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糧食經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63667
- 條形碼:9787030263667 ; 978-7-03-02636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糧食經濟學 內容簡介
加入WTO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設置問題,專業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完善;與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建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等)、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法改革等。
糧食經濟學 目錄
前言
**篇 糧食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原理
**章 緒論 1
**節 糧食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1
一、國家歷來重視糧食問題 1
二、糧食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2
第二節 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 3
一、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3
二、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6
第三節 糧食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學科性質 7
一、糧食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運用 7
二、糧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 9
思考題 10
參考文獻 10
第二章 糧食供給與需求的一般原理
**節 糧食的特征 11
一、糧食具有戰略性 11
二、糧食具有風險性 11
三、糧食具有一般商品性 12
四、糧食具有外部公益性 12
第二節 糧食需求的一般原理 13
一、糧食需求的定義 13
二、糧食需求的一般規律 13
三、糧食需求的影響因素 15
第三節 糧食供給的一般原理 19
一、糧食供給的是義 19
二、糧食供給的一般規律 19
三、糧食供給的影響因素 21
四、糧食生產與規模經濟 25
思考題 26
參考文獻 26
第二章 糧食市場的一般均衡 27
**節 糧食市場的功能及作用 27
一、市場與糧食市場的含義 27
二、糧食市場的特征 28
三、糧食市場的分類 29
四、糧食市場的功能 30
五、糧食市場的作用 32
第二節 糧食市場的一般均衡 34
一、均衡價格形成 34
二、均衡價格的變動 35
三、蛛網模型 37
四、均衡價格理論的簡單運用 39
思考題 40
參考文獻 40
第二篇 糧合供給
第四章 糧食生產 41
**節 糧食生產的基本知識概況 41
一、糧食生產方式的含義及類型 41
二、糧食生產的基本條件 42
第二節 我國糧食生產 43
一、我國糧食生產的發展階段 43
二、我國糧食生產的區域布局 44
三、我國糧食生產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 45
第三節 商品糧基地建設 48
一、商品糧基地的含義及特征 48
二、商品糧基地的作用 49
三、我國商品糧基地建設 50
第四節 世界糧食生產 52
一、世界糧食生產基本格局 52
二、世界糧食生產及品種波動 53
三、世界糧食生產發展趨勢 54
思考題 55
參考文獻 55
第五章 糧食儲備 57
**節 糧食儲備含義及功能 57
一、糧食儲備的含義 57
二、糧食儲備的功能 58
三、糧食儲備的目標 59
第二節 我國糧食儲備制度的變遷 59
一、糧食儲備制度的變遷 60
二、糧食儲備制度在我國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62
三、糧食儲備制度改革 63
第三節 國外糧食儲備簡介 64
一、美國的糧食儲備 64
二、澳大利亞的糧食儲備 65
三、日本的糧食儲備 66
思考題 67
參考文獻 67
第六章 糧食進口貿易 68
**節 世界糧食進口貿易概述 68
一、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含義及主要特點 68
二、糧食進口貿易的含義及作用 69
三、糧食進口貿易的影響 69
四、世界糧食進口貿易發展概況 70
第二節 我國糧食進口貿易的發展 71
一、我國糧食進口在世界糧食貿易中的地位 72
二、加人WTO前我國糧食進口貿易政策 74
三、加人WTO后我國糧食進口貿易政策 75
第三節 我國糧食進口規模及安全性 77
一、我國糧食進口的理論規模和安全線 77
二、我國糧食進口的安全性分析 79
三、采取適宜的糧食進口措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81
思考題 81
參考文獻 82
第三篇 糧食需求
第七章 糧食消費 83
**節 糧食消費的基本構成及消費變化 83
一、糧食消費的概念及基本構成 83
二、我國糧食消費變化 84
三、世界糧食消費變化 86
第二節 飼料糧發展與糧食消費 89
一、飼料糧消費發展歷史沿革及現狀分析 90
二、飼料糧消費的發展趨勢 92
第三節 生物質能發展與糧食消費 92
一、生物質能的內涵 93
二、我國生物質能的發展 94
三、近年國外生物質能發展 96
四、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未來發展趨勢 97
思考題 97
參考文獻 97
第八章 糧食出口貿易 99
**節 世界糧食出口貿易概述 99
一、糧食出口貿易的含義及作用 99
二、世界糧食出口貿易格局 99
第二節 我國糧食出口貿易發展 102
一、我國糧食出口貿易的變化及面臨的風險 102
二、加人WTO前我國糧食出口貿易政策 105
三、加人WTO后我國糧食出口貿易政策 105
第二節 我國糧食比較優勢與競爭力 107
一、比較優勢理論及其發展 107
二、我國糧食產品的比較優勢與國際競爭力 110
思考題 113
參考文獻 114
第四篇 糧食市場
第九章 糧食價格 115
**節 我國糧食價格體系及發展變化 115
一、糧食價格形成 115
二、糧食價格體系 116
三、我國糧食價格的歷史演變 118
第二節 我國糧食成本和價格比較分析 118
一、糧食成本的概念 118
二、糧食成本的構成 119
三、國內糧食收購價格和成本的比較 122
第三節 我國糧食價格波動及影響 124
一、糧食價格波動的表現和特征 124
二、糧食價格波動的理論解釋 126
三、糧食價格波動的風險 128
