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植物生物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28254
- 條形碼:9787030528254 ; 978-7-03-05282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植物生物學 本書特色
全彩印刷,既能系統全面學習植物生物學知識,又能掌握植物繪圖技巧,活學活用。
植物生物學 內容簡介
本教材共分為五篇16章。**篇為總論,包括緒論和植物分類學及系統發育概述2章;第二篇為植物的細胞與組織,包括植物細胞和植物組織2章;第三篇為孢子植物,包括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5章;第四篇為種子植物,包括種子植物的營養器官、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概述、雙子葉植物分類、單子葉植物分類6章;第五篇為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主要介紹了植物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全書通過對植物界基本類群和分類以及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和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的形態、結構等的介紹,使學生對植物學這一基礎學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植物生物學 目錄
前言
緒論 1
**節 植物界 1
第二節 植物學發展簡史 5
第三節 植物學研究內容及分支學科 9
第四節 學習植物學的目的和方法 10
第五節 本書的框架結構和思維導圖 11
本書思維導圖 12
**章 植物細胞 13
**節 細胞的發現 13
第二節 細胞的化學成分 14
第三節 細胞的形態結構及類型 15
第四節 細胞的后含物 27
第五節 細胞的分裂 31
第六節 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36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37
第二章 植物組織 38
**節 組織的分類 38
第二節 分生組織 39
第三節 基本組織 42
第四節 保護組織 43
第五節 分泌組織 46
第六節 機械組織 49
第七節 輸導組織 50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58
第三章 植物種子的萌發與幼苗 59
**節 種子的種類 59
第二節 種子的內部構造 62
第三節 種子的萌發 63
第四節 幼苗 64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65
第四章 植物的根 66
**節 根的種類 66
第二節 根的外部形態 67
第三節 雙子葉植物根的內部構造 68
第四節 單子葉植物根的內部構造 76
第五節 裸子植物根的內部構造 79
第六節 側根的發生 80
第七節 根的變態 83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88
第五章 植物的莖 89
**節 莖的外部形態 89
第二節 莖尖 92
第三節 雙子葉草本植物莖的內部構造 94
第四節 雙子葉木本植物莖的內部構造 98
第五節 單子葉植物莖的內部構造 103
第六節 裸子植物莖的內部構造 106
第七節 根與莖的連接 108
第八節 莖的變態 110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113
第六章 植物的葉 114
**節 葉的外部形態 114
第二節 雙子葉植物葉的內部結構 122
第三節 單子葉植物葉的內部結構 124
第四節 裸子植物葉的內部結構 126
第五節 葉的生態類型 127
第六節落葉和離區 129
第七節 葉的變態 130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134
第七章 植物的繁殖器官 135
**節 花的外部形態 135
第二節 花序 143
第三節 花的內部結構 146
第四節 開花、傳粉和受精 153
第五節 果實的類型 158
第六節 果實和種子的擴散 169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171
第八章 藻類植物 172
**節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172
第二節 藻類植物的分類 173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186
第九章 菌類植物 187
**節 黏囷門 187
第二節 真菌門 188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203
第十章 地衣植物 204
**節 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 204
第二節 地衣的繁殖 205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206
第十一章 苔蘚植物 207
**節 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介紹 207
第二節 苔蘚植物的分類 212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214
第十二章 蕨類植物 215
**節 中柱、孢子囊、孢子和葉 216
第二節 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218
第三節 蕨類植物生活史 221
第四節蕨類植物的分類和常見的蕨類 223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229
第十三章 裸子植物 230
**節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30
第二節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233
第三節 常見的裸子植物 237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244
第十四章 被子植物 245
**節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45
第二節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246
第三節 花程式、花圖式和檢索表 247
第四節 被子植物的分類系統 249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251
第十五章 雙子葉植物 252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284
第十六章 單子葉植物 285
本章部分思維導圖 296
主要參考文獻 297
附錄如何識別植物 299
主要科特征順口溜 300
植物生物學 節選
