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核醫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40580
- 條形碼:9787030340580 ; 978-7-03-03405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核醫學 內容簡介
本書適合于臨床醫學相關專業各層次學生使用,編寫原則是重點闡述核醫學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廣泛的優勢項目,簡明、扼要、易學易懂。本書把核醫學近期新的進展、*成功的方法,擁有特色之處告訴我們的學生,反映學科特色,西部特色,創建精品課程。編寫中還注意對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醫學生運用核醫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張打下基礎。
核醫學 目錄
前言
**章總論(1)
**節核醫學定義及內容(1)
第二節核醫學診斷和治療原理(2)
第三節核醫學的發展與展望(4)
第二章核物理與放射輻射防護(7)
**節核物理(7)
第二節放射輻射防護(22)
第三章核醫學儀器設備(33)
**節核醫學儀器設備分類(33)
第二節活度計(33)
第三節放射防護儀器(34)
第四節SPECT與&相機(34)
第五節SPECT/CT(39)
第六節PET(39)
第七節PET/CT(43)
第八節非顯像測量儀器(44)
第四章放射性藥物(46)
**節放射性藥物的概念、分類及特點(46)
第二節放射性藥物的制備(47)
第三節放射性藥物的質量控制(49)
第四節放射性藥物應用的基本考慮(50)
第五節臨床常用的放射性藥物(51)
第六節放射性藥物的研究與應用進展(54)
第五章體外分析(58)
**節放射免疫分析(58)
第二節免疫放射分析(64)
第三節其他體外放射分析(65)
第四節非放射免疫分析(65)
第五節臨床應用(67)
第六章神經系統(71)
**節腦血流灌注斷層顯像(71)
第二節腦代謝斷層顯像(74)
第三節神經受體顯像(76)
第四節腦脊液顯像(78)
第五節放射性核素腦血管和血腦屏障功能顯像(79)
第七章內分泌系統(82)
**節甲狀腺功能測定及顯像(82)
第二節甲狀旁腺顯像(92)
第三節腎上腺顯像(94)
第八章心血管系統(99)
**節心肌灌注顯像(99)
第二節心血池與心臟功能顯像(106)
第三節親心肌梗死顯像(111)
第四節心臟的PET顯像(112)
第九章呼吸系統(115)
**節肺灌注顯像(115)
第二節肺通氣顯像(117)
第三節臨床應用(119)
第十章消化系統(124)
**節肝實質顯像(124)
第二節肝血流灌注顯像和肝血池顯像(125)
第三節肝膽顯像(128)
第四節唾液腺顯像(134)
第五節消化道顯像(136)
第六節消化道功能測定(141)
第十一章泌尿系統(145)
**節腎功能檢查(145)
第二節腎動態顯像(150)
第三節腎檢查的介入試驗(153)
第四節腎靜態顯像(156)
第五節膀胱輸尿管反流顯像(157)
第十二章骨骼系統(159)
**節骨顯像(159)
第二節骨礦物質含量及骨密度的測定(167)
第十三章血液與淋巴系統(171)
**節骨髓顯像(171)
第二節脾顯像(174)
第三節淋巴顯像(175)
第十四章腫瘤與炎癥(178)
**節腫瘤非特異性顯像(178)
第二節腫瘤代謝顯像(182)
第三節腫瘤放射免疫顯像(187)
第四節腫瘤受體顯像(188)
第五節腫瘤基因表達顯像(189)
第六節腫瘤顯像的新進展(191)
第七節感染與炎癥顯像(192)
第十五章放射性核素治療(195)
**節放射性核素治療的基本原理與分類(195)
第二節內分泌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治療(196)
第三節其他放射性核素治療(203)
參考文獻(210)
中英文對照(211)
核醫學 節選