四、防止糧食價格過度波動的對策 129
思考題 130
參考文獻 130
第十章 糧食供求形勢 132
**節 我國糧食供求形勢及其變化 132
一、近年我國糧食供求形勢變化 132
二、我國糧食供求的區域及品種變化 134
第二節 世界糧食供求形勢及其變化 136
一、不同類型國家糧食供給的特征 136
二、世界糧食供求形勢變化 137
第三節 糧食安全 138
一、糧食安全的演變及內涵 138
二、糧食安全衡量指標 140
三、《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有關糧食安全指標規定 143
四、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判斷 144
思考題 145
參考文獻 145
第十一章 糧食流通 147
**節 糧食流通的相關概念 147
一、糧食流通的含義 147
二、糧食流通產業內涵 148
三、糧食流通體制內涵 150
第二節 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及演變 151
一、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歷史沿革 151
二、糧食流通體制發生的深刻變革 155
第三節 一些國家糧食流通經驗與啟示 156
一、美國、日本糧食流通簡介 156
二、主要國家及地區糧食流通經驗及啟示 161
思考題 166
參考文獻 166
第十二章 糧食市場建設 168
**節 我國糧食市場的主體 168
一、農戶、糧食經紀人和糧食合作經濟組織 168
二、企業 169
三、政府 169
第二節 我國糧食市場的類型 170
一、糧食市場的主要類型 170
二、糧食初級市場 170
三、糧食批發市場 171
四、糧食期貸市場 172
第三節 我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 175
一、我國糧食市場體系演變及現狀 175
二、我國糧食市場體革建設存在的問題 181
三、我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的目標、原則和對策 182
思考題 185
參考文獻 185
第五篇 糧食宏觀調控與糧食政策
第十三章 糧食宏觀調控 186
**節 我國糧食宏觀調控的內涵、目標及作用 186
一、糧食宏觀調控的內涵 186
二、糧食宏觀調控的目標 187
三、糧食宏觀調控運行機制 188
四、糧食宏觀調控的作用 188
第二節 我國糧食宏觀調控手段 189
一、糧食宏觀調控的財政手段 189
二、糧食宏觀調控的金融手段 190
三、糧食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 191
四、糧食宏觀調控的行政手段 192
五、糧食宏觀調控的政策手段(工具) 192
第三節 我國糧食宏觀調控面臨的新挑戰及應對措施 193
一、糧食宏觀調控面臨的新挑戰 193
二、我國糧食宏觀調控的原則 194
三、糧食宏觀調控需要處理的關系 195
四、我國糧食宏觀調控的實踐 196
五、加強我國宏觀調控的措施 197
思考題 199
參考文獻 199
第十四章 糧食政策 201
**節 我國糧食政策目標及挑戰 201
一、糧食政策內涵 201
二、糧食政策種類 202
三、糧食政策目標及選擇 203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政策調整 206
一、**次調整(1979-1989年) 206
二、第二次調整(1990-1993年) 207
三、第三次調整(1994-1999年) 208
四、第四次調整(2000年至今) 209
第三節 我國主要糧食政策的歷史沿革與發展 210
一、耕地保護政策 210
二、糧食*低收購價政策 214
三、糧食補貼政策 215
思考題 217
參考文獻 217
糧食經濟學 節選
**篇 糧食供給與需求的基本原理 **章 緒論 本章學習目標: 1.了解糧食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2.掌握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3.了解糧食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學科性質。 糧食經濟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是伴隨著經濟學的發展和糧食經濟的發展實踐而不斷發展的。它是適應理論和實踐發展需要,從農業經濟學中分離出來的一門部門經濟學。本章主要闡述糧食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介紹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后介紹糧食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學科性質。 **節 糧食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糧食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歷來被各個國家所重視,但各國重視的程度不同。糧食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它的發展和實踐是與一國經濟及體制變化的結果相適應的。 一、國家歷來重視糧食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如何生產足夠的食物,特別是如何解決糧食基本自給的問題,始終是政府決策的頭等大事。“食為政*”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執政理念。1953年,毛澤東嚴肅地指出:“不能多打糧食,是沒有出路的,于國于民都不利。”1957年,毛澤東又進一步強調:“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要注意,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1983年1月,鄧小平指出:“農業要有全面規劃,*先要增產糧食。2000年要生產多少糧食,人均糧食達到多少斤才算基本過關,這要好好計算。2000年總要做到糧食基本過關,這是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1996年,針對“誰來養活我國”問題的爭論,江澤民指出:“我國這么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只能靠自己來解決,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對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要始終抓得很緊”。