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學檢驗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85274
- 條形碼:9787030485274 ; 978-7-03-04852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檢驗概論 內容簡介
當前,隨著我國大學課程與教學改革,通識教育課程增多、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沒有明顯減少的現狀,要求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多門課程授之于學生,使得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培養教材與培養計劃的改革勢在必行,本書就此背景條件下應需而編寫完成。本書從總論、生物基礎、醫學基礎、專業基礎、專業實踐五個方面,系統介紹了醫學檢驗專業的培養特點與課程結構。內容包括緒論、醫學檢驗專業的培養特點與課程結構、醫學檢驗專業的職業人文精神,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生物統計學,醫學概論、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組織胚胎學、人體機能學、人體解剖學、分子病毒學,臨床檢驗基礎、臨床免疫學檢驗、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臨床寄生蟲學檢驗、臨床輸血學檢驗、臨床檢驗儀器學、臨床實驗室管理學;衛生檢驗與檢疫、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畢業實習、醫學文獻檢索、科技論文寫作等。全書圖文并茂、深入淺出、信息量大,可讀性強。
醫學檢驗概論 目錄
**篇總論篇
**章緒論1
**節醫學檢驗(實驗診斷學)概述1
第二節醫學檢驗的形成與發展2
第三節醫學檢驗的現狀3
第四節21世紀醫學檢驗的發展趨勢5
第二章醫學檢驗專業的培養特點與課程結構9
**節醫學檢驗專業人才培養9
第二節醫學檢驗專業課程設置與結構組成10
第三章醫學檢驗專業的職業人文精神13
**節醫學人文素質教育13
第二節醫學倫理學14
第三節醫學社會學和社會醫學19
第四節醫學與社會科學、哲學28
第五節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與臨床溝通30
第二篇生物基礎篇
第四章生物化學35
**節緒論35
第二節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36
第三節物質代謝及其調節41
第四節遺傳信息的傳遞45
第五章細胞生物學49
**節概論49
第二節細胞的基礎知識50
第三節細胞膜及其表面結構51
第四節細胞質基質與內膜系統53
第五節細胞骨架56
第六節細胞的物質運輸與信號傳遞57
第七節細胞的遺傳58
第八節細胞增殖、分化及其調控61
第九節干細胞65
第六章分子生物學67
**節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67
第二節常用分子生物學技術69
第三節常見疾病的分子生物學基礎72
第七章遺傳學76
**節遺傳的細胞學基礎76
第二節遺傳的分子基礎77
第三節遺傳病79
第四節免疫遺傳學82
第五節腫瘤遺傳學83
第六節遺傳病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84
第八章免疫學86
**節免疫系統的結構與功能86
第二節免疫應答、免疫耐受及免疫調節90
第三節免疫異常與免疫缺陷92
第四節腫瘤免疫與移植免疫94
第五節免疫學檢測與防治96
第九章生物統計學97
**節常用統計學術語97
第二節定量資料的統計描述98
第三節定性數據的統計描述99
第四節統計圖表與統計分析方法100
第五節實驗設計與臨床試驗設計102
第三篇醫學基礎篇
第十章醫學概論103
**節臨床診斷技術103
第二節治療學110
第三節內科常見疾病113
第四節外科常見疾病114
第五節婦產科118
第六節兒科121
第十一章生理學123
**節概述123
第二節細胞生理學124
第三節血液及血液循環126
第四節呼吸134
第五節消化、吸收與排泄136
第六節能量代謝和體溫142
第七節感覺器官143
第八節神經系統146
第九節內分泌系統152
第十節生殖157
第十二章病理學159
**節病理學總論159
第二節病理學常用技術原理及應用166
第三節心血管系統疾病168
第四節呼吸系統疾病170
第五節消化系統疾病172
第六節淋巴免疫系統疾病175
第七節泌尿、生殖系統疾病176
第八節內分泌系統疾病178
第九節神經系統疾病181
第十節傳染病與寄生蟲病183
第十三章藥理學184
**節藥理學總論184
第二節傳出神經系統藥理學187
第三節中樞神經系統藥理學191
第四節離子通道及鈣通道阻滯藥194
第五節作用心血管系統的藥物195
第六節影響自體活性物質的藥物197
第七節作用于呼吸系統的藥物198
第八節作用于消化系統的藥物199
第九節作用于內分泌系統藥物201
第十節作用于泌尿、生殖系統藥物202
