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人體大體形態學實驗(系統解剖學分冊)(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63251
- 條形碼:9787030363251 ; 978-7-03-03632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體大體形態學實驗(系統解剖學分冊)(第2版) 內容簡介
本分冊(系統解剖學部分,局部解剖學部分)根據醫學生的培養目標,將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安排,注重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并適當融入了本學科的進展,使學生對解剖學相關的理論有更深的了解,同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為學生進入臨床后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人體大體形態學實驗(系統解剖學分冊)(第2版) 目錄
緒論(1)
**部分 運動系統
第1章 骨學及關節學(5)
**節 骨學與關節學總論(5)
第二節 軀干骨及其連結(8)
第三節 顱骨及其連結(18)
第四節 上肢骨及其連結(26)
第五節 下肢骨及其連結(33)
第2章 肌學(44)
**節 肌學總論(44)
第二節 頭肌、頸肌(46)
第三節 軀干肌(48)
第四節 四股肌(53)
第二部分 內臟學
第3章 消化系統(60)
**節 口腔(61)
第二節 咽(63)
第三節 食管(65)
第四節 胃(65)
第五節 小腸(65)
第六節 大腸(67)
第七節 肝(69)
第八節 膜(70)
第4章 呼吸系統(72)
**節 鼻(73)
第二節 咽(73)
第三節 喉(74)
第四節 氣管、主支氣管(76)
第五節 肺(76)
第六節 胸膜和胸膜腔(78)
第5章 泌尿系統(80)
第6章 男性生殖系統(86)
第7章 女性生殖系統(91)
第8章 腹膜(96)
第三部主 脈管系統
第9章 心血管系統(99)
**節 心(99)
第二節 動脈(108)
第三節 靜脈(120)
第10章 淋巴系統(126)
第四部分 感覺器官
第11章 視器(133)
**節 眼球(133)
第二節 眼的輔助裝置(136)
第三節 眼的血管及神經(137)
第12章 前庭蝸器(139)
第五部分 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概述(144)
第13章 中樞神經系統(146)
**節 脊髓(146)
第二節 腦(150)
第14章 周圍神經系統(176)
**節 脊神經(176)
第二節 腦神經(185)
第三節 內臟神經(195)
第15章 神經傳導通路(204)
**節 感覺傳導通路(204)
第三節 運動傳導通路(209)
第16章 腦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腦脊液循環(215)
第17章 內分泌系統(221)
參考文獻(224)
中英文對照索引(225)
人體大體形態學實驗(系統解剖學分冊)(第2版) 節選
緒論 一、系統解剖學的定義和地位 人體大體形態學包括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的功能系統,研究人體正常器官形態結構的科學。 系統解剖學與其他醫學相關學科關系密切,只有正確認識人體的形態結構,才能正確地認識并理解人體的生理功能,才能對異常的病理過程做出判斷,以便對疾病實施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系統解剖學不僅是醫學基礎課程的基礎,而且也是臨床醫學課程的基礎。系統解剖學作為一門形態學科,其實驗教學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獲得人體的大體形態結構的知識,從中還可以掌握形態學的描述方法,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高,將為今后的學習和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二、人體形態學(解剖學)的分科 人體形態學包括大體形態學、組織學、細胞學、分子形態學和胚胎學,大體形態學又可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 系統解剖學(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體功能系統(如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闡述人體器官形態結構的科學。 局部解剖學(topographic anatomy;regional anatomy)是按人體某一局部優口頭部、頸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等)描述局部的層次、組成結構、相互位置關系及臨床聯系的科學。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主要依賴于肉眼觀察,故又稱巨視解剖學。 微視解剖學則是借助顯微鏡觀察研究人體的微細結構。包括組織學、細胞學和胚胎學,此外還有研究分子結構的分子形態學。 