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案例版,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84826
- 條形碼:9787030484826 ; 978-7-03-04848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案例版,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教材主體分二部分。首先,系統闡述生產過程、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中存在的各種職業性有害因素(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和社會心理行為的)及其健康危害;而后,根據公共衛生工作實際,較系統地論述了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的預防與控制等問題。既保持了本學科原有的理論性、系統性,又進一步突顯了其應用性、創新性和實踐性。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案例版,第2版) 目錄
緒論 1
上篇 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
**章 化學性有害因素與職業中毒 9
**節 概述 9
第二節 金屬與類金屬中毒 16
第三節 刺激性氣體中毒 39
第四節 窒息性氣體中毒 54
第五節 有機溶劑中毒 69
第六節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82
第七節 高分子化合物生產中的毒物中毒 92
第八節 農藥中毒 105
第二章 生產性粉塵與職業性塵肺病 117
**節 概述 117
第二節 游離SiO2粉塵與矽肺 125
第三節 硅酸鹽粉塵與硅酸鹽塵肺 129
第四節 煤塵、煤矽塵與煤工塵肺 134
第五節 其他粉塵與塵肺 141
第三章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其所致職業病 152
**節 概述 152
第二節 不良氣象條件與中暑 152
第三節 噪聲 161
第四節 振動 168
第五節 非電離輻射 174
第六節 電離輻射 178
第四章 生物因素與職業性傳染病 185
**節 概述 185
第二節 炭疽桿菌與炭疽 187
第三節 布氏桿菌與布氏菌病 192
第四節 森林腦炎病毒與森林腦炎 196
第五節 伯氏疏螺旋體與萊姆病 200
第六節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艾滋病 205
第五章 職業心理、社會、行為因素與健康 208
**節 概述 208
第二節 職業緊張與健康危害 209
第三節 勞動組織管理不當與健康危害 215
第四節 職業性不良體位、姿勢、操作方式與健康危害 218
第六章 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其他職業病 224
**節 職業性腫瘤 224
第二節 職業性皮膚病 232
第三節 職業性五官疾病 240
第四節 其他職業病 247
第七章 職業性外傷與職業安全 249
**節 概述 249
第二節 物體打擊 256
第三節 高處墜落 258
第四節 機械傷害 260
第五節 電擊傷害 262
第六節 主要礦井安全問題 265
第八章 常見行業和人群的職業衛生問題 270
**節 概述 270
第二節 常見行業的職業危害和特點 276
第三節 婦女職業衛生 283
下篇 職業性健康危害的預防與控制
第九章 職業性環境監測與生物監測 287
**節 概述 287
第二節 作業場所環境有害因素監測 289
第三節 職業人群的生物監測 297
第十章 職業病危害評價 306
**節 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306
第二節 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310
第三節 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 313
第四節 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評價 317
第五節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危險度評定 326
第十一章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工程技術控制 334
**節 概述 334
第二節 密閉通風與照明 335
第三節 除塵 345
第四節 降噪減振 349
第五節 電磁輻射屏蔽 355
第十二章 職業衛生保健與服務 360
**節 概述 360
第二節 作業人員個人防護 364
第三節 職業健康促進 373
第四節 職業健康監護 379
第十三章 突發職業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與預防 386
**節 概述 386
第二節 突發職業衛生事件應急處置 387
第三節 突發職業衛生事件的預防 401
第十四章 職業衛生監督與管理 408
**節 概述 409
第二節 職業衛生法律制度 412
第三節 職業衛生監督 418
第十五章 職業衛生研究 429
**節 職業衛生調查 429
第二節 職業流行病學分析 436
第三節 職業毒理學研究 443
第四節 職業病的臨床觀察 449
第五節 人體工效學與作業能力研究 452
展望 462
參考文獻 464
索引 465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案例版,第2版) 節選
緒論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亦稱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或簡稱勞動衛生學,是研究生產勞動過程中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危害一般規律及其預防與控制實踐的綜合性學科,屬于預防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識別、評價、預防和控制職業性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健康的危害。職業衛生主要以職業人群和作業環境為對象,旨在創造安全、衛生和高效的作業環境,保護勞動者的健康,提高職業生命質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而職業醫學則以個體為主要對象,旨在對受到職業性有害因素損害或存在潛在健康危險的個體進行早期檢測、診斷、治療和康復處理。