**章 總論 **節核醫學定義及內容 核醫學(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技術在醫學診斷、治療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其理論的學科,它是一門邊緣學科。 隨著醫學事業和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技術、核電子學、核藥學、細胞雜交瘤技術、分子生物學和加速器微型化等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滲透,核醫學成為一門涉及面廣,整體性較強的綜合性學科。它通常分為基礎核醫學(basic nuclear medicine)和臨床核醫學(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兩大部分(圖1-1)。 圖1-1核醫學的分類 臨床核醫學的內容包括疾病診斷和治療兩大方面。診斷核醫學又可根據是否將放射性藥物引入體內分為體外診斷核醫學和體內診斷核醫學。后者在檢查過程中通過成像的方法來診斷疾病的稱為放射性核素顯像(radionuclide imaging),區別于非影像的功能檢查法。因此,臨床核醫學包含體外分析、功能測定、核素成像和核素治療四大范疇。 體外診斷核醫學以標記免疫分析為代表,其本質是放射配體結合分析,是以競爭性抑制為基礎的,可用于體外測定血液、尿液及其他體液中的微量激素、藥物、腫瘤標志物含量,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特點。目前,在臨床上廣泛用于內分泌、腫瘤疾病的診斷和藥物濃度檢測。 核素功能測定是放射性核素體內診斷法的一種,其基本原理是放射性核素示蹤法。放性核素示蹤劑被引入體內后,在體內某些特定器官的攝取,濃聚、分布、排泄過程可通過放射性探測器探測并加以記錄,以時間-放射性曲線或百分比的形式反映這些器官的功能狀態。臨床上常用來進行甲狀腺功能測定、腎功能測定等。功能測定和放射性核素顯像多數使用發射r射線的放射性藥物。 放射性核素顯像是臨床核醫學*重要、*豐富的內容,它的原理是特定器官或組織選擇性地攝取、濃集某種放射性藥物,于是該器官或組織成為“放射源”,它所發射的射線被放射性成像儀器所探測并形成核醫學影像。由于這些器官或組織選擇性攝取、濃集放射性藥物的過程與其功能、代謝和血流狀況直接相關,所以核醫學影像除了提供解剖圖像外,更特異的是能提供生理、代謝的影像,因而有“功能影像”之稱。 核素治療通過放射性核素發射的射線,在病灶局部產生電離生物效應,從而破壞或抑制病變組織,這是一種內照射治療。進行內照射治療的前提是放射性藥物必須選擇性地高度濃聚在病變部位,且多數選擇射程很短的β或α粒子。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癌轉移灶等都可用放射性核素治療。 學習臨床核醫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掌握基礎 (1)復習掌握核物理的有關基礎知識,如了解核的不穩定性、衰變規律和射線種類及其特性,掌握核素、半衰期、放射性活度等概念。 (2)了解核醫學成像儀器和探測儀器。 (3)了解放射性藥物的特點并熟悉有關放射性藥物。 2.善于學習 (1)首先弄清原理和方法,了解其特點。 (2)掌握正常的影像特征,并了解異常變化。 (3)結合生理、生化、病理及解剖知識解釋所觀察到的變化。 (4)掌握有關的臨床適應證。 3.勤于比較學會與CT、MRI、B超等影像學資料比較,理解各種影像方法的長處和不足,善于取長補短,綜合應用。 希望通過學習臨床核醫學,使醫學生在以后的臨床實踐中記得核醫學可以診斷和治療什么疾病,什么時候應該選用核醫學方法,是否首選。也希望醫學生通過對臨床核醫學的學習,能理解邊緣學科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點,擴展思路,利于今后在科研、醫學實踐中學會如何借鑒其他新的科學技術來促進醫學研究和實踐的發展。 (陳紹亮) 思考題 1.核醫學是研究什么的,它的特點是什么? 2.臨床核醫學包含哪四大范疇? 3.臨床核醫學與哪些基礎知識相關? 第二節核醫學診斷和治療原理 一、核醫學診斷和治療基本原理 核醫學顯像、器官功能測定、放射性核素治療和體外分析法都屬于廣義的分子生物學示蹤技術。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是核技術*突出的優勢之一。 核醫學診斷和治療是選擇在體內能選擇性、特異分布在特定臟器、組織或病變部位的化合物,用放射性核素原子連接在這種特定的化合物分子上,形成標記化合物,也被稱為顯像劑或示蹤劑。