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1037
- 條形碼:9787220111037 ; 978-7-220-11103-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 本書特色
【圖書版次以實際收到為準】給你一條這樣的絲綢之路以五萬件歷史材料為基礎,還原一座真正的海市蜃樓。用十二個人的身份和視角,全景體會唐朝生活。吐蕃士兵在戍堡中堅守,在一場敗仗中死里逃生。中東的商人迷戀出海,*終葬身其中。大唐公主為了國家利益遠嫁外國,渴望平淡的生活卻不可得。西域的漂亮歌姬流落長安,倚樓賣笑。敦煌當地的大畫家董保德生意興隆,作品頗受高官貴族欣賞。
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 內容簡介
公元8 世紀到10 世紀,唐朝盛極轉衰,西域局勢動蕩不安。在盛唐漫長的身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終葬身海洋的中東船長塔澤納、敗走鐵刃城的吐蕃士兵賽格拉頓、遠赴漠北的太和公主,一生飄零的妓女萊瑞詩卡……無論是貴族還是民眾,都在試圖抓住命運的節奏,努力活下去。正是這樣一個個生命軌跡照亮了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隨著歷史涌至現在。
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 目錄
引言
序 章 船長
**章 商人
第二章 士兵
第三章 馬夫
第四章 公主
第五章 名妓
第六章 朝圣者
第七章 作家
第八章 官員
第九章 比丘尼
第十章 寡婦
第十一章 畫師
尾聲
參考文獻
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 節選
公主 821年秋,唐皇室的太和公主,即當朝皇帝(譯注:唐穆宗)的同父妹妹,端坐在雙峰駝背上的轎子中。她的侍女們騎著皇室牧場的尼西馬或土庫曼馬,在她身旁陪侍。侍女們并未使用女子常用的橫鞍,而是穿著寬松的絲綢長褲,直接跨坐在高鞍橋上。身為帝妹的太和被選為和親公主,嫁給回鶻可汗來鞏固兩國邦交。作為公主的聘禮,回鶻給唐穆宗送去駝絨布、錦緞、貂皮、玉帶、五十頭駱駝及一千匹馬。盡管太和公主來自東方,從小在唐都長安的皇宮中長大,但是她的衣飾和著裝風格卻來自西方,來自遙遠的中亞大草原—她正經行的地方。 她頭上戴著精致的白玉簪,玉石晶瑩通透,采自于闐的河床;頭飾上的象牙是印度的,青金石雖然在于闐采購,但實際上產自更西部的巴達赫尚省(Badakhstan);她的金項鏈上飾有珍珠及各類相對廉價的寶石,象征著佛教七寶,由中亞西部的工匠傾力打造;她的佛珠是由波羅的海岸的琥珀制成。 她還帶了香料,除了可以用在身體和衣物上,沐浴時也可以派上用場,有些還可能是催情藥。這些香料大多原產自印度,沉香和麝香的混合香可令公主吐氣如蘭。離開長安之前,太和公主學習了一種新式舞蹈—胡旋舞。表演這種舞蹈的通常是粟特女子,她們身穿緋紅與綠色相間的衣服,飛旋于小圓毯上。太和公主尤其喜愛龜茲音樂,將來在可汗的宮殿中她可以繼續享受這個樂趣,還能彈奏鑲金的箏。西域音樂在當時的唐朝都市里非常流行,一些胡人樂隊常駐皇宮,在宴會及其他場合中進行演奏,官妓們還改編了傳統的中式曲詞來適應這些新的曲調。市井伎伶則親自作詞,常常借此來譏諷政治丑聞及官場腐敗。街童們很快便學會了這些歌曲,在大街小巷傳唱,賺取幾塊銅板。 身為公主,太和除了駕臨自己的封地外,很少離開皇宮。但她并不是只關心宮中事務,對什么都無動于衷。她打波羅球,這是一種從西域傳來的球類運動,而且和很多宮廷女性一樣,她是一名出色的女騎手: 殿前宮女總纖腰,初學乘騎怯又嬌。 上得馬來才欲走,幾回拋鞚抱鞍橋。 長安的皇宮內有專門的波羅球場,還有五個馬廄,分別用于飼養波羅球用馬、將軍用馬、狩獵用馬和儀典用馬。[9]這些馬很多都是拔汗那國和木鹿的尼西馬,通過朝貢或貿易從遠方的中亞諸國來到境內,與小而結實的草原矮種馬雜交。普通士兵騎的就是這種矮種馬。尼西馬是很多神話的主角。其中流傳*廣的一個傳說把它們形容為半龍的生物,生于水中,乘著它們可以飛升天界: 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 唐朝的傳說故事提到很多以馬著稱的國家,例如有一個終年積雪的極北之地被稱為“駁馬國”(譯注:駁馬即帶有花斑的馬),據說那里的馬通曉人語。很多國家和部族都向中原王朝進貢馬匹,包括迦濕彌羅、罽賓和大食,其中在帕米爾以西,粟特和拔汗那國一帶的濕潤山谷,是中原王朝上等駿馬的主要產地。安史之亂發生以前,唐玄宗的御苑中飼養了六匹著名的“舞馬”,都來自拔汗那國。八月初五是皇帝生辰,這些馬會在這天表演舞蹈。為了紀念這些舞馬,它們還被刻成了石板浮雕,但那已是過去的事。