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工程管理模式優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6898
- 條形碼:9787030706898 ; 978-7-03-07068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工程管理模式優選研究 內容簡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會使我國“十四五”規劃期間各類綠色宜居村鎮建設投資持續增加,大量的綠色宜居村鎮項目需要進行科學管理。但目前我國縣級及以下許多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傳統、固化、混用,造成責任主體分割、多階段銜接不良、工程質量和技術性能不能滿足使用要求。綠色宜居村鎮建設迫切需要回答四個問題:未來我國綠色宜居村鎮典型建設項目有哪些;哪些典型村鎮項目需要明確適用的工程管理模式;典型項目工程管理模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如何為典型項目匹配出很優的工程管理模式。為探索和破解上述問題,本書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的支持下,在大量調查研究和科技論證的基礎上,給出了有據可依且可供業界、學界和政府相關部門參考的答案。 本書可為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業主及建筑企業優選適用的工程管理模式提供理論指導,可作為政府部門制定綠色宜居村鎮工程管理及監督辦法的參考依據,也可供工程經濟與管理等專業領域的本科生、研究生研讀,還可作為欲了解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管理模式的讀者的技術參考書。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工程管理模式優選研究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
1.2 研究現狀及評述 12
1.3 本書主要內容及結構 19
第2章 理論基礎及研究框架 24
2.1 基本概念 24
2.2 理論基礎 29
2.3 研究框架 31
2.4 本章小結 32
第3章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工程管理模式及其適用性分析 33
3.1 建設項目類型及建設主體劃分 33
3.2 建設項目工程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38
3.3 本章小結 47
第4章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案例庫構建及項目特征評價 49
4.1 構建項目案例庫 49
4.2 建立項目特征評價指標體系 52
4.3 本章小結 67
第5章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工程管理模式優選模型構建 68
5.1 建設項目適用工程管理模式初步確定 68
5.2 建設項目工程管理一級模式選擇模型構建 68
5.3 工程項目管理二級模式決策模型構建 76
5.4 本章小結 79
第6章 田園綜合體項目案例實證分析 80
6.1 某田園綜合體項目特征分析 80
6.2 指標權重確定 81
6.3 項目工程管理一級模式的選擇 84
6.4 項目工程管理二級模式的決策 90
6.5 模型決策結果與項目實際情況分析 98
6.6 本章小結 99
第7章 現代農業產業項目案例實證分析 100
7.1 某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建項目特征分析 100
7.2 指標權重確定 101
7.3 工程項目管理一級模式的選擇 102
7.4 本章小結 108
第8章 村鎮文旅項目案例實證分析 109
8.1 某文旅新建項目特征分析 109
8.2 指標權重確定 110
8.3 項目工程管理模式的優選 112
8.4 不確定多屬性模型印證 117
8.5 模型決策結果與項目實際情況分析 125
8.6 本章小結 127
第9章 村鎮醫療項目案例實證分析 128
9.1 某村鎮醫療新建項目 128
9.2 指標權重確定 129
9.3 項目工程管理一級模式的選擇 130
9.4 項目工程管理二級模式的決策 136
9.5 模型決策結果與項目實際情況分析 144
9.6 本章小結 145
第10章 村鎮改廁項目案例實證分析 146
10.1 村鎮改廁新建項目 146
10.2 指標權重確定 147
10.3 項目工程管理一級模式的選擇 148
10.4 模型決策結果與項目實際情況分析 154
10.5 本章小結 154
第11章 結論與展望 155
11.1 研究結論 155
11.2 展望 156
參考文獻 158
附錄 164
附錄A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管理模式選擇的調查問卷 164
附錄B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管理模式決策屬性調查問卷 166
后記 168
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工程管理模式優選研究 節選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不斷上升,鄉的比重不斷下降,這雖然符合世界各國發展的客觀規律。但不管工業化、城鎮化怎么發展,高品質農產品都有需求,現代農業都要發展,綠色宜居鄉村都必須存在,現代化的城鄉將長期共存。在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處理好城鄉關系,農業農村發展滯后,農村人居環境不改善,農村就留不住生產要素,農業農村現代化就無法實現。農業農村不能實現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無法真正實現。因此,農業農村發展關系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也關系到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2020年12月28~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又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1.1.1我國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面臨的任務和挑戰 出于服務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的需求,長期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心在城鎮,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導致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在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明確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一是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二是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三是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四是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五是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可見,中共中央為村鎮未來建設和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也給科學選擇綠色宜居村鎮建設項目工程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我國村鎮建設的發展歷程 我國村鎮建設是在國家村鎮發展戰略和發展重點指引下發展起來的,村鎮發展戰略和發展重點主要體現在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關于村鎮建設的政策文件里。2000年城鎮健康發展的示范意見頒布,提出要加強道路、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2002年《小城鎮環境規劃編制導則(試行)》頒布;2005年村莊整治文件頒布,要求改善農民居住條件;2006年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意見頒布,要求加強教育設施的建設,同年試行國家生態村創建標準;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2008年8月中國綠色名鎮推介活動啟動;2010年開展國家*生態鄉鎮申報以及“一村一品”示范工程,主要發展特色產業為主導的村莊;2011年《關于綠色重點小城鎮試點示范的實施意見》[2]頒布,提出重點開展綠色生態設施建設;2012年提出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2014年頒布《關于做好2014年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3],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4]頒布,提出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同年頒布美麗鄉村建設指南以及綠色農房建設指導意見,加大環境綜合改善以及保護環境力度;2016年《關于開展2016年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工作的通知》[5]頒布,要求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美麗宜居村鎮建設目標、模式和管理制度,科學有序推進美麗宜居村鎮建設;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指明了實現村鎮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6];2017年5月24日,財政部下發《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突出農業特色,發展現代農業,保持農村田園風光,留住鄉愁,保護好青山綠水,實現生態可持性;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易地扶貧搬遷全面推進;2020年規范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 從我國村鎮建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村鎮建設政策經歷了完善基礎設施、整治村莊環境、滿足綠色生態以及信息化的要求、建設特色小鎮再到綠色宜居健康發展的過程。相應的村鎮建設也經歷了新農村建設(2005年)、綠色重點小城鎮試點(2011年)、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建設(2011年)、美麗鄉村建設(2013年)、特色小鎮建設(2016年)、打造田園綜合體、創建綠色村莊(2017年)、特色高質量發展(2018年)等多個階段。村鎮建設目標也從起初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2005年)增加了后來的生態可持續(2013年)、綠色低碳(2014年)及宜居宜業宜游(2018年)。