這種示蹤劑引人生物機體后,就能特異分布在特定臟器、組織或病變部位,使其與鄰近組織之間的分布形成一定程度濃度差,而示蹤劑中的放射性核素可發射出具有一定穿透力的r射線,利用放射性測量儀器可在體外被探測、記錄到這種放射性濃度差,在體外顯示出臟器、組織或病變部位的形態、位置、大小以及臟器功能變化。在短時間內還可自動連續成像,或在一定時間內多次顯像,可以獲得特定臟器、組織的系列圖像,通過計算機處理可計算出特定區域的時間-放射性曲線及相應的參數等,從而可對其進行定量分析,并將定位和定性診斷與定量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 放射性核素顯像是建立在臟器組織和細胞對示蹤劑代謝或特異性結合的基礎之上,不同于X線及CT等其他以解剖學改變為基礎的影像學技術,核醫學影像是反映該臟器或組織特定功能和代謝等特點。 總的來說,顯像劑可根據自己的代謝特點和生物學特性,能特異地分布于體內特定的器官或病變組織,并參與體內的代謝,標記在放射性藥物分子上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放出的射線能在體外被探測,因而核醫學顯像主要顯示器官及病變組織代謝、功能,由于放射性藥物也能選擇性地分布于某一臟器、組織,因而核醫學顯像一定程度上也能顯示臟器、組織的解剖。 核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使人們的認識由細胞水平進一步發展到分子水平。正如顯微鏡的出現使人類**次看到了細胞,對生命組織的認識由宏觀世界進人微觀世界一樣,通過放射性核素示蹤法,可以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從分子水平動態地研究機體內各種物質的代謝變化,揭示體內及細胞內代謝的過程。 放射性核素治療也是核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在機體內能高度選擇性地靶向分布在病變組織內的放射性藥物,在體內殺傷病變細胞,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治療用放射性藥物一般選用放出射線射程短,對生物組織的局部損傷作用強的放射性核素進行標記,目前常用的射線是β-射線、俄歇電子,處于研究中有潛在優勢的有α射線等。放射性核素治療由于能在體內得到高的靶/非靶比值,對病變組織有強的殺傷作用而全身正常組織受的輻射損傷小,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選擇性聚集原理的分類 示蹤劑在特定的臟器、組織或病變中選擇性聚集的原理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合成代謝 臟器和組織的正常合成或代謝功能需要某種元素或化合物,當該元素的放射性核素單質或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化合物引人體內,可被特定的臟器和組織選擇性攝取。如甲狀腺對碘元素具有選擇性攝取功能用以合成甲狀腺激素,當放射性131I引人體內,根據甲狀腺內131I分布的影像可判斷甲狀腺的位置、形態、大小和甲狀腺結節的功能狀態。 (二)細胞吞噬作用 單核-巨噬細胞具有吞噬異物的功能,放射性膠體顆粒(如99mTc-硫膠體)引人體內后,將作為機體的異物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所吞噬,常用于含單核-吞噬細胞豐富的組織如肝、脾和骨髓的顯像。白細胞也具有吞噬膠體顆粒的功能,在體外進行放射性標記后注人血流,被標記的白細胞可聚集于膿腫或血栓部位,經體外探測獲取圖像可做深部膿腫和血栓的定位診斷。 (三)循環通路 某些顯像劑進人消化道、血管等生理通道時既不被吸收也不會滲出,經動態顯像可獲得顯像劑流經該通道及有關臟器的影像。例如,99mTc-DTPA不被胃黏膜吸收,用其標記的食物攝人胃后,胃的蠕動有規律地將其從胃內排人腸道中,動態顯像可記錄在胃的影像和胃區放射性下降的情況,并計算出胃排空時間,以反映胃的運動功能(胃排空顯像),當靜脈“彈丸”式快速地注人放射性藥物后,它順序地通過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血管床、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動脈、主動脈弓而達到降主動脈,這樣可以判斷出心臟及大血管的畸形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獲得性心臟疾患。 (四)選擇性排泄 腎臟和肝臟對某些化合物具有選擇性攝取并排泄的功能,核醫學顯像可顯示臟器的形態,觀察其分泌、排泄功能狀態以及排泄通道的通暢情況等。 (五)通透彌散 進人人體內的某些顯像劑借助簡單的通透彌散作用可使臟器和組織顯像。例如,靜脈注人放射性133Xe生理鹽水后,放射性惰性氣體133Xe流經肺組織時從血液中彌散至肺泡內,可同時進行肺灌注和肺通氣顯影。 (六)離子交換和化學吸附 骨組織由無機鹽、有機物及水組成,構成無機鹽的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Ca10(PO4)6(OH)2]晶體,約占成人骨干重的三分之二Tc標記的膦酸鹽類化合物主要吸附于骨的無機物中,少量與有機物結合,可使骨骼清晰顯像。 (七)特異性結合 某些顯像劑具有與病變組織中特定的分子結構特異性結合的特點,可使病灶顯影,實現特異性的定位和定性診斷。例如,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某些受體的配體作顯像劑,引人機體后能與相應的受體特異性結合,可以了解受體的分布部位、數量(密度)和功能等,稱為放射受體顯像(radioreceptor imaging)。 又如,99mTc-焦磷酸鹽(99mTc-PYP)可滲人或結合于急性梗死的心肌組織中而不被正常心肌所攝取,據it k可進行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診斷;利用某些親腫瘤的顯像齊U與惡性腫瘤 細胞有較高的親和力,可進行惡性腫瘤的定位、定性診斷。 第三節核醫學的發展與展望 核醫學發展可以追溯到1895年Wilhelm Roentgen發現X射線,1898年Maric Curie 和她的丈夫成功地提取了放射性(polonium)和鐳(radium),但這些天然的放射性核素由 于半衰期較長或質量數較大或射線不適合顯像等而不能用于人體內。直到1934年Joliet 和Curie研制成功用人工方法生產放射性核素,才真正揭開了放射性核素臨床應用的序幕。 能獲得人工放射性核素后的10年間是核醫學發展的初級階段。成就主要有:①锝元素和放射性核素21的發現,1937年找到了 43號元素锝(technetium),這就是至今仍廣泛用于核醫學顯像的放射性核素。1938年發現了放射性核素1311。②開始放射性核素治療,1938年開始用32P治療白血病,1941年開始用1311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1946年開始用1311治療甲狀腺癌,沿用至今。③在診斷方面,1938年開始用1281(半衰期21.99分鐘,衰變)測定甲狀腺的吸碘功能。這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核醫學學科發展方向。 現代核醫學從儀器發展、放射性藥物的研制開發、技術方法的進步等幾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 在儀器發展方面,1949年發明了**臺閃爍掃描機,揭開了核醫學顯像診斷的序幕。Hal Angel在1950年研制了井型晶體閃爍計數器,用于體外放射性樣品測量。1957年研制了10.16cm碘化鈉晶體和針孔準直器的7-照相機,可以一次性成像。1964年世界上便有了商品7-照相機供應,開創了核醫學顯像的新紀元。國內也于80年代開始了7-照相機的生產。 放射性核素發射式計算機斷層顯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與X射線 透射式計算機斷層顯像(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TCT)幾乎是同時問世的。1963年David Kuhl報道了 TCT顯像,緊接著Kuhl和Edwards研制了**臺單光子發射式計算機斷層顯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斷層顯像可以克服平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