第十一節抗生素類藥物203
第十二節影響免疫功能的藥物206
第十三節其他類藥物207
第十四章組織胚胎學209
**節人體四大組織209
第二節血液及循環系統211
第三節免疫系統211
第四節內分泌系統211
第五節消化系統212
第六節泌尿、生殖系統213
第七節呼吸系統217
第八節皮膚、骨與軟骨218
第九節胚胎學220
第十五章人體機能學224
**節循環系統機能224
第二節消化系統機能226
第三節呼吸系統機能228
第四節泌尿系統機能228
第五節內分泌系統機能229
第六節神經系統機能230
第七節運動系統機能233
第八節聽覺、視覺和前庭感覺機能234
第十六章人體解剖學236
**節運動系統236
第二節內臟學247
第三節脈管系統248
第四節感覺器250
第五節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251
第十七章分子病毒學255
**節病毒概述255
第二節病毒的復制259
第三節病毒基因表達調控原理264
第四節病毒感染的特點265
第五節病毒致瘤的分子機制268
第六節病毒免疫270
第七節病毒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271
第八節病毒載體與基因治療275
第九節分子病毒學實驗方法278
第四篇專業基礎篇
第十八章臨床檢驗基礎282
**節血液檢驗282
第二節尿液檢驗287
第三節糞便檢驗290
第四節體液檢驗292
第五節細胞病理學基本檢驗295
第十九章臨床免疫學檢驗298
**節臨床免疫學檢驗基礎298
第二節免疫檢驗的臨床應用302
第三節常見臨床疾病的免疫學檢驗304
第二十章臨床血液學檢驗307
**節造血檢驗307
第二節紅細胞檢驗312
第三節白細胞檢驗314
第四節血栓與止血檢驗317
第二十一章臨床微生物學檢驗322
**節細菌學部分322
第二節臨床真菌學332
第三節臨床病毒學332
第四節臨床微生物檢驗的安全與質量保證337
第二十二章臨床生物化學檢驗340
**節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340
第二節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診斷343
第二十三章臨床寄生蟲學檢驗348
**節寄生蟲總論348
第二節醫學蠕蟲352
第三節醫學原蟲355
第四節醫學節肢動物358
第五節實驗診斷技術360
第二十四章臨床輸血學檢驗364
**節紅細胞血型系統及其檢測364
第二節白細胞抗原系統及其檢測367
第三節血小板血型系統及其檢測技術368
第四節臨床輸血治療技術369
第五節血液及其成分的制備與保存371
第六節臨床輸血373
第七節自身輸血375
第八節輸血傳播疾病與輸血不良反應376
第九節造血干細胞移植379
第十節免疫溶血性貧血381
第十一節輸血管理及臨床輸血實驗室質量管理381
第二十五章臨床檢驗儀器學383
**節臨床檢驗常規檢驗儀器383
第二節分離分析儀器388
第三節目視檢測儀器389
第四節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相關儀器390
第五節光譜及波譜檢驗儀器393
第六節其他檢驗儀器394
第二十六章臨床實驗室管理學396
**節我國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的基本要素396
第二節方法學選擇與評價397
第三節檢驗項目的臨床效能評價399
第四節臨床實驗室質量控制與評價401
第五節檢驗前和檢驗后的質量保證404
第六節儀器與試劑的質量管理405
第七節臨床實驗室認可406
第八節臨床實驗室的安全管理407
第五篇專業實踐篇
第二十七章衛生檢驗與檢疫411
**節衛生檢驗概述411
第二節水質理化檢驗414
第三節空氣理化檢驗426
第四節食品理化檢驗435
第五節生物材料檢驗453
第二十八章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畢業實習461
**節臨床教學基地的類型461
第二節畢業實習的組織與管理461
第三節醫學檢驗專業畢業實習內容464
第二十九章醫學文獻檢索467
**節基本知識467
第二節文獻檢索工具470
第三節藥學文獻檢索474
第四節特種文獻信息檢索476
第五節數據庫483
第六節網絡信息資源檢索489
第七節數字圖書館497
第三十章科技論文寫作498
**節基礎知識498
第二節科技論文的寫作程序499
第三節科技論文的撰寫格式500
第四節醫學檢驗論文的撰寫502
參考文獻504
附錄
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508
臨床醫學檢驗技士/技師/主管技師資格考試510
希波克拉底誓言513
檢驗科行為道德規范515
醫學檢驗所基本標準(試行)516
醫學檢驗概論 節選
