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6348
- 條形碼:9787030706348 ; 978-7-03-07063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 內容簡介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針對能源新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三大產業,深入分析了中國綠色低碳新興產業發展現狀,重點研究了國際環境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技術創新與行業變革等對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分析“十三五”以來全球綠色低碳產業格局的變化,梳理出全球范圍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態勢,同時提出了綠色低碳產業成熟度評價方法,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產業進行成熟度評價研究,為戰略的制定提供了判斷依據。在此基礎上,《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研究明確了面向2035的中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提出了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技術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工程科技攻關項目、重大工程與集成示范區建設,以及相應的保障措施與政策建議。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 目錄
總論 1
**篇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2035)總論
第1章 綠色低碳產業范疇與總體定位 11
1.1 能源新技術產業 11
1.2 節能環保產業 14
1.3 新能源汽車產業 15
第2章 國內外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現狀與需求 16
2.1 能源新技術產業 16
2.2 節能環保產業 18
2.3 新能源汽車產業 19
第3章 “十四五”及面向2035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思路與目標 21
3.1 指導思想 21
3.2 總體思路 22
3.3 戰略目標 23
第4章 “十四五”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重點任務 27
4.1 能源新技術產業 27
4.2 節能環保產業 28
4.3 新能源汽車產業 29
第5章 面向2035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方向 31
第6章 需設立的工程科技攻關項目、重大工程與示范區 33
6.1 所需設立的工程科技攻關項目 33
6.2 設立多能互補分布式能源重大工程 35
6.3 綠色低碳技術集成創新示范區建設 37
第7章 政策建議 40
第二篇 能源新技術產業
第8章 全球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動態與趨勢 45
8.1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 45
8.2 非常規油氣產業 47
8.3 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 48
8.4 核能產業 51
8.5 風電產業 52
8.6 太陽能發電產業 57
8.7 生物質能產業 58
8.8 地熱產業 64
第9章 中國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與需求 67
9.1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 67
9.2 非常規油氣產業 69
9.3 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 72
9.4 核能產業 76
9.5 風電產業 77
9.6 太陽能發電產業 79
9.7 生物質能產業 83
9.8 地熱產業 89
第10章 “十四五”及面向2035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思路與目標 92
10.1 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思路 92
10.2 “十四五”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目標 94
10.3 2035產業發展目標展望 97
第11章 “十四五”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重點任務 100
11.1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 100
11.2 非常規油氣產業 101
11.3 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 102
11.4 核能產業 107
11.5 風電產業 108
11.6 太陽能發電產業 109
11.7 生物質能產業 110
11.8 地熱產業 111
第12章 面向2035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方向 113
12.1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 113
12.2 非常規油氣產業 115
12.3 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 118
12.4 核能產業 121
12.5 風電產業 123
12.6 太陽能發電產業 125
12.7 生物質能產業 129
12.8 地熱產業 132
第13章 保障措施與政策建議 136
13.1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 136
13.2 非常規油氣產業 136
13.3 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 137
13.4 核電產業 137
13.5 風電產業 138
13.6 太陽能發電產業 138
13.7 生物質能產業 139
13.8 地熱產業 139
第三篇 節能環保產業
第14章 全球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動態與趨勢 143
14.1 節能環保產業及市場發展動態 143
14.2 節能環保技術研究與應用情況 145
14.3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國際環境變化 154
第15章 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與需求 156
15.1 “十三五”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總體現狀 156
15.2 “十三五”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經驗及存在的問題 157
15.3 “十四五”及更長時期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需求分析 198
第16章 “十四五”及面向2035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戰略思路與目標 201
16.1 節能環保技術產業發展思路 201
16.2 “十四五”節能環保技術產業發展目標 202
16.3 2035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目標展望 204
第17章 “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戰略重點任務 205
17.1 大氣污染防治產業 205
17.2 水污染防治產業 206
17.3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資源化產業 209
17.4 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產業 211
17.5 環境監測產業 212
17.6 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污染物全過程控制產業 212
第18章 面向2035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方向 214
18.1 大氣污染防治產業 214
18.2 水污染防治產業 215
18.3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資源化產業 216
18.4 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產業 217
18.5 環境監測產業 218
18.6 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污染物全過程控制產業 218
第19章 保障措施與政策建議 219
19.1 強化節能減排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220
19.2 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生態約束,強化環境工程科技發展頂層設計 220
19.3 發布促進環境技術推廣應用的標準規范需求清單,建立面向公益類標準規范制修訂的綠色通道 221
19.4 加強節能環保科技跨領域交叉和國際交流合作 222
19.5 完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鼓勵和規范產業并購投資 222
第四篇 新能源汽車產業
第20章 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動態與趨勢 225
20.1 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日漸成熟 225
20.2 國際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高度活躍 229
20.3 配套基礎設施及服務平臺快速發展 232
第21章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與需求 235
21.1 “十三五”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總體現狀 235
21.2 “十三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44
