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鄉的風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5080
- 條形碼:9787507555080 ; 978-7-5075-5508-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的風情 本書特色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在發展中不斷對農民賦能,培養農民的鄉村振興能力,讓他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用雙手托舉起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本書不僅是曾經生活在大別山的一代人的記憶,也能夠讓大別山外的無數人產生心靈的共鳴,能夠讓新時代青年對鄉村生活產生認同和向往,更能讓已城市化了的農二代、農三代重識了歸途!從而,滿懷激情加入鄉村振興發展熱潮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別山的記憶、流動的鄉愁、生命的哲理、時代的價值……先生之作有太多正能量的主題需要反復品讀和領悟!
鄉的風情 內容簡介
本書共二十五篇,將20世紀六七十年代鄂東大別山鄉村的自然生態、農業生產、村民生活、風俗文化、人物情感、社會形態,以一種質樸簡潔的文字風格、身臨其境的畫面感、升華的正能量人生觀躍然紙上,隱然吹拂一股清新之風。 適逢鄉村振興發展大潮,本書重塑了對鄉村生活的認知,細心品味每一段大別山的記憶,返璞歸真、夢回童年、頓悟人生之感油然而生
鄉的風情 目錄
**篇 冬 / 001
第二篇 燕子 / 005
第三篇 龍井 / 009
第四篇 苕 / 013
第五篇 粑 / 018
第六篇 豬肉和過年 / 022
第七篇 千人共個麻雀頭 / 026
第八篇 山里的傳說 / 031
第九篇 祖上與棉紡車 / 036
第十篇 平凡的那些瑣事 / 041
第十一篇 知書與達理 / 047
第十二篇 不該砸了的那罐豬肉湯 / 055
第十三篇 游戲 / 062
第十四篇 婚俗 / 068
第十五篇 回娘家 / 073
第十六篇 社員 / 080
第十七篇 大隊 / 086
第十八篇 稻場 / 091
第十九篇 田畈 / 097
第二十篇 山上的放牛娃 / 103
第二十一篇 赤腳醫生 / 110
第二十二篇 手藝人 / 116
第二十三篇 大紅花與打倒我爸 / 121
第二十四篇 發蒙與勤工儉學 / 127
第二十五篇?? 遠山崗上的身影 / 129
后記 / 138
后序(之一) / 142
后序(之二) / 146
鄉的風情 節選
槽門后屋的一家兩兄弟,被晚輩們稱為記叔和德叔。早年記叔成過家,育有一子,其妻早亡。德叔自幼雙目失明, 父母過世后,隨其兄記叔生活。 雖然雙目失明,不便出遠門,但德叔理家的能干,比一般的家庭女主人并不差太多。除了到村前的井水中提水回家時,需要以拐杖探路,在相鄰十來二十家的范圍內走動,連拐杖也是用不著的。憑著記憶和重心放在后腳跟、前腳尖點地的方式前行,德叔早已用得純熟。洗衣服是到水塘邊,摸著那個幾乎是他專用的平頂的石頭,先用“皂莢”在泡過水的衣服上涂抹一遍,再將衣服擰成條狀,用木棒錘反復敲打, 再抖開浸水,反復幾次就能干凈。 后山半坡地上開菜園子,德叔也是靠著其不厭其煩地編些狐貍精的故事,哄著包括我在內的小孩,幫他撿來大小不一的石頭,圍成勉強可以防豬、牛的圍墻,以山邊的草渣和屋后溝的污水為肥,每年也能種成南瓜、絲瓜、金豆子之類相對易生長的作物。其中,還發現了頭年季節過后沒有砍掉金豆子的枯枝,第二年春上依然能自行再生枝葉,結子如初。 德叔家與鄰家共用的堂屋中,有中灣唯一的石頭“碓”。把較大的石臼安放于地面,離兩小步處設一對木叉,支撐一根較粗橫木,再以長方形木板從中間榫卯孔中垂直穿過,靠石臼上方的一頭裝上石杵,另一頭對應的地面處挖一坑,用腳踩下, 利用杠桿原理,橇起前頭的石杵,松腳讓石杵順勢落下,沖搗石臼中的谷物。常用于稻谷、小麥、豆類的去皮、碎粉等加工。操作的關鍵環節,一是趁石杵抬起來的極短時間,迅速伸手繞動石臼中的谷物。二是用腳踩踏木板尾的節奏和輕重不得出現變化,否則砸傷人手在所難免。盲人眼不見心不煩,靜心做按節奏踩踏板的事,確實還無人能及。德叔常熱心地幫人踩碓, 為此獲得了少許腌菜、苕果、南瓜子之類的回報。 德叔生火、做飯,除了動作慢半拍,也未見與常人有別。雖然那年代的飯菜極為簡單,這在明眼人想來,仍然是不可思議。*讓村里人佩服的是,每當茶余飯后圍坐在一起聊一些時事見聞時,德叔的發言也常比別人“進步”,這自然是因為他更有心,也更多一些時間聽有線廣播。 因為離得近,我算是在德叔身邊玩得較多的小孩,德叔還經常炫耀在我學會走路前,外婆出門時就把我送給他照看! 太多的記憶中,*清晰的是 :德叔偶爾說起,他兒時也曾見到過光亮!