**篇總論篇 **章緒論 **節醫學檢驗(實驗診斷學)概述 診斷(diagnosis)-詞原來自希臘文,是辨認和判斷的意思。醫師通過詢問病史、了解病情、體格檢查發現體征及通過實驗室檢查和各種先進的器械檢查,收集各種必要的資料和數據,在科學、辯證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以期得到盡可能符合疾病本質的結論,這就是一個診斷疾病的過程。診斷是醫師工作的*要任務之一,這個過程無論對醫師還是對患者都是十分重要的。早期正確的診斷能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早日恢復健康;反之,一個錯誤或拖延的診斷極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現代醫學中,實驗室檢查在診斷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往往提供了重要的客觀診斷依據,在一些疾病中甚至有決定性的意義。例如,當敗血癥培培養陽性時,既明確了疾病的病原診斷,進一步的藥敏試驗又為患者的治療提出了明確的辦法。實驗室檢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尤為明顯,這是兇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癥狀和體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并接受及時的治療。例如,子宮頸涂片檢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宮頸癌的發生;在我國普遍開展的甲胎蛋白檢查有助于發現小肝癌,明顯提高肝癌的生存卒;南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行的新生兒篩查工作,通過促甲狀腺激素和苯丙酮尿癥的檢查顯著降低了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癥的發病。 正是南于實驗室檢查在診斷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才從診斷學中逐步獨立出了一個新的學科——實驗診斷學(laboratorydiagnostics)。在改革開放后,我國**本權威性的本學科專著,是南葉應嫵教授主編的《臨床實驗診斷學》,198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實驗診斷學是涉及各種專業學科的一門邊緣學科,也是運用基礎醫學的理論和技術為臨床醫學服務的學科。它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生物學、微生物學、血清、化學、生物物理、細胞或其他檢驗方法,以獲取病原體、病理變化、臟器功能狀態等資料,并與其他檢查相配合以確定患者的診斷。 可能由于此名稱著重強調了實驗室檢查在診斷學中的作用,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驗室在整個醫療活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實際上不僅在疾病診斷上,在患者治療方面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實驗室的配合,有時甚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判斷疾病預后、治療療效時,實驗室檢查常是較好的客觀指標。所以近年來國外越來越多地采用“laboratorymedicine”作為本科的名稱,醫院中的檢驗科也往往命名為“departmentoflaboratorymedicine”。“laboratory,medicine”中文譯名曾有爭論,有人按字意直譯為“實驗醫學”或“實驗室醫學”。此名詞易使人誤解,多數人認為譯名為“檢驗醫學”更為合適。因為“檢驗醫學”*先不會使人產生誤解,不會認為此學科屬于醫學院的基礎學科實驗室,或醫院中的科研實驗室,人們都明白這是指醫院中的檢驗科;其次人們不會誤解為只是一個技術學科,因為該名詞說明此學科和醫學活動緊緊連在一起。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頻繁使用“laboratorymedicine”術名,國際上著名的臨床化學組織——國際臨床化學聯合會(IFCC)已正式更名為“TheIntemationalFederationofClinicalChemistryandLaboratoryMedicine”,有名的雜志ClinicalChemistrv也增加了一個副刊名“InternationalJoumalofLaboratoryMedicineandMolecularDiagnostics”,我國的《中華醫學檢驗雜志》也于2000午改名為《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第二節醫學檢驗的形成與發展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師開始借助一些實驗室檢查對患者進行診斷,如1827年Brigat用錫鉛合金的湯勺盛尿在火上燒煮,檢查腎臟病患者尿中的蛋白尿。1887年Gohal以顯微鏡和原始的細胞計數板計數患者血液中的細胞數。在此期間的主要儀器是顯微鏡。除進行血液檢查外,還開展了對尿、糞、痰的檢查,逐步形成了以血、尿、便三大常規為主要檢驗項目的實驗室。從19世紀末開始,在用顯微鏡檢查各種染色涂片中細菌的同時,還發展了各種細菌培養技術。這就構成了現代醫院實驗室的雛形。