緒論 植物是生物界的一員。它包含草本、木本(灌木和喬木)、蕨類、地衣及藻類等常見的生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生物界劃分的認識不斷加深。生物界的劃分及植物界在生物界中的地位,是植物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 **節植物界 一、生物界的劃分 生物是有生命的有機體,它們能夠進行新陳代謝和繁殖。生物的種類非常多,整個生物界的劃分隨著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已經提出的分類有兩界、三界、四界、五界、六界、八界等系統(圖0-1)。 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olusLinnaeus,1707~1778)根據生物是否會運動,將生物界分成植物界(KingdomPlantae)和動物界(KingdomAnimalia)。不會運動的生物就是植物,會運動的生物就是動物。兩界系統建立得*早,沿用得*久。 由于顯微鏡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科學家開始利用顯微鏡來觀察生物。人們發現一些生物兼有動物和植物兩種屬性,特別是黏菌,在生命的營養期能夠運動,在繁殖期則不會運動。這種類型的生物到底屬于哪一界呢?1866年,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海克爾(E.Haeckel)提出三界系統。把非典型的動物和非典型的植物等生物,如原核生物、原生動物、硅藻、黏菌等歸入原生生物界(KingdomProtista),加上原有的植物界和動物界,構成了三界系統(圖0-1)。 四界系統是魏泰克(R.H.Whittaker)于1959年提出的。他將不含葉綠素的真菌從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個真菌界(KingdomFungi)。而且與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圖0-1)。 1969年,魏泰克在四界系統的基礎上,又將原核的細菌和藍藻從原生生物界分出,建立了原核生物界(KingdomMonera)。這就是五界系統(圖0-1)。五界系統也是影響*大,流傳*廣的一種分界系統。 后來,人們又提出了六界系統。六界系統有2個。其中一個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學者把類病毒(viroid)和病毒(virus)另立為非胞生物界,與植物界、動物界、真菌 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共同組成了六界系統(圖0-1)。另一個六界系統是布魯斯卡(R.C.Brusca)等在1990年提出的。它含有原核生物界、古細菌界(Archaebacteria)、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等。古細菌界是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而提出的。人們發現原核生物界中的細菌在形態上盡管很相似,但根據分子水平上的差異可明顯分成兩大類:古細菌和真細菌。例如,在古細菌中存在TATA盒結合蛋白(ATTAbox-bindingprotein),這也是真核生物中RNA聚合酶I、H、n的基本轉錄因子,但在真細菌中卻沒有這種轉錄因子。又如,在核糖體RNA(rRNA)的同源性上,在細胞壁和細胞膜的成分上,以及在轉移RNA(tRNA)稀有堿基的差別上,古細菌和真細菌都有明顯不同,這些不同甚至要超過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不同。所以,把古細菌界單獨列為一界。古細菌界的細菌主要生活在一些極端環境中,如沼澤地底層(甲烷細菌)、熱泉(如布氏火盤菌,*適生長溫度達105T)等。 1989年,卡瓦勒-史密斯(T.Cavalier-Smith)提出八界系統(植物界、真菌界、藻界、動物界、原生動物界、古真核生物界、古細菌界、真細菌界)。他們將原核生物分為古細菌界和真細菌界(Eubactena)兩界。古細菌的核糖體與真核生物類似。把真核生物分成古真核生物超界(Archezoa)和后真核生物超界(Metakaryota)。古真核生物超界僅含有古真核生物界。古真核生物界的生物都沒有線粒體,如毛滴蟲(vaginalis)。后真核生物超界是指有線粒體的生物。后真核生物超界有植物界、真菌界、藻界、動物界、原生動物界(圖0-1)。 1977年,卡爾 沃斯(CarlWoese)依據16SrRNA序列上的差別,發現真細菌、古細菌和真核生物是從一個具有原始遺傳機制的共同祖先分別進化而來,因此將三者各劃為一類,作為比界高的分類系統,稱作“域”(Domain)或者“總界”(Superkingdom),提出三域系統。三域系統將原核生物分成了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細菌(Archaebacteria)兩大類,加上真核生物組成了三域。1990年,CarlWoese為了避免把古細菌也看作是細菌的一類,又把三域改稱為細菌(Bacteria)、古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karya)(圖0-1)。 在不同的分界系統中,植物界的范圍大小不一。在同一分界系統中,由于各學者的看法不同,植物界所包括的具體植物種類也不完全一樣。在兩界系統中,把細菌類、藻類和真菌類歸入植物界,把原生動物類歸入動物界。在分類上,兩界系統自問世以來,一直沿用到20世紀50年代。 二、植物的分類概述 我們經常聽到低等植物(lowerplant)和高等植物(higherplant)的說法。那么什么是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呢?其實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主要分類依據為是否具有胚(embryo)。胚是由受精卵(合子)發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體的雛形(即原始體)。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結構無組織分化,生殖器官為單細胞,合子發育后離開母體,不形成胚的植物就是低等植物,即無胚植物(non-embryophytes)。低等植物包括藻類植物和菌類植物。而有根、莖、葉的分化,結構有組織分化,生殖器官為多細胞,合子在母體內發育成胚的植物就是高等植物,即有胚植物(embryophytes)。高等植物包括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有些植物體內的原始生殖細胞可以通過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產生孢子(spore)。孢子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殖細胞,可以度過不良的環境。在環境適宜時,孢子進行萌發,長成新的植物體。依靠孢子進行繁殖的植物就是孢子植物(sporeplant)。孢子植物也稱為隱花植物(cryptogamia)。孢子植物包括藻類植物、菌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 依靠種子進行繁殖的植物就是種子植物(seedplant)。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早期時,顯花植物(phanerogams)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總稱。