此后吐蕃人多次劫掠皇家牧場,損失的良駒無法得到補給。如今唐朝軍隊不得不依賴回鶻人為他們提供至關重要的戰馬,每匹售價高達四十甚至五十匹絲綢,唐朝如果拒付高價,則可能會遭到回鶻人的劫掠。773年,回鶻人要求唐朝買下一萬匹馬,總價超過唐朝一年的賦稅,唐朝皇帝試圖壓低回鶻人的勒索金額,下旨說“不欲重困于民”,僅買了六千匹馬。但是回鶻人仍定期送來成千上萬的馬匹,唐朝國庫逐漸被榨干。每匹馬一被送到唐朝的牧場,便會烙上幾個標記來標示其產地、敏捷度、耐力及職責,說明它是驛馬、將領坐騎還是公差用馬。 太和公主是第四位與回鶻可汗和親的唐朝公主。**位和親公主是她高祖父的妹妹(譯注:寧國公主)。回鶻人**次援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后,758年寧國公主就被送去和親。她和親時已不年輕,曾兩次守寡,嫁到回鶻一年后又成了寡婦,于是返回大唐。她陪嫁過去的妹妹(譯注:榮王李琬的女兒,又稱小寧國公主)則留下來嫁給了新任可汗。790年,小寧國公主在斡耳朵八里逝世,而在兩年前,太和公主的姑祖母咸安公主又被送去和親,這是唐朝為了向回鶻借兵攻打吐蕃而倉促定下的條件。咸安公主一直待在回鶻,直至808年去世為止,期間先后嫁給三任可汗。820年,在足足拖了七年之后,唐朝皇帝終于選擇把永安公主,即太和公主的姐姐嫁給可汗。幸運的是,這位可汗在她離開長安前便已離世。不久,永安便請求皇帝下旨,允許她出家入道,借此逃過后來的和親。她并不是**位采取這個辦法的唐朝公主。早在8世紀初,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便開了先河,兩人從年輕時候便開始漫長的修行。她們的父親(譯注:唐睿宗)從國庫中撥款,為兩人各自修建了一所道觀,引來官怒民怨,于是兩位公主只得動用自己的私庫完成道觀的工程。此后,共有十五位皇室公主入道,其中包括太和公主的兩個侄女。 太和公主的命運是在出發前的一個月才定下來的。一個月前,近六百名回鶻人到長安來接嫁永安公主。*初使團人數有好幾千,但大多數被要求在邊境待命,因為長安邸舍不夠,接待不了這么多外使。此時永安公主本來要嫁的可汗已經去世,皇帝陷入兩難。皇室送一位公主出嫁,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不僅要給公主配一套符合其身份的嫁妝,還要準備當時的硬通貨—絲綢—去購買回鶻使節“進貢”的馬匹和其他物品。盡管回鶻不再像從前那樣強勢,但仍然是唐朝的重要盟友,有資格要求唐朝遵守當初的協議。 *終,唐朝皇室決定由太和公主代永安公主出嫁,派一名大臣向回鶻使節宣旨。一名唐朝使節將陪同公主前往斡耳朵八里,給新可汗授予印綬:唐朝總是佯稱鄰國為其屬國。到了邊境以后,有一隊回鶻護衛軍會加入他們,保護公主一行的安全。僅僅過了一周,護衛隊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他們在公主行程路線以南不遠處,擊退了一伙吐蕃劫匪。幾年前,吐蕃士兵曾在兩天內行軍至斡耳朵八里。實際上,雙方都希望將來不用防衛,此時一隊唐朝使節正趕往邏些(譯注:今拉薩)簽訂和約,合約宣稱:“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 7月的**天,和親一事便被昭告天下。8月末,太和公主從長安東北門出城。這趟行程長達幾千公里,要到明年才能到達目的地。騎驛馬的話,花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走完,但像太和一行這樣的大隊人馬,行進速度較慢,常要沿途停歇。太和的兄長,即當朝皇帝,以及文武百官都列隊為公主送行,聲勢十分浩大。長安 城的百姓也紛紛出門來觀看盛事。回鶻騎兵、公主及其隨從、唐朝官員,還有那些載著送給可汗的贈禮駱駝,花了好幾個小時才全部通過城門,啟程北行。
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 作者簡介
魏泓(Susan Whitfield),國際知名的敦煌學家,英國國家圖書館國際敦煌項目(IDP)負責人,代表作有《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Life along the Silk Road)、《絲綢之路上的斯坦因》(Aurel Stein on the Silk Road)、《絲綢、奴隸和佛塔:絲綢之路上的物質文化》(Silk, Slave, and Stupas: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Silk Road),主編論文集《敦煌偽卷》(Dunhuang Manuscript Forgeries)。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