預防和控制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以達到促進和保護職業人群在軀體、精神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是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工作的一致目標。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還應考慮職業性因素與非職業性因素對人體健康的聯合作用,從而采取綜合干預措施。 一、職業性有害因素 不良的勞動條件則可能存在許多有害因素,即職業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勞動條件通常包括三個方面:生產過程:它涉及生產工藝與設計流程,可隨工藝改革、技術進步、設備更新等改變而變化;勞動過程:它主要包括圍繞生產工藝流程、要求等而展開的組織和勞動;生產環境:它主要指為適應生產和勞動過程要求而建立的作業環境以及室內外大氣環境等。 通常,職業性有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下列三類: (一)生產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 化學因素 生產性毒物:如鉛、汞、苯、鎘、二硫化碳、一氧化碳、農藥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2. 物理因素 如異常氣象條件:包括高溫、高濕、低氣壓等;噪聲;振動;非電離與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X射線等。 3. 生物因素 如附著于皮毛上的炭疽桿菌、甘蔗渣上的真菌、醫務工作者可能接觸到的生物傳染性病源物等。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單調作業、過于頻繁變動的“三班倒”。 (2)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如公交車司機、護士的安全責任工作壓力過大等。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如安排的作業與女性勞動者生理狀況不相適應,重物搬運工體力勞動強度大且持續時間長等。 (4)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打字員視覺器官過度緊張,歌唱演員長期聲帶緊張,采礦工持續性肌肉緊張等。 (5)長時間處于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如仰臥位工作的汽車維修工種等。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炎熱季節的太陽輻射;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或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多維醫學模式新的視角看,有必要高度重視除職業性環境有害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健康危害。因此,職業性有害因素也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職業性有害環境因素 如前所述,不良的生產勞動環境中可能存在各類化學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如重金屬、有機溶劑、農藥等化學毒物,高溫、振動、輻射等物理因素,布氏桿菌、霉菌等生物因素。 2. 職業性有害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與健康之間的密切關系早已為人所共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如高空作業者、公共汽車司機、宇航員、護士、作戰士兵、危險作業者等)常常可能因為從事該職業而持續處在某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如恐懼、緊張、孤獨、亢奮、消沉等,導致勞動者身心健康危害和工作能力與效率的下降。 3. 職業性有害社會因素 由于國家法律制度不完善(如勞動者權益保障不夠)、職業衛生監督管理不力(如職業衛生標準的執行不力)、勞動組織和管理不當(如“三班倒”作業、末位淘汰管理制度)以及職業歧視、職業不良文化等等職業性社會因素的大量存在,它們對作業人員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 4. 職業性有害行為方式因素 職業性行為方式是人們從事生產勞動的、有意識的活動方式。不良的職業性行為方式,如視頻終端工作者長期的鍵盤操作工作方式、計算機軟件程序員持續的腦力勞動方式、教師和歌唱演員不良的發聲方式、執勤警察的長時間站立以及各種職業不良的工作體位(如芭蕾舞演員的單腿站立)等,均可致健康損害。 除了職業性有害因素外,勞動者不良的機體狀態的存在及其與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聯合作用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勞動者不良的機體狀況主要包括不良的健康狀況、特殊的生理狀態(年齡、性別、女性妊娠期、經期、哺乳期等)、不良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不良的心理反應狀態、不良的營養狀態等。此外,尚有許多因素使機體處于對有害因素損害作用的敏感狀態。如:不同的激素水平、機體代謝酶(如Ⅰ、Ⅱ相酶等)的遺傳多態性、機體損傷修復能力多樣性以及受體作用敏感性差異等。 案例0-1 案例介紹:1974年,英國醫生Goodrich在其診所中接待了一位病人,經詳細檢查后被診為肝血管肉瘤(ASL);此后的數十天里,又連續接待并診斷了兩名ASL患者,這引起了該醫生的高度重視。ASL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但在他所在的一個社區診所中竟連續出現了3例ASL,該診所社區在化工廠社區,于是,該醫生敏銳地意識到了可能存在的職業接觸與疾病聯系。隨即翻開了這些病人的病案記錄。 經查閱,3名工人均來自一家聚氯乙烯(PVC)化工公司。于是,該醫生親自到這家化工公司現場了解情況,獲得3位患者分別為清釜工和聚合工。這些工種接觸的化學物中均有聚氯乙烯的單體——氯乙烯。該醫生敏銳地意識到氯乙烯接觸與ASL的可能因果聯系,并發表了自己的臨床觀察報告。 與此同時,Greech在另一PVC工廠中也先后診斷了6例ASL。10年后,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正式將VC列為職業性致癌物。 