階段。在起飛階段,國民經濟中農業比重很大,鄉村人口占有絕對優勢,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用地矛盾不突出。農業較少使用農藥和化肥,土地開墾密度不大,且大多分布在生態穩定的區域,因此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比較小。在加速階段,工業化基礎逐步建立,經濟實力有所增長,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吸引力加大,致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生產污染和人口聚集所帶來的生活污染在該階段都迅速增加;同時城市發展對農村用地的爭奪,迫使農業向生態條件差的地域推進,加重了農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第二產業比重在發展階段先升后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時城鎮化水平發展很快,生態環境破壞速度也很快。第二產業比重越過高峰后,第三產業逐漸占據優勢,人口向城市聚集的慣性和第三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誘惑使城市發展速度依然很快。這一時期,城市發展已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實力,而且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清潔技術和環境政策日益受到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出現高峰,城市生產污染開始下降,并*終使生態環境過程曲線越過峰值后開始下降。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也開始由“三廢”污染轉移到人口積聚所帶來的擁擠上。在工業文明的第三階段,第二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尤其是信息產業的興起使信息部分替代了物質資源,相當程度地減少了資源消耗和生產污染。該時期城市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速度開始放慢。綜上所述,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過程從時間序列上可分為低水平協調、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協調四個階段。城鎮化與生態環境時間過程的雙指數曲線表述的只是一種大尺度、長時期的一般規律,如果具體到特定區域,曲線的形式不可能如圖1-1中所示的那樣圓滑,甚至可能出現逆轉。 1.1.3生態文明思想指引著當前社會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表明了新的發展時期中央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將“生態文明”進行詳盡論述,闡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不僅關系到城市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更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發展。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仡櫸覈某擎偦M程,雖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發展過程本身也引發了諸多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資源枯竭、土壤污染等。這些環境問題與生態文明建設原則背道而馳。其實,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應當重視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正確分析我國當前城鎮化背景下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按照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原則,落實“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要求,走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城市建設的地位舉足輕重。城鎮化戰略不僅是一種先進的發展理念,還是我國關于社會發展的重大實踐。剖析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基本經驗及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決策者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把握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更新城市發展的理念和思想,以及落實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此外,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皟缮秸摗钡纳钊肴诵模I著中國城鎮化走進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因此,從理論上弄清楚生態文明和城鎮化的關系是為了更好地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從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向著更好、更全面、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將生態文明先進理念全面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及建設美麗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建設的各個方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至關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也是走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做出批示時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應堅持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經濟建設全過程的各個方面,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原則融入政治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之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其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融入我國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是新時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然要求和歷史選擇,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觀,使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得到豐富并有質的提升。第二,加強對生態文明相關理論的宣傳教育。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政府的主導力量及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其中。第三,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生態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個全新的領域和組成部分,它秉承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主要為群眾提供創意性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把生態文明理念、原則融入社會建設中。 1.1.4社區與城市建設是提升人類社會福祉的關鍵 社區與城市建設是實現城市健康與高質量發展的切實舉措,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生態社區建設成為國內乃至國際學術界的熱點議題。城市社區是人與環境共生的綜合體,是踐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管理的基本可操作單元和重要載體。2014年我國基于中國經濟已經步入了“新常態”的歷史進程,明確了中國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方針、政策(陸大道和陳明星,2015),目的是實現健康與高質量的協同發展(方創琳,2014)。這對提升城市生態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解決生態城市布局、規模結構與城市功能、資源利用及生態效率等方面的現實問題,發揮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作用(張澤陽和李鋒,2016)。這些國家和區域的綱領和戰略發展對策是指導我國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探索城市生態管理模式的重要力量,為提高城市生態效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國家社區與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