21.3 “十四五”及更長時期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求分析 246
第22章 “十四五”及面向2035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思路與目標 248
22.1 “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思路 248
22.2 “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目標 248
22.3 2035年產業發展目標展望 249
第23章 “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領域戰略任務 250
23.1 突破核心關鍵技術 250
23.2 做強產業核心企業 250
23.3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251
23.4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251
23.5 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251
23.6 加強質量安全保障 251
第24章 面向2035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方向 253
24.1 整車集成技術 253
24.2 動力電池技術 253
24.3 燃料電池技術 256
24.4 電機驅動技術 257
24.5 智能網聯技術 259
第25章 新能源汽車產業保障措施與建議 262
第五篇 綠色低碳產業成熟度評價
第26章 綠色低碳產業成熟度評價方法 267
26.1 綠色低碳產業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 267
26.2 綠色低碳產業成熟度評價理論方法 273
第27章 成熟度評價分析過程和問卷設計 275
27.1 產業成熟度評價流程設計 275
27.2 產業成熟度評價產業預評估問卷設計 276
第28章 重點產業成熟度評價 277
28.1 先進風電產業 277
28.2 太陽能光伏產業 285
28.3 生物質熱電聯產產業 291
28.4 大氣環保產業 298
28.5 水環保產業 304
28.6 新能源汽車產業 310
28.7 綜合分析 318
參考文獻 321
附表 325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 節選
總論 一、綠色低碳產業范疇與總體定位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首次明確將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納入綠色低碳產業,共同服務于我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 能源新技術不僅涉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也涵括非常規油氣、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轉化與利用、能源的傳輸以及終端用能等多方面具有突破性或顛覆性的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能源新技術產業范疇包括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非常規油氣開發利用、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核能與非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細分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節能產品和服務等;其六大領域包括:節能技術和裝備、高效節能產品、節能服務產業、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產品與環保服務。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主要依靠電能驅動的汽車,主要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新能源汽車產業涉及乘用車和商用車整車制造及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驅動電機、控制電控系統、輕量化材料等汽車相關關鍵零部件產業,以及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產業,同時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相關聯。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實現汽車與社會、環境和諧共生的重要途徑。 二、“十四五”及面向2035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戰略目標 1. 能源新技術產業 同等重視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新技術的顛覆性作用,推動智慧能源技術,包括互聯網與分布式能源技術、智能電網技術與儲能技術(含物理儲能和化學儲能)的深度融合;加強能源科技基礎研究,大力開展前沿性創新研究,特別是與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等的交叉學科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至2035年基本實現構建低碳、清潔、高效、智能的現代綜合能源體系目標。 “十四五”時期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包括:①實現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gce/kW h,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到825gce/kW h左右;建成3~5座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發電系統清潔電站;實現5~10MW整體煤氣化燃料電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發電系統電站工程示范;建設600MW等級的700℃超超臨界工程示范;開發出高效低成本的二氧化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建成百萬噸級CO2捕集、驅油與封存示范工程。②到2025年頁巖氣產量達到300×108~500×108m3,地面煤層氣抽采產量達到130×108m3。前瞻性布局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進一步落實,開采試驗技術取得新突破。③2025年以前,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形成共建共治共贏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引領能源生產、消費變革,實現涉電業務線上率90%。④2025年,建成核電裝機容量94~104GW、在建壓水堆和壓水堆投運7.20~9.6GW、在建先進堆和先進堆投運6GW。⑤到2025年,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50GW,其中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20GW,風電年發電量達到745TW h,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8%。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競價上網,海上風電項目平準化度電成本顯著降低,“十四五”期間風電建設總投資將達到1萬億元以上。⑥“十四五”期間太陽能光伏的年產值有望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2025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將達到425GW,光伏發電量將達到530TW h。至2025年,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總量累計5GW,年發電小時數不低于4000小時,總發電量20TW h。⑦“十四五”期間,垃圾焚燒發電實現清潔運行并在生物質發電中占據顯著主導地位;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4×107t,生物質發電和供熱成本逼近燃煤發電和供熱成本。⑧地熱能產業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09m2,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MW,地熱能年利用量折合1億噸標準煤,預計年產值及節約環境治理費用將達到2780億元。 2035年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包括:①全面提升燃煤發電水平,實現污染物全面近零排放和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商業化。基于H級燃氣輪機的IGCC和700℃超超臨界發電技術實現商業化推廣應用,供電效率超過50%,完成百兆瓦級IGFC發電技術的示范應用,發電效率超過60%,CO2捕集率超過95%。②預計到2035年,頁巖氣產量將達到800×108~1000×108m3,煤層氣產量達到300×108m3。天然氣水合物通過開發攻關試驗,相關開采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并有望實現水合物商業開發。③到2035年,中國能源互聯網基本建成,能源互聯網儲能(非抽蓄)需求將達到1.5×108~2×108kW。④2035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1.66×108~2×108kW、在建壓水堆和壓水堆投運7.2×106~10.8×106kW、在建先進堆2×107kW(快堆)和先進堆投運1.6×107kW(快堆)。⑤到2035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680GW,其中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75GW,風電年發電量1320TW h,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0.5%,陸上風電項目邊際成本低于燃煤發電,海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競價上網。