案例0-1解析 肝血管肉瘤,是一種罕見的肝臟惡性腫瘤。該醫生從短短的一個月里在其診所中就診3個同樣的病例,敏感地意識到了其現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內在聯系。英國是一個工業化發展較早較快的國家,人們對于職業環境中有害因素的健康的危害有較早,較深刻的認識,臨床醫生也是如此。本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從查閱病人的背景著手,從病人的職業史中意識到了病因的初步線索,并深入現場,仔細了解了現場勞動衛生學資料,患者的職業環境及其接觸的可能有害因素。并因此初步判斷了氯乙烯接觸與肝血管肉瘤間的聯系。為日后確認這種病因聯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線索。成為了臨床觀察作為病因探索重要手段的經典范例。說明臨床醫生在認識,評價和預防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的工作大有可為。 該案例說明: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能在充分了解病人背景(包括職業背景)的基礎上去診療疾病,在職業衛生實際工作中,能在充分認識職業環境中有害因素及其對健康影響的基礎上去防制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預防和控制病癥的重要內容。 二、職業性健康危害 在一定的作用條件下(如一定的接觸途徑、時間、方式和強度等),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會產生危害,統稱為職業性損害(occupational adverse effect),又稱為職業性病損。職業性損害包括職業性疾患和工傷,前者又可分為職業病和工作有關疾病兩大類。 (一)職業病 職業病(occupational diseases)是指當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體的強度與時間超過機體的代償功能,造成機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并出現相應的臨床征象,影響勞動者作業能力的一類特定疾病。有廣義職業病和法定職業病之分,而后者特指政府立法明文規定的職業病。例如:我國衛生部于1957年首次頒布了我國《職業病范圍與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規定了一些職業病名單,1982年又進行了修訂。2002年5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了《職業病防治法》,并公布了新職業病名單共10類115種職業病。2013年,再次修訂新增為10大類132種。 從職業性有害因素種類看,職業病可分為職業中毒(由化學毒物引起)、塵肺(由生產性粉塵引起)、物理因素職業病(由物理性有害因素所致)、職業性傳染病(由生物因素引起)等;根據損害的部位則又可分為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疾病,中毒性肝臟疾病,職業性腫瘤等。 1. 職業病特點 與臨床上其他疾病比較,職業病有下述明顯特點: (1)病因明確。臨床上其他許多疾病,包括工作有關疾病,其原因往往多而復雜,難以確定。但作為職業病,其病因明確,如:染料生產作業工人膀胱癌的病因是接觸聯苯胺;聚氯乙烯作業工人肝血管肉瘤病因是接觸氯乙烯。 (2)疾病的發生常存在明確的劑量—反應(效應)關系。職業病的病因常可識別并定量檢測,有害因素的接觸水平、接觸時間、接觸強度等與疾病的發生率、患病率或機體受損程度間存在聯系。如隨著累積接塵量的增加,塵肺的患病率明顯增高。 (3)發病呈集叢性特點。接觸相同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并達到一定的劑量后,雖病情有輕有重,但職業人群中總是有多人同時發病,而僅個別人出現機體損害的現象較少見。如制鞋業作業女工接觸含苯膠水時,發生血液系統損害者往往不是個別人。 (4)避免或減少接觸有害因素后,職業病可以得到明顯的緩解或控制。如:近年來,我國嚴格控制含苯膠水的使用后,制鞋業工人血液系統損害(包括白血病)的發病情況得到較好的控制。 (5)早期診斷、合理治療職業病,其效果較好。大多數的職業病發生后,倘若能停止或減少接觸有害因素并早期診斷和合理治療,預后較好,也較易于康復。因此,二級預防的價值明顯。 (6)較重的職業病的治療較為困難,但往往是可預防的。目前,職業病的特殊治療藥物僅金屬絡合劑等少數幾類,大部分職業病缺乏特異治療方法。因此,實施預防更顯重要。如一旦患塵肺后,目前的治療主要是緩解癥狀和病情,尚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但只要加強粉塵的控制和個體防護,完全可以避免塵肺的發生。 2. 職業病的診斷原則 職業病的診斷是一項政策性和科學性很強的工作,它關系到患者的健康與福利,并涉及勞保待遇,也涉及國家和企業的利益。故在診斷上有別于一般疾病,需具有職業病診斷權的機構才能進行診斷。 診斷職業病時,應在全面了解病人以下四方面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并在排除其他可能內科疾病后,作出診斷。職業病診斷時應收集的資料和考慮的原則包括: (1)有明確的職業史:具有明確的職業接觸史是診斷的前提。應詳細詢問、仔細核對職業史,內容應包括:①患者全部職業的工種和工齡;②接觸有害因素的種類、時間和數量,接觸方式及防護措施使用情況;③同工種其他工人患病情況;④排除可引起類似職業病征象的非職業性接觸,如家庭使用農藥、有機溶劑,有服藥史等。 (2)有職業環境監測與健康監護資料:具有可靠的職業環境監測與健康監護資料是職業病診斷的重要條件。可通過勞動衛生學和流行病學調查,了解患者接觸有害因素的情況、生產方式、濃度、時間、有害因素的接觸方式及防護設備等情況,結合歷年車間有害毒物的濃度、工人健康狀況及職業病發病情況,進行分析。 (3)有相應的病史及臨床癥狀與體征:臨床資料是職業病診斷的依據,包括:①病史:應詳細詢問及分析各種癥狀出現的時間、發展順序、嚴重程度與接觸有害因素時間先后的關系。特別要注意早期癥狀及典型癥狀;②體格檢查:除一般常規檢查外,有選擇性地檢查一些與接觸職業有害因素有關的項目。某些職業危害在疾病早期缺乏特異的臨床體征時,需與非職業性疾病相鑒別,并應加強隨訪,作動態觀察。 (4)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測與檢查結果是職業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重要參考。根據有害因素毒作用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毒物代謝物的生物檢測和早期毒效應指標的檢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