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農產品短缺的問題得到緩解,開始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引導和支持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90年代末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轉變,由全面短缺走向總量基本平衡和結構性、地區性相對過剩,農業開始了戰略性結構調整。在這些背景下,基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業發展的需求,從科學發展出發,中央一如既往地重視糧食生產。中共中央“十五”計劃建議指出:“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黨的“十六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這充分顯示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在中央決策中的重要地位。黨和政府對糧食問題的重視及相關重大決策的出臺,主要是由于全國糧食產量在1998年達到5.12億t的高峰后,1999~2003年連續5年減產,2003年降到了4.153億t,成為1990年以來的*低點;2004年國家盡管采取了強農惠農政策,扭轉了糧食產量下降的局面,但糧食產量仍然不穩定。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分析指出:“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并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非常艱巨。”針對這些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的要求,并重點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可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點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的效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2006年我國又全面啟動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力爭“十一五”期間,平均每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50億kg,糧食單產提高1個百分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000億kg。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200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終堅持”。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糧食戰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和調出量大的糧食核心產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著手開發一批資源有優勢、增產有潛力的糧食后備產區”;同年國家又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等,既表明國家對糧食生產及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又涵蓋了國家在糧食產業中的戰略謀劃和政策支持。 二、糧食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糧食問題,理論界、學術界等相關人士對糧食問題有了一定研究。由于受時代背景的制約,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糧食經濟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計劃商品經濟的指導下,經過廣大理論界、學術界相關人士和一些從事糧食工作的實際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創建了糧食經濟學這門學科,并在實踐中使之不斷豐富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糧食問題日益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國內對糧食問題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特別是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1996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提出糧食安全概念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熱烈討論,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20世紀80年代,國內開始研究糧食安全問題,主要以介紹國外的理論、方法和政策主張為主。20世紀90年代,世界觀察研究所萊斯特??布朗認為我國未來將出現巨大的糧食缺口,我國糧食短缺會造成全球糧食短缺,使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等。鑒于我國在國際上的特殊地位,國際相關組織和研究機構對我國糧食供求及我國對世界糧食市場的影響等都有專門的研究。盡管布朗的觀點有些悲觀,但是保障糧食安全是世界性的重大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國內學術界主要就布朗的觀點進行批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內學術界對糧食問題的研究范圍和深度也在不斷擴大,在對未來糧食安全的預測、國內外糧食安全形勢變化、糧食安全內涵及評估指標、糧食自給自足以及糧食貿易狀況、糧食供求及結構、糧食流通、糧食安全預警、糧食宏觀調控、糧食安全目標和模式、保障糧食安全措施等方面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結合糧食安全問題,在糧食流通、糧食市場、糧食價格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出現了多部糧食安全、糧食流通、糧食價格等方面的專著。