由于該技術比較簡單,顯微鏡又是醫師很熟悉的儀器,所以當時的醫師不僅是實驗室的領導,往往還直接參與實驗室的實際操作。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實習醫師不僅要學習和掌握醫院實驗室的技術,還要負責自己所管患者的常規檢查。 隨著實驗室檢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工作量大量增加,完全由醫師自己進行所有實驗室的操作越來越岡難,才開始雇用一些助手協助完成檢驗工作。隨著這些助手人數日益增多,到1912年,在英國利物浦成立了世界上**個“病理學與細菌學助手協會”,使醫院實驗室的技術工作逐步成為一個獨立的職業,并且在學校中逐步開設了專門訓練實驗室技師和技士的課程。但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其工作性質仍是輔助性的,其在醫師領導或指導下進行技術性的工作以保證檢查結果的正確性和報告的及時性。但是,對結果的解釋和如何將結果應用到臨床醫學,用于診斷、治療和觀察療效,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仍由醫師負責。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我國長期使用“醫學檢驗”作為本學科名稱,此名稱相當于英語的“medicaltechnology”。 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醫學發展,醫院的實驗室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先是自動化儀器進入醫院實驗室,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Technician公司的SMAC化學分析儀開始用于生化測定,至今一代又一代各種類型的自動化化學分析儀在全世界已取代長期使用的目測比色計、光電比色計等。隨之在血液、尿液及細菌檢查方面,各種各樣的先進自動化儀器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分析質量。醫院實驗室從原來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發展成為有良好組織和工作條件的現代化實驗室。在這種條件下,原先的人員素質明顯適應不了這種發展,一些醫師開始了專職從事醫院實驗室工作,從生物生化、微生物等專業畢業的碩士、博士也陸續進入此領域。他們*然不安于接受一般臨床醫師的領導或指導,希望發展成一個獨立學科。 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化學、免疫學、遺傳學、生物學、分析化學、生物物理學及電子技術、計算機、儀器分析等學科和技術向醫院實驗室進行了廣泛的滲透。無論在基礎理論還是應用技術,“醫學檢驗”都有了極其深刻和廣泛的發展,這不是一般臨床醫師所能領導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外紛紛改用“medicallaboratoryscience”取代“medicaltechnology”,進而使用更為確切的名稱“laboratorymedicine”作為本學科名稱。 檢驗醫學(laboratorymedicine)是指對臨床標本進行正確的收集和測定,并做出正確的解釋和應用。這里含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實驗室技術,現在醫院實驗室早已不限于使用*微鏡,已使用了各種先進儀器,除了廣泛應用自動化技術外,還用了激光、色譜分析、質譜分析、熒光分析、流式細胞術、DNA擴增技術等一系列高精尖的技術手段。所以從事檢驗醫學應該有扎實的實驗室技術T作的理論基礎和高超的實驗技術,杏則,無法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報告;另一方面又要有扎實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才能正確地對各種檢驗結果做出合理和恰當的解釋。同時為臨床提供咨詢服務,幫助臨床將這些數據正確地應用于診斷治療和預防工作中去。 第三節醫學檢驗的現狀 自20世紀后半葉起,由于微型計算機技術和免疫學、免疫化學的發展,推動了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快速發展,醫學科學的面貌為之煥然一新,F代臨床檢驗醫學有3個顯著特點:一是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檢驗手段實現了儀器化、自動化和高效率化;二是由于免疫學和免疫化學的發展,應用了單克隆抗體技術建立的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的各種標記免疫分析技術,如放射免疫分析、酶聯免疫分析、熒光免疫分析、散射免疫比濁、乳膠凝集比濁和濁度抑制分析及其他免疫化學分析等超微量分析技術的發展、推廣和應用;三是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重組DNA合成酶競爭結合分析技術、基岡工程、核酸分子雜交、多聚酶鏈式反應(PCR)及DNA測序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從理論研究進入臨床實際應用。 