目前,村鎮推進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是大勢所趨,尤其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到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并明確指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鎮建設目標—到2035年美麗宜居村鎮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7],更是為我國村鎮發展提出了綠色宜居的時代要求,進一步明確了綠色宜居村鎮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2.我國鄉村建設行動的重點任務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第七部分的一大亮點。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針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現狀,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位置,通過開展大規模建設,力爭在“十四五”時期使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較大改善,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前已述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建設全面提速,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城鄉建設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但總的來看,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還不能適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需要。截至2019年,全國仍有12%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集中收集和處理;約1/4的村莊生活污水未得到處理,擁有衛生廁所的農戶比例僅為60%[8]。因此“十四五”時期我國鄉村建設行動的重點任務,是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服務于農村生產生活的各類基礎設施,具體包括以下建設內容。 1)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 適應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以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智慧農業裝備等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2)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 適應推進農村現代化需要,以交通、電力、給排水、通信和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等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網絡化,逐漸形成布局合理、城鄉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 3)生活設施便利化建設 適應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商貿綜合體、快遞物流、超市、電商等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民生活設施便利化,不斷改善農村居住環境。 4)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適應城鄉居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需要,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健全學校、住房保障、醫院、疫病防控、健康養老、文娛體育、圖書館、文化站、殘障事業等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城鄉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 5)環境整治工程建設 適應綠色發展需要,以環境友好型農業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為重點,加大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繼續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3.我國鄉村發展的時代特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這是我國鄉村發展的鮮明時代特征,說明鄉村發展目標是多元化的,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著重處理好幾個協同發展的關系。 1)產城協同發展 鄉村振興需要產業帶動,只有產業興旺了,鄉村才能聚攏人氣、帶動就業。國際上,不少知名跨國公司總部都設在小鎮上。而我國產業都在向大中城市聚集,許多縣城缺乏產業支撐,大多數鄉村只有種養環節,加工、流通等都到了城市。未來應重點突出縣城、中心集鎮、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以城、鎮、園區為核心,以重要交通干道為軸線,連點成線,多點成面,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縣城、副中心對縣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適合農村的產業向縣域布局,積極發展裝備制造、汽車、循環經濟、農產品精深加工、電商物流等產值高、稅收好、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努力形成借城帶產、聚集提升的發展態勢。 2)城鄉協同發展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核心是重塑工農城鄉關系,扭轉長期以來“重工輕農、重城輕鄉”的思維定式,打破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藩籬,做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補、工農互促,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真正建立起向農村傾斜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未來我國縣域應積極采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大力推動平臺經濟、智能經濟、分享經濟跨界融合,打通電商物流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融合*后一公里的堵點,改善農村營商環境,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使農產品供需無縫連接;注重延長訂單、定標、生產、質檢(分選)、儲藏、加工、內銷、出口等產業鏈條,努力形成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把就業、效益、收入更多留在農村,達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效果。 3)“一二三產業”融合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適合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模式下的建設項目,具有園區化、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智慧化的特點,主要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深加工、畜產品養殖、特色種植、休閑旅游農業等類型。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項目通常采用政府+龍頭企業+農產品電商云平臺+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由縣發展和改革局負責招商,引進專業企業或種植大戶;專業企業整合訂單、經營銷售渠道并集中管理流轉土地、各類勞務等資源;縣農業農村局和鄉鎮配合建設地下供水管網、田間道路設施等;園區合作社負責選擇優質品種、園區田間管理、供應鏈品質控制;土地流轉后的村民騰出精力,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園區務工,實現了專業企業、村集體、村民的多贏,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聯運和融合發展。 4)多元產業協同發展 鄉村振興要求做到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意味著鄉村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底線、綠色發展,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努力提升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能力,改善生態功能,實現防洪安全、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依托歷史文化遺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愛國文化、感恩文化,創新出農業+旅游+文化+生態+康養+研學+特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模式,包括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工業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高新科技產業園區等。 5)經濟社會環境協同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強調,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堅守生態環境底線,又要充分利用生態環境,讓生態環境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綠色宜居村鎮也不是單純保護環境,而是要在村鎮經濟發展基礎上建設綠色宜居村鎮,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就要求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認識綠色宜居村鎮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將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起來,努力實現綠色宜居村鎮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 4.我國新時期村鎮建設項目主要類型 我國新時期村鎮建設項目分類可以從發展模式和投資主體兩個方面進行。 從發展模式角度來看,縣城、中心城鎮、產業園區發展模式不同,產生的建設項目類型會有所不同。未來“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宜居村鎮基于發展模式的建設項目類型如圖1.1所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