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院士隨想錄 第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15137
- 條形碼:9787030315137 ; 978-7-03-03151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院士隨想錄 第一輯 內容簡介
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優選咨詢機構,為反映中國科學院院士對科學的感悟和對科研工作的體會與經驗,啟迪和激勵年輕學者創新思維,給社會提供寶貴的科技和文化方面的精神財富,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研究決定出版《中國科學院院士回憶錄》叢書,文章重在講述院士親歷的事件、親身的感悟,分為"人生感悟"、"創新啟示"、"學界往事"、"歷史時刻"等主題,**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重大科研突破的前因后果,科技思想領域內的巨大變革,鮮為人知的高科技使命。本書適合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相關企業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員及社會公眾閱讀。叢書**輯經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面向廣大院士征稿,精選18位院士的34篇文章,計劃在院部召開的學部科普委二屆八次會議期間隆重發布。
院士隨想錄 第一輯 目錄
總序(白春禮)
創新啟示
3 王綬琯 “大題小做” 化腐朽為神奇——近世兩個重大天文學發現的啟示
13 吳孟超 為醫重在德 重德貴創新
19 吳征鎰 我與植物學研究
24 陸埮 談談研究生的培養
34 王夔 寄語畢業生
37 王夔 鑒往啟新——寫在《化學進展》創刊30周年之際
39 楊叔子 科學人文 不同而和而創新
歷史時刻
51 李德生 記憶中的大慶油田
64 吳征鎰 深切緬懷周恩來總理
67 戴金星 懸崖瀉油奇觀
70 陸埮 愛因斯坦與諾貝爾獎
83 楊叔子 難忘的時刻 難忘的地方
學界往事
95 王綬琯 評席澤宗《古新星新表與科學史探索》
99 吳孟超 醫學泰斗 人壽德馨——祝賀裘法祖院士從醫65周年
102 吳征鎰 學古文、習古字與編“大典”——略談小學、選學、樸學、漢學
110 戴金星 爭“氣”日記
115 梁敬魁 良師與機遇助我成長
127 陸埮 恭賀何澤慧院士95華誕
133 陸埮 吳健雄教授的科學貢獻
147 陸埮等 懷念核物理學家虞福春教授
151 馬在田 先生之風萬古流
156 鄭國锠 懷念我的導師
人生感悟
163 師昌緒 耄耋之年工作忙
170 王綬琯 再晤“德”“賽”先生
172 吳孟超 談敬業、創新與報國
176 王夔 普陀樟問
177 穆穆 思語心聲
181 陳學俊 我的科學人生
188 林為干 做一輩子的研究生
198 田在藝 愛國立基 創新立業
211 謝家麟 偶然的機緣決定了一生的道路
224 楊叔子 踏平坎坷 成人成才
235 葉篤正 從我一生經歷談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39 鄭國锠 效力祖國何懼艱苦
院士隨想錄 第一輯 節選
創新啟示 “大題小做”化腐朽為神奇——近世兩個重大天文學發現的啟示 王綬琯 20世紀下半葉,天體物理學開始被列入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對象。60年代四大天文學發現中的“脈沖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先后獲得這項世界性大獎。 本文所說的“大題”,指的是導致這類重大成就的天文實測課題。“小做”,指的是針對這類“大題”的一種戰略——“小設備戰略”。 下面我就以這兩大發現為線索,來說明這種戰略。 舊話重提——當代天文學的兩次巧遇 “脈沖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分別是恒星演化研究和宇宙演化研究中的畫龍點睛之筆,分別啟動了天文學在這兩大領域上的新的騰飛。而這兩大發現的過程竟然均屬于“巧遇”! 這40年前的舊話,曾經令科壇眾人激動一時,但是至今仍有新意。這些故事已經有了許多普及著述(近期的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諾貝爾獎百年鑒》中吳鑫基、溫學詩所著的《宇宙佳音》,其逐一介紹了截至20世紀末的7項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文工作)。