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介固定技術圖譜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9379
- 條形碼:9787030719379 ; 978-7-03-07193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介固定技術圖譜 內容簡介
骨折固定技術是一項古老又年輕的骨科技術。中醫的小夾板就是沿用數千年的骨折固定技術。西醫的骨折固定技術包括手術固定技術和非手術固定技術。目前的手術固定技術主要有內固定(internalfixation)和外固定(externalfixation)兩種。內固定和外固定技術各有其適應證,各有優點和不足,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經過十余年的不懈探索,解放軍總醫院骨科的梁向黨團隊形成了一項介于內固定和外固定之間的骨折固定新技術,魚與熊掌終可得兼,我們暫將之命名為介固定(medi-fixation)技術。如果這一命名成立,介固定將成為一個首先由中國人命名的醫學名詞。本書主要介紹介固定的由來、發展、手術的技術技巧以及不同骨折的手術圖譜。
介固定技術圖譜 目錄
**部 分介固定技術理論與基礎
**章 緒論 2
1.1 介固定技術概述 2
1.2 “逆向衛勤”救治理論與技術 4
1.3 介固定技術設計思路與發展歷史 11
1.4 介固定技術意義、前景與展望 17
第二章 介固定技術基礎研究 18
2.1 介固定技術醫學基礎 18
2.2 介固定分型法 25
第三章 介固定技術設計理論及實現 35
3.1 概述 35
3.2 跟骨介固定系統 35
3.3 脛骨介固定系統 39
3.4 股骨介固定系統 45
3.5 掌骨介固定系統 47
3.6 橈骨遠端介固定系統 48
3.7 肱骨介固定系統 51
3.8 鎖骨介固定系統 51
3.9 肩鎖關節介固定系統 53
3.10 介固定系統力學特性評價裝置研制 55
3.11 小結 57
第四章 介固定技術動物實驗驗證 58
4.1 概述 58
4.2 專用介固定系統設計與制造 58
4.3 介固定系統動物實驗 59
4.4 小結 61
第二部分 介固定技術臨床應用
第五章 上肢骨折與脫位 64
5.1 鎖骨骨折 64
5.2 肩鎖關節脫位 70
5.3 肱骨干骨折 77
5.4 尺橈骨骨折 89
5.5 橈骨遠端骨折 96
5.6 掌骨閉合性骨折 104
5.7 掌指關節陳舊性脫位 109
第六章 下肢骨折 116
6.1 股骨頸骨折 116
6.2 脛骨干閉合性骨折 125
6.3 跟骨骨折 131
6.4 跖骨骨折 143
第七章 開放性骨折 147
7.1 開放性骨折概述 147
7.2 脛骨干開放性骨折 149
7.3 股骨干開放性骨折 158
7.4 掌骨開放性骨折 165
7.5 脛腓骨術后感染 170
第八章 介固定技術在其他骨科疾病與損傷中的應用 173
8.1 介固定與VSD 173
8.2 骨不連 176
介固定技術圖譜 節選
**部分介固定技術理論與基礎 **章緒論 1.1介固定技術概述 1.1.1介固定技術相關概念 介固定技術是介于外固定與內固定之間的一種骨折固定技術,又是一種介于中西醫之間的骨折固定技術。它同時具有中醫整體觀微創觀的理念又很好地踐行了西醫精準治療的理念,是一種可與內外固定技術相并列的第三種骨折固定技術(圖1.1.1)。 介固定技術是筆者課題組在總結傳統固定方式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出的全新的骨折固定技術,在該技術指導下,課題組設計研發了新型全自動野戰外固定系統,亦稱介固定系統(圖1.1.2),并開發了與之配套的器械(圖1.1.3)。 1.1.2介固定技術特點 經過筆者課題組十余年的工作,初步完成了介固定技術從基礎研宄、動物實驗到臨床應用的系列研宄,充分驗證了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目前,介固定技術已應用于十余種骨折與脫位損傷的治療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概括起來,介固定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1)強度大,可支持固定后即刻站立與行走。 (2)動靜結合,精準動態調控骨折愈合。 (3)自動化程度高,支持全電鉆操作,便于批量傷員處置。 (4)體積小、重量輕,置架后可穿著衣物,便于單兵動作。 (5)架體材質與顏色可進行定制,滿足個性化需求。 (6)無需二次手術,*大程度節約醫療資源,減少病人痛苦。 (7)與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兼容性好,大幅提高開放性 此外,在眾多部位損傷治療中,介固定技術較傳統治療方式還展現出其他一些獨*的優勢,在后續章節,我們將為大家作詳細介紹。 