由于研究方法和目的不同,人體解剖學又分出若干門類。如從外科應用角度出發,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外科解剖學或應用解剖學;應用X線研究人體結構的X線解剖學;應用CT或MR成像技術研究人體各局部或器官斷面形態結構的斷層解剖學;此外還有為提高體育運動效率為目的的運動解剖學以及研究個體生長發育、年齡變化的年齡解剖學等等。 三、人體系統的劃分 構成人體*基本的形態功能單位是細胞,由細胞和細胞間質構成組織。人體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組織等四種基本組織。不同組織組合成具有一定形態的結構稱器官,如心、肝等。功能相同的器官組合起來構成系統。人體有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脈管系統、感覺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 四、解剖學姿勢和常用術語 為了準確描述人體各部、各器官的位置關系,便于相互間的溝通和交流,必須使用國際通用的統一標準和描述術語。 (一)人體標準解剖學姿勢 人體標準解剖學姿勢是身體直立,兩眼平視正前方,上肢在軀干兩側自然下垂,手掌向前,兩下肢并攏,足尖向前。當描述人體任何結構時,不管標本、模型或處于何種體位的病人均必須依照標準姿勢進行描述。 (二)人體的軸和面 為了準確地描述和理解人體在標準解剖學姿勢下關節運動及整體或局部的形態結構的位置關系,特設定了三種互相垂直的軸及與之對應的三個面(緒圖1)。 1.軸 (1)垂直軸(vertical axis):由頭端至尾端與地面垂直的軸。 (2)矢狀軸(sagittal axis):為前后走向并與地面平行的軸。 (3)冠狀軸(coronal axis):又稱額狀軸,為左右走向并與地面平行的軸。 2.面 (1)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與地面平行的平面,將人體分為上、下兩段。 (2)矢狀面(sagittal plane):過矢狀軸并與水平面相互垂直的平面。其中通過人體正中的矢狀面為正中矢狀面,將人體分為左、右相等的兩半。 (3)冠狀軸(coronal plane):又稱額狀面(frontal plane),過冠狀軸并與水平面垂直的平面。此面可將人體分成前、后兩部。 緒圖1 人體的軸和面 (三)方位術語 在標準的解剖學姿勢下,描述各器官或結構的方位及相互關系,常使用一些統一的方位術語。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常用于描述器官或結構距顱頂或足底的相對位置關系。在比較解剖學中,也可用顱側(cranial)和尾側(caudal)表示。在四肢又可根據距肢體根部的遠近稱近側(proximal)和遠側(distal)。前(anterior)或腹側(ventral)與后(posterior)或背側(dorsal),用于描述距身體的前面和后面的相對距離,距腹側面近者為前,距背側面近者為后。內側(medial)和外側(lateral),是描述器官或結構的位置與人體正中矢狀面相對的距離的術語。近正中矢狀面者為內側,遠離者為外側。前臂的內側又稱尺側(ulnar),外側又稱撓側(radial);其腿的內側又稱腔側(tibial),外側又稱腓側(fibular)。 內(intemal)和外(extemal)用于描述與空腔臟器或體腔的相對位置關系,位于內腔者為內,在內腔之外者為外。 淺(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是用于描述與人體表面相對距離的術語。離體表近者為淺,離體表遠者為深。左(left)和右(right)、垂直(vertical)、水平(horizontal)和中央(central)等術語,則與一般概念相同。 上述方位術語都是相對而言的,如鼻在眼下方,但又位于嘴的上方。 五、學習系統解剖學的基本觀點 為了全面地、系統地掌握人體各部的形態結構特點,在學習系統解剖學的過程中必須自覺地學習和運用以下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人體結構。 1.形態與功能相結合的觀點 人體各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態結構是功能的物質基礎。反之,器官的功能也影響著器官的形態。如消化系統的胃具有接納食物并對其進行初步消化的功能。與之相適應的是胃具有膨大的外形,其壁內擁有發達的平滑肌層和豐富的腺體。這些結構特點有利于胃接納食物并對其進行機械和化學消化。不僅如此,在胃的出口處還有著強大的幽門括約肌,在神經體液調節下,控制著食糜的排空,有利于消化,并防止小腸內容物的返流。將器官的形態和功能結合起來進行學習,可以加深對其形態的理解。 2.進化發展的觀點 人類由古猿長期進化而來,因此人體的形態結構仍保留著與脊椎動物相類似的某些特點。上肢和下肢本屬于結構與功能相似的所謂同源器官,但經過長期的演繹,卻形成了在結構和功能方面有著明顯差異的器官,究其原因,是由于長期進化的結果。而個別個體出現雙子宮、超數椎骨等異常情況,則是一種返祖現象。應用進化的觀點來學習人體解剖學,可以正確、全面地認識人體。 3.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觀點 人體是由眾多器官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可是為了學習方便起見,必須分別按功能系統來進行學習。