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人工關節置換實踐技術專家共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692856
- 條形碼:9787504692856 ; 978-7-5046-9285-6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工關節置換實踐技術專家共識 本書特色
本書為使專家共識準確性更高,臨床指導意義更強,采用了國際共識編寫的標準方法,征集問題更接地氣,回答更具客觀性,同時邀請了國內人工關節領域的眾多專家審訂修改并投票表決,以確保共識中觀點的正確性。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陶樹清
人工關節置換實踐技術專家共識 內容簡介
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是治療骨關節形態毀損、功能障礙并重建關節功能的*佳手段,涉及醫用生物材料、外科手術技術和醫學工程技術等多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其臨床理論與技術規范統一有助于整體提高國內基層醫院年輕關節外科醫生的臨床實踐水平。本書由黑龍江省人工關節外科領軍專家團隊編著,通過介紹國內人工關節領域的眾多專家關于關節置換術的術前、術中和術后不同關鍵環節技術要點及解決辦法的調查結果,全面闡釋了正確理論指導性、精準技術指導性,同時兼具實戰性的“專家共識”。本書內容翔實,闡釋簡潔,結構明晰,可幫助讀者快速、準確掌握人工關節置換領域理論與技術,為相關臨床診療提供了理論依據,既可作為骨外科相關專業及老年病科等醫生的實踐指南,也可供相關專業研究生、規范化培訓醫生和其他相關專業人員閱讀參考。
人工關節置換實踐技術專家共識 目錄
共識綱要
一、通用人工關節置換問題
(一)人工關節置換的適應人群、適應疾病和手術禁忌證
(二)術前患者的評估與準備
(三)麻醉方式的選擇、身體狀態的調整與血液的準備
(四)關于假體選擇與效果評價
(五)TJA術中并發癥及其處理
(六)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管理
(七)假體周圍感染的診斷與防治
(八)TJA術后的康復管理
(九)TJA手術室內的護理問題
(十)TJA術后的護理問題
二、髖關節置換部分
(一)各種切口的優缺點與選擇
(二)THA術中常規技術要點及技術指標
(三)DDH行THA的技術要點
(四)融合髖關節行’rHA的技術要點
(五)轉子間骨折行THA的技術要點
(六)TJA假體周圍骨折的處理
(七)翻修手術與伴有骨缺損問題的處理
(八)對目前THA常用切口的評價
三、膝關節置換部分
(一)初次膝關節置換的相關問題
(二)膝內、外翻的TKA
(三)單髁置換的相關問題
(四)類風濕關節炎的TKA
(五)融合膝關節的TKA
(六)何時選擇限制性假體進行TKA
(七)膝關節的翻修術
(八)脛骨高位截骨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
四、其他部位的人工關節置換
(一)肩關節置換相關問題
(二)肘關節置換相關問題
(三)人工踝關節置換相關問題
(四)人工髓核、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
五、骨腫瘤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一)關于骨腫瘤手術治療的一般問題
(二)股骨腫瘤的保肢治療
(三)脛骨腫瘤的保肢手術
(四)上肢骨腫瘤的保肢治療
六、關于人工假體的設計特點
(一)各種類型人工髖關節的設計特點
(二)各種類型人工膝關節的設計特點
共識解讀
一、通用人工關節置換問題解析
(一)人工關節置換的適應人群、適應證和禁忌證
(二)術前患者的評估與準備
(三)麻醉方式的選擇、身體狀態的調整與血液的準備
(四)關于假體的選擇與效果評價問題
(五)TJA術中并發癥及其處理
(六)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管理
(七)假體周圍感染的診斷與防治
(八)TJA術后的康復管理
(九)TJA手術室內的護理問題
(十)TJA術后的護理問題
二、髖關節置換部分
(一)各種切口的優缺點與選擇
(二)THA術中常規技術要點及技術指標
(三)DDH行THA的技術要點
(四)融合髖關節行THA的技術要點
(五)轉子間骨折行THA的技術要點
(六)TJA假體周圍骨折的處理
(七)翻修手術與伴有骨缺損問題的處理
(八)對目前THA常用切口的評價
三、膝關節置換部分
(一)初次膝關節置換的相關問題
(二)膝內、外翻的TKA
(三)單髁置換的相關問題
(四)類風濕關節炎的TKA
(五)融合膝關節的TKA
(六)何時選擇限制性假體進行TKA
(七)膝關節的翻修術
(八)脛骨高位截骨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
四、其他部位的人工關節置換
(一)肩關節置換相關問題
(二)肘關節置換相關問題
(三)人工踝關節置換相關問題
(四)人工髓核、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
五、骨腫瘤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一)關于骨腫瘤手術治療的一般問題
(二)股骨腫瘤的保肢治療
(三)脛骨腫瘤的保肢手術
(四)上肢骨腫瘤的保肢治療
六、關于人工假體的設計特點
(一)各種類型人工髖關節的設計特點
(二)各種類型人工膝關節的設計特點
附錄
一、人工關節置換領域涉及的英文縮略語摘錄
二、相關典型的人工關節形態設計解析舉例
(一)LINK 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髖假體