⑥2035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將達到1486GW,光伏發電量將達到183.6TW h。2035年光熱發電實現平價上網,裝機總量累計42GW,總發電量168TW h。太陽能熱發電全球市場占有率不低于30%,發電成本在2018年底的基礎上下降50%。在適合地區,太陽能跨季節儲熱采暖具有市場競爭力。⑦到2035年,農林生物質、垃圾和沼氣發電成本與煤電持平或更低,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成本與燃煤供熱持平甚至更低;生物交通燃料產業化成熟。⑧地熱能年利用量折合2×108tce,干熱巖實現商業化利用,地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MW。 2. 節能環保產業 2025年,我國將形成服務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科技創新體系,2025年節能環保產業的產值將達到15萬億元。典型產污過程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污染的源頭削減、過程減量、循環利用,清潔生產技術削污貢獻占比達到70%;突破大氣、水、土壤修復、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關鍵和難點技術,為空氣、水和土壤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提供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尤其是霧霾和黑臭水體綜合控制技術體系;綜合性環境監測、風險管控技術體系基本建成;形成2~3個典型區域和流域重大環境問題系統性解決技術體系;構建環境健康技術體系,促進主動型防治系統和智慧環境體系基本構架形成。 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即2035年中國環境治理拐點一定要出現。2035年,中國單位國土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為1.3~1.4t/km2。水和大氣環境質量出現根本好轉,PM2.5年平均值控制在20~35μg/m3,地表水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實現按功能區達標,好于Ⅲ類水體占80%;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嚴格保護,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屆時,中國將和歐美國家2000年左右的環境質量對標,環保產業發展方向將從污染防治轉為生態化綜合治理和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從提供產業產品轉為消費領域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服務的綠色創新,全面實現節能環保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 3. 新能源汽車產業 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形成自主且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系統實現批量出口;自主品牌各類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和保有量國際**,新能源汽車年銷量700萬輛,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年銷量占汽車總銷量比例達到20%以上;突破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并實現規模應用,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達3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內的商業化應用;建成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累計建成超過3.6萬個充換電站、2000萬個充電樁;新能源汽車與智慧能源、智能交通、信息通信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到203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整車及部件產品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消費主流,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趨于普及,我國進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 三、“十四五”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重點任務 能源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任務在于:①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在提高燃煤發電效率以及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和二氧化碳減排、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發展;②非常規油氣產業需加快頁巖氣和煤層氣開發利用步伐;③能源互聯網與綜合能源服務產業聚焦能源互聯網的智慧城市構建,超導輸電網建設和先進儲能技術,加快構建泛在電力物聯網絡;④核能產業仍將圍繞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小型多用途核反應堆技術、第四代先進核能技術以及核聚變技術等重點方向而展開;⑤風電產業加快陸上分散式風電和海上風電建設,解決電力消納問題,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⑥太陽能光電產業優化光伏和光熱發電布局,解決電力消納,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力度;⑦生物質能產業聚焦能源聯合多產品聯產技術和高效、低成本、清潔能源生產技術的研發;⑧地熱產業加強資源勘探力度,優化供熱結構,突破共性關鍵技術瓶頸,開發多層次利用技術。 節能環保產業中節能產業重點在于:①加快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嚴格控制建筑節能標準執行質量;②實施綠色建筑全過程質量提升和全產業鏈綠色供給;③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強化公共建筑節能管理;④加大工業鍋爐和電機系統的開發和推廣使用;⑤開發余能回收利用,優化能量系統。環保產業重點在于:①研究符合中國國情的區域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技術體系,推動國家空氣質量管理從城市尺度、傳統污染物控制向區域尺度、多污染物聯合控制的轉變;②突破污染物控源、負荷削減和流域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建立中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技術體系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構建適合中國的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綜合協調的流域管理模式;③研發一批科技含量高、適用性強、應用前景廣的固體廢物處置利用關鍵技術,加強難處理廢物、危險廢物的協同處理,顯著提升中國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水平,探索符合綠色循環經濟理念的初級處理模式;④進一步揭示中國土壤污染成因、環境風險及保護與修復機理,構建土壤保護和修復技術體系,著力研發污染土壤環境保護與修復關鍵技術和設備;⑤在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等十大傳統重污染行業突破10個以上關鍵共性清潔生產技術,形成10套以上過程污染控制成套裝備,引導形成從污染產生機制進行全過程控制的研發技術路線和頂層設計。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重點在于:①大力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②快速推動再生資源高效利用及產業規范發展;③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拓展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廢棄物處理—消納及再資源化等行業功能,強化行業間橫向耦合、生態鏈接、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因地制宜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鼓勵造紙行業利用林業廢物及農作物秸稈等制漿。推進各類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實現生產過程耦合和多聯產,提高園區資源產出率和綜合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點戰略任務主要是以下六點:①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創新平臺(整車平臺),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 “卡脖子”與短板技術,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邁向高水平發展。②做強產業核心企業。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環境,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新能源汽車企業優化重組,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協同發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③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完善的充電網絡。加快推動制氫、儲氫和加氫技術研發,完善加氫基礎設施管理規范,合理布局加氫基礎設施,支撐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示范運行。④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新能源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