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黃帝內經》“中氣”概念及理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763560
- 條形碼:9787507763560 ; 978-7-5077-635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帝內經》“中氣”概念及理論研究 內容簡介
“中氣”理論肇始于《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氣”理論在《黃帝內經》中初步構建成型,并在《難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中均有所論述。“中氣”理論雖然貫穿中醫學發展的始終,但其含義從《黃帝內經》即有多重概念,歷代醫家雖然在著作關于“中氣”的論述較多,但其理論內涵仍然較為模糊,尚缺乏專門而系統的研究闡述。“中氣”理論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構建、發展、演變、應用有著重要的意義,至今對臨床實踐有著關鍵的指導作用。系統研究中醫學“中氣”理論的發生與演變源流,對中醫學理論建設和臨床科研等工作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書通過考證中國古代哲學經典文獻中關于“中氣”理論的論述,系統梳理“中氣”理論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周易、河圖、洛書、太極理論、五行學說等之間的關系,總結中氣理論的歷史沿革。在此基礎上,通過探討“中氣”理論, 深入挖掘《黃帝內經》中“中氣”理論相關內容,研究其與陰陽五行、藏象學說、天人相應、經絡學說、運氣學說、經方應用、脾胃學說、氣機升降理論,水火命門理論、扶陽學說的關系,并進一步系統梳理和提煉后世醫家如李東垣、羅天益、龔廷賢、周慎齋,張景岳、吳昆、尤在涇、黃元御、鄭欽安、彭子益、張錫純等對“中氣”理論的發揮和應用,全面整理和系統闡述“中氣”理論的內涵及發展源流,總結其在臨床上的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中氣”概念及理論研究 目錄
《黃帝內經》“中氣”概念及理論研究 節選
《“中氣”概念及理論研究》: 內傷之證,中氣虛也。中氣者,當臍中空處,兩脅中間也。脾氣在中氣之內,與中氣相為根據倚,非即中氣也。中氣以空為貴,其所以能空者,由脾能運轉,陽氣上升而后中能空也。若脾氣下陷,填塞其中,則臟腑之根蒂以傷,氣血往來之道路以窒,病自此起矣。脾之所以能升者,由胃氣升發,脾有所稟也。故脾氣散精,上輸于心,心輸于肺,肺輸于皮毛,輕清者入于經絡為營,悍者人于皮膚為衛。故凡飲食人胃,全賴脾氣運之,其精氣上行于肺,化為津液,肺復降下,四布人心、入脾、人肝為血,入腎為精;其濁者人于臍下之幽門、轉于小腸,達于大腸,會于闌門,糟粕出于廣腸。津液沁于膀胱,所以清升濁降,生生不息,即壽且康也。倘或飲食傷胃,脾無所稟,或勞役傷脾,不能轉運,脾胃之氣既滯于中,則金無所借以滋養,而不能生水,水無所借以相生,而不能制火,命門之火必過旺矣。命門之火與心包絡,一脈相通。命門火旺,心火亦旺。胸膈之間無非陰火之熾,火乘土位則金失其職,火從而克之,故氣高而喘者,陰氣填塞于肺,肺氣為之不利也。身熱而煩者,火盛血干,心神無所安養,故躁而煩熱也,是心肺之氣病而著見于外者如此。故或似傷風,或似傷寒,皆陽氣不足之所致也。若認作外感汗之,則肺氣益虛,下之則陽氣下陷,輕者多重,重者多死。故東垣《內外傷辨》日:外傷者是為有余,有余者宜瀉之;內傷者是為不足,不足者宜補之,此補中益氣湯所由設也。用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以補氣血,用陳皮以理氣滯,用柴胡、升麻以升清氣,清氣升,濁氣自降,元氣周流,營運不息,觀之天地位而萬物育。“根據上下文癥狀及藥物分析,”中氣“在此處指”胃氣“,亦即”中焦脾胃之氣“。 《慎齋遺書·卷七·吐血》:“吐血血不歸經,用炮姜溫暖中氣,使血歸經。炮姜入脾、肺二經,脾統血,肺主氣,氣行血行也。……天一丸。黃柏、知母(俱童便炒)、生地、丹皮、杞子、五味子、牛膝、茯苓。蜜丸。血證藥味各有專司。川芎血中氣藥,性味辛散,通肝經而行血滯于氣也;地黃血中血藥,通腎經,性味甘寒,能滋真陰;當歸分三治,性味辛溫,全用活血,血各歸經;白芍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涼血,治血虛腹痛也;人參補血虛,陽旺則生陰血也。輔佐之屬,若桃仁、紅花、蘇木、血竭、丹皮,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灰,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血痛所宜;蓯蓉、瑣陽、牛膝、杞子、益母草、夏枯草、龜板,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炮姜、肉桂,血寒所宜;生地、苦參,血熱所宜。驗案。石埭陳友,年三十五歲,性嗜酒色,忽患吐血,一日三五次,不思飲食,每日只吃粥一碗,滾酒能飲數杯,次日清晨再吃粥,前粥盡行吐出,吐后反腹脹,時時作酸割痛,晝夜不眠,吃滾酒數杯略好,來日亦如此,近七月矣,醫人俱言不可治,并無論及積血者。予診之,六脈虛數,此證吐后宜寬反脹,吃滾酒略可,此積血之證也。蓋酒是邪陽,色亦邪陽,邪陽勝則正陽衰,又兼怒氣傷肝,肝不納血,思慮傷脾,脾不統血,中氣受傷,血不歸絡,積血中焦無疑。宜吐宜利,但脾胃大虛,不使陽氣升發,陰寒何由而消?先用六君湯,白術、蒼術制之,加丁香溫胃,草蔻治中脘痛,三十余帖,再用良姜一兩,百年陳壁土四兩同煮,待土化切片。陳皮去白,草蔻、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胡椒、丁香各五錢,細辛四錢,共末,空心清鹽酒送下二錢,此藥功在扶陽,積血陰寒凝結,得陽旺而陰自化。服藥后血從下行者吉,如血從上吐,約六七碗,胸中悶亂,手足逆冷,不醒人事。急煎人參五錢,炮姜八分,服之遂靜。定后胸中悶亂,臍下火起而昏。用茯苓補心湯一帖而安,又用六味加人參。一人咳嗽吐血,用人參、花粉為末,蜜水調服而愈。一女白帶、吐血,子午潮熱,口干脈弦,此肝木大旺,脾之真元被木所奪也。清肺則木平,補脾則中氣固,六味加人參、炮姜而愈。一人痰中見血,脈大有力,肺部更甚,此證肺失下降之令也。肺不降者,中宮為濁氣郁結。”根據上下文癥狀及藥物分析,“中氣”在以上幾處指“胃氣”,亦即“中焦脾胃之氣”。 ……
《黃帝內經》“中氣”概念及理論研究 作者簡介
彭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醫學博士,執業中醫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目前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醫學基礎理論、中醫疫病學、中醫學方法論、《黃帝內經》陰陽五行理論、中國古代醫家學術思想、國醫大師治療腫瘤診療經驗總結等等領域的理論、科研及臨床的研究工作。主持課題4項,研究成果入選《中國中醫藥年鑒(2016年)》(學術卷);參與***“973”攻關、科技部重大專項、中國中醫藥管理局行業專項等課題5項,編著著作7部,發表期刊論文50余篇。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