因為裸子植物的由孢子葉(sporophyll)聚生而形成的球花(strobilus)還不能看作是真正的花,所以多數學者都采用狹義的顯花植物的概念,即顯花植物或有花植物(floweringplants)僅指被子植物。 頸卵器(archegonium)是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產生卵細胞的結構。很像長頸的瓶子,里面裝著卵細胞。具有頸卵器的植物就是頸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頸卵器植物包括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 孢子是植物所產生的一種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細胞,能直接發育成新個體。孢子一般微小,單細胞。由于它的性狀不同,發生過程和結構的差異而有各種名稱。而配子是指生物進行有性繁殖時由生殖細胞所產生的成熟性細胞。配子分為雄配子(malegamete)和雌配子(femalegamete);被子植物的雌配子通常稱為卵細胞(ova或egg),雄配子稱為精子(sperm)。根據植物體內是否具有維管組織,植物可以分為維管植物(vascularplant)和非維管植物(non-vascularplant)。維管植物是具有維管組織,包括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以及極少數的苔蘚植物。維管組織讓植物真正適應了陸生的生活。非維管植物包括藻類、菌類、地衣以及大多數的苔蘚植物。 被子植物又稱有花植物,是植物界*高級的一類。它們靠種子繁殖。傳統上,被子植物分為2個綱,即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綱)和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它們的根本區別是在種子的胚中有兩片子葉還是有一片子葉,兩片的稱為雙子葉植物,一片的稱為單子葉植物。 三、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的存在對于大自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植物是初級生產者,為人類提供90%的能量,80%的蛋白質。 植物在維持地球上物質循環的平衡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碳循環是*常見的物質循環之一。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放出氧氣(Od。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含量約為0.03%,如果按重量計,空氣中則含有6.0x1010t(600億噸)的碳。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碳。如果空氣中的碳含量不補充,以每年綠色植物用1.9x109t(19億噸)碳的速度,只要35年至40年,空氣中的碳將消耗殆盡。因此,地球上的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燃燒木材、煤炭、石油等途徑以補充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平衡。 植物在調節氣溫,保持水土及凈化大氣和水質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在環境保護方面,植物還可以釋放殺菌素,降低噪聲的作用,同時對溫度有很好的調控作用,不至于太高或太低。森林能夠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一塊無林坡地的土壤,只能吸收少量的雨水,其余的雨水都隨著地表流失了。如果這塊坡地生長著10m寬的樹林,土壤就能吸收較多的雨水。如果林帶寬達80m,雨水就全都能被土壤吸收,并且轉變成地下水蓄積起來,從而防止了水土流失。此外,森林還具有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作用。 植物界是一個天然龐大的基因庫,是自然留給人類*寶貴的財富。據分類學家統計,全世界現有植物50萬多種,高等植物23萬多種。經過人類長期栽培馴化的有2000多種,正是這為數不多的栽培品種,成為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重要基礎。此外,植物還具有醫療價值,可以作為藥物治療疾病,如治療瘧疾的藥物奎寧,就來自金雞納;降低瘧疾死亡率的青蒿素,就來自黃花蒿。植物界包含的龐大種質資源,為人類馴化野生植物、改良新品種提供了廣闊的遺傳基礎。植物還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棲息和繁衍后代的場所。沒有植物,其他生物將不復存在。 四、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目前地球上現存的植物有40萬種左右,它在自然生活中用途*廣泛,與人類的關系*密切。人們吃的糧食、蔬菜、水果等,絕大多數來自植物。人們吃的肉、蛋、奶,雖然直接來自動物,可是生產肉、蛋、奶的動物,需要直接或間接依賴植物才能生活。據推算,地球上的植物中可作為人類食物的約有3000多種,其中作為主要糧食的植物只有20多種。 同樣,我們穿衣用的棉、麻、絲、毛,以及建造房屋、家具的材料及醫用材料等同樣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植物。此外,許多種子植物,如人參、甘草、貝母等藥用植物,可用于醫藥行業。 總之,植物在自然界是**生產者,是一切生物(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一切生物(包括需氧原核生物)提供生命活動必需的氧氣和生存環境,維持著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和平衡,甚至可以說,沒有了植物,其他生物(包括人類)也將不能生存。 第二節植物學發展簡史 植物學是隨著人類利用植物的生產活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人類在早期在接觸和采收野生植物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很多植物方面的知識。隨著人們對植物的了解逐漸深入,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發展形成了植物學。植物學是研究植物的一門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植物界。 植物學的發展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個時期:描述植物學時期、實驗植物學時期和現代植物學時期。 一、描述植物學時期 描述植物學時期的主要成就見表0-1。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兀前384~公兀前322)的學生特奧弗拉斯托(Theophrastus)是植物學的創始人。公元前300年他寫成了《植物的歷史》(HistoriaPlantarum)或稱《植物調查》(EnquiryintoPlants)—書,該書在哲學原理基礎上將植物進行分類,描繪了植物各部分的特征、習性和用途。 表0-1描述植物學時期的主要成就 后來又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