(二)海星牌人工關節
人工關節置換實踐技術專家共識 節選
2. 目前人工假體制作通常使用什么材料?各有什么特點?各種摩擦界面的磨損率如何? 【建議】目前人工關節制造的材料包括以下幾種。生物型假體:柄側有鈷鉻鉬合金、鈦合金、表面金屬微孔涂層或噴涂羥基磷灰石(HA);球頭有金屬和陶瓷兩種材料;臼杯包括金屬外杯,高交聯聚乙烯內襯和陶瓷內襯兩種。骨水泥型假體:通常只有金屬部件與聚乙烯部件。 其中鈷鉻鉬合金因其強度高、成本低,使用率Z高,鈦合金彈性模量更好;羥基磷灰石具有更好的骨長上性能,使用廣泛。 摩擦界面中,陶瓷對陶瓷摩擦系數Z小,磨損率Z低,屬于硬 - 硬摩擦,有低的碎裂風險,價格偏高,被多量使用;高交聯聚乙烯是使用量Z多的臼杯內襯材料,無論與陶瓷球頭還是與金屬球頭摩擦,摩擦系數均較低,屬于硬對軟摩擦,價格低廉,效果良好,被廣泛使用。 【備注解釋】目前患者的髖關節置換植入物假體常用材料主要是:金屬材料、聚乙烯材料、陶瓷材料等。由它們構成的摩擦界面的組合包括金屬 - 金屬、金屬 - 聚乙烯、陶瓷 - 聚乙烯、陶瓷 - 陶瓷等。摩擦界面所承受的摩擦應力與假體頭的直徑、關節承載負荷和摩擦系數呈正相關,可以用公式 Mt=μWD/2(Mt:摩擦力;D:假體頭的直徑;W:關節承載負荷;μ:摩擦系數)來計算。陶瓷 - 陶瓷(氧化鋁)的摩擦系數為 0.035,金屬 - 聚乙烯的摩擦系數為 0.1。假體頭的直徑越大,容積性磨損越高,線性磨損越低。 人工關節經過 40 年的發展,其假體設計、手術技術與固定方法已相當完善,許多假體已使用 20~30 年。目前人們的關注點已從預防假體早期松動轉到如何獲得長期生存上。每年有許多年輕患者因股骨頭壞死等原因而行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后活動量的增大和人類壽命的延長對假體的使用時間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人工關節的接觸界面承受著重力和肌肉收縮所產生的不斷變化的應力,是假體Z重要的功能部分。低摩擦性、低磨損性是界面材料重要的功能指標。磨損按發生的部位可分為四類。Ⅰ類磨損:是指假體摩擦界面的一級磨損,如金屬頭與聚乙烯內襯之間的磨損。Ⅱ類磨損:是指假體摩擦界面與摩擦界面深層材料的磨損,如金屬頭磨穿聚乙烯襯墊后繼續與金屬臼發生的磨損。Ⅲ類磨損:是指其他顆粒進入摩擦界面引起的磨損,又稱三體磨損。Ⅳ類磨損:是指摩擦界面深層交界面的磨損,如聚乙烯內襯的外表面與金屬臼之間的磨損,又稱后背磨損。它還包括固定螺釘與金屬臼的磨損,錐形鎖定之間的磨損,關節外物質的磨損。Ⅳ類磨損產生的顆粒進入摩擦界面引起Ⅲ類磨損。 聚乙烯內襯的磨穿是蠕變和磨損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蠕變,線性磨損在Z初的 1~2 年內要嚴重得多,蠕變隨時間延長而呈指數級下降。高交聯聚乙烯比傳統聚乙烯更耐磨損,在人體內,非交聯聚乙烯的磨損率為 48µm/106 周次,交聯聚乙烯為 10µm/106 周次;在模擬機上,磨損率分別為 36.8µm/106 周次和 5µm/106 周次。在磨合期過后,磨損穩定在每年 10µm 以下,與金屬 - 金屬和陶瓷 - 陶瓷的磨損率接近 [1, 2]。金屬 - 金屬摩擦界面始于 20 世紀 60 年代,比金屬 - 聚乙烯摩擦界面要長 10 余年。**代金屬 - 金屬摩擦界面假體(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前)隨訪結果良好,具有代表 性的是 McKee 假體,假體取出后的研究表明,其磨損率很低,但部分假體的頭、臼徑間距(radial spacing)不匹配常導致臼杯磨損、松動;第二代金屬 - 金屬摩擦界面假體(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后)在以下幾個方面較**代有明顯進步:① 28mm 股骨頭假體與內襯之間的徑向間距更匹配;②經鍛造后鈷鉻鉬合金的表面粗糙度降低;③假體頭和內襯的球形更加標準;④假體的質量控制更為嚴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假體為 Metasul 全髖關節假體,目前全球已使用超過 150 000例 [3, 4],但是由于金屬離子過高、金屬微粒致假體周圍金屬假瘤形成,導致過早的假體松動、翻修,目前已經很少使用。 陶瓷具有極佳的耐磨特性、高親水性和周圍組織對其磨損顆粒的低反應性,這些優點決定了陶瓷非常適合作為人工關節的摩擦界面材料 [5]。氧化鋁陶瓷也不像金屬顆粒那樣可啟動淋巴細胞反應,所以氧化鋁陶瓷不會引起任何局部或全身的變態反應 [6-9]。翻修手術時也會因為組織反應性低,操作相對容易。 (陶樹清 袁 泉 于永波 尹文哲)
人工關節置換實踐技術專家共識 作者簡介
陶樹清,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關節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委員,黑龍江省康復醫學會人工關節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黑龍江省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鹽疾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骨質疏松雜志》副主編。有著近20年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經驗,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骨缺損修復的相關研究、骨質疏松癥的機制與臨床研究。主編、副主編及參編專業論著14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