這里為了闡明我的觀點,將引用其中的有關事實,但是不再贅述科學內容。 1967年,喬瑟琳 貝爾這位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生,用她導師安東尼 休伊什設計的一種測量“行星際閃爍”的射電望遠鏡,意外地發現了后來被稱為“脈沖星”的奇異天體。下圖是當時觀測的幾種記錄。 幾種閃爍、干擾和脈沖星的原始記錄 在圖的*上方部分是三個射電天體的閃爍記錄。從左到右,分別是無閃爍、強閃爍和(不太強的)閃爍。圖的中間部分,右邊箭矢指的記錄是一次干擾,左邊標著CP1919(CP1919是后來給這個天體的命名)的記錄雖然看起來并不特殊,但是喬瑟琳卻以她的敏感和細致辨認出這是一種既不同于閃爍也不是干擾的陌生事物,于是她把記錄的速率加快,使時間坐標放大。圖的*下方部分表示放大了的CP1919的記錄,明顯地顯露出了一組規則的脈沖,脈沖周期為1.337秒,極其穩定。這使人聯想到巧匠制成的極其精致的鐘表,卻很難和天上龐大的星體相聯系。不過,在排除了一切其他可能之后,劍橋的天文學家們*終確定了這是一種奇特的天體,稱之為“脈沖星”,并公之于世。 脈沖星”很快便被認定為是30年前根據恒星演化理論預言的“中子星”。 1932年中子被發現,在其后兩年內,蘇聯物理學家朗道以及在美國的天體物理學家茲維基和巴德,先后根據恒星演化理論,指出質量在一定范圍的恒星,到了演化末期星體發生爆炸、內部猛烈坍塌,會使物質中的質子和電子緊密擠壓在一起從而形成“中子”。這種狀態下的“中子星”密度高達每立方厘米(約一茶匙)1000萬噸!一個質量比太陽大一倍的中子星,直徑會縮到只有10000米,還不及地球的1/1000!這一論斷當時被看做是合理但是難以驗證的奇想。因為預測的中子星直徑如此之小,表面發光面積不及太陽的萬億分之一,實在是太不容易探測了! 當時射電天文學尚未真正進入天文學家的視野。但是即使在20世紀60年代,大型射電望遠鏡已經在南北半球顯示威力之際,誰也沒有想到在當時已經探測到的“射電源”中有一些就是中子星,直到CP1919以它奇特的“脈沖星”的形式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這一時期,天文學家對天體的射電機制已經有了認識。這幫助他們很快把脈沖星現象聯系到了中子星。根據恒星演化理論,龐大的恒星坍縮成中子星后,原來的磁場和自轉會千萬倍地增大,導致了中子星的高速旋轉并發出強烈的射電輻射。以此為據,形成了今日被廣泛接受的脈沖星的“燈塔模型”。與此同時,它以石破天驚之勢引發了極端致密物體——中子星、黑洞的探討,為當代天體物理學(和物理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嶄新領域。 回顧這段往事,在中子星的“預言一發現一證實”的整個過程中,難度*大的無疑是“發現”。而這個發現則因為是“巧遇”而引起了許多議論。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傾向于認為這種“巧遇”絕不是“歪打正著”。相反,對于“巧遇的追求”應當看成是天文實測的一項戰略措施。今天大家都很熟悉,天文學上巨型設備(如哈勃空間望遠鏡、30米光學望遠鏡等),一代接著一代興建,耗資巨大。每一代這樣的新設備的功能都遠遠超過了前代,而其科學目標則都是雙向的:一方面是針對已有研究的擴展;另一方面則是意在對未知領域的開拓。這種做法可以稱之為“大題大做”。而其對未知領域的開拓實質上正是“迎接巧遇或尋求巧遇”。 這種不惜代價的“大做”的動力源自一個基本認識,即天文世界中待發現的目標和待發掘的領域永遠近在咫尺而浩無止境。而體現這種“大做”的“大設備”,在今日經濟條件許可之下,每一步都聯系著當代高精技術的發展、與時俱進,達到多種功能的超越,從而可以全面推動天文學各個領域多類課題的進展。這種“大題大做”,堪稱現代天文學“進軍”中的“堂堂之陣、正正之旗”。 但是一門科學的進展,除了導致“全線推進”的“大題”之外,還必須有同屬“大題”的“重點突破”,好比是出奇制勝的“奇兵”。中子星的發現(以及其他許多諾貝爾獎的工作)就屬于此類。對這類“大題”的應對不同于調動千軍萬馬的“大做”,應當是“對準要害、單刀直入”。 回到脈沖星的故事,設想當年能有一位極其高明的天文學家,提前洞察到了中子星的射電特征(當年確實有人做到了,如帕契尼),并想到了“燈塔機制”(要憑空聯系到這種機制確實很難,但也并非不可能),也就是說,他從理論上認定了中子星在射電波段將表現為連續發射快速“脈沖串”的星體(也就是脈沖星)。這樣,將怎樣來設計用以捜索這種星體的設備? 假設這時請了休伊什來設計,無疑他會發現這一設計的要求和他自己為了探測射電源“行星際閃爍”的要求完全一致,所以完全可以使用他原來的方案:①這是用于大范圍的捜索,望遠鏡的結構采用了長于捜索的“子午儀”①裝置;②估計到了脈沖星的射電輻射非常微弱,而其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