縱觀我國的糧食問題研究,它展示的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經濟學會、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各地分支學會及全國農業和糧食大專院校都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從事我國和世界糧食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南京、吉林等地高校編寫了《中國社會主義糧食經濟學》、《糧食經濟學》、《中國糧食經濟》、《糧食經濟學概論》等一批專業教材。“七五”期間,列為國家重點出版物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經濟卷》已正式將糧食經濟和糧食經濟學列為詞條,“八五”期間,《中國商業百科全書》已將糧食經濟列為專門分支的內容。糧食經濟這一部門經濟學,已經得到了經濟理論界的肯定。 可以說從改革開放至20世紀80年代初,糧食經濟學科處于初創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糧食經濟學處于發展階段,標志是一系列專業教材的出版。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以及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糧食經濟學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糧食經濟學的研究體系和框架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及新的糧食流通體制等方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所以糧食經濟學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第二節 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 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關系著這門學科的發展方向和基本內容,從根本上決定著這門學科的基本內涵和體系結構。因而,對研究對象的科學劃分和合理確定,十分重要。 一、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了解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先要明確糧食內涵,只有了解糧食內涵,才能更好地理解糧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糧食概念及內涵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必需品,是人類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前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糧食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尚未見規范的學理定義,多采用約定俗成的列舉式稱謂。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2)中解釋為:供食用的谷物、豆類和薯類的統稱。 《糧食經濟與科技大辭典》(丁兆石,1994)中解釋為:糧食是各種主食的總稱,一般指谷物、豆類和薯類等植物產品。其中,谷物居于比較重要的地位,是糧食的主要組成部分。谷物一般是指禾本科的麥、稻、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也包括屬于蓼科的蕎麥)的籽實;豆類是指大豆、綠豆、蠶豆、小豆等豆科作物的種子;薯類主要指旋花科的甘薯、茄科的馬鈴薯、大戟科的木薯等生物的塊根、塊莖以及用其制成的薯干、薯粉等產品。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種族、消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各個國家、同一國家不同時期對糧食內涵有不同的解釋。 1.FAO界定的糧食含義 FAO出版的生產年鑒所列的食物(food)產品目錄包括八大類106種。這八大類包括:①谷物類;②塊根和塊莖作物類;③豆類;④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⑤蔬菜和瓜類;⑥糖料作物;⑦水果、漿果;⑧家畜、家禽、畜產品。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糧食概念是指谷物,包括小麥、稻谷、粗糧(coarse grain),其中的粗糧又包括玉米、高粱、大麥等。這也是國際上通行的糧食(grain)概念,在我國通常被譯為“世界糧食總產量”(胡岳民,2006)。 2.國外部分國家的糧食內涵 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其糧食概念包括小麥、玉米、高粱、大麥、稻谷、燕麥、黑麥及其他雜糧,納入政府糧食流通有關法規重點管理的主要是小麥、玉米、高粱、大麥、稻谷、燕麥、黑麥7種糧食。 法國糧食生產以飼料糧為主,其糧食概念主要指大麥、玉米、小麥3個品種,同時也包括高粱、黑麥和燕麥,薯類不計入糧食。 澳大利亞是小麥和大麥主要生產國,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在其糧食總產值中占到50%以上,其糧食概念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稻谷、高粱和豆類等品種,小麥是唯一納入聯邦法律管轄的糧食作物。 韓國《糧食管理法》(現行法)規定的糧食包括大米、麥類、總統令規定之其他谷物、薯類和以此為原料的粉碎物、粉末、淀粉類。1994年12月31日修訂的《糧食管理法施行令》中具體規定《糧食管理法》中“總統令規定之其他谷物、薯類”是指豆類、粟、小米、高粱、高粱米、玉米、蕎麥、燕麥、薏苡、馬鈴薯、番薯。 日本糧食管理法規中規定的糧食包括米谷、大麥、祼麥、小麥、米谷粉、小麥粉、黏米、進口的淀粉及以米谷粉或小麥粉為原料加工制作的面食等,農林水產省大臣指定的以米谷或者米谷粉為主要原料的制成品(聶振邦等,2004)。 3.我國糧食內涵 我國主要糧食品種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西周以前,糧食以黍、稷為主。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五谷概念,表明當時糧食品種已定型,主要糧食品種(按地位排序,下同)包括粟、菽(大豆)、黍、稻、小麥、大麥等。秦漢時期糧食品種與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一致,但由于漢代關中地區擴大小麥種植使糧食品種結構有所變化,主要品種包括粟、稻、小麥、大麥、黍、大豆。隋唐五代時期,由于南方水稻種植迅速發展,稻麥地位上升,三大主要糧食品種為稻、粟、麥。宋元時期,雙季稻得到推廣。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