一、儀器分析取代手工操作并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和高度效率化 20世紀50年代國外開始研制白動化分析技術和儀器,主要是應用光學、電學、電子學和機械學原理。7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實驗儀器和實驗方法的革命,在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里不斷推陳出新,開發了大量高精密度、高白動化的實驗室裝置,使臨床檢驗工作從手工操作發展為半自動化乃至全自動化;從單一通道發展為多通道、多功能;從電表指針顯示發展為液晶顯示和熒屏顯示。特異性酶學測定法、電化學測定法、色譜分析技術及免疫化學測定法等大量取代經典的化學分析法;一部分細胞形態學檢驗也已使用儀器(如計算機)輔助細胞檢驗系統檢測或過篩。模塊及組合式分析儀器打破了傳統醫學檢驗的分工模式,實行流水作業,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減少了檢測標本的用量。流式細胞儀的臨床應用,拓寬了臨床細胞學檢驗范圍,可對淋巴細胞進行簡便快速的免疫學分型、細胞增殖動力學檢測和細胞毒化療藥物敏感性監測,與細胞形態學檢驗相結合,使細胞學鑒定更加完美、精確,而且高效率。原子吸收光譜分析、高效氣相色譜分析和液相色譜分析及其他色譜、質譜、極譜、光譜等儀器分析,可對多種治療藥物和毒品進行快速檢驗和監測,F代化的實驗室可謂達到了多功能、高精度、高效率、無污染,并且日臻完善的程度。 二、單克隆抗體技術及固相標記免疫技術的臨床應用和普及 20世紀50年代初期,放射性核素技術開始應用于臨床。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醫學物理學家Yalow等發現了胰島素抗體,建立了基于抗原-抗體反應的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的放射免疫分析技術,為臨床上內分泌激素的測定開辟了捷徑,從而使滯后發展的臨床內分泌學走上了快速發展和普及的軌道,為此她榮獲了1977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酶免疫測定法(EIA)、熒光免疫分析法(FIA)、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法(CLIA)、時間分辨免疫熒光分析法(TRIFIA)等,基于核素標記分析示蹤原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新方法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推出,并發展為全自動化儀器分析,廣泛應用于抗原、抗體、激素、蛋白質、核酸等的測定和臨床治療藥物、毒品的監測。這些分析技術與核標記技術相比較,有相同的特異性和近似的或更高的靈敏度而無放射性污染。 人白細胞抗原(HIA)或組織相容性抗原的發現和細胞免疫學的研究,揭示了排異反應之謎,組織配型為器官或骨髓移植奠定了成功的基礎,使現代治療學發生了重大的飛躍。 三、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使醫學和生物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正在走向成熟并推動醫學和生物學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已有多種轉基岡工程和單克隆抗體藥物推出,基因治療正式用于臨床,將為眾多的遺傳性、免疫失調性和腫瘤性疾病患者帶來新希望。這方面的技術對檢驗醫學來說也是劃時代的進步。核酸分子雜交的DNA和RNA探針檢測、DNA片段體外擴增的PCR、DNA測序等的發展將有可能取代某些既繁雜又費時的微生物學和遺傳學檢驗方法,為臨床及時而準確地提供大量病因學和發病學信息。發明PCR技術的Mullis榮獲了199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在現代檢驗醫學史上還應提及兩個重要發現:一是前蘇聯醫生Abelev,1963年在移植肝細胞癌的大鼠帆清中發現甲胎蛋白增多;二是美國醫生Blumberg,1963年在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清中發現了當時稱為澳大利亞抗原(AuAg)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這些發現推動了腫瘤和病毒血清學標志物的研究和發展。由于Blumberg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學方面的卓越貢獻,于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大量現代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