臉上流露出那種無法描述的神情…… 記叔則是村里真正的農活兒高手。每天早上生產隊長**個派工,習慣性地都是喊記叔。記叔言語不多,中等身材而偏瘦。年輕時,他用四齒耙鋤耙泥起溝,溝深線直,曾作為“農業學大寨”的示范項目。年齡偏大后,主要是用牛, 他每天仍然拿 12 個工分的滿分,全村人沒有異議。 曾見過一次記叔對農活兒的內行、細膩程度。茅廁的糞池, 發酵好后出肥,要將糞水送往田間,即挑大糞。兩只高柄木質糞桶來裝,百十來斤重,用硬木的扁擔來挑,是社員晉升每天拿 12 個工分的重要標志之一。記叔告訴年輕人兩個秘訣 :一是用力的方式,要避免呈上下垂直閃動,應盡可能平穩而稍前傾地用力 ;二是起肩前要在糞桶的中央放一把小草或一兩片寬大一些的樹葉,名叫“符子”。這兩點的作用都是避免糞水蕩出糞桶,濺到人身上的尷尬。我后來在縣城學校參加“實驗田”勞動, 剛學會挑大糞時,就表現得非常內行,還故意學著拉高了嗓子一路喊著“糊了!糊了!糊了……”,臉上不僅沒有流露出不好意思的尷尬,倒滿是“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的嘚瑟氣。 用牛幫助種田人做人力難以負擔的重活兒,應與鐵器農具一樣,是農耕文明*重要的進步標志。以我預估,干重活兒時,一頭牛頂得上十幾人的效率。犁、耙、耖,是田間*常見的鐵木結構的農具。犁,現在仍然常見,將土地均勻地深翻, 松土除草,并使土層均勻地接受陽光雨露,以補充其生命力。耙,用長方形的木框,平鋪于地面,前后兩排都有齒釘,耕田人前后腳踩在框上,往下將泥和水盡量攪拌均勻,多用于水田。耖,方形木框架,底邊較粗硬的木條上,往下固定一排鐵質的齒釘,上框邊扶手,順地面將犁翻的土塊耖碎,常用于旱地。這三樣都是要借牛拉之力來進行的。記叔用牛,不僅功夫細膩,效率高,更重要的是能*大限度節省牛的體力。有的人用牛,鞭抽人吼,時常發生牛“困纖”的現象。記叔講究的是深淺得當、節奏均勻、呵斥得體,用現在的話來說, 記叔做到了人牛合一! 一次下雨天,正在我家右側山崗邊上吃草的黃牛,失足滑落深溝,四腳朝天,緊緊地卡于狹窄的溝內。隊長帶領十多人施救,有人說從牛頭處推起黃牛,記叔說不可,那樣會傷了牛的脊背。他找來粗壯的長繩,系緊牛的四肢,以七八個壯勞力,用長木桿抬移至平地。松開繩子以后,牛自然地起身,聞了聞記叔的腳尖,又自行啃草去了! 偶爾田間歇氣時,社員們喜歡找些種田知識的問答題來開心。有人問 :“我們天天用的耖和耙,各有幾根鐵齒?”眾人啞口。公認為*有見識的生產隊長和我外公,也只能說出個十幾根。只有記叔答說,都是十五根齒,且進一步說明, 耖的十五根齒擺成一排,耙的十五根齒前八后七。 后來機關干部討積極,我報名爭取下鄉駐點,老書記笑我書生出身。我一時情急,拿出了這個故事,自己扮演了一回記叔,當說到耙的齒前八后七時,老書記吃驚地說了一句 : “你還有點真功夫!”于是就有了我成年后,又到山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兩年的閱歷。 田畈上的功夫做得多,體能自然消耗得也多,更容易想一口油水。那年剛忙完“雙搶”,屬稍閑的季節。記叔從自家屋后早年留下的半截舊屋墻處,搜羅出一些青磚,有長方形和扁平的兩種,磚色青黑,還留有印記,應該是其祖上建老屋所用的。記叔分次挑往合作社,以不同型號 2~3 分錢一口磚的價格,換了幾毛現錢。一天早上,他買回一些粗鹽、洋火等日用品外,還罕見地買回來一掛豬肋條肉。回家的路上, 他幾次把那一掛豬肉拎高一些,前后看兩眼!半下午過后, 空氣中偶爾飄過來那種極為誘人的煨豬肉的香味。 太陽下山,記叔收工從田畈回家。不多時,傳出了記叔德叔兄弟倆大聲并帶有一些凄厲的爭吵,“那就干脆都吃不成!”……“砰”的一聲,騰著熱氣的瓦罐,被摔碎在大門口的石條上。鄰家的幾條狗迅速地撲上去,瘋搶散落在地上的肉骨,一群雞鴨也圍上搶食些碎肉末和已滲入沙土里的湯水…… 幾天后,我們才從大人的口中得知 :記叔收工回家后,發現了德叔在他沒回家之前,把頭湯偷偷喝了一些的蛛絲馬跡,大罵德叔不到畈上出力,還在家偷喝頭湯!德叔不承認,百般辯解。記叔一時惱怒難消,賭氣砸了那本來確實不該砸的瓦罐湯! 寫這一段百十個字的記憶,我幾次擱筆,淚濕沾巾。思緒的生澀,正是當年那幕情景的苦澀,和著我無數次記憶中的嘆息! …… 后來生活條件逐漸見好。記叔的兒子娶媳婦那天,我正巧回家看望兩位老人,到他家道喜,按規矩進門時高喊一聲“舅娘”,新舅娘卻躲到大門旮旯不肯答應,原來新舅娘正是上村辦小學時我的同桌!那些年適逢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興起,在新舅娘的勤奮操持下,家庭漸見興旺,記叔也享了幾年清福!德叔晚年享有集體的“五保”,住進了鄉里辦的福利院,九十歲高齡依然健在
鄉的風情 作者簡介
林山,自幼生長在鄂東大別山鄉村,1980年代初畢業于師范院校。近四十年來,先后在鄂東地區和深圳市多崗位工作,現仍在服務社會。作為閱歷豐富的平凡人,審美與感悟自成特色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