因此應該注意各器官與器官之間,各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聯,從整體角度認識器官形態,防止片面地、孤立地認識器官。 4.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觀點等辯證唯物主 義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學習人體解剖學的一項重要原則。在學習人體解剖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將書本知識與標本和模型的觀察結合起來,將解剖學知識與臨床應用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牢固地掌握解剖學知識,學好解剖學。 六、學習解剖學的記憶方法(探討) 由于人體解剖結構復雜,名詞繁多,因此對初學者記憶常常是一個難題。學習記憶涉及眾多的解剖結構和復雜的生理過程,記憶方法是一門科學。因此,筆者不便妄談所謂“記憶方法”,以下僅是對解剖學學習記憶的一些體會。 1.理解記憶 理解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加深對人體結構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只有對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產生良好的記憶效果。在理解的過程中,除自覺應用上述幾個基本觀點觀察、分析人體結構外,尚可以應用一些物理的、化學的規律來幫助認識人體。人體是一個有機體,一切物理的,化學的規律都適用于人體。比如眼球的轉動,就涉及六塊眼外肌收縮力的分解與合戚,以及輪軸原理。上直肌能使眼球轉向上、內,是因為上直肌的收縮力可分解為一個向上的分力和一個向內的分力,分別沿眼球的水平軸和垂直軸產生一個不同的力矩,作用于眼球使之產生轉動,其運動的合成決定著眼球轉動的方向。而當動眼神經損傷后,眼球的轉動方向,則是由上斜肌和外直肌收縮力的合成所決定的。肌收縮的力學分析對于運動系統的學習,骨折移位的分析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流體力學,帕斯卡定律,虹吸現象等經典的物理原理都可以應用于解剖學的學習之中。 2.類比和(或)聯想記憶 解剖學作為一門形態學科,類比和(或)聯想記憶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肩』甲骨就像一個去掉一只角的三角形,對一側肺的描述方法與半個圓錐的描述方法相類似。有人將肝的外形描述為模形,鍥人右肺與右腎之間,導致了右肺比左肺粗、短,右腎比左腎位置要低的結局。如果將手背貼靠于黑板之上,且工管內景的相關結構(如虹柱、E瓣、旺竇、齒狀線)就可以聯想出來(緒圖2);而中耳的三個部分(咽鼓管、鼓室、乳突)可以與電吹風的風管、機身和手柄相類比(緒圖3)。骨的物理性質,與其化學成分和骨小梁的排列有關,骨小梁的排列有如中國式的房屋建筑,有“立柱”和“橫梁”,分別對抗垂直的重力和水平的張力(緒圖4)。Grant將網膜囊比喻成一個橫置的暖水袋,這無疑可加深對網膜囊結構特點的理解。有作者將執筆時筆所處的方位比喻為前交叉韌帶的方位,可以省卻許多煩瑣的文字描述。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在學習中可根據自己的體驗,加以總結。 3.綜合分析記憶法 在學習過程中應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可以加深記憶。在臨床上記住鼻旁竇開口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4對鼻旁竇,蝶竇、篩竇(后、中、前三組)、額竇和上頓竇大致沿著由后向前的順序依次排列。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其開口位置大致沿著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如蝶竇開口于蝶篩隱窩,其位置*高;后篩竇開口于上鼻道,位置次之;其余者均開口于中鼻道,位置*低。由此可見,鼻旁竇的解剖位置與其開口的位置相關,即鼻旁竇的位置越偏后,其開口位置就越高。掌握這一規律,將有助于記憶。對于鼻旁竇的開口位置,還可以用排除法加以記憶:在所有的鼻旁竇中,除蝶竇開口于蝶篩隱窩,后篩竇開口于上鼻道外,其余者均開口于中鼻道。 4.其他方法的應用 其他方法是指運用表格等形式歸納相關的解剖學知識。內耳的結構較為復雜,如運用緒表1,則可將該章節的主要解剖結構及相互關系概括出來。 緒表1 內耳結構 椎骨間的連接涉及的解剖結構較多,如連接椎體的結構有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和椎間盤,而連接椎弓的直接連接則有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和黃韌帶。如將其編成口訣,則為“前縱后縱椎間盤,棘上棘間黃韌帶”,記憶起來較為方便。 學習記憶是一門科學,記憶有規律可循,加強對記憶規律的學習與探討,并自覺加以運用,無疑對記憶有極大的幫助。同時,應該認識到遺忘是一種自然規律,“不善于遺忘,就不善于記憶”。對于所學的知識,適時地進行必要的復習,對于建立牢固的記憶是十分必要的。 (孫善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