1.2“逆向衛勤”救治理論與技術 1.2.1“逆向衛勤”救治理論 醫學的發展與戰爭息息相關,許多醫學技術均是應戰傷救治的需求而誕生,并在戰傷救治的實踐中得到大規模推廣和發展。衛勤救治理論是指導戰傷救治的基礎理論,它是在戰傷救治實踐的基礎上總結而來,又在不斷發展中對戰傷救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軍的衛勤救治理論是在長期艱苦實戰化過程中積累經驗發展而來,具有明顯的我軍特色,為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有力的衛勤理論支撐。但是,隨著戰爭模式的改變以及武器裝備的發展,傳統衛勤救治理論己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戰爭的實際需要,需要進一步地改進和優化。傳統衛勤救治理論包括分級救治、治送結合等原則,在該理論背景指導下,一名傷員產生后,往往需要經歷火線搶救、緊急救治、后送、早期救治等數個流程,在這些流程中,需要軍醫、衛生員、擔架員、戰斗員等眾多人員的緊密配合。當批量傷員產生后,短時間內醫療機構的救治壓力陡增,需要抽調更多的人員來參與整個救治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衛勤保障力量相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戰傷救治的效果,進而可能對戰爭的勝負產生不利影響。在現代戰爭中,隨著戰爭模式的改變以及武器殺傷力的增加,批量傷員的產生較以往更多且傷情更重,上述矛盾將更為突出。 針對上述問題,為滿足新形勢下的衛勤救治需求,我們提出了“逆向衛勤”救治理論,該理論以“一切為打贏”這一我軍現代衛勤保障指導思想為基礎,整合了當代創傷救治的新理論新技術,對傳統的衛勤救治理論及救治程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逆向衛勤”救治理論的核心是改變傳統衛勤的“救治+后送”的被動模式,優化調整為“救治+進行戰斗+自行后撤”的主動衛勤模式。“逆向衛勤”救治理論可*大程度減輕批量傷員發生時的衛勤保障壓力,進一步提高衛勤救治時效性,聚焦維持一線作戰部隊戰斗力,以適應大規模現代戰爭衛勤保障的實際需要,為打贏未來戰爭提供創新性衛勤理論支持。 1.2.2“逆向衛勤”救治理論應用案例——介固定技術在戰傷救治中的應用 創新理論需要創新技術的支撐。介固定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骨折固定技術,十分符合“逆向衛勤”救治理論的救治理念,是支撐“逆向衛勤”救治理論的重要技術之一。 以下,我們將逐一介紹介固定技術在戰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圖1.2.1)。 下肢的開放性骨折是戰傷主要傷型之一,戰場條件下,對傷員的救治比較困難,衛勤救治壓力大,是衛勤救治的重點及難點(圖1.2.2)。 戰場環境條件惡劣,戰傷又多為開放傷,因此外固定架是主要的戰傷救治手段,其中尤以隨意外架*為常用。其優點為:對骨折復位要求不高,可以隨意打釘,操作相對簡便,速度較快。不足為:關節較多,操作相對復雜,強度不高,容易松動,不能支撐站立及行走(圖1.2.3)。 傷員經傳統外固定架處置,面臨兩個問題:首先,傷員必須退出戰斗,導致戰斗減員;其次,處置后的傷員需要后送,該過程占用大量的衛勤保障力量,是批量傷員救治過程中的難點與重點(圖1.2.4)。 我們基于介固定技術研制的介固定系統,又稱作全自動野戰外固定架(圖1.2.5),它應用于戰傷救治領域具有以下特性: (1)全自動特性,支持全電鉆操作,操作簡便快速,適合于戰場等惡劣環境下批量傷員的處置。 (2)強度大不易松動,處置后傷員能夠即刻站立行走,部分傷員可以繼續投入戰斗,對維持一線作戰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部分傷員可圖1.2.5介固定外架以自行后撤,大幅度緩解傷員后送的壓力,提高整體衛勤救治水平。 (3)體積小重量輕,傷員可以穿著作訓服,方便傷員完成簡單的戰術動作,對于作戰能力的恢復具有積極意義。 (4)操作簡便,學習曲線短,便于基層部隊推廣。 (5)價格低廉,便于部隊批量裝備。 介固定系統全自動螺釘具有自穿剌、自攻、自鉆、自把持的特性,螺紋細密(圖1.2.6)。 介固定系統支持全電鉆操作,操作簡便快速,置入速度較傳統外架提高一倍以上(圖1.2.7)。 介固定系統操作簡便快速,特別適合于戰場等惡劣環境下批量傷員的處置,可大幅提高衛勤救治的時效性(圖1.2.8)。 介固定系統經過嚴格的強度測試,80kg荷載下,4萬次疲勞實驗證明該結構達到設計要求,無變